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社交媒體信息迷霧的攻擊機制研究

2023-12-24 06:47:03郭長青侯勇光
情報雜志 2023年11期
關鍵詞:迷霧社交受眾

郭長青 侯勇光

(蘭州理工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 蘭州 730500)

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突破性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媒體信息呈現(xiàn)爆炸式增長。網(wǎng)絡空間因其擁有著廣闊的社交媒體平臺和多元化的信息來源與用戶而成為了信息迷霧滋生與傳播的溫床。具有欺騙性、誤導性、煽動性的信息潛伏在社交媒體之中,企圖通過蒙蔽公眾理性、誤導民情民意來營造恐慌氛圍,在群體間以及群體與政府間制造憤怒與對立,撕裂社會的凝聚力。

近些年,西方國家基于戰(zhàn)略競爭的視角展開了對“信息迷霧”的研究,將其視為國家行為體之間的“信息戰(zhàn)+心理戰(zhàn)”,并以此構建國家安全議程,旨在抵抗來自外部國家行為體對本國與鄰國民眾展開的滲透行動,以維護國際形象和國內社會穩(wěn)定[1]?;ヂ?lián)網(wǎng)社交媒體已經(jīng)成為各國國家安全治理的新疆域與國際“公共外交”的新平臺。因此,如何有效防御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媒體上的信息迷霧攻擊、防止社會理性的坍塌便成為了社會治理的現(xiàn)實問題。本文從欺騙者的視角出發(fā),通過對OODA循環(huán)進行逆向策劃來分析社交媒體信息迷霧攻擊各環(huán)節(jié)的特征與手法,并運用多重假設生成法梳理迷霧攻擊的潛在路徑。

1 信息迷霧的起源

“信息迷霧”源于英文的“Disinformation”,而“Disinformation”又來源于冷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克格勃的一項行動術語“dezinformation”,意指通過精心制作的虛假信息混淆大眾視聽、操縱公眾輿論以達到攻擊其他國家、塑造于己有利的戰(zhàn)略態(tài)勢的信息活動[1]。“Disinformation”是國家間戰(zhàn)略競爭的產(chǎn)物,也是政黨間斗爭的重要手段;其與公共外交存在著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意圖跨越國家邊界、直接接觸目標國民眾并試圖改變其價值觀念與意識思想形態(tài)、奪取社會控制權。因此,西方國家從政治斗爭視角將“Disinformation”定義為蓄意傳播、欺騙公眾的虛假信息以及與此相關的信息活動,認為其意在操縱輿論、干涉他國內政與破壞社會秩序,并將其視為信息戰(zhàn)與心理戰(zhàn)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方語境下,“Disinformation”不僅是“虛假信息”,更是信息戰(zhàn)的代名詞;公共外交借助Disinformation的形式從臺前走向幕后,成為隱蔽行動的一部分,例如“阿拉伯之春”、東歐和平演變等事件便是西方國家將Disinformation與公共外交相結合的典型案例。美國將這種“公共外交”視為贏得“頭腦與心靈”的重要武器[2]。

王延飛等學者從情報學的視角將“Disinformation”翻譯為“信息迷霧”,指出信息迷霧廣義上是一種阻礙決策者認知和判斷的信息障礙,是信息不完備的特殊表現(xiàn),并將其視為由虛假信息、錯誤信息、難用信息造成的干擾人認知與決策的信息氛圍;在此基礎上,蘇鵬則進一步將信息迷霧視為影響決策人員做出正確判斷的特殊信息傳播現(xiàn)象,認為其由虛假信息構成,目的在于破壞個人、組織與政府之間的信任。史安斌[3]則從新聞傳播學的視角將“Disinformation”翻譯為“謬訊”,即“有意散布的具有誤導性的虛假信息”,并將其與一般的錯誤信息(“誤訊”)區(qū)分開來,強調其具有誤導的目的性特征。彭知輝[4]從國家安全的視角將其定義為“誤導性信息”及其相關活動,即“為某一特定目的而人為制造、刻意欺騙大眾的信息以及與此相關的特殊信息活動,其目的在于使大眾得出有悖于事物真相的認知與判斷”,認為其本質特征是信息的誤導屬性。

從詞義上看,“信息迷霧”與“Disinformation”并非存在著嚴格的對應關系,前者側重于從受眾的視角描述真假混雜的信息混合體所帶來的認知障礙,而后者則強調其作為一種特殊的欺騙性信息及信息活動?!靶畔⒚造F”更像是Disinformation所引起的廣泛的社會現(xiàn)象與認知障礙,其可能危害國家安全與社會穩(wěn)定。因此,應從Disinformation的“信息戰(zhàn)+心理戰(zhàn)”視角對信息迷霧現(xiàn)象加以研究。

2 社交媒體信息迷霧攻擊特征分析

欺騙是一種過程,欺騙者以對己有利的方式,將假象強加于目標對現(xiàn)實的認知[5]。欺騙是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中常用的一種手段,目的在于干擾決策者的認知與判斷,使其做出錯誤的決策與行動,即迷惑對手的頭腦。社交媒體信息迷霧攻擊本質上也是一種欺騙活動,但與政治、軍事領域的欺騙行動存在一定差異;其是針對普通公眾所展開的欺騙性信息活動,目的在于操縱輿論、侵蝕社會價值觀念、制造恐慌、破壞社會穩(wěn)定,即混亂民眾的心智。從戰(zhàn)略競爭的角度看,信息迷霧攻擊是戰(zhàn)爭中的上兵伐謀,進攻者借助信息迷霧而試圖達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研究顯示,普通民眾已經(jīng)成為了信息迷霧攻擊的主要對象。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公眾所廣泛接觸和信賴的社交媒體平臺成為了信息迷霧滋生和傳播的溫床。各方勢力以信息迷霧為武器在社交媒體上展開了一場看不見的博弈。這種博弈又稱作“模因沖突”[6],即“在社交媒體這個作戰(zhàn)空間,對敘事、觀念和社會控制的爭奪,人們或許會把它看作專為社交媒體定制的‘信息行動’的一個子集”。“模因”指的是人的觀念或行為類型。模因沖突就是以社交媒體為戰(zhàn)場的心理戰(zhàn),而信息迷霧則是這場隱蔽戰(zhàn)爭的重要武器。

Fallis對信息迷霧(Disinformation)的概念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指出了其內在的三種屬性,即“信息”屬性、“誤導”屬性與“意圖”屬性[7];彭知輝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中國語境的闡發(fā)與拓展,并指出“誤導”屬性是其根本特征[4]。不同于上述學者的概念分析,本文從現(xiàn)實意義出發(fā),認為社交媒體信息迷霧具有兩大特征。

2.1 社會工程性

無論是史安斌的“謬訊”,還是彭知輝的“誤導性信息”,兩位學者都如Fallis一樣強調信息迷霧以誤導為目的的本質特征,而“誤導性”與“目的性”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涵蓋。但是,具有以誤導為目的的信息未必是信息迷霧,例如“善意的謊言”,戰(zhàn)爭時期為了穩(wěn)定民心、鼓舞士氣而編造或選擇性公布的一些信息[4]。信息迷霧的誤導性和目的性意圖在于傷害與獲利,即有意或無意地讓目標受眾與社會處于可能遭受傷害的風險之中[8]。因此,綜合誤導性、目的性以及傷害性這三者的內涵,本文認為社交媒體信息迷霧本質是一種用來蒙蔽公眾理性、試圖制造傷害的惡意信息。惡意性才是信息迷霧的本質特征。

從惡意性信息考察,信息迷霧是社會工程學重要手段之一。社會工程學是一門主要應用于安全系統(tǒng)領域黑客攻防的學問,其牽涉到心理學、語言學、計算機學等多門學科知識的交叉應用;社會工程學認為人是安全系統(tǒng)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利用人性中好奇、多疑、貪婪、自私等弱點可以攻破防御嚴密的安全系統(tǒng)[9]。欺詐、偽裝、釣魚是社會工程學常用的入侵手段。例如,黑客可以通過發(fā)送精心設計的釣魚郵件來使目標人物的計算機系統(tǒng)感染特定的病毒,又可以通過偽裝成特定的人員而潛入目標公司入侵離線的計算機系統(tǒng);此外,不僅限于安全系統(tǒng)的攻防,現(xiàn)實生活中的電信詐騙、“殺豬盤”等詐騙行為也都是常見的社會工程學“杰作”,其均是利用人性弱點而展開的欺詐性信息活動。社會工程學就是欺詐的藝術與學問,其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惡意信息攻擊人性的弱點來操縱人的行為。

社交媒體信息迷霧攻擊與社會工程學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利用人性中的弱點來襲擊整個社會中最為脆弱的環(huán)節(jié),即社會的價值觀念[10]。社交媒體信息迷霧帶有濃厚的社會屬性。如模因沖突所描述的那樣,信息迷霧攻擊本質是一種針對普通公眾所展開的發(fā)生在社交媒體上的隱蔽的心理戰(zhàn),其利用誤導性信息在民眾中散播恐慌、懷疑、憤怒等負面情緒或制造各種誤導性“輿論”來迷惑民眾的心智、制造混亂,奪取目標國社會輿論的控制權。

2.2 風險性

信息迷霧的攻擊會使目標受眾或社會處于受到傷害的風險之中,而并非在受到迷霧攻擊之時便會立即引發(fā)危機。社交媒體上的迷霧攻擊往往會在廣大民眾中播下不信任的種子,強化社會與政府之間的偏見與代溝,逐漸侵蝕民眾的理性?;靵y民眾心智的攻擊效果并非一蹴而就,其帶來的傷害是長期的、難以觀察的,即便受眾察覺到自身已受到迷霧的影響,也難以擺脫迷霧的干擾。社交媒體的信息迷霧不僅會制造沖突與對立,也會在不知不覺間重塑一個社會的“理性”。從長遠看,社交媒體的信息迷霧是一種難以察覺而又致命的風險。

信息迷霧風險所引發(fā)的危機在危機過后也可能會導致普通民眾對此類危機的學習。近些年來,各類反轉新聞與反轉輿情的頻頻出現(xiàn)推動了社會理性的增長,民眾對社交媒體上潛在的信息迷霧也越發(fā)警惕,整個社會對信息迷霧的抵抗能力有所增強。因此,通過對社交媒體信息迷霧攻擊手段與機制的探索與分析,一方面可以幫助社會管理部門更有針對性地實施社交媒體輿情的引導與治理,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公眾對社交媒體信息批判性反思的理性,而這一點正是社會公眾抵抗信息迷霧的關鍵[11]。

3 信息迷霧攻擊機制分析

如果說情報分析是預測未來,那么情報欺騙就是“塑造”未來[12]。信息迷霧可以視為是針對普通公眾實施的欺騙行動。根據(jù)欺騙者的身份,社交媒體信息迷霧攻擊可以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國家行為體或具有官方背景的個體或組織精心設計與策劃的帶有“公共外交”性質的迷霧攻擊,二是社交媒體上一般個體網(wǎng)民或社會組織所發(fā)布的誤導性輿情。前者所發(fā)動的信息迷霧攻擊具有國家戰(zhàn)略競爭的意味,是隱蔽行動的一部分,意圖在目標國中破壞社會秩序與爭奪社會意識形態(tài)控制權,例如和平演變、顏色革命等;而后者則是某些個體或組織出于經(jīng)濟動機、情感動機等物質或精神需求,通過制造爆點新聞、發(fā)布誤導性輿情來獲取某種利益,但這個過程往往也不可避免地會傷害到公眾的情感與理性,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與信息秩序。

實際上,出于隱蔽性的考慮,國家行為體或具有官方背景的個體或組織通常也會借助或偽裝成目標國的一般個體或組織,以誤導性輿情的形式,向普通民眾發(fā)起迷霧攻擊。因此,對社交媒體信息迷霧攻擊者徹底地追根溯源并分辨其真實身份與迷霧攻擊的真實性質十分困難。但無論是國家行為體還是非國家行為體,二者都是基于相同的欺騙機理。

3.1 逆向OODA循環(huán)

美國空軍上校博伊德指出,決策會在“觀察—判斷—決策—行動(OODA)”這個循環(huán)當中反復運行。組織之間的沖突可以看作是敵我雙方OODA循環(huán)的相互競爭;沖突中,占有優(yōu)勢的組織的OODA循環(huán)運行速度會更快,即比敵方更加快速和精準地觀察、判斷當前態(tài)勢并采取行動。情報拒止與欺騙就是阻礙甚至擾亂敵方OODA循環(huán)的運行,相對提升我方OODA循環(huán)速度,從而使我方在沖突中獲得優(yōu)勢[5]。

水利現(xiàn)代化規(guī)劃是水利現(xiàn)代化建設綱領性文件和頂層設計,內容既包括防洪減災、水資源供給、水生態(tài)保護、城市水利、農村水利等功能體系建設安排,也包括水利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能力、水利發(fā)展保障能力等保障體系建設安排,是水利全面發(fā)展的規(guī)劃安排,具有明顯的發(fā)展規(guī)劃特征。同時水利現(xiàn)代化規(guī)劃要根據(jù)區(qū)域自然條件、水利發(fā)展狀況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布局,研究本區(qū)水利發(fā)展戰(zhàn)略和發(fā)展模式,提出具有地區(qū)特點和階段特征的水利現(xiàn)代化建設總體目標與布局,對較長時期的水利建設和管理具有指導作用,具有一定的戰(zhàn)略性。因此,水利現(xiàn)代化規(guī)劃可定位為具有戰(zhàn)略性的水利發(fā)展規(guī)劃。

蘭德公司研究員斯科特·格韋爾提出對OODA循環(huán)進行逆向策劃以執(zhí)行欺騙[13],即從設想理想的結果想定(行動),到選擇目標受眾及其關鍵分支點(決策),再到設計欺騙性故事(判斷),最后選擇信息傳輸渠道確保目標受眾接受信息(觀察)。

3.2 行動——欺騙行動的目標想定

正向OODA中的“行動”環(huán)節(jié)對應著欺騙行動的理想想定,即欺騙成功后所應出現(xiàn)的態(tài)勢。美國戰(zhàn)略欺騙專家邁克爾·I·漢德爾把軍事欺騙行動的想定劃分為三種類型[12]:一,誤導敵人的注意力,使其違反集中優(yōu)勢兵力的原則,將兵力分散在錯誤的敵方;二,誘導敵方在次要方向或虛假目標上浪費大量寶貴的戰(zhàn)爭資源,讓敵人違反節(jié)約用兵的原則;三,創(chuàng)造一種可以使敵方放松警惕的假象,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實際軍事行動中這三種想定往往是一起出現(xiàn)在整個欺騙的圖景中,例如二戰(zhàn)的南北線剛毅行動、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以及冷戰(zhàn)時期的“星球大戰(zhàn)”計劃。漢德爾的欺騙想定與社交媒體信息迷霧攻擊想定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軍事和政治斗爭中欺騙的最終目標往往是國家軍事或政治決策機構,牽涉到國家重大資源的調動,直接影響一國之生存與發(fā)展;而社交媒體信息迷霧則以普通公眾為欺騙對象,公眾除了自身的生命財產(chǎn)外并無任何重大資源可操控,但從社會整體來看公眾卻又是一國政府執(zhí)政之基礎?;诖?社交媒體信息迷霧攻擊的想定可以從心理戰(zhàn)、文化戰(zhàn)等隱蔽行動的視角加以考察,以補充漢德爾的欺騙想定。

從國家間戰(zhàn)略競爭的角度考察,社交媒體信息迷霧攻擊的想定可以是:一,在國際政治層面針對目標國政府進行抹黑或構建“威脅論”,以削弱其國際影響力與國際地位,阻礙其外交政策的實施、國際經(jīng)濟貿易等正常外交活動的開展;二,在目標國社會中植入不利于其主流價值觀念與意識形態(tài)的“新價值觀念”,侵蝕目標國的意識形態(tài)防線,使民眾“自發(fā)”地對本國政府及其政策產(chǎn)生反感與抵制,形成社會群體之間的對立與沖突,例如東歐和平演變、烏克蘭橙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等事件。

從非國家政治斗爭的角度考察,一些網(wǎng)絡上的個人或組織所發(fā)起的迷霧攻擊的想定則具體取決于欺騙者的實際物質動機或精神動機,例如斷電“大棋論”事件[4]中的想定是博眼球賺流量、收割粉絲、搞流量經(jīng)濟。但這些行為過程卻有意或無意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對社會的控制權,破壞了正常的信息秩序與社會秩序。

無論是哪種信息迷霧攻擊,其基本想定都是使受眾在情緒化中掉入“欺騙預見”[4]的陷阱,將矛盾沖突直指現(xiàn)實,引發(fā)民意嘯聚,推動民眾的不理性行為。

3.3 決策——受眾的選擇

根據(jù)欺騙的理想想定來選擇受眾,即識別出能夠推動理想想定出現(xiàn)的關鍵決策者。軍事與政治欺騙中,欺騙的目標受眾往往是敵方的情報機構、軍政高級領導人等對決策具有關鍵影響的個人或組織,例如南北線剛毅行動中盟軍考慮到阿道夫·希特勒在軍事指揮中專制獨裁的作風,因此盟軍將欺騙的目標定為阿道夫·希特勒而非納粹德國的整個軍事指揮機構,而通常情況下情報欺騙主要針對的是決策者及其身邊的參謀與智囊團??梢哉f,軍事與政治欺騙活動是“智囊”與“智囊”之間“一對一”的智力博弈,旨在使敵方的智囊團判斷失誤以促使決策者做出錯誤的決策。情報欺騙是國家之間斗爭的“陽謀”,斗爭的每一方都明白自己在欺騙其他國家行為體的同時也存在著被其他國家行為體欺騙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迷霧的攻擊目標與實際受眾之間可能存在“不一致”的現(xiàn)象。國際政治斗爭中某些國家通過在目標國的鄰國或盟國傳播各類謠言來削弱目標國的地區(qū)影響力。這種受眾與被攻擊者跨國別的“不一致”現(xiàn)象,無疑加大了信息迷霧的治理難度。歐盟針對此類信息迷霧問題提出了超國家的信息迷霧治理策略,嘗試通過提升自身的戰(zhàn)略傳播能力來瓦解俄羅斯對其鄰國所帶來的迷霧攻擊。

3.4 判斷——編織故事

既然確定了欺騙的受眾與理想想定,那么就需要編織一個合情合理的故事來推動受眾朝著想定的圖景行動。正向OODA循環(huán)中,決策者在態(tài)勢感知的基礎上做出判斷,繼而做出決策并實施;而在逆向OODA中就意味著要向敵方呈現(xiàn)出某一虛假的態(tài)勢。例如二戰(zhàn)時期盟軍的巴克利行動,同盟國通過無線電通訊、偽造部隊調動、外匯交易、希臘和撒丁島地圖的準備工作等一系列活動來向德國和意大利的情報機構呈現(xiàn)出盟軍即將進攻希臘或撒丁島的虛假態(tài)勢,成功將德軍的注意力吸引到希臘和撒丁島上,掩護了盟軍對西西里島的登陸行動;冷戰(zhàn)后期的“星球大戰(zhàn)”計劃,美國通過政治、軍事、科技等部門的資源調動以及各類公開與私下發(fā)表的報告與演說,勾勒出未來太空大戰(zhàn)的圖景,成功將前蘇聯(lián)的國家戰(zhàn)略重心引向歧途。傳統(tǒng)的情報欺騙行動往往需要戰(zhàn)略或戰(zhàn)役層次全方位多部門的資源配合與人員調動,欺詐故事的設計需要非常緊密地貼合戰(zhàn)爭態(tài)勢、符合敵方的錯誤的觀點與想定。整體來看,國家斗爭中的欺騙行動雖然實施成本較低,但實施難度大并且實施周期長。與此相比,社交媒體信息迷霧攻擊不需要復雜而縝密的欺詐故事,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fā)動,偽裝成網(wǎng)絡“輿情”的形式,借助各類社交媒體平臺對網(wǎng)民進行無差別的廣播式轟炸。

社交媒體信息迷霧攻擊意圖繞開公眾的理性從而使公眾沉淪在非理性的情緒之中、掉入“欺騙預見”的陷阱,在群體極化的推動下形成“大眾認知合謀”。因此,社交媒體的迷霧“故事”更具有互聯(lián)網(wǎng)特色,更加貼近民眾的現(xiàn)實生活,其對民眾的心靈更具有穿透性。陸學莉通過研究近些年的反轉新聞,總結出了迷霧故事所采用的三層框架及內在敘事模式[14]?;诖?本文將信息迷霧的故事模式與常用的誤導手段整理為以下三點:

a.二元對立的人物情節(jié)。社交媒體上的信息迷霧多將“整個故事”呈現(xiàn)在受眾面前。迷霧故事通過講述不同人物類型之間的尖銳矛盾和沖突而使受眾陷入非理性的情緒之中。二元對立的人物情節(jié)暗示著不同社會群體或階級之間的“潛在”對立,并借此將公眾帶入特定的群體之中,誘發(fā)群眾的非理性情緒,使其在情緒化中降低理性認知能力。

b.基于現(xiàn)實生活的焦慮。陸學莉指出,反轉新聞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中觀焦慮實質是社會矛盾與問題的集中。二元對立的人物情節(jié)凸顯的是當下社會中的敏感問題。信息迷霧企圖通過觸碰民眾心底“最軟”的部分來激起社會共鳴、引發(fā)民意嘯聚。例如,新冠疫情所引發(fā)的“信息疫情”正是基于疫情時代下民眾對自身生命安全的焦慮。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引發(fā)民眾的焦慮,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是社交媒體信息迷霧的“素材”。迷霧故事緊貼現(xiàn)實社會的態(tài)勢。

c.先入為主的敘事語境。同樣的故事,在不同的敘事手段下往往具有不同的效果。社交媒體迷霧故事的敘事手法具有三大特征:一,先定義后敘述的“陰謀論”手法,“陰謀論”迎合了民眾的獵奇心理,其在創(chuàng)建和傳播時便已暗示其為政府或國家的“秘密”,是不被官方認可的“真相”,因此,任何來自官方的否定不僅無法澄清事實真相,反而“越描越黑”、進一步印證了陰謀論的“真實性”,例如斷電“大棋論”輿情中,誤導者在“故事”伊始就將中美金融戰(zhàn)作為國家之間的“隱蔽對抗”而導入到故事背景中,因此,后續(xù)一系列看似荒謬的情節(jié)就被民眾“合情合理”地接受;二,概念異化,與偷換概念手法類似,但概念異化并不是簡單地玩文字游戲而是“合理”地將事物主題“升華”,即將一個“較低而具體”的概念上升為一個“較高而抽象”的概念;三,先入為主式的強調和屏蔽,即在多方?jīng)_突中只片面地采取某一方的視角來描述事件過程,從而將受眾帶入特定的視角??偟膩砜?社交媒體的迷霧故事并不缺乏“事實真相”,反而在“圖文并茂”中將民眾引入歧途。因此,想要通過辨別信息的真?zhèn)蝸碜R破信息迷霧頗為困難,然而,故事的敘事手法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發(fā)布者是否具有“誤導”意圖。

綜上所述,迷霧故事多基于社會熱點事件,設計二元對立、曲折沖突的故事情節(jié),融合了文字、音頻、圖片等多種媒介形態(tài),再配合誤導性的敘事手法,利用剪輯、拼湊的“真相”,使受眾在強烈的視覺和情感沖擊下沉淪在非理性的情緒中而逐漸走向群體極化。

3.5 觀察——傳輸故事

設計好了欺騙故事,最后一步就是將故事傳遞給目標受眾。因此,欺騙者需要識別敵方觀察對象的集合及其與之相關的渠道[5]。肉糜行動是巴克利行動中最關鍵的一部分,在這次行動中英國將一具裝有偽造信件的尸體放置在西班牙海岸線上,利用德國與西班牙情報機構之間的密切關系將信件中的“故事”傳遞給德國情報機構,成功使德國錯誤地堅信盟軍即將進攻希臘或撒丁島;“沙漠風暴”行動中,美國在切斷伊拉克軍方的衛(wèi)星通訊后,利用伊拉克境內的主流新聞媒體大肆渲染兩棲進攻的假象,成功打亂了伊拉克的軍事部署。情報欺騙中如何選擇欺詐的傳遞渠道往往是一件具有藝術性的工作,需要精心的策劃與部署。

憑借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社交媒體信息迷霧的傳遞卻簡單的多。但社交媒體信息迷霧面臨的問題不是如何傳遞迷霧,而是如何讓迷霧信息在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抓住受眾的注意力。因此,信息迷霧制造者必須擁有能夠放大迷霧的代理人,即受眾所信任的意見領袖。中立的代理人不會因為利益無關就會免疫信息迷霧,反而會因其中立的身份而使信息迷霧更具有迷惑效果。陳璟浩在對比新疆棉事件的國內外輿情時指出,抹黑、抵制新疆棉最活躍的主體主要為某些“國際人道主義組織”,他們具有清晰的定位、明確的宣傳目標和穩(wěn)定的受眾[16]。迷霧攻擊者往往會有意在目標受眾中秘密“培養(yǎng)”自己的代理人[17],借助其意見領袖的光環(huán),在網(wǎng)絡噴子和水軍的掩護下,可以極大提高迷霧的覆蓋范圍和穿透力。此外,代理人的非官方身份可以掩蓋和模糊具有官方背景的攻擊者的真實身份與意圖,將信息迷霧包裝成普通的流言蜚語,從而迷惑管理者與情報機構。

4 多重假設生成法預設潛在的攻擊路徑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利用結構化分析方法中的多重假設生成法來展現(xiàn)社交媒體信息迷霧攻擊的潛在路徑,以期幫助情報機構與社會管理部門審視當下的熱點輿情與社會事件,發(fā)現(xiàn)可能的信息迷霧攻擊痕跡。

通過表1中6項指標的排列組合可以初步探索信息迷霧的潛在攻擊路徑;其中,敘述手法最能體現(xiàn)出發(fā)布者是否具有誤導性意圖,是信息迷霧識別的重點;而社會熱點則可能是信息迷霧的潛在素材。

5 總 結

信息迷霧作為一種日趨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既上至國家間的戰(zhàn)略競爭,又下至日常生活的偽百科式的流言蜚語,其以誤導性輿情為手段和形式,意圖對公眾的心智施加影響,并在這個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公眾、破壞社會秩序與信息秩序。在信息迷霧問題中,政治性與非政治性問題糾纏在一起,因此,對信息迷霧問題的破解,一方面要求社會管理部門的積極參與以解決滋生迷霧的現(xiàn)實問題,另一方面又要求情報部門對異常輿情追根溯源。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可以將情報欺騙理論與認知心理學相結合,以典型的政治性信息迷霧事件為切入點,深入挖掘信息迷霧一般性的攻擊機制與作用機理。

猜你喜歡
迷霧社交受眾
撥開迷霧 暢行無阻
社交之城
英語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迷霧中的閑庭信步
中外文摘(2022年24期)2023-01-03 01:06:46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迷霧河往事
青年作家(2021年1期)2021-05-22 01:43:32
社交距離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
用創(chuàng)新表達“連接”受眾
傳媒評論(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用心感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新聞傳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茌平县| 裕民县| 余姚市| 鄂托克旗| 新晃| 泾阳县| 卓尼县| 韩城市| 遂昌县| 古浪县| 岳阳县| 大竹县| 山阴县| 苍山县| 哈巴河县| 赣州市| 黑河市| 兴国县| 黑水县| 玉龙| 遵化市| 新巴尔虎左旗| 虹口区| 安新县| 交城县| 合作市| 南宁市| 法库县| 苍溪县| 婺源县| 积石山| 会昌县| 渭南市| 辉南县| 碌曲县| 宁安市| 含山县| 老河口市| 垫江县| 江门市| 秭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