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枝富
(江蘇省產(chǎn)業(yè)海外發(fā)展和規(guī)劃協(xié)會,南京 210000)
范增,是秦漢之際的反秦義士,七十歲“出山”,獻身于反秦斗爭事業(yè),在楚漢相爭中為項羽出謀劃策,最后被項羽拋棄,凄惶無助,倒在歸鄉(xiāng)途中。史書對他的記載,寥寥無幾。司馬遷作《史記》,沒有為之作傳,只是將他的事跡散記于《項羽本紀》等傳中;《漢書》《資治通鑒》只是重復了《史記》的相關史料。因此,我們所研究的范增,也只是司馬遷筆下的范增。范增歷來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他的所作所為,有褒之者,認為他堪比張良,是絕代謀士;也有譏貶者,認為他的能力非常一般,平淡無奇,是個一事無成的失敗者,根本配不上他的名氣;對于范增所作的歷史性貢獻,也很少涉及。那么,公允、恰當?shù)卦u價范增以及他的“奇計”,弄清他所發(fā)揮的歷史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
范增,有著怎樣的人生經(jīng)歷,祖上是誰,歷史上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只是在陳勝起兵反秦失敗后,聽說項梁在薛地舉行“英雄會”,召集天下反秦將領,共商滅秦大計,他才“出山”相助。司馬遷稱他是“居鄛人”,“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1]385,說明他是七十歲“出山”,平時居家,似乎是一個山野士人?!昂闷嬗嫛比?,可有兩種理解:一是在范增“出山”前,就善于出奇計,至于有什么樣的“奇計”,則是史無明載;二是對范增一生行事的概括,包括“出山”后的所作所為,都是“奇計”迭出,是從總體上予以肯定??赡軆烧呒娑兄?/p>
秦二世二年(前208)二月,陳勝、吳廣率領的農(nóng)民起義軍遭遇失敗,陳勝稱王六月,被殺。反秦事業(yè)前赴后繼,項梁在江東起兵,率領八千子弟,渡江而西,劉邦在沛縣舉行起義,其他各地也點燃了星星之火。聲勢較大的則是項梁的軍隊,兵力已有十幾萬人,成為反秦的主力部隊。這年六月,項梁在確定陳勝的死訊后,把所有在外單獨統(tǒng)兵的別將都召回薛縣議事,共商反秦大計。項伯、項羽等項氏宗親,以及劉邦、英布、蒲將軍、呂臣等楚地別部將領都來參加。這時候的項梁,儼然是反秦斗爭的領袖人物,他要建立新的反秦組織,樹起新的反秦大旗。說白了,項梁就是要做第二個陳勝,成為新的楚王。而在這個時候,范增來到了項梁軍營,向項梁提出了建議。他說:“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后也?!保?]385這一段話,也可以看作是范增的“出山”宣言。所表達的意思:一是楚國在秦滅六國中所受的冤屈最多,楚人最恨暴秦的統(tǒng)治,是滅亡秦國的主力;二是陳勝的失敗,是只顧自己出頭,而沒有擁立楚王之后;三是勸說項梁要接受陳勝的教訓,“復立楚之后”。
在當時的情勢下,這番話確實能夠起到順應民意、迅速號令民眾反秦的作用。但事實上,這段話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對陳勝之死的分析并不十分精確。陳勝起義的失敗,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有當時大形勢的問題,即敵對力量過于強大,而起義軍還十分弱?。灰灿嘘悇僮陨淼膯栴},不能簡單地歸因于沒有擁立楚王之后。二是沒有看清“復立楚之后”所帶來的副作用。秦始皇消滅六國,摧枯拉朽,實現(xiàn)了國家的統(tǒng)一,這是歷史性的進步,是毋庸置疑的,但問題是在實現(xiàn)統(tǒng)一后如何治理好國家,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秦始皇及二世沒有交出滿意的答卷。而范增的主張,則是擁立楚王之后。說到底,楚王也只有在楚地有影響力,是否為秦所滅的六國之后,都要擁立起來?一旦反秦成功,不是又恢復到六國甚至列國分立的狀態(tài)嗎?這其實是在開歷史的倒車啊!三是沒有看到新生力量的巨大作用。平民出身的劉邦,成功地攻進秦都咸陽,剪滅群雄,最終平定天下,建立起大漢王朝,劉邦寬宏大度、善于用人,是其他人所無法比擬的。由此可見,出身真的十分重要嗎?
范增如此說,項梁則采納了他的建議,“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1]385?;蛟S,項梁認為,楚軍的將領都是行伍出身,平時只會帶兵打仗,謀略這一塊確實比較薄弱。范增本是謀士,建議順從民望,擁立楚王之后,楚軍的領導結構得到改善,戰(zhàn)斗氣勢得以提升,故此聽從了范增的建議。也很有可能,項梁也是學著當時東陽令史陳嬰,也接受陳勝被殺的教訓,不愿出頭,只想做一個帶兵打仗的統(tǒng)帥,使得范增的謀計得以成功。
這時候的楚懷王熊槐之孫熊心,正在山溝里放羊,儼然就是一個地道的牧民。歷史大潮面前,他當仁不讓,也是稱作“楚懷王”,猶如被秦國虐待致死的熊槐又重生了,穿越到現(xiàn)實中來,從而激起楚地民眾的反秦激情。
從歷史記載來看,熊心從山溝里出來,擔當大任,他還是想有所作為的。他建都盱臺,以陳嬰為上柱國,協(xié)助處理國事;而“項梁自號為武信君”[1]385,“自號”二字,很值得玩味,是自封,而不是出于熊心所封。這或許說明,雖然項梁同意了范增的說法,擁立他為楚王,但內(nèi)心并不認同。而事實也是如此,熊心擔任楚王后,項梁統(tǒng)領軍隊,一直都是我行我素,熊心沒有對他發(fā)過任何指令。也就是說,項梁在世時,熊心就是一個傀儡政權,不能有所作為。當然,熊心并不甘心,他一直都在尋找機會,這機會在項梁敗亡后來了。
范增的建議被項梁采納,也付諸實施了,而他接著做了什么,《史記》沒有記載,一直到這年的九月項梁敗亡后才出現(xiàn)。在這風云滌蕩、瞬息萬變的三個多月里,范增沒有了音訊,是留在熊心身邊,還是留在項梁身邊,則是無法說得清楚的。如果說是留在熊心身邊,那么,他謀劃了些什么?從后來項梁去世后的任用來看,則很有可能是建議熊心強化君權而弱化項梁的軍權,只是項梁過于強勢,而熊心還難以撼動而已。如果說是在項梁手下當謀士,對于項梁即將到來的危險是否一無所知?或是有什么建議,項梁沒有采納?這些都不得而知。如果是前者,那范增的謀略水平無從顯示,而宋義則是一眼就看得出來?。∪绻呛笳?,則說明項梁與范增的關系不是很融洽,或者沒有謀劃,或者計策不被采納,那還有什么意義呢?
項梁出事后,熊心著手整頓楚國政局,親理軍政事務,策劃攻秦的戰(zhàn)略部署,迅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立即將都城從盱臺遷到彭城,將項羽、呂臣的兩支軍隊合并,由自己直接掌管;將宋義培植為親信,破格提拔為上將軍,統(tǒng)領救趙軍隊;同時拉攏劉邦,封為武安侯,還發(fā)表了著名的政治宣言,與諸將約定,率先破秦入咸陽者為王。不得不說,熊心還是有一些帝王權術與韜略的。他的這一系列舉措,迅速穩(wěn)定了局勢,避免了項梁敗亡后可能出現(xiàn)的動蕩甚至顛覆的局面。
這里特別要說的,是熊心所部署的西征伐秦。當時,秦軍還是非常強勢,沒有人愿意西征,項羽欲為項梁報仇,愿意領兵西征入關。這樣的提議,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到了熊心那里,卻將項羽的主張否決了,《史記》載:“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保?]453而理由,則是聽從長老之言:“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倍寗睢胺隽x而西”[1]453。
從后來的實踐來看,這一決策是十分正確的,劉邦不負所望,一路西進,首先攻進關中,進入咸陽,滅亡了秦朝,又封秦府庫,約法三章,還軍霸上,樹立了仁者形象。當然,劉邦的西進成功,還有項羽成功地牽制、消滅了秦朝主力部隊的重大因素。
由上可見,范增主張復立楚王之后,對于迅速集聚反秦力量,是非常有利的,但對于項氏而言,則看不出有什么好處。項梁自號為武信君,不久敗亡;項羽則是處處被熊心壓制,難有出頭的機會,甚至在后來,給他造成了很大的被動。完全可以說,這時候的范增,是從反秦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而不是項氏的忠實謀臣。如果說這是“奇計”,那么,這種奇計并不是為項氏而謀,而是為反秦而謀。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對范增擁立楚王之后持反對態(tài)度,認為“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兒”[2]223,也是不妥的。
項梁敗亡后,秦朝的悍將章邯覺得楚國這邊有名的將領已經(jīng)死了,余眾也不足為慮,于是便放棄追擊,迅速率軍北上,渡過黃河攻打趙國,攻破邯鄲,趙王趙歇、相國張耳都逃入了巨鹿城。于是,章邯與王離聯(lián)手,把巨鹿城團團圍住。巨鹿城危在旦夕,無奈之下,趙王派遣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項羽為報秦軍殺叔父項梁之仇,主動請纓。于是,熊心決定派五萬精銳楚軍北上,前去救援趙國。而這五萬精銳,其實就是項家的軍隊。有意思的是,熊心沒有任命項羽為主帥,而是任命宋義為上將軍,號為“卿子冠軍”,任命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把項羽夾在中間。
熊心這樣的安排,其意圖非常明顯,就是通過救趙,把項家的這支軍隊拉攏到自己身邊來。因為宋義是楚國老臣,當年曾經(jīng)做過令尹,資格當然是足夠了,而且也有前瞻性,能夠準確地預見到項梁必將敗亡。熊心也是把他當作心腹干將來培植。
這時候的范增,也被熊心提拔為“末將”,位次項羽之后。很明顯,熊心不是要范增去為項羽謀劃,而是為了牽制項羽??梢姡对雠c項羽平起平坐,是有實際軍權的。這也說明,范增得到了熊心的認可,也成了熊心手中的“棋子”。至于范增是如何運作的,史無所載,就不得而知了。也許,從這個時候起,項羽對范增就非常不滿意了。
這樣的安排,對于項羽來說,是非常尷尬的,自己似乎是成了一種擺設,制定方略、發(fā)號施令的不是他,出謀劃策的也不是他,他被夾在中間,處處受制于人,什么事情也做不成。項羽不甘心就這樣任人擺布。機會來了,宋義率領大軍行至安陽,不再進軍,逗留四十六日,美其名曰坐山觀虎斗,讓其兩敗俱傷,再見機行事,而不顧即將進入寒冬、士兵挨凍受餓的現(xiàn)實。項羽慷慨陳詞,先是痛斥宋義不體恤士兵,接著痛批宋義不懂軍事,如果秦軍吞并了趙國的軍隊,只會越來越強大,怎么可能有可乘之機?他進入宋義軍帳中,直接將其殺死,并給宋義安上了叛逆的罪名。項羽被將士推立為代理上將軍,統(tǒng)領救援軍隊,并遣人向熊心報告情況。熊心只好順勢而為,讓項羽擔任上將軍。項羽終于拿回了原本屬于自己的權力。從此,楚國進入項羽時代,而熊心則是無足輕重了。此時,是秦二世二年(前208)后九月,距項梁去世不到兩個月。當然,項羽與熊心的矛盾也愈演愈烈,不可調(diào)和了。
范增作為救趙軍隊的“末將”,也有一定的話語權,而在項羽火并宋義時,他在干什么呢?是支持宋義,還是支持項羽,或許是保持中立默不作聲,史書沒有記載。范增此時非常尷尬,因為項羽對他并沒有完全信任,而他又不得不依附項羽;盡管他是末將,但在指揮軍隊上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實際經(jīng)驗,那些好勇斗狠的軍人怎么會買他的賬呢?
接著,就是項羽率領楚國的精銳部隊,破釜沉舟,擊敗秦朝大軍,解圍巨鹿。項羽成了各路諸侯軍的統(tǒng)帥,率領諸軍西進,氣沖牛斗,多次打敗秦軍,在新安阬殺了二十多萬降卒,消滅了秦朝的主力部隊,一直攻到函谷關。其間,范增也是一直跟隨項羽活動。自從項羽殺掉宋義,封為上將軍后,并沒有任命副職,范增從此就沒有實際職務了,純粹是項羽的謀士了。范增在項羽麾下發(fā)揮了什么樣的謀略作用,我們不得而知。按常理說,項羽是梟雄人物,從小跟隨叔父項梁學“萬人敵”[1]380,有自己的軍事方略且有強大的實力軍團,即使是與秦軍正面交鋒,也不落下風,范增在項羽的攻戰(zhàn)中發(fā)揮不了多大的謀略作用。
項羽率領諸侯軍,到了函谷關,結果發(fā)現(xiàn)有士兵守關,軍隊無法通過,又聽說劉邦已經(jīng)攻破咸陽,劉邦左司馬曹無傷也派人來告密,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聽后,勃然大怒。他率領諸侯軍一路斬關奪隘,與秦軍主力血戰(zhàn),磕磕絆絆打到函谷關后,卻發(fā)現(xiàn)來遲了一步,劉邦已經(jīng)攻下了咸陽,按照熊心的約定,這就意味著“關中王”被劉邦搶走。他不禁怒從心起,說:“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1]397這時候,范增出現(xiàn)了,勸說項羽:“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保?]397這是范增在史書中的第二段話,也可看成是范增至關重要的謀略建議。他強調(diào)劉邦入關后,像是變了一個人,原來貪財好色,而現(xiàn)在迥然不同,這是有天下之志,并極力主張要滅掉劉邦,不能讓他形成氣候。
由此看出,范增確實一眼就看穿了劉邦的政治野心。他的“急擊勿失”的建言,與項羽“擊破沛公軍”的決定,有著實質性的不同:項羽只是想把劉邦的軍隊打敗而已,并不想把劉邦怎么樣;而范增意在立即發(fā)動對劉邦的毀滅性攻擊,趁其羽翼未豐而予以消滅,以絕后患。不得不說,范增確實具有深謀遠慮,對項羽忠心無二。
鴻門宴上,范增多次向項羽暗示,“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1]399。而項羽覺得,這個時候殺掉劉邦,無異于告訴諸侯,奮力拼殺不僅得不到什么好處,還會身首異處,原本松散的反秦聯(lián)盟就會被撕裂,戰(zhàn)爭又起,更何況還有老謀深算的熊心在背后盯著他與諸侯們的一舉一動呢!于是,項羽根本沒有采納范增的建議,“默然不應”[1]399。范增見勸不動項羽,十分著急,又擅作主張,叫將軍項莊在席間舞劍,尋找機會將劉邦一劍斃命,所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墒?,與張良頗有交情、又與劉邦結成兒女親家的項伯看出其中端倪,也與項莊對舞,常常用身體來擋住劉邦,項莊始終未能得手。劉邦在風云詭譎的鴻門宴上,危機重重,后來在張良等人的掩護下,借著上廁所的機會悄悄地溜掉,躲過了一劫。范增氣得不行,說了這樣一句話:“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保?]401這“豎子”二字,是罵人的話,有人認為是指項羽,也有人認為是指舞劍的項莊,兩者皆有可能,但是指項羽的可能性要大。范增只是項羽的謀臣,并不能代替項羽決策。項羽本不想殺掉劉邦,范增也無可奈何。
項羽沒有聽從范增的“奇計”,失去了擊殺劉邦的最佳時機。而范增可謂有先見之明,盡管當時項羽的實力強大,但他覺得將來奪得天下的人,必定是劉邦,因此,他要想方設法滅掉劉邦,以絕后患。范增可謂是抓住要害矣!如果項羽聽從范增的謀劃,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也有可能帶來很大的副作用,比如劉邦的十萬大軍如何處置?但是,歷史上強盛一時的漢朝肯定是不存在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還幸虧項羽沒有聽從范增的建言。當然,作為謀士而言,各為其主,范增的這一“奇計”是非常高明的,是釜底抽薪,也是天經(jīng)地義、無可厚非的。
而項羽不肯聽從范增的謀議,不肯殺掉劉邦,也是有多種因素的。項羽自負其勇,是個出色的戰(zhàn)將,始終認為劉邦是個市井無賴,沒有什么大作為,因而不屑這樣做。范增一心想讓項羽成就千古帝業(yè),可項羽僅僅滿足于當一個霸王。范增這樣做,完全是為了項羽,而項羽卻不以為然。項羽出生于武將世家,祖父項燕,是楚國末期的一代名將,在楚國滅亡之戰(zhàn)中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整個楚氏四處逃散。項羽從小肩負著血海深仇,時刻想著要推翻暴秦,而沒有考慮到秦朝滅亡以后的事情。當他率領軍隊到了秦都咸陽時,秦朝已經(jīng)被劉邦滅亡,秦王子嬰已經(jīng)投降,他純粹為了泄恨,一把大火把咸陽燒成一片焦土,“收其貨寶婦女而東”[1]402。衣錦還鄉(xiāng),被人稱為“沐猴而冠”[1]402。而后是主持分封,將諸路滅秦將領都分封諸侯,剛分封完畢,齊地就發(fā)生了動亂??梢姡椨鸩辉胍⒁粋€統(tǒng)一的國家。因此,項羽滅亡,劉邦建立漢朝,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是國家之幸,也是人民之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范增的計謀沒有能夠有效實施,也是一件幸事!
在項羽主持的分封中,將如何處理劉邦?在項羽與范增看來,各路將領一路西進,消滅暴秦,立下功勛,分封可能是最好的安撫辦法,但這樣做的結果,可能使整個國家處于諸侯割據(jù)之中,只是他們還想不到這一層。他們所考慮的是如何抑制劉邦,不讓劉邦當關中王。這里牽涉一個問題,就是當年楚王熊心動員劉邦西進,曾經(jīng)發(fā)出政治宣言,即先入咸陽者為關中王,即使是項羽功高震主,也不能違背熊心的約定。于是,他就向熊心請示,熊心的回答是“如約”。宋代文學家蘇軾評價熊心說:“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保?]506從這里看出,熊心雖然被項羽架空,但仍然堅守約定,非“賢主”不能如此也。這讓項羽非常頭疼,如果不把劉邦封到關中,就是負約,要承擔輿論譴責。于是,他把劉邦封到巴蜀、漢中。史書載:“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yè)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嗽唬骸?、蜀亦關中地也?!保?]402劉邦大怒,打算出兵攻打項羽,但是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后在謀臣的勸說下,無奈當起了漢中王。項羽與范增還要把劉邦困死在巴、蜀,又將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秦朝的三個降將,以此阻擋劉邦出關。其用心可謂險惡。但這樣做,也給了劉邦養(yǎng)精蓄銳的機會,時機成熟后,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挑起了楚漢戰(zhàn)爭。項羽的分封,究竟是項羽的主張,還是范增的謀劃?史書記載是“項王、范增”[1]402,無法說得清楚,很有可能是范增的謀劃居多。
在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與項羽展開了謀與智的較量?!妒酚洝ろ椨鸨炯o》載:“漢之三年,項王數(shù)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項王欲聽之。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后必悔之?!椡跄伺c范增急圍滎陽?!保?]413范增勸說項羽,應該乘勝追擊,徹底消滅劉邦。項羽聽從建議,于是急圍滎陽??上У氖?,項羽還是沒有把握好機會,讓劉邦得以逃脫,而后便是急劇反轉,項羽處處受制于劉邦,不久便四面楚歌,兵敗垓下,自刎烏江,真正成了末路英雄。
范增的悲劇發(fā)生了。劉邦感到范增是實實在在的威脅,就采用了陳平的計謀,使用了離間計。劉邦會見項羽派來的使者,準備了特別精美的食物。但是等到問清楚使者的來歷之后,劉邦卻故作驚訝,說“吾以為亞父使者”[1]413,然后就換上了粗劣的食物。使者回去后,自然向項羽稟報這件事情。項羽知道后,自然也就對范增越發(fā)猜疑,不再信任他,并削奪了他的權力。范增一氣之下,對項羽說:“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1]413“大定”二字,含義非常深刻,表面上是說項羽實力強大,打敗劉邦不在話下,而實際上是說,將來的天下,是劉邦的天下,你就好自為之吧,我不再繼續(xù)為你出謀劃策了。他向項羽提出辭職,而項羽竟然也不挽留,爽快地答應了。范增又氣又恨,收拾行李,直接回老家去??墒牵€未到彭城,竟然一病不起,命喪歸鄉(xiāng)路。范增從秦二世二年(前208)二月“出山”,到漢王三年(前204)去世,歷經(jīng)五年,結果把命丟了,真是可悲可嘆!
陳平離間項羽君臣,采用的并非十分高明的手法,但為什么就能一擊而中呢?其實,問題還是出在項羽與范增的身上。兩人貌合神離,在一些關鍵的問題上認識并不一致,故此,裂痕越來越深。蘇軾曾分析說:“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3]506說得很有道理,也就是說,從范增“出山”的那一刻起,勸說項梁立楚王之后,就種下了與項羽矛盾的種子,因為熊心是在處處算計項羽、掣肘項羽,項羽追思原委,怎能想不到范增是始作俑者呢?畢竟,熊心是范增提出而后所立??!兩人之間有了隔閡,話不投機,礙于情分,表面上客客氣氣,實際上各行其道,項羽不聽范增,我行我素;范增怨恨項羽,“豎子”之類的話隨口而出,項羽還能把他當作“亞父”看待嗎?趕走范增也只是少了一個機會。而陳平行反間計,正中項羽下懷,項羽乘機“稍奪之權”,范增則是憤而離去,上演了一曲凄慘的悲劇。范增背項羽而去,對于項羽而言,也是一場悲劇,他臨終所感嘆“天亡我”,實際上是自取滅亡。清代嚴遂成《烏江項王廟》感嘆道:“劍舞鴻門能赦漢,船沉巨鹿竟亡秦。范增一去無謀主,韓信原來是逐臣?!保?]項羽不亡何待!
可憐范增,為項羽盡心盡力,而項羽始終不能理解范增的宏圖大志,不知道他臨死前是否后悔不聽范增的話呢?范增本想“出山”后有一番作為,青史留名,結果也是遺憾得很啊!
對于范增的喜劇開局,而悲劇結局,歷代名士學者議論紛紛。褒之者,漢朝開創(chuàng)者劉邦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保?]480《三國志》作者陳壽說:“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yè)?!保?]217曹魏名臣蔣濟《萬機論》說:“項羽若聽范增之策,則平步取天下也。”[6]344貶之者,北宋文學家張耒說:“畢竟亡秦安用楚,區(qū)區(qū)猶勸立懷王?!保?]477元代學者陳孚說:“平生奇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8]對于范增“出山”所建立的功勛,唐代詩人周曇《范增》說:“平生心力為誰盡,一事無成空背疽?!保?]卷七二九南宋詩人田德秀認為:“(范增)忠而識暗,不能擇有道之主,當代無以建其功?!保?0]第十一章更有甚者,清代史學家王鳴盛說:“范增謬計既誤項氏,亦誤懷王?!保?1]14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范增論》認為:“(范增)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3]507對于范增,究竟如何評價?本著尊重歷史、務實求真的精神,從以下五點闡述筆者的觀點。
第一,范增的謀略,是否達到“人杰”的水平,能否與漢代頂級謀士張良比肩?考校范增的“奇計”,只為兩端:一是建議“復立楚之后”;二是力主誅殺劉邦。至于項羽分封之事,不能斷定就是范增所出??梢钥闯?,范增是從大處著眼,是一個戰(zhàn)略性的謀略家,稱之為“奇計”,不虛矣。這兩條謀略,對于秦末的歷史走向確實起到重要的作用。勸立懷王,被項梁采納,加速了暴秦的滅亡;而勸殺劉邦,則是未能如愿,抱憾終身。我們再看看張良,劉邦肯定他是“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1]480,張良是戰(zhàn)術性的謀略家,對劉邦的戰(zhàn)斗攻取,起著重要的導引作用。兩者都是謀士,都可稱為“謀主”;但兩人的關注點各不一樣。如果一定要將范增與張良相比,范增似乎弱了一些,至少兩人不在一個重量級上。但范增從大處著眼,抓住要害問題出謀獻策,并緊追不放,是應當充分肯定的。
第二,范增為項羽出謀,一味地把注意力放到了項羽的對手劉邦身上,而對于項羽本身存在的問題,則視而不見,不能有所匡諫,也不能維護項羽的威信,這是他的薄弱點。這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項羽暴虐,一路攻打暴秦的軍隊,動不動就屠城、坑殺,這和暴秦的行為又有什么不同?失去民心,甚至天怒人怨,以至于后來被劉邦打敗,不見范增有任何諫阻,不能輔佐項羽建功立業(yè)。南宋學者徐鈞說:“項王暴不減強秦,一語箴規(guī)總未聞。”[12]近代史學家蔡東藩說:“夫范增事項數(shù)年,于項王之殘暴不仁,未聞諫止?!保?3]252二是在鴻門宴上,劉邦的部將樊噲橫沖直撞,數(shù)落項羽,實際上是惡心項羽,讓他難堪,范增面對如此情況,聽之任之,既不出面阻止,也不予以駁斥,這讓項羽情何以堪?范增滿腦子想的是如何擊殺劉邦,根本沒有考慮如何維護項羽,從謀士的角度來看,主辱臣死,范增是不合格的。三是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雖然是效法西周初期的做法,實際上是開了歷史的倒車,弄不好會造成整個國家四分五裂,范增只是考慮如何限制劉邦,而沒有考慮這種分封的做法本身就是錯誤的。范增是自己的目力有限,還是認同這種做法,不得而知。與范增截然相反的是張良,當時劉邦對于酈食其言聽計從,酈食其建議劉邦分封六國后人,張良堅決反對,認為這樣做,將來必定要受制于人。劉邦經(jīng)張良的點撥后,急得連嘴里的飯都吐出來,趕緊收回成命。兩相比較,范增差之遠矣。四是熊心是在范增的倡議下?lián)砹⑵饋淼模笥秩嗡麨榫仍筷牭哪?,對他有恩,對滅秦有功,于情于理,他都應該予以維護,而項羽后來將熊心架空,稱為“義帝”,在奪取他的土地后,將他遷往郴地,又慫恿他人殺之于江中,不見范增顧及君臣大義,有所諫諍,結果被劉邦拿來大做文章,又是祭吊熊心,又是聲討項羽,弄得項羽非常被動,不知范增作何感想?南宋文學家洪邁曾經(jīng)評論范增是“見利而不知義者”,批評說:“始勸項氏立懷王,及羽奪王之地,遷王于郴,已而弒之,增不能引君臣大誼,爭之以死。懷王與諸將約,先入關中者王之,沛公既先定關中,則當如約,增乃勸羽殺之,又徒之蜀漢。羽之伐趙,殺上將宋義,增為末將,坐而視之??忧亟底洌瑲⑶亟低?,燒秦宮室,增皆親見之,未嘗聞一言也。至于滎陽之役,身遭反間,然后發(fā)怒而去。嗚呼,疏矣哉!”[14]64-65說得頗有道理。
第三,范增為項羽謀劃,數(shù)出“奇計”,為什么不能成功?是明珠暗投,還是才力不濟?其實,這有兩方面的問題:首先是項羽,自以為武功了得,與范增貌合神離,雖然尊稱為“亞父”,其實并不把范增當作“亞父”看待,對于范增的謀略,基本上沒有采納。這倒不是說項羽看不起范增,而是項羽本身就是武學奇才,他曾學習“萬人敵”,“力拔山兮氣蓋世”[1]422,一身武力何其了得,范增并沒有這方面的經(jīng)歷,也沒有聽說他有多么高深的兵學造詣,而來輔佐項羽,實在是勉為其難,多少是有些才力不濟;而項羽,克敵制勝是一把好手,對于政治則沒有開竅,是一個軍事上的奇才,政治上的“侏儒”,范增并沒有十足的能力去影響他,故而顯得蒼白無力。其次是范增已是七十多歲的高齡,經(jīng)歷的世事多,確實是可以做項羽的父親。范增總覺得項羽只會舞刀弄槍,其他則是一竅不通,多少有些恨鐵不成鋼的味道。在進言的方式方法上,范增也是自以為是,多是采用命令的口吻,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項羽,項羽在不理解的情況下,怎么可能接受呢?例如,范增心心念念的就是要殺掉劉邦,總覺得劉邦是項羽最大的敵人,這固然有道理,但他沒有站在項羽的角度想一想,項羽可不是這樣認為??!他與劉邦曾經(jīng)是同一個戰(zhàn)壕里的戰(zhàn)友,項羽心氣高,講義氣,怎么可能下黑手去殺掉劉邦呢?如果這樣做,天下人怎么看他,豈不是要毀掉他的一世英名?這種有損名聲和道義的事情,項羽怎么會去做呢?再說,劉邦當時手下有十萬大軍,一旦把劉邦殺了,項羽又將如何去應對呢?項羽手下的各路諸侯,也是非常寒心,很容易生變??!范增對此沒有成熟的方案以打消項羽的疑慮,只是一味地強調(diào)殺掉劉邦,是把復雜的問題過于簡單化了。
第四,項羽的敗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難道僅僅是不用范增嗎?在這方面,評論很多,似乎成了定論。其實,項羽的敗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自己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韓信曾經(jīng)將項羽與劉邦進行對比,把他的弱點說得非常清楚。韓信說項羽不能“任屬賢將”,“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 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1]3168。故此,項羽的滅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不在于是否聽從范增的勸諫。再說,范增的謀略,司馬遷稱為“奇計”,是從大處著眼,自有他的過人之處,但對于項羽本身存在的致命性弱點,未曾見他有半點諫說,或許,是史書沒有記載吧。故此,項羽不用范增,并不是實質性的要害問題。劉邦所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是指項羽剛愎自用,聽不得別人的意見,而導致眾叛親離,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并不是問題的全部;而后之論者,大都是沿襲了劉邦的說法,實際上是有些夸大其詞了。當然,項羽如果聽從范增的謀略,其結果要好得多,但還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唐代名相房玄齡著《晉書》,引段灼評論說:“假令羽既距項伯之邪說,斬沛公于鴻門,都咸陽以號令諸侯,則天下無敵矣?!保?5]1345肯定了范增在奪取天下中至關重要的作用,其說頗有道理。
第五,范增年七十而“出山”,在滅秦建漢中是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一點歷來被忽視了,論者只是糾纏于范增謀略對于項羽的作用如何,并沒有把眼光放到歷史長河中去考察。對于歷史發(fā)展走向究竟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首先,范增高齡而“出山”,投身到轟轟烈烈的反秦斗爭中去,欲白首建功,其精神可嘉,周朝的呂尚,可能是范增效法的榜樣,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其次,對于消滅暴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范增建議擁立楚王之后,熊心被擁立,所有楚國派系的義軍就有了主心骨。項梁借著這個機會,拉攏其他楚系力量,迅速壯大為秦末最強的一支農(nóng)民軍勢力,使楚系義軍在秦末異常強大,搶占先機。制定了正確的滅秦方略,部署西征,讓劉邦“扶義而西”,拔得頭籌,迅速攻進秦都咸陽,項羽統(tǒng)領集團軍,消滅了秦朝的有生力量,使秦朝無力回天。如此部署,避免了長期混戰(zhàn)的亂局。在這一點上,熊心是有功的,也間接地說明范增的這一主張是有成效的。故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范增在消滅暴秦中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最后,范增為項羽謀劃,屢獻奇計,要除掉劉邦,盡快消滅劉邦集團,沒有得到項羽的采納和重用,結果項羽失敗了,這其實不是范增的錯。從相反的角度來看,由于范增的謀劃,使劉邦更加警覺,也更加成熟和“老道”,給了劉邦以再起的機會,從而取得成功,建立了統(tǒng)一的漢朝,結束了秦末混亂不堪的局面,劉邦以及子孫享國四百多年。這雖然算不上是范增的功勞,但相反相成,從而成就了劉邦,亦是范增自己所想不到的啊!
綜上所述,范增面對暴秦肆虐、反秦浪潮風起云涌的局勢,即使是七十高齡,毅然“出山”,投身到反秦的行列中去,為消滅暴秦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力勸項梁擁立楚王之后,以從民望;忠誠地輔佐項羽,數(shù)出奇計,為項羽的王霸事業(yè)嘔心瀝血。但他的計策不被采納,自己又受到猜忌,被陳平的反間計一擊而中,只好滿懷悲憤地離去,命喪歸鄉(xiāng)道,上演了一曲謀士的悲劇。盡管如此,我們要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對于范增的奇計以及他在秦漢之際所發(fā)揮的歷史性作用,給予中肯的評價,既不拔高,也不貶低,充分肯定其在反秦斗爭中所起的作用,不能因為他的失敗而埋沒了他的重要謀略和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