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守護流派 賡續(xù)傳統(tǒng)
——“平湖派琵琶藝術演奏人才培養(yǎng)”項目綜述

2023-12-21 11:06:03陳音璇高欣然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中央音樂學院平湖流派

陳音璇 高欣然

2023年4月10日至25日、5月8日至21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為指導單位,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中央音樂學院主辦,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承辦的“平湖派琵琶藝術演奏人才培養(yǎng)”項目(以下簡稱“平湖派項目”)于中央音樂學院順利舉辦。這是國內首次針對平湖派琵琶藝術開展的集中化、規(guī)?;?、高標準、高規(guī)格的業(yè)務進修,也是由專業(yè)音樂院校主辦,通過人才培養(yǎng)的形式進行傳統(tǒng)音樂類“非遺”保護與傳承人培養(yǎng)的重要活動。《中國日報》《人民日報》《中國藝術報》《北京青年報》、中國新聞網、光明網、新浪網、騰訊網等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追蹤報道。

本次培訓在全國范圍內挑選了25位優(yōu)秀學員,包括國家一級演奏員、高校教師以及社會人士,在地域上以京津冀地區(qū)為主,同時覆蓋了上海、陜西、廣東、吉林、山東、浙江、河南、四川等不同區(qū)域。在授課專家方面,邀請了近30位不同領域的杰出人物作為師資,包括我國音樂界享有盛名的音樂學家、作曲家、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平湖派琵琶重要傳人及其親傳弟子、“非遺”傳承人,以及致力于研究、傳承和推廣平湖派琵琶藝術的各界專家學者。

“平湖派項目”旨在以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從不同層面推進平湖派琵琶藝術的活態(tài)傳承與教學研究,以人才培養(yǎng)的方式,展開對平湖派琵琶藝術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在兩個培訓周期、共計30天的封閉式密集訓練中,學員們完成了9首平湖派經典古曲的工作坊研習、22場講座觀摩、3場音樂會、4場學術研討會,并撰寫結業(yè)論文,以優(yōu)異的成績圓滿完成學習任務。從項目的緣起、內容和意義來看,“平湖派項目”具有以下三個典型特色。

一、搶救性保護,延續(xù)性發(fā)展

平湖派琵琶藝術源自清代李氏五代(李廷森、李煌、李繩墉、李其鈺、李芳園),具有豐滿華麗、堅實淡遠的演奏風格特征。平湖派是中國琵琶演奏藝術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進入近現(xiàn)代專業(yè)音樂教育體系的首個傳統(tǒng)流派,在琵琶藝術發(fā)展進程中占據(jù)重要的歷史地位?,F(xiàn)如今,浦東派、崇明派、汪派等琵琶流派都在學校系統(tǒng)傳承,而平湖派琵琶卻面臨著后繼乏人的窘境,以致其對琵琶藝術發(fā)展的貢獻與昔日的輝煌也鮮有人知。

1895年,平湖派第五代傳人李芳園刊印的琵琶譜《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以下簡稱《李氏譜》)標志著平湖派琵琶藝術風格的確立。該譜是首次以琵琶大曲形式進行整理的樂譜,所錄《郁輪袍》《淮陰平楚》《塞上曲》等十三套琵琶大曲代表著明清琵琶藝術的發(fā)展高峰。1927年,師從李芳園及其大弟子吳柏君的平湖派琵琶第六代傳人朱英(1)朱英(1889—1954),字荇菁,浙江平湖人。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應蔡元培之邀進入上海國立音樂院(1929年改名為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今上海音樂學院)任教,代表著以民間家傳為傳承方式的琵琶,首次進入了專業(yè)音樂教育體系。在十七年的教學生涯中,朱英不但教授了著名音樂家譚小麟、丁善德、陳恭則(2)陳恭則(生卒年不詳),琵琶演奏家,師從朱英,曾任教于南京師范學院,參與整理出版《瀛洲古調選曲》(陳恭則、樊伯炎、殷榮珠編:《瀛洲古調選曲》,樊少云傳譜,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樊伯炎(3)樊伯炎(1912—2001),著名琴人、畫家,平湖派琵琶傳人,先后師從其父瀛洲派琵琶傳人樊少云、平湖派傳人朱英,曾任教于上海音樂學院。、楊大鈞(4)楊大鈞(1913—1987),平湖派琵琶傳人,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師從朱英、汪昱庭、徐立蓀。等人,也培養(yǎng)出了他最欣賞的學生,平湖派琵琶第七代傳人——楊少彝(5)楊少彝(1913—1974),別名全祺、紹羲。山東省茌平縣人。。

楊少彝自小熱愛音樂,1930年他從上海美專國畫專業(yè)轉考入上海國立音專琵琶專業(yè),師從朱英,并繼承了平湖派全套琵琶大曲。畢業(yè)后,先后進入大同樂會、山東省立劇院、中國戲曲研究院等組織與單位工作,研究古樂、教授琵琶。1958年,楊少彝赴西安音樂專科學校(今西安音樂學院)任教。1963年,他主持并帶領學生李健正(6)李健正(1940— ),琵琶演奏家、音樂學家,陜西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長安古樂首席研究員,師從楊少彝。、何明威(7)何明威(1938— ),琵琶演奏家,川派琴家、斫琴家,原四川省歌舞團(四川省歌舞劇院)琵琶演奏員。師從楊少彝,擔任《古譜今譯——平湖派琵琶十三套大曲》(李健正譯著,章紅艷主編:《古譜今譯——平湖派琵琶十三套大曲》,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21年)翻譯和整理工作。、王天健(8)王天健(1939—2023),1959年考入西安音樂??茖W校,師從楊少彝,畢業(yè)后任西安市歌舞劇院琵琶演奏員,后任北京市朝陽區(qū)青少年活動中心民樂教師。、任鴻翔(9)任鴻翔(1942—1999),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西安音樂學院教授,師從楊少彝,整理出版《平湖派琵琶曲13首》(任鴻翔整理:《平湖派琵琶曲13首》,朱荇菁、楊少彝傳譜,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整理的四冊“李氏譜”琵琶教材(10)四冊教材分別為《李氏譜工尺譜》《朱英注校工尺譜》《楊少彝演奏譜簡譜》《楊少彝演奏譜五線譜》,均為油印本內部教材,當時未正式出版。,對平湖派琵琶的保護與傳承有著重大意義,也為專業(yè)音樂教育體系中的琵琶藝術教材建設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探索與貢獻。在朱英教授過的學生中,大部分都是在研習平湖派琵琶的同時也兼習其他琵琶流派,或從事其他音樂類的工作,惟有楊少彝始終專注于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教學與理論研究,并得其精髓,著書立作,傳予后人。然而,1974年,隨著楊少彝先生離世,他的弟子大多離開了學校,不再從事與平湖派琵琶相關的工作。(11)楊少彝生平參照姜寶?!度A夏神韻 源遠流長——平湖派琵琶藝術的傳承》(《人民音樂》,1998年,第8期)一文整理。

近半個世紀以來,雖有不少平湖派琵琶專家學者默默堅守在不同的領域,但是平湖派琵琶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發(fā)展。相較于其他流派在學院專業(yè)教育中開枝散葉,以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傳承模式茁壯發(fā)展,平湖派琵琶的傳承與傳播岌岌可危,面臨著極大考驗。2008年,琵琶藝術(平湖派)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Ⅱ-119)。2009年,朱英之子朱大禎(12)朱大禎(1939—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平湖派琵琶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師從樊伯炎、朱英。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但是藝術流派的真正傳承無法僅靠個人力量,平湖派日漸式微,少為人知的情況成為客觀現(xiàn)狀?!捌胶身椖俊必撠熑苏录t艷表示,“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想要學習平湖派,卻不知道去哪里學。藝術傳承不是某一個人或者某一些人的事情,必須大家一起做,這樣才能連接‘非遺’藝術的昨天與未來。”(13)章紅艷在“平湖派項目”開班儀式上的講話內容。

秉承著“琵琶藝術走向當代,每一個流派都不能缺席”(14)同注③。的重要理念,為了系統(tǒng)延續(xù)平湖派琵琶的正統(tǒng)傳承,2019年,章紅艷教授開始走訪仍健在的平湖派傳人或相關人士。2021年她帶領中央音樂學院“非遺中心”成立項目組,啟動了籌備多年的“琵琶平湖派傳人楊少彝先生年譜考”項目(以下簡稱“年譜項目”)。項目組通過對全球范圍相關人士的不斷尋訪與挖掘,聯(lián)系到了多位楊少彝先生的嫡傳弟子及再傳弟子。特別有幸的是聯(lián)系到了楊少彝先生的第一批學生——當年共同整理“李氏譜”的李健正、何明威、王天健三位弟子。隨著“年譜項目”組四處尋訪的深入,逐漸意識到一個愈發(fā)嚴峻的問題,平湖派傳人譜系中還健在的代表人物多已年過八旬,他們有的臥病在床、行動不便,有的聽視力受損、交流不暢,平湖派琵琶面臨后繼無人、傳承近乎斷絕的艱難境況。

項目組深刻認識到,平湖派當前面對的不是發(fā)展的問題,而是能否在當代存續(xù)的生存問題。這項針對平湖派琵琶藝術的研究工作,成為了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保護工作。為更好完成此項任務,理論著作整理、出版等工作也在同步推進。2019年,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開始籌備,并在2021年出版了李健正早在1981年就完成但一直未能正式出版發(fā)行的《古譜今譯——平湖派琵琶十三套大曲》(15)李健正譯著,章紅艷主編:《古譜今譯——平湖派琵琶十三套大曲》,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21年。。

2022年,章紅艷教授帶領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以“平湖派琵琶藝術演奏人才培養(yǎng)”項目成功申報了北京市文化藝術基金,力求發(fā)揮中央音樂學院的專業(yè)優(yōu)勢及平臺資源,為挽救平湖派當前瀕危的發(fā)展現(xiàn)狀做出積極努力。在通過“年譜項目”明晰了平湖派琵琶的譜系與文本傳承后,確立了以楊少彝先生為核心的傳承脈絡,通過對經典古曲的演奏訓練和相關音樂理論的研習,開展平湖派琵琶演奏的人才培養(yǎng),以此推動平湖派琵琶在舞臺與教學中的活態(tài)傳承。為此,項目組特意安排了以高校骨干教師、樂團優(yōu)秀演奏家、社會機構教員為主的學員構成,希望他們能將平湖派琵琶演奏藝術的精髓運用于日后的教學與舞臺實踐中。令人心痛的是,在“年譜項目”中尋訪到的王天健先生,于“平湖派項目”開始前的幾個月遺憾離世。李健正先生與朱大禎先生也因身體抱恙無法親臨活動現(xiàn)場,這更加說明了對平湖派琵琶進行搶救性保護、延續(xù)性發(fā)展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也凸顯了“平湖派項目”的重要意義。

二、超越流派藩籬,共促琵琶繁榮

2023年4月10日,在楊少彝先生離世近50年后,“平湖派琵琶藝術演奏人才培養(yǎng)”項目在各方的支持與幫助下于中央音樂學院正式啟動。在項目內容的安排上,突出以教學、實踐、理論并舉的多元設置,以工作坊為核心開展經典古曲的專業(yè)教學與實踐;以專家講座豐富平湖派及中國民族音樂相關理論知識;以研討會促進授課專家與學員之間的學術探討與交流;以系列音樂會作為學員各階段學習成果的呈現(xiàn)形式,共同促進平湖派琵琶的傳承與發(fā)展。

在項目籌備階段,項目組便確立了“學習流派、超越流派”的目標與理想。為了學習流派,項目組盡可能地邀請到了與楊少彝先生及平湖派琵琶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所有專家,包括楊少彝先生的嫡傳弟子李健正、何明威、劉西峰(16)劉西峰(1943— ),琵琶演奏家,1958—1966年就讀于西安音樂學院,師從楊少彝,曾在日本大阪藝術大學、東京文教大學及相關文化藝術中心教授琵琶等樂器。、曾慶蓉(17)曾慶蓉(1938— ),琵琶演奏家,師從陳濟略、楊少彝、林石城,先后任教于四川音樂學院、云南藝術學院、四川省職業(yè)藝術學院。、王勁梅(18)王勁梅(1940— ),琵琶演奏家,原中國琵琶研究會理事,師從熊化興、陳濟略、林石城、楊少彝、孫裕德、王惠然。、徐明(19)徐明(1953— ),“年譜項目”訪談專家,師從楊少彝。、張鳴(20)張鳴(1958— ),教育心理學博士,醫(yī)學考試專業(yè)研究員,師從楊少彝、樊伯炎、楊毓蓀。;楊少彝先生的再傳弟子:其子楊毓蓀的學生郭少華(21)郭少華(1959— ),琵琶演奏家,曾就職于銅川市歌舞團、豫劇團,咸陽市秦腔團,師從楊少彝、楊毓蓀。、學生任鴻翔之子任暢,得到李健正、王天健、任鴻翔、楊毓蓀等多位老師指導的李蓮芳(22)李蓮芳(1957— ),原陜西省人民藝術劇院、廣東省南方歌舞團琵琶演奏員,師從王天健、李健正、楊毓蓀、張棣華、任鴻翔。2017年為章紅艷教授引薦了李健正先生,促成了“年譜項目”與“平湖派項目”的開展。,以及平湖派琵琶藝術的重要傳人朱英之子朱大禎、朱英的弟子楊大鈞之子楊寶元(23)楊寶元(1953— ),琵琶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原國立東京藝術大學教師,師從楊大鈞、劉德海、陳澤民、林石城。、樊伯炎之子樊愉(24)樊愉(1958— ),原《音樂愛好者》雜志執(zhí)行主編,師從其父樊伯炎。。為了超越流派,項目組又邀請到了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孫維熙、曲文軍、錢鐵民,以及音樂學家王次炤、田青、喬建中、項陽、肖學俊、張伯瑜、湯瓊,作曲家秦文琛、鮑元愷。從演奏、教學、創(chuàng)作、歷史、文化等各個層面共同推動平湖派琵琶藝術的傳承發(fā)展。

學員主要由全國各大高校、院團等單位的琵琶專業(yè)中青年演奏家構成,包括:趙潔(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齊潔(中央音樂學院講師),劉小菁(中央音樂學院講師),董曉琳(中央民族樂團國家一級演奏員),任宏(中國音樂學院附中高級講師),舒銀(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楊藝(天津音樂學院附中講師),李躒(浙江音樂學院副教授),于源春(中央音樂學院外聘教師),楊晨(星海音樂學院講師),都嘟(星海音樂學院附中助教),廖莎(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王婷(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講師),梁寧(中國戲曲學院副教授),羅慧芳(中國歌劇舞劇院一級演奏員),陶亮亮(北方昆曲劇院國家三級演奏員),姜雨婷(山東藝術學院助教),吳宇(吉林藝術學院助教),隋瓊瑩(山東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孫佳茵(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梁歡(河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助教),高燕銘(浙江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王晶(四川省曲藝研究院國家一級演奏員),邵笑(沈陽音樂學院助教),楊孟姺(北京靈動樂教育機構琵琶教師)。

近30位不同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與25位不同背景的學員因平湖派琵琶項目從五湖四海聚集一堂。在業(yè)內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發(fā)掘源于流派、超越流派的藝術精萃,在保護與傳承平湖派琵琶,發(fā)揮其作為琵琶藝術重要源流價值的同時,促進中國琵琶藝術的守正創(chuàng)新。

(一)教學工作坊

“平湖派項目”的教學工作坊與專題學術講座同步進行,相輔相成。曲目教學以楊少彝主編的四冊“李氏譜”教材中的第三冊——《楊少彝演奏譜簡譜》為主要教材,輔以李健正的《古譜今譯——平湖派琵琶十三套大曲》,由郭少華、張鳴、劉西峰、李蓮芳四位平湖派琵琶傳人對學員們進行了輔導教學,共研習了9首平湖派代表樂曲。

1.《郁輪袍》(朱英、楊少彝傳譜)。平湖派武曲代表作,根據(jù)《華秋萍琵琶譜》(以下簡稱《華氏譜》)中的《霸王卸甲》改名擴充而成,《李氏譜》在原本楚漢戰(zhàn)爭的故事中,植入唐代詩人王維“郁輪袍”的典故,一曲兩用,為這首傳統(tǒng)琵琶武曲注入了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并以獨有的三角馬蹄輪、滿輪、下出輪等特色指法凸顯了樂曲特有的魅力。

2.《平沙落雁》(朱英、楊少彝傳譜)。平湖派文曲代表作,成曲于《李氏譜》,采用了《華氏譜》中北派同名西板小曲中的樂句素材。全曲分七段,以音樂為載體、以雁詠志抒懷,鋪陳出一副完整的藝術畫面,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六藝”的教育主旨。

3.《滿將軍令》(源自《李氏譜》)。平湖派武曲代表作,源自《華氏譜》的《將軍令》,樂曲特色之一為雙弦全輪到底,特色之二為一弦二弦同音,由此產生了不同于尋常琵琶曲的內涵氣韻。1930年,大同樂會將其改編收入大型民樂合奏曲《國民大樂》第三樂章,冠名《一統(tǒng)山河》表達對祖國統(tǒng)一的愿望。

以上3首樂曲均由郭少華老師輔導學習。

4.《青蓮樂府》(朱英、楊少彝傳譜)。平湖派文曲代表作,首見于《李氏譜》,李芳園沿襲清代文人托古之風,以李白為“曲中之人”,將《華氏譜》中的《清平詞》《鳳求凰》《三跳澗》《玉連環(huán)》四首八板小曲聯(lián)綴編創(chuàng)而成,借此表達以“青蓮居士”為典型代表的士子情操與風采,在十三套大琵琶曲中最具文人音樂色彩。

5.《小霓裳曲》(源自“浙譜”,朱英訂譜、楊少彝傳譜)。十三套大曲之外的平湖派小曲,原為浙江一帶流行的絲竹曲,朱英先生曾選擇此曲作為上海國立音專的基本教學曲目。此曲旋律溫潤典雅、清麗飄逸,借描寫月色,抒發(fā)經過新文化運動洗禮的青年學子的朗然進取之情,具有一種特殊的感染力。

6.《淮陰平楚》(朱英、楊少彝傳譜)。平湖派武曲代表作,由《華氏譜》中的《十面埋伏》改名擴充而成,《李氏譜》使這首描寫楚漢之爭題材的古曲第一次有了“曲中之人”(淮陰侯韓信)的意味。全曲共十八段,在演奏上采用滿輪的特色指法,相較于其他流派篇幅更大、更具歷史故事的敘述性,代表著清末琵琶演奏技藝所達到的高度。

7.《潯陽琵琶》(朱英、樊伯炎傳譜)。平湖派文曲代表作,首見于《李氏譜》,取意唐詩名篇《琵琶行》,運用了平湖派特有的蝴蝶雙飛、掛線輪、捺音等技法。1921年,朱英隨以顧維鈞為首的中國代表團赴美參加太平洋會議時曾演奏此曲,亦成為上海國立音專與國外音樂家交流演出的保留曲目。

以上4首樂曲均由張鳴老師輔導學習。

8.《陽春古曲》(朱英、楊少彝傳譜)。平湖派文曲代表作,首見于《李氏譜》,取《閑敘幽音琵琶譜》中的《大十樣景》《小十樣景》等多首八板體小曲聯(lián)綴編創(chuàng)而成,輕快流暢、結構嚴謹,楊少彝先生曾評價演奏此曲“如寫楷體字”,是十三套大琵琶曲中最具民間音樂色彩的作品,后由汪昱庭演奏發(fā)展為琵琶經典曲目。此曲由劉西峰老師輔導學習。

9.《塞上曲》(朱英、楊少彝傳譜)。平湖派文曲代表作,首見于《李氏譜》,源自《華氏譜》中的五首樂曲,由《昭君怨》的故事,結合《思春》《泣顏回》《傍妝臺》《訴怨》四首小曲曲調聯(lián)綴創(chuàng)編而來,寄寫王昭君遠嫁單于、思念故土的傷感悲怨之情。浦東派與汪派的《塞上曲》均以平湖派為底本豐富潤色而來。此曲由李蓮芳老師輔導學習。

通過有規(guī)劃的高強度課程及練習,四位老師將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技巧和獨特藝術風格傾囊相授,使學員們對平湖派的流派特點、演奏風格與藝術理念有了深入了解。其主要成效有三:其一,學員們學到了許多平湖派琵琶特有的技法,例如馬蹄輪、滿輪、轟、掛線輪等。尤其是對平湖派“下出輪”指法的學習,對于目前以教授“上出輪”指法為主的高校琵琶教學而言,無疑是一種拓展。其二,學員們掌握了經典琵琶曲的平湖派版本。本次研習的9首樂曲均為平湖派琵琶的代表曲目,多由李芳園根據(jù)傳統(tǒng)琵琶曲擴充編創(chuàng),或將琵琶小曲聯(lián)綴為套曲發(fā)展而來,后被繼續(xù)整理提煉,成為目前各琵琶流派以及民樂演奏的經典曲目。因此學習作為底本與來源的平湖派樂曲,有助于學員了解琵琶演奏版本的歷史發(fā)展與流變,也有助于其理解平湖派樂曲的旋律發(fā)展手法與創(chuàng)作邏輯。例如平湖派擅長不斷重復與展開樂曲中的核心段落,其樂曲篇幅較目前常見的其他流派版本更加繁復。其三,學習流派技法與經典曲目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全面把握流派的獨特藝術風格。平湖派被公認為最具文人氣質的琵琶流派,尤其在對文曲的美學追求中,只尚淡遠、不尚鏗鏘,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追求演奏者個人內心對音樂的感受。楊少彝稱之為“文化作品”,追求演奏者與聽眾“感受與精神的直接交流”之境界。(25)參見張鳴、王范地:《楊少彝先生與中國民族音樂琵琶藝術》,《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第130頁。平湖派清微淡遠的藝術風格為大家?guī)砹诵碌乃囆g體驗和創(chuàng)造靈感。

(二)講座

“平湖派項目”在注重對流派經典曲目與風格技法的演奏學習之外,還著重關注對平湖派琵琶及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理論研習。為此項目組先后舉辦了22場內容豐富的講座,總體可以歸納為平湖派琵琶專題、琵琶音樂形態(tài)研究、民樂人才培養(yǎng)、傳統(tǒng)音樂觀念四大板塊。

1.平湖派琵琶專題

與平湖派琵琶相關講座共有11場,其中2場涉及到民樂人才培養(yǎng)的內容,其余9場則可分為“平湖派藝術”與“回憶楊少彝”兩個主題。錢鐵民《李芳園的琵琶藝術》、樊愉《朱英先生與平湖派琵琶》、楊寶元《平湖派琵琶承傳經歷與心得》3場講座分別講述了李芳園、朱英、樊伯炎、楊大鈞等幾位平湖派大師的藝術生涯與演奏特點,梳理了平湖派琵琶的源流、發(fā)展、傳承與流派風格。其中樊愉和楊寶元作為樊伯炎與楊大鈞的后人,分享了父輩對于平湖派琵琶傳承的艱辛與堅守。

何明威《平湖派琵琶藝術源流及其藝術特色》、曲文軍《回憶平湖派琵琶一代宗師楊少彝先生》、劉西峰《楊少彝先生的課堂教學》、王勁梅《緬懷楊少彝先生 發(fā)揚平湖派琵琶》、李健正《我的老師楊少彝先生》、曾慶蓉《傳統(tǒng)琵琶藝術的繼承與發(fā)展》6場講座均以對楊少彝先生的回憶為主要內容。各位發(fā)言人從自己的學藝經歷,以及與楊少彝先生的交往點滴出發(fā),動情講述了先生的生平事跡、藝術風格、教學特點、治學精神與堅韌品格。其中,楊先生的嫡傳大弟子李健正因身體原因未能親臨活動現(xiàn)場,由張鳴代為朗讀了他的“手寫回憶錄”,在字里行間的諸多細節(jié)中,還原了一代琵琶宗師的鮮活形象與20世紀平湖派琵琶的曲折發(fā)展。

2.琵琶音樂形態(tài)研究

講座中有4位專家學者帶來了關于琵琶及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形態(tài)研究。中央音樂學院的肖學俊教授在《三大樂制與中國傳統(tǒng)樂律的應用》的發(fā)言中,指出五度相生律、純律、十二平均律在實際應用中各有長處,由此提出了對“歐洲中心論”的反思,認為不應以歐洲樂理的標準來看待與評判中國傳統(tǒng)音樂。

中國藝術研究院項陽研究員的《關于琵琶演奏風格與流派的認知》、中央音樂學張伯瑜教授的《華氏 〈琵琶譜〉中收錄的“西板小曲”研究》、劉西峰的《琵琶五度定弦法體系變革》研究,則分別從琵琶的風格流派、傳統(tǒng)曲目、定弦體系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項陽指出,把握琵琶流派的特點關鍵在于原譜,要在較早版本的基礎上先把骨干音演奏譜定位,繼而體味同一首曲譜不同流派的特色,對于琵琶來說,就要從整理把握好《華氏譜》和《李氏譜》開始。張伯瑜通過對《華氏譜》中的62首“西板小曲”的分析,認為它們是基于同一母體,在部分樂曲之間保留點滴相似因素,又各自獨立的樂曲群,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群體性”音樂創(chuàng)造思維和手段。劉西峰介紹了自己多年來參與和推廣琵琶五度定弦法體系的始末,雖然因病常年不能操琴,但他仍以《霍拉舞曲》的片段現(xiàn)場展示了這一不同于傳統(tǒng)定弦的琵琶演奏。

3.民樂人才培養(yǎng)

保證人才培養(yǎng)是傳統(tǒng)音樂保護與傳承的首要任務之一,在本次“平湖派項目”的講座中,有四位專家分享了對于民樂人才培養(yǎng)的思考。西安音樂學院任暢教授與中央音樂學院孫維熙教授從平湖派琵琶的人才培養(yǎng)展開講座內容。任暢的《尋源覓真——平湖派藝術在西安音樂學院的傳承與發(fā)展》梳理了西安音樂學院平湖派琵琶從楊少彝到任鴻翔的流派傳承,包括教材與樂譜整理、修訂、出版的具體情況。特別介紹了2018年以來,在西安與平湖兩地成立的“平湖派琵琶工作室”及相關工作的開展。孫維熙《繼承與創(chuàng)新——從“平湖派”演奏人才培養(yǎng)所想到的》的發(fā)言,梳理了建國后中央音樂學院的琵琶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情況,指出平湖派琵琶具有其獨特的韻味,劉德海先生的《潯陽琵琶》就帶有平湖派的風格和印跡。我們需要博采眾長,根據(jù)原譜學習、分析與吸納每一個流派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中央音樂學院湯瓊教授與中國藝術研究院喬建中研究員分別針對“專業(yè)院校”與民間“非遺”的人才培養(yǎng)展開講座內容。湯瓊的《中國高等音樂學院傳統(tǒng)音樂演奏人才培養(yǎng)的歷史與思考》,以史料為線索分別梳理了上海國立音專與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中央音樂學院前身之一)對于國樂人才培養(yǎng)的方案,對如何建構中國特色人才培養(yǎng)體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喬建中在《“非遺”代表作傳統(tǒng)音樂類別中“傳人”的認定及其保護》中,為“非遺”音樂傳人培養(yǎng)提出了三點建議:其一,被認定的每一位傳統(tǒng)音樂項目的傳人,都應在社會上享有特殊的地位,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其二,有計劃、有目標、有周期地讓傳承人培養(yǎng)新的傳習者;其三,為所有音樂類傳承人錄音錄像,從“活態(tài)傳承”與“靜態(tài)保存”兩個層面進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4.傳統(tǒng)音樂觀念

講座中有4場講座以中國傳統(tǒng)音樂觀念與藝術理念為主題,分別從音樂學家與作曲家的不同視角講述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獨特形態(tài)、審美與價值。作為音樂學家,中央音樂學院王次炤教授以《音樂傳統(tǒng)的多層結構》為題,指出音樂傳統(tǒng)是一個多層結構,其中傳統(tǒng)形態(tài)是表層,傳統(tǒng)觀念是深層,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中介結構。單純形態(tài)的繼承并不是唯一的途徑,從觀念或思維方式著手也同樣是一種繼承,雖然最終沒有傳統(tǒng)形態(tài)的痕跡,但卻包含著傳統(tǒng)形態(tài)所滲透的傳統(tǒng)精神。原中國藝術研究院田青研究員以《用國樂講好中國故事》為題,首先指出流派的出現(xiàn)是藝術成熟的標志,但目前有的流派開始淡化并消失,或僅存其名,我們在繼承流派的同時應充分了解流派之間的異同,各取所長、兼收并蓄。其次他以日本通過法律保護“無形文化遺產”為例,對我國如何進行文化建設進行了反思,認為傳統(tǒng)文化需要注重積累和繼承。

作為作曲家,原廈門大學鮑元愷教授和中央音樂學院秦文琛教授從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驗出發(fā),分別以《“黑白分明和而不同”的藝術理念》與《從創(chuàng)作的視角解析傳統(tǒng)音樂的當代價值》分享了他們眼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鮑元愷認為中西音樂都有各自的獨特之處,不能抹殺各自特點將二者混為一談。東方旋律要保持其“原汁原味”的獨特韻味,西方形式要保持其“洋腔洋調”的嚴密結構,在藝術創(chuàng)作時,既要保持中西音樂的各自特色,又要使兩者和諧共處于一個完整統(tǒng)一的藝術體內。秦文琛帶領大家分別欣賞了民歌、歌曲、器樂、曲藝、戲曲中的代表性選段,以及展現(xiàn)民間原生環(huán)境的攝影作品,進而指出民間音樂是一種原藝術、一種真誠的藝術,代表著人類最初對藝術的理解和表達,在審美趣味上,傳統(tǒng)音樂是被當代音樂視角所關照的藝術,可以孕育出新的藝術。

(三)系列音樂會

“平湖派項目”在開班、中期與結業(yè)的三個重要時間點各舉辦了一場音樂會,25位學員幾乎一人不落參與了全程演出。

1.開班學員展示。4月17日,在中央音樂學院演奏廳舉行了“平湖派項目”的第一場音樂會。這場演出以學員自主報名的形式展開,10首曲目的流派風格及演出內容豐富多樣,例如齊潔和吳宇表演的汪派曲目《燈月交輝》;于源春、邵笑與打擊樂配合的《楚漢之戰(zhàn)》;都嘟演奏的《平沙落雁》;姜雨婷、梁歡與大阮相配合演奏的當代作品《品》;劉小菁、舒銀、隋瓊瑩演奏的浦東派曲目《龍船》,以及全員齊奏的汪派曲目《陽春白雪》與充滿新疆風情的《天山之春》等。本場音樂會曲目跨越古今,是具有交流性質的學術音樂會,既充分展示了學員們精湛的琵琶技術和細致的音樂處理,也體現(xiàn)了他們來自不同學習背景的專業(yè)積累和藝術熏陶,流派紛呈、風格多元,是一場百花齊放的當代高校琵琶教學成果展示。

2.中期學員匯報。5月10日,第二場音樂會在中山音樂堂舉行,這是一場教學工作坊研習成果的匯報演出。雖然系統(tǒng)學習平湖派琵琶的時間尚不足月,但學員們依然以全本背譜演奏、不接擴音設備的形式,全面呈現(xiàn)了在工作坊學習的9首平湖派經典曲目。包括楊藝的《青蓮樂府》、任宏的《陽春古曲》、舒銀的《塞上曲》、董曉琳的《淮陰平楚》、趙潔的《平沙落雁》、羅慧芳的《潯陽琵琶》,均為琵琶獨奏。李躒與劉小菁領奏了《滿江軍令》,梁寧與廖莎領奏了《小霓裳曲》,最后以一首全員齊奏的《郁輪袍》結束了演出。由于在此之前,幾乎沒有過如此專業(yè)的平湖派琵琶專場演出,因此本場音樂會具有歷史意義。學員們充分展現(xiàn)了平湖派琵琶“一人一琴、人琴合一”的淡遠雅致,及其一脈相承的文人風范與氣韻。平湖派琵琶藝術的獨特氣質受到了業(yè)界的廣泛關注,在藝術上與學術上都獲得了高度評價。

3.結業(yè)師生同臺展示。5月19日,在“平湖派項目”正式結束的前夜,第三場音樂會在中央音樂學院歌劇音樂廳圓滿舉辦,以全體學員齊奏《滿將軍令》開場,齊奏《淮陰平楚》收尾(26)在前兩場音樂會中,除了獨奏、合奏與領奏的學員之外,楊晨、王婷、陶亮亮、孫佳茵、高燕銘、王晶、楊孟姺也共同參與了音樂會的齊奏演出。。雖然音樂會的主要曲目與第二場基本相同,但與剛學習平湖派琵琶的學員相比,平湖派傳人們在正統(tǒng)師承、經年積累下傳遞出的堅實古韻直抵人心,震撼全場。每一位演奏家所展現(xiàn)的不僅是平湖派琵琶藝術的技藝與風格,更有作為傳者的襟懷,承者的用心。他們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向世人展現(xiàn)平湖派琵琶自歷史向未來,致新致遠的傳承。

參與演出的郭少華老師與張鳴老師已年逾六十,郭少華老師演奏了《陽春古曲》與《郁輪袍》兩首傳統(tǒng)作品,分別展現(xiàn)了平湖派文曲與武曲的不同特色。他扎實的功底與熟稔于心的演奏背后,是對流派藝術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張鳴老師演奏了近17分鐘的全本《潯陽琵琶》,他并非職業(yè)琵琶演奏家,然因其父輩與楊少彝先生為世交,他在青少年時,常得到楊少彝先生的悉心指導,其技法與審美反映出平湖派的風格與氣質。張鳴老師的親身經歷也側面說明了流派的傳承不僅局限于業(yè)內弟子、單支脈的師承脈絡,也體現(xiàn)在行業(yè)外社會弟子的傳承。任暢老師攜古箏演奏家魏月明演奏了根據(jù)平湖派同名樂曲編創(chuàng)的二重奏《塞上曲》,體現(xiàn)了中青年一代在保留原作意蘊的基礎上,以編創(chuàng)等方法,為推動平湖派琵琶的當代創(chuàng)新而做出的探索與努力。

王勁梅老師與曾慶蓉老師作為已逾八旬高齡的琵琶演奏家,能夠登臺演奏,在琵琶業(yè)內已屬十分難得。她們皆是編創(chuàng)型演奏家,此次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用音樂向人們訴說半個世紀以來,自己對于平湖派琵琶的傳承與守護。王勁梅老師演奏了當年經過楊少彝先生親自指導的《塞上曲》。她此次選擇不戴義甲,以真指甲演奏,更體現(xiàn)了老一輩的風骨。曾慶蓉老師演奏了個人原創(chuàng)、取材于彝族紅河舞曲的《紅河夜景》。據(jù)曾老師回憶,楊少彝先生曾談到過,“音樂是死的,人是活的,必須賦予其激情,才能讓音樂充滿感染力。”(27)來自曾慶蓉講座《傳統(tǒng)琵琶藝術的繼承與發(fā)展》,2023年5月15日于中央音樂學院。這也成為了她的音樂理念,在活學活用中不斷博采眾流派之長,不但有著自如、灑脫的演奏風格,也創(chuàng)作了許多豐富多彩的琵琶新作。

本場音樂會以高水準的演繹,全面展示了平湖派琵琶馬蹄輪、滿輪等代表性指法,展現(xiàn)了平湖派琵琶最獨特的文人古韻,體現(xiàn)了流派從古曲到新作、從前輩到后生的傳承與發(fā)展,見證了老中青三代琵琶人為保護和發(fā)展平湖派琵琶所做的共同努力,必將在中國琵琶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研討會

“平湖派項目”組分別于4月13日、4月27日、5月11日、5月20日舉辦了4場不同規(guī)模的研討會,其中最后一場研討會的規(guī)模最大、人數(shù)最全、討論最充分。經歷了30天的培訓日程,與會嘉賓們在研討會上圍繞參與本次項目的體會與感想直抒胸臆、暢所欲言??傮w來說,與會嘉賓們對本次項目提出了三點肯定。

其一,充分肯定了各位學員的努力與付出,來自全國各地的25位學員暫時放下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在全封閉的高強度培訓中,為平湖派琵琶的傳承并肩作戰(zhàn)。

章紅艷指出,學習、傳承需要水準,而這一次的“平湖派項目”將主流、非主流等概念全部打破,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傳承。每一位學員在入學時身上都有其他流派的身影,而在后續(xù)的兩場音樂會上,他們用集體的力量,全身心沉浸到本次學習的藝術風格中,找尋共同的氣息,集體呈現(xiàn)學習成果,反映出流派的特點。他們的進步不僅體現(xiàn)在指法等技術上,更是意識、觀念的進步,曲目和藝術風格的拓展。每一個人的練習過程都是成長和進步的過程,他們在齊奏的呈現(xiàn)上達到了聲音的融合。曾慶蓉認為,民族音樂的發(fā)展需要各方努力,此次中央音樂學院開了一個非常好的頭。她回憶了楊少彝先生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談到此次看到傳承不同派別的學員能夠匯集在一起演奏,并在短時間高強度的訓練后達到現(xiàn)在的演奏水平實屬不易。

中央音樂學院琵琶專業(yè)教授樊薇提到,她曾旁聽課程,對授課專家精湛的演奏充滿感慨。結業(yè)音樂會上郭少華老師的自然通透、張鳴老師一招一式的文人特點,令她感受很深。每一位演奏家都有自己的演奏個性,但在舞臺上,他們沒有突出表現(xiàn)個人風采,而是匯聚在一起,把平湖派琵琶最有特色的內容展示了出來。張鳴指出,學員們的練習非??炭?,演奏具有很高水平。希望琵琶藝術不只是以演奏家為主的“演繹琵琶”,而是有更多如師范院校的學生參與,不斷面向外界普及。

其二,充分肯定了此項目的學術性與專業(yè)性。從教學選曲、講座安排到音樂會策劃,每一個細節(jié)都體現(xiàn)了項目組的用心設計,將平湖派琵琶的代表性指法、譜本、樂曲、美學觀念、藝術風格以及歷史演變等內容進行了全方位地剖析與展現(xiàn)。

琵琶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校友李彤認為,本次培訓中的多元化講座、排練與音樂會,讓人感到精彩、驚喜又震撼。從構想、策劃到音樂會的幕前幕后,項目安排用心、周到,看到了主辦者的胸懷和格局。錢鐵民認為,經過此次培訓,一方面學員對平湖派琵琶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美學精神,對傳人的人文思想、治學態(tài)度有了更全面、更系統(tǒng)的認識與提高。贊譽音樂會“創(chuàng)造了平湖派時隔一百多年的高峰”。另一方面,平湖派項目是在扎實的調查研究基礎上開展的,項目組從數(shù)年前起開始對楊少彝先生的學生及有關人士進行采訪與口述記錄,從“非遺”層面對平湖派進行了搶救性的收集與整理,對保護與傳承平湖派琵琶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三,充分肯定了此項目對于平湖派搶救、保護與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捌胶身椖俊背浞职l(fā)揮了中央音樂學院的平臺影響力與號召力,集結了全國范圍內的中國音樂知名專家學者,以及平湖派傳人、不同流派的琵琶演奏家、研究及創(chuàng)作領域的頂尖學者,從實踐與理論兩個層面對平湖派進行成規(guī)模的,實質性的搶救、保護與傳承。

王次炤表示,此次項目是他參加或經歷過的類似項目中最令人難忘的,平湖派琵琶項目組傾盡全力搶救我國琵琶藝術史上瀕臨消亡的平湖派演奏藝術,取得了十分有意義的成效,這是一次扎扎實實的文化遺產搶救和青年琵琶演奏人才培養(yǎng)工作,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傳統(tǒng)琵琶藝術推廣的重要舉措。他深信這個項目必將在中國琵琶藝術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頁。

作為楊少彝先生的第一個“社會學生”,徐明談及自己跟隨平湖派學習已有二十余年,作為楊家父子及平湖派發(fā)展的見證人,他希望學員可以將平湖派好的內容傳承下去、發(fā)展下去。曲文軍談到,項目學員能夠匯集全國翹楚,并在密集培訓十余天后的音樂會上演繹平湖派經典大曲,給予他強烈的震撼。通過系列音樂會,他看到了琵琶藝術的沿襲,給琵琶界帶來了新的文化認知。郭少華回憶了40年前,他曾與楊毓蓀想在北京演出平湖派作品,如今這一想法終于實現(xiàn)。能夠在平湖派青黃不接之時舉辦此活動,實為空前之舉,感謝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為平湖派做出的貢獻。

孫維熙提到,一是要謙虛地向民間學習;二是要將不同風格的流派相結合,盡量將其作為一個高等院校的學派來學習;三是在繼承流派的過程中不僅要繼承樂譜和指法,還要繼承音樂本身的風格,加強對譜本音樂邏輯的研究。王勁梅回顧了自己師從熊化興、楊少彝等先生的學琴歷程,強調在跟隨楊少彝先生學習時,楊先生反復提到要把平湖派傳承下來,如今這個心愿得以在中央音樂學院實現(xiàn)。此項工作如現(xiàn)在不做,很久以后可能便會有斷代的危險,因此要有組織性地將工作做好,為項目組地付出而感動。

中國音樂學院琵琶專業(yè)教授楊靖指出,中央音樂學院成功舉辦平湖派琵琶藝術演奏人才培養(yǎng)項目,有遠見、有擔當、有引領。此項目對審視琵琶傳統(tǒng)流派的歷史價值定位,對洞悉前人豐富而多變的潤腔行韻之法則,對觀照當今琵琶藝術發(fā)展的方向,對民族器樂間的互鑒、互動、互融都具有歷史性、學術性與社會性的重要意義。

在研討會最后,特別播放了工作組趕赴平湖采訪朱大禎的影像。從影片中看到,這位84歲的“非遺”傳承人幾乎失去了視力,行動非常遲緩,采訪一句話需要等好久才能慢慢回答,但即使如此,他還是拿起了許久未彈的琵琶,親自示范了平湖派的技法,同時還告知,近幾年,他又收了一位朱姓徒弟。朱大禎老先生以這樣的形式出現(xiàn)在了“平湖派項目”的現(xiàn)場,在場嘉賓與學員無不動容。

“平湖派項目”從構思、策劃到具體實施都深刻把握以“流派”為主線來進行傳承的模式。在授課內容上,以傳承過程中發(fā)揮核心作用的樂譜、樂曲、指法為根本設計教學方案,通過工作坊、講座、音樂會、研討會等一系列學術實踐活動,保證項目的內容質量。在授課對象上,選擇高水準的中青年職業(yè)演奏家作為項目學員,通過高密度、集中化的培訓取得實際成效,以保證在學員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后,能夠持續(xù)推廣平湖派琵琶,保證傳承的延續(xù)性。在授課專家上,不但邀請各不同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平湖派”傳人,保證教學質量,同時為了超越“流派”局限,邀請中國音樂界的知名專家,從演奏、作曲、理論研究等各個維度,拓展學員的音樂視野與人文高度,將“流派”放置于更寬廣、更具社會意義的領域進行考察,讓本項目在人才培養(yǎng)、保護與傳承平湖派琵琶藝術的主旨之外,延伸出對于琵琶流派、中國傳統(tǒng)器樂藝術、傳統(tǒng)音樂類“非遺”更為深刻的認識與探索,產生了多重價值與實踐意義。

三、發(fā)揮高校優(yōu)勢,助力非遺傳承

新時代背景下,平湖派琵琶不僅是音樂界關注的傳統(tǒng)藝術流派之一,也是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本次“平湖派項目”能夠順利籌備、有序推進、圓滿結項,與各方音樂人士、“非遺”單位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同時,也得益于主辦平臺中央音樂學院的高校優(yōu)勢??梢哉f,本項目是當下高校參與“非遺”傳承的重要案例之一。

在還沒有“非遺”具體概念的20世紀中葉,中央音樂學院已經開始承擔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傳承、創(chuàng)作、研究與普及的工作?!?0世紀50年代以后,在專業(yè)音樂院校加強民族音樂的教學內容,成為一個必須認真貫徹的方針?!?28)喬建中:《現(xiàn)代專業(yè)音樂教育與傳統(tǒng)音樂資源》,《音樂研究》,2003年,第2期,第6頁。出現(xiàn)了民間著名音樂演奏家進入高校任教的歷史潮流。1956年,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正式成立,査阜西、吳景略、管平湖、林石城、李廷松、曹東扶、張為昭等著名演奏家進入民樂系任教(29)章紅艷、智凱聰:《開拓奮斗 傳承發(fā)展——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發(fā)展史(1940—1980)》,《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在琵琶領域培養(yǎng)出了陳澤民、劉德海、鄺宇忠等一系列知名音樂家,顯示出民間演奏家進入高校任教所取得的豐碩教學成果,并逐漸改變中國民間音樂的傳統(tǒng)傳承方式?,F(xiàn)代音樂教育體系培養(yǎng)下的民族音樂人才已經成為了中國民樂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同時證明了看似各自發(fā)展的學院派與民間流派,在實質上是相互扶持,共同推進著民族音樂的發(fā)展。

因此,在推行“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的今天,高校有責任繼續(xù)聯(lián)合民間,發(fā)揮平臺優(yōu)勢、參與搶救瀕臨消亡的傳統(tǒng)音樂。借助高校平臺,音樂類“非遺”傳承可以在保證專業(yè)學術水準的基礎上,實現(xiàn)師資整合、人才培養(yǎng)、教研轉化、傳播推廣和社會普及等多重目標。以“平湖派項目”為例,2019年起,“年譜項目”籌備組多次往返各地,采訪調研、搜集資料,甚至不惜花費幾個小時只為勸說一位已經退出舞臺的老先生來京參會。經過四年的努力,為“平湖派項目”的師資積累了十余位寶貴的傳人,突破了平湖派琵琶近半個世紀以來在民間和學院之間的壁壘,將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傳人匯聚一堂,使該項目得以實現(xiàn)民間傳人、高校學者、社會專家等師資力量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各個領域的最大價值。早在2006年,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就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向郭少華老師學習平湖派經典曲目;從2019年起,邀請張鳴老師參與平湖派教學課程,并貫穿了三屆碩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周期,為“平湖派項目”的人才培養(yǎng)工作進行了前期準備。而“非遺”中心的年譜項目資料、《古譜今譯——平湖派琵琶十三套大曲》的出版,王次炤、張伯瑜、秦文琛、肖學俊、湯瓊等學院專家們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也一并成為了“平湖派項目”的教學內容,實現(xiàn)了教研的直接轉化。相比“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個體搶救式傳承,高校參與“非遺”傳承的最大優(yōu)勢是可以學科化、系統(tǒng)化地實現(xiàn)人才由一至多、開枝散葉的群體發(fā)展式傳承?!懊课幌嚓P的從業(yè)者都應該是傳人,不僅是某一流派或者學科的傳人,更是歷史與時代的傳人。”(30)章紅艷在“平湖派項目”開班儀式上的講話內容。同時,面對行業(yè)內外及社會各界不同層次的受眾群體,高??梢杂嗅槍π缘匾浴胺沁z”為主題,舉辦講座、工作坊、音樂會、音樂節(jié)等系列活動,實現(xiàn)教學、舞臺實踐與公眾普及的有效聯(lián)結與可持續(xù)性運轉,提高“非遺”傳承的社會效應。中山公園音樂堂、中央音樂學院歌劇音樂廳的兩場音樂會既是一次面向公眾的成果展示,也是平湖派琵琶藝術在社會層面的有力推廣,既提高了平湖派琵琶在社會層面的認知度,也讓更多人增進了對琵琶藝術“流派”概念的學習與了解。

結 語

“平湖派琵琶藝術演奏人才培養(yǎng)”項目集中培訓歷時30天,結合教學實踐與理論學習,以工作坊、講座、音樂會、研討會等多種形式全面研習并向社會呈現(xiàn)了平湖派琵琶的藝術特點。此項目的開展進一步完善了對中國琵琶歷史發(fā)展脈絡的梳理,讓人們了解與正視了平湖派琵琶在中國琵琶流派傳承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發(fā)展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搶救性地保存了平湖派琵琶的相關資料,進一步促進了平湖派在舞臺與教學中的活態(tài)發(fā)展,讓淡出觀眾視線的“滿輪”等特色技法和堅實淡遠的流派風格得以傳播與傳承,促成了超越流派、跨越領域的交流與互動。同時,項目以中央音樂學院為平臺,努力搭建高校傳承的“非遺”機制,為高校參與音樂類“非遺”工作進行了有益探索。其成果對于中國琵琶演奏與教研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

流派見證并記錄了琵琶藝術歷史的源流,也是當代發(fā)展的起點。群體性的活態(tài)傳承,是流派得以生存并繁榮的重要前提。超越流派的共同傳承,是為了更好地讓流派去偽存真、推陳出新的精華,得以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從而與時俱進,活躍起來,發(fā)展起來。平湖派琵琶是我國最早形成的琵琶流派之一,是最早進入中國近現(xiàn)代專業(yè)音樂教育體系的琵琶流派,也是孕育了當下許多經典琵琶曲與民族器樂曲的琵琶流派,它不應該被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楊少彝先生在世時曾擔憂:“多年來,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平湖李氏學派琵琶藝術不僅在發(fā)展上緩慢,甚至停滯,而且面臨失傳的危險,使得這部分珍貴遺產不能作用于社會生活,不能促進我國琵琶藝術的發(fā)展?!?31)張鳴、王范地:《楊少彝先生與中國民族音樂琵琶藝術》,《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第131—132頁。相信經過本次項目的推動,平湖派琵琶演奏藝術將不僅是一個“非遺”名義下的文化符號,也能夠真正地在全球各地的舞臺上“活”起來、“走”下去,與中國其他琵琶流派一道,作為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精萃,代表中國人的音樂精神與追求,如百川匯流,奔涌向世界音樂的江海。

感謝“平湖派項目”工作組提供的寶貴資料,謹致謝忱!

猜你喜歡
中央音樂學院平湖流派
以《進步日報》看中央音樂學院初創(chuàng)歷史原貌
吟荷
中央音樂學院2020年新年音樂會
中央音樂學院·延安“10·15”藝術節(jié)
容軒讀印——明代流派印(下)
藝術品(2018年5期)2018-06-29 02:15:04
海洋玉髓鑒賞收藏的“十大流派”
寶藏(2017年7期)2017-08-09 08:15:15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論京劇表演新流派的創(chuàng)立
戲曲研究(2017年4期)2017-05-31 07:39:24
關于戲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戲曲研究(2017年4期)2017-05-31 07:39:24
《走近音樂的世界》系列之三 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告訴你 藝術讓人學會感受幸福
風采童裝(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1
平湖“三制三線”防范處置企業(yè)欠薪
工會信息(2016年1期)2016-04-16 02:38:46
九龙城区| 肥东县| 鲁山县| 临澧县| 胶南市| 本溪市| 凯里市| 兰西县| 桐梓县| 昌江| 娱乐| 房山区| 郓城县| 河池市| 庆阳市| 和静县| 板桥市| 嘉义市| 天峨县| 望江县| 右玉县| 高台县| 陆川县| 新安县| 开化县| 闸北区| 贵德县| 利辛县| 日喀则市| 永城市| 孝义市| 乐业县| 东辽县| 行唐县| 津市市| 昌都县| 鸡东县| 额尔古纳市| 永福县| 牟定县| 信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