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瀛洲???/p>
不同于正史記載中的曹魏五子良將、江表十二虎臣,季漢“五虎上將”之名始見于小說《三國演義》。這個組合雖然出道很晚,在后世的名氣卻直逼曹操、劉備等一眾主角。
小說中,“五虎上將”經典的戰(zhàn)斗名場面,固然令人心向神往;但在歷史上,武將的單挑能力卻并非是影響戰(zhàn)爭走向的關鍵性因素。如果撕掉這層在小說中不斷被深化的“勇武”標簽,“五虎上將”在歷史中的定位,或許另有不同。
關羽、張飛,是劉備最為倚重的兩員大將。歷史上,他們雖未“桃園三結義”,但彼此之間構建的君臣關系卻十分牢固,遠非其他武將能比。
東漢以降,累世為官、歷世著名的世家大族更習慣利用“門生故吏”這層關系。反觀以公孫瓚、劉備、孫策、臧霸為代表的一些軍閥、豪帥,因為出身較低,缺少政治資本與人脈資源的積累,故他們與臣屬締結關系時,往往傾向于一種更親密的方式,以致君與臣的結合,往往是一種自愿式的雙向選擇。如公孫瓚不喜與世家大族往來,卻愿意與卜數師劉緯臺、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結拜。這三人的社會地位雖然不高,卻個個身家巨億,能為大哥公孫瓚提供充足的軍費。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初以俠氣相聞,在當時,這是人們締結關系的第一步。古老的俠客傳說還未遠去,年少熱血的青年對這種“任俠尚意氣”的風范仍有憧憬與渴慕。于是,便有了三人后來的“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通過這種形式,關羽、張飛被納入了劉備的親屬范疇之內,彼此之間“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系不可動搖。
劉備年少時,雖也有宗室?guī)头觯詮膭?chuàng)業(yè)以來,他能夠倚重與信賴的“宗室”將領,就只有關羽與張飛。
對于二人的任用,劉備倒有一番計較。關羽好讀《春秋》,腹藏韜略,自是鎮(zhèn)守一方的不二之選。是以在劉備的創(chuàng)業(yè)史中,總能見到關羽獨立領兵在外。
建安五年(200),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胄,自屯小沛,“以羽領徐州”,守下邳。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得荊南四郡,“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令他全權負責江北沿線的防務。劉備入蜀后,諸葛亮董督三郡,調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賦稅,以充軍資。而人口稠密的南郡等地,仍為關羽掌控,為其輸送兵員與糧草。待到諸葛亮也入蜀后,關羽就順理成章地董督荊州諸軍事,成了劉備集團在荊州地區(qū)的最高軍事長官。
關羽在蜀漢政權中的地位,可見一斑。他的態(tài)度,就連劉備、諸葛亮也得慎重對待。故劉備打算將關羽與黃忠一同列為四方將軍時,會專門派出使者費詩對其進行安撫。而費詩后來所說的“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也再次證明了關羽的分量。劉備稱帝后,擢升馬超為驃騎將軍、張飛為車騎將軍;位次更高的大將軍,則被他永遠留給了已經殞命的關羽。
對此,諸葛亮也十分遺憾。正如他在《隆中對》中所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边@個配合劉備兩線作戰(zhàn),率軍自荊州北上的統(tǒng)帥,舍關羽其誰?甚至在曹魏群臣看來,蜀國唯有關羽可稱“名將”。于東吳而言,關羽也是阻礙其“全據長江”的絆腳石。隨著關羽敗亡與荊州失落,諸葛亮的戰(zhàn)略構想終究是無法實現了。
從正史到小說,張飛的形象發(fā)生了明顯改變。雖說早有人注意到這一點,但他們多從張飛的家世入手,認為他善書畫、家境優(yōu)越,并非小說中描繪的莽漢。誠然,“草莽”的確是《三國演義》對張飛這個人物的臉譜化設定,但后世提到的“張飛善書畫”這一結論,卻從未見于正史,當是以訛傳訛。
廓清張飛的本來面目,還應從正史入手。
作為與劉備同出涿縣的老鄉(xiāng),張飛總是在關羽外出征戰(zhàn)之際,替劉備鎮(zhèn)守著最為關鍵的咽喉要道或重鎮(zhèn)。劉備在蜀地站穩(wěn)腳跟后,張飛在季漢政權中的定位,也更加明確了。蜀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于成都,張飛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xiāng)侯,帝有詔曰:
朕承天序……以君忠毅,侔蹤召虎,名宣遐邇,故特顯命,高墉進爵,兼司于京。其誕將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稱朕意焉。《詩》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國來極”“肇敏戎功,用錫爾祉?!笨刹幻銡e!
從小就“不甚樂讀書”的劉備,這時竟引經據典,頗值得深思。他引用的這兩句話,出自《詩經·大雅·江漢》中的第三、四章。這首詩歌,講述的是周宣王命大臣召虎征伐淮夷,后者不辱使命,得勝而歸,受到了周王的嘉獎與賞賜。這里提到的召虎,即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召穆公。
據《史記》卷四《周本紀》載,周厲王在位時,荒淫暴虐,引發(fā)“國人暴動”。在周厲王逃離鎬京后,憤怒的國人將矛頭指向了太子靜。關鍵時刻,召虎將太子藏匿起來,派自己的兒子應對眾人,最終保住太子。之后,召虎與周定公(周公旦之后,周國國君,非周天子)共同主持朝政,史稱“共和新政”。天子周厲王薨后,召虎迎太子靜繼位,是為周宣王。在召虎、方叔等人的輔佐下,周朝國力與日俱增,史稱“宣王中興”。自此,召虎就成了中興名臣的標桿式人物,兩漢文人就常以今人比附召公,以示尊崇。如揚雄就曾將西漢名將趙充國比作召虎。
在漢代人看來,召虎是能文善武的國士。這恰好符合《江漢》第三、四章周宣王對召虎的定位:“王命召虎:式辟四方”“王命召虎:來旬來宣”。召虎既能開疆拓土,劃定邊境;也可巡視南方,宣讀王命。更何況,在召虎的人生經歷中,還有主持“共和新政”“扶持太子登基”“輔佐宣王中興”等一系列光輝事跡。
在下達給張飛的詔書中,劉備所說“以君忠毅,侔蹤召虎”,即表明他希望張飛日后能成為季漢政權的“召虎”。須知,正史中的張飛,的確是難得一見的猛將,且得到了同時代之人的一致認可。魏程昱、劉曄稱關、張“萬人敵”“勇冠三軍”,吳周瑜亦稱關、張為“熊虎之將”。故趙翼《廿二史札記》云:“漢以后稱勇者,必推關、張。”
張飛不僅作戰(zhàn)勇猛,也通幾分謀略。盡管他性情急躁,好鞭撻士卒,卻也能義釋嚴顏,屈身向劉巴請教,足見其做事頗有分寸。劉備詔書所引“匪疚匪棘,王國來極”一句,《毛詩正義》鄭玄箋曰:“王于江漢之水上命召公,使以王法征伐開辟四方,治我疆界于天下,非可以兵病害之也,非可以兵急躁切之也。使來于王國,受政教之中正而已?!闭倩⑹苊鞣セ匆?,并未對其斬盡殺絕,而是先以兵威安撫,然后再對其進行教化。觀張飛義釋嚴顏,頗見其味;當然,這未嘗不是在告誡張飛要戒驕戒躁。
劉備想象中的張飛,還有更大作用。
時值劉備踐祚,即將東征孫權,他對張飛的安排便大有深意。細究其人事任命,諸葛亮為丞相,為外朝公卿之首;劉巴為尚書令,其主導的尚書臺系統(tǒng),負責詔書的上傳與下達,堪稱皇帝與百官溝通的橋梁;而劉備十分信任的張飛,則擔任司隸校尉、車騎將軍,不僅擁有監(jiān)察百官、拱衛(wèi)王畿的職能,也能單獨領兵作戰(zhàn)。
荊襄士人勢大、東州士人初投,劉備當然要把張飛留下,以備不時之需。劉備對張飛如此信任,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君不見,劉禪初娶張飛大女兒為妻,大張皇后病逝后,他又以張飛小女為妻??梢?,劉、張兩族早已“深度綁定”,一如曹氏與夏侯氏。故劉備在即將外出征伐之際,會令張飛坐鎮(zhèn)成都。張飛既能替劉備坐鎮(zhèn)后方,也能在關鍵時刻給予他軍事幫助。倘若劉備一去不返,張飛還將肩負起輔佐劉禪的重任,并以召虎為目標,實現劉備中興漢室的夙愿。
張飛舉重若輕的地位,得到了季漢內部的一致認同。作為蜀漢舊臣的陳壽,就評價關羽、張飛“并有國士之風”。楊戲在《季漢輔臣贊》也說:“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fā),濟于艱難,贊主洪業(yè),侔跡韓、耿,齊聲雙德?!?/p>
只可惜,隨著張飛的遇刺,劉備的苦心孤詣終究是“空付”了。
張飛雖然遇刺,馬超還在,不過礙于其過往“背父叛君”的罵名,他很難成為劉備的肱骨之臣?!皬姸鵁o義”“勇而不仁”,同時代人對馬超的評價或許有夸張之嫌,但馬超自始至終未能躋身蜀漢權力中心,也是事實。
章武元年(221),馬超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斄鄉(xiāng)侯。單以官職而論,馬超的位次甚至在車騎將軍張飛之上。只是馬超名位雖高,卻只是個“吉祥物”。劉備在詔書中說:
朕以不德,獲繼至尊,奉承宗廟。曹操父子,世載其罪,朕用慘怛,疢如疾首。海內怨憤,歸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義。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兼董萬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懷保遠邇,肅慎賞罰,以篤漢祜,以對于天下。
眾所周知,馬超崛起于涼州。其父馬騰,曾在涼州叛亂,后與韓遂把持本州,威名遠播,就連執(zhí)政的董卓、李傕、曹操等人,都對其予以拉攏。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一統(tǒng)北方,馬騰攜全族入鄴城為質,其子馬超則留守本地,“統(tǒng)其眾”。
馬氏父子麾下,并非都是漢人,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西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在當時,涼州為漢、胡、羌、氐雜居之地,馬騰之母就是一位羌女。所以,馬超不僅有“信、布之勇”,還有羌人血統(tǒng),這讓崇尚武力的少數民族對他十分敬畏。即便馬超后來敗于曹操之手,又狼狽逃竄到漢中,再轉入蜀地,在此期間仍有羌、氐部族愿意跟隨。
劉備看重的,正是馬超在涼州、隴右一帶的威懾力?!耙跃胖蓖痢闭f的是馬超與曹操對抗的事跡,可謂聞名天下;而“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義”則是指馬超在西南地區(qū)的影響力。這份名氣,不僅能讓馬超快速迫降劉璋,更讓他得以在《漢中王勸進表》位列榜首。
只是,劉備入蜀后,并不需要馬超為他征戰(zhàn)四方。于此時的季漢政權而言,馬超身上最有價值的,不是其過人的軍事能力,而是其往日威名。
馬超遙領涼州牧,既是一種激勵,也是季漢威懾曹魏雍涼防線的一種手段。同時,因為西南地區(qū)有馬超這個“吉祥物”坐鎮(zhèn),即便他沒有什么大動作,附近的少數民族非但不敢進行大規(guī)模的作亂,反而會率眾投誠。至于驃騎將軍、斄鄉(xiāng)侯,只是用來籠絡馬超的手段罷了,含金量無法與張飛的車騎將軍相比。
陳壽在評價“五虎上將”時,稱黃忠與趙云“強摯壯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在《三國志》的語境中,“爪牙”并非是貶義詞,而是一種肯定和夸獎,非主公得力戰(zhàn)將不能得此殊榮。所謂“灌、滕之徒”,即西漢開國名將灌嬰與夏侯嬰(滕公)等人。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五記載的四位大將,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個個能征善戰(zhàn),忠勇無二。在陳壽看來,黃忠與趙云在季漢政權也應當是這樣的定位。
劉備稱漢中王后,后來居上的黃忠能一躍升任為后將軍,靠的就是“忠勇”二字?!度龂尽S忠傳》說他“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足見黃忠在戰(zhàn)斗中常為先鋒,一騎當先,勇不可當。最為關鍵的是,黃忠還十分忠誠,早在入蜀之初,他就“委質”于劉備。這是一種起源于先秦時期的禮儀,又稱“策名委質”?!蹲髠鳌べ夜辍份d,晉懷公繼位后,下令讓狐突召回他的兩個兒子狐毛和狐偃,可狐突認為兒子既然已向公子重耳策名納質,便需牢牢恪守忠義,不得背叛,所以拒絕晉懷公的要求,最終為后者所殺。
臣子向君奉上名冊,并奉上能證明自己誠信的“質”,即“策名委質”。先秦時,“質”不一定要人來充任,還可以是珍貴物品,但無論有多珍貴,對那個時代的人們來說,都遠不如名節(jié)重要。張儀委質于楚、樂毅委質于燕,便是以自身名義為依托,向君王表達忠誠。
黃忠通過這種古老禮儀與劉備締結君臣關系,自然能更受器重。可惜他也未能看到劉備稱帝,僅次于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的衛(wèi)將軍未有人任,當是為黃忠保留。
劉備與趙云初相識于幽州公孫瓚麾下,關系也十分親密。若趙云后來沒有回鄉(xiāng)為兄守孝,他或許可以與關、張并列,成為劉備最為信賴與倚重的“宗室”將領。但趙云最大的魅力恰恰就在于:他有自己的道德操守。
趙云為故交夏侯蘭求情,是為“仁”。天下大亂,他率“義從吏兵”自保;后投劉備,再無二心,是為“義”。赤壁之戰(zhàn)后,趙云領桂陽郡,前太守趙范因嫂子有“國色”,欲獻之,趙云“固辭不許”,是為“禮”。漢中之戰(zhàn),趙云巧設“空營計”,大破曹軍,是為“智”。因當年對劉備的一句承諾,趙云不辭辛苦前來投效,是為“信”。劉備創(chuàng)業(yè),趙云為主騎,雖缺少外出征戰(zhàn)的機會,卻與陳到一同守衛(wèi)中軍,確保劉備的人身安全;當陽一役,他又匡扶幼主,可稱忠勇無雙。
一個完美符合儒家五常,又作戰(zhàn)勇猛、忠心耿耿的儒將,在后世收獲無數“粉絲”,卻未在生前享受應有的榮耀。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首先,趙云缺席了劉備創(chuàng)業(yè)早期的一段關鍵時期。劉備從幽州發(fā)跡到“爭盟淮隅”失敗,退出徐州,再次輾轉于豫州、冀州之際,趙云才前來赴約。在這七八年中,他未能如關、張這般“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自然無法獲得與關、張一樣的待遇。其次,趙云為人正直,數次諫言引劉備不快。直至劉備去世,趙云都沒什么機會外出征戰(zhàn)獲得軍功,官職自然就不會太高了。
好在,蜀漢并沒有忘記趙云的功勛。景耀四年(261),后主劉禪詔曰:
云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沖,涉涂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謚所以敘元勛也,外議云宜謚。
季漢政權認定的元勛中,“關羽、張飛、馬超、龐統(tǒng)、黃忠及云乃追謚,時論以為榮”。若論武將,劉備進漢中王時加封的四方將軍:前將軍關羽、左將軍馬超、右將軍張飛與后將軍黃忠當榜上有名。那么趙云呢?
后主劉禪與大將軍姜維等一眾將領商議后,認為他“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又在當陽之戰(zhàn)救護后主,“義貫金石”,故破格追謚趙云為順平侯。
如此一來,陳壽在為關、張、馬、黃這四位元勛大將作傳時,會把趙云與他們并列,稱“關張馬黃趙”。
到了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以關、張、趙、馬、黃為“五虎上將”。這個時候,趙云的名次已從最末升到了第三位,僅次于關、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