白若雪
很多父母想把自己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孩子卻嫌煩聽不進去。別急,也許是方法不對。
價值觀教育是家庭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長輩從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社會經(jīng)驗出發(fā),希望通過說教等方式傳遞自己的價值觀念,幫助孩子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行。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父母一開口講道理,很多孩子就會抱怨“爸爸媽媽太嘮叨”。不僅效果不佳,還可能造成親子沖突。
父母基于個人經(jīng)驗而形成的價值觀能否直接傳遞給孩子?除了說教,還有沒有其他可行的價值觀教育方法呢?價值澄清理論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價值澄清理論產(chǎn)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處于經(jīng)濟發(fā)展、政治激進的時代,一系列變革沖擊著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和人們的道德觀念。缺乏價值觀引導的兒童出現(xiàn)了冷漠、盲從、喜愛幻想、盲目反抗等心理障礙。
紐約大學教授路易斯·拉思斯等人認為,產(chǎn)生這類問題的根源在于,孩子對自己真正擁有的價值觀認識不清。為此,他們創(chuàng)建了價值澄清模式,以求幫助孩子反思和澄清自己擁有的價值觀。
在價值澄清學派看來,價值是個人經(jīng)驗的產(chǎn)物,不同的經(jīng)驗會導致不同的價值觀。父母基于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會形成特定的價值觀念,而這種價值觀念是難以強制孩子接受的,因為每個人的經(jīng)歷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父母要摒棄把自己的價值觀原封不動傳遞給孩子的意圖。
什么樣的事物可以稱為價值呢?價值澄清理論認為,價值觀的確立要經(jīng)過3個階段、7個步驟的檢驗。第一個是選擇階段,要經(jīng)過“自由選擇”“從各種可能中選擇”“認真思考每一種選擇的后果再選擇”3個步驟;第二個是珍視階段,需要經(jīng)過“珍視自己的選擇”“愿意向別人確認自己的選擇”2個步驟;最后是行動階段,需要經(jīng)過“根據(jù)選擇行動”“不斷重復行動”2個步驟。只有被孩子選擇、珍視和行動的事物,才能被稱為價值。
具體到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如何應用價值澄清策略來幫助孩子反思自己擁有的價值觀呢?首先,父母可以抓住日常交流的機會,在孩子的話語表達中蘊含著自己的態(tài)度、觀念時,靈活運用“澄清反應”策略幫助他進一步厘清自己的價值觀。
舉個例子。孩子說:“我相信人人生而平等?!比绻改覆捎梅忾]式的回答,如“你說得真對”,就起不到澄清個人價值觀的作用。而如果父母回答:“這話是什么意思?”“你的觀點是否表明,在這個世界上必須進行某些變革?”則會促進孩子對平等、正義等問題做出更深入的思考。
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借助填寫價值單、繪制價值盾牌等方式引導孩子的價值觀發(fā)展。例如,父母可以在價值單中寫下這樣的故事情境:你背著健康、美貌、誠信、才學、金錢等7個行囊上船?,F(xiàn)在,船馬上要沉了,必須舍棄一些東西才能渡過難關。詢問孩子會怎么選擇。每當孩子舍棄一個行囊時,父母都可以和他交流為什么會這樣選擇,幫助他厘清最珍視的價值。
盡管父母不能直接把自己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但這并不意味著只能對培養(yǎng)孩子的價值觀持旁觀態(tài)度。價值澄清法更多是給孩子認清自己的價值觀念提供方法和路徑,至于孩子應該堅持怎樣的價值觀念,則需要父母承擔好引導的角色,通過交流、鼓勵、質(zhì)疑等方式,激發(fā)孩子思考和主動選擇,讓孩子逐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