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科宇
2023年11月1日,美國大學的學生舉行集會,抗議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持續(xù)襲擊
從10月7日起,哈馬斯武裝組織從加沙地帶襲擊以色列,引發(fā)新一輪巴以沖突,造成整個中東地區(qū)局勢動蕩。
在全球化移民高度遷徙的今天,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的矛盾,也蔓延至世界的每個角落,全球多國出現(xiàn)了挺以和挺巴的支持者之間發(fā)生的矛盾甚至沖突。
美國校園里挺巴和挺以陣營的對峙,也算是西方社會就巴以問題撕裂的一面鏡子。
我所在的大學校園里,近日來也不斷出現(xiàn)力挺以色列以及同情巴勒斯坦的游行示威活動。校長已經(jīng)發(fā)表聲明,鼓勵大家尊重彼此,對彼此抱有同理心。但系里面的言論風波,仍然讓我切身體會到“巴以沖突”就發(fā)生在身邊。
10月底,在系學生群里,來自土耳其的同學在群里發(fā)布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活動海報,呼吁大家參與周末在百年奧林匹克公園的示威游行,聲稱自己與家人都會參加。同班的以色列同學忍不住了,在群里當眾斥責土耳其同學持雙重標準,認為其罔顧哈馬斯首先攻擊以色列的事實,聲稱“雙方百姓都有人員傷亡,憑什么偏袒一方”。土耳其同學反駁道:“以色列政府把加沙地帶變成露天集中營在先,有違人道與公正。目前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們正遭到屠殺與清洗。入侵國家還操控言論與敘事,將自己描繪為受害者,誤導西方主流媒體,使其暴行具備正當性。”
眼看著事態(tài)稍有平息,接下來的幾天,土耳其同學不斷在群里發(fā)布來自非西方主流媒體的消息。
他將哈馬斯的火箭彈襲擊解讀為巴勒斯坦人民反抗“殖民暴政”的一部分,這樣的觀點反映了該國總統(tǒng)埃爾多安最近將哈馬斯組織稱為“捍衛(wèi)巴勒斯坦土地的解放運動”的言論。土耳其同學同時表示,“和平示威游行”是美國社會言論自由的一部分,發(fā)布示威信息屬于言論自由范疇,理應受到保護。在很短的時間里,部分同學開始兩邊站隊,一些給以色列同學的留言點贊,一些給土耳其同學的留言點贊。
以色列同學向我表示,她父親目前仍在美國幫著帶孩子,身在以色列國內(nèi)的母親與弟弟,開始囤積物資燃料,以防戰(zhàn)爭范圍擴大影響生活。
其他一些同學則充當和事佬,表示“這種容易引起同學爭端的話題不適宜放在群里面討論”,建議另外建群單獨討論巴以沖突。
眼看著事態(tài)稍有平息,接下來的幾天,土耳其同學不斷在群里發(fā)布來自非西方主流媒體的消息。這些消息由一些不知名的博主在社交媒體發(fā)布,宣稱為巴以戰(zhàn)況“真相”。同時,他聲稱,“西方主流媒體的信譽已經(jīng)破產(chǎn)。它們只提供單方面敘事,從站隊以色列的角度報道,但受眾不再買賬,紛紛轉向社交媒體平臺尋求真相。以色列政府的‘宣傳并沒有取得效果”。
隨著爭吵越加激烈,事態(tài)逐漸發(fā)酵到需要系學生會出面的地步。以色列同學私下要求學生群管理員以“不符合社群討論”的借口刪除土耳其同學的言論,聲稱其是在“傳播虛假消息”。她私下跟我抱怨:“他既不是以色列人,也不是巴勒斯坦人,有什么資格說三道四。沒見他為烏克蘭人民抱不平。”最后,系學生會給大家發(fā)了封郵件,呼吁大家謹言慎行,在爭議話題上不要傷害對方感情,不要破壞學術氛圍。然后,系里領導單獨找雙方當事人談話,從而平息了爭端。
隨著沖突持續(xù),“場外圍觀”的看客們,爭論焦點開始從“內(nèi)塔尼亞胡政府VS哈馬斯”開始轉移,并且有向種族甚至文明沖突擴散的跡象。批判一個國家的政府或者一個族群的組織可以,但是擴散到針對整個民族或者群體的批判,就會導致種族主義。
美國一些學生組織發(fā)表對巴以沖突的觀點,多數(shù)圍繞的是對普通民眾的受難表示悲傷。然而,如何就非常爭議的話題進行合適的表述,如何不把矛頭指向任何一個群體,如何給予大學校園里種族多元的學生與工作人員平等的支持,美國大學的領導層面臨艱難抉擇。巴以沖突剛剛爆發(fā)的時候,哈佛大學的學生組織團體“巴勒斯坦團結委員會”指責以色列政府應為加沙地帶的沖突負責。隨著有部分激進成員拒絕譴責哈馬斯,甚至出現(xiàn)學生撕扯呼吁哈馬斯釋放以色列人質的海報,“巴勒斯坦團結委員會”的訴求開始被解讀為“反猶”,引發(fā)軒然大波。
2023年10月22日,巴西圣保羅,一名女性參加支持以色列的集會
2023年10月22日,德國德紹-羅斯勞,總理朔爾茨(右)佩戴基帕帽出席新建猶太教堂的落成典禮
德國作為二戰(zhàn)戰(zhàn)敗國和屠殺猶太人的主要負罪方,顯然對猶太問題更敏感。
有校友表示希望揪出參與其中的學生,讓他們曝光,讓他們在未來的就業(yè)市場找不到工作。
針對賓夕法尼亞大學領導層未能譴責“充滿仇恨”的“巴勒斯坦寫作文學節(jié)”,有捐款人要求大學校長辭職,否則將呼吁撤回對賓大的捐款資助。
巴以沖突造成的紛爭,不僅出現(xiàn)在美國東北部的精英大學校園,也出現(xiàn)在美國南部的喬治亞州。喬治亞理工大學的100多名學生舉行集會,要求大學校長道歉,原因是學校在有關巴以沖突的聲明中偏袒以色列一方,淡化了巴勒斯坦人遭受的苦難。一位抗議的學生表示,學校靠不住,政府靠不住,必須靠自己公開表達自己,為“解放”而抗爭。
如果攤開美國國會的兩黨政治光譜,可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共和黨議員都支持以色列,而民主黨左翼、特別是有穆斯林背景或者有少數(shù)族裔選區(qū)的議員們,則傾向于同情巴勒斯坦。
美國校園內(nèi)的“巴以沖突”,也折射出西方國家多族裔社會的復雜性。在以色列向加沙地帶出動地面部隊之際,歐洲國家的穆斯林民眾不顧政府禁令走上街頭,聲援巴勒斯坦人,其中不乏同情哈馬斯激進行為的民眾。例如,德國政府多次禁止聲援哈馬斯的游行活動,仍然有穆斯林民眾或同情哈馬斯的團體不顧禁令走上街頭。
德國政府由于歷史性原因,必須與以色列站在一起;與此同時,同樣由于歷史性原因,德國政府懼怕背上“排外”和“右翼抬頭”的包袱,也很難擺出對穆斯林民眾(即使是支持哈馬斯組織)的譴責態(tài)度。在柏林,有人效仿納粹德國時期排猶做法,將猶太居民的住宅上涂上“大衛(wèi)星”,有人撕掉貼在大街墻上的被哈馬斯綁架的人質頭像。面對這種二戰(zhàn)結束后罕見的排猶舉動,德國總理朔爾茨能做到的也只是象征性地戴上猶太民族“基帕帽”,表達與猶太族裔與以色列的團結,表示德國與日俱增的“仇猶反猶”活動“不可接受”。另一方面,德國政府盡管威脅將驅逐聲援哈馬斯的民眾,但能做到的也僅僅是將位于柏林市中心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圍上圍欄,以防不法分子破壞。
總體來說,為了平衡社會中各族群的利益,德國政府也面臨和美國大學同樣的棘手難題。而且,德國作為二戰(zhàn)戰(zhàn)敗國和屠殺猶太人的主要負罪方,顯然對猶太問題更敏感。如何平衡好境內(nèi)以色列支持者和穆斯林群體,成為了德國政府的嚴峻挑戰(zhàn)。
德國柏林,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2023年8月12日,以色列特拉維夫,上萬人聚集游行抗議司法改革
矛盾不斷激化,只有零星的輿論在呼吁將政治機構與人民分開,強調(diào)哈馬斯組織并不代表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平民,同時以色列內(nèi)塔尼亞胡政府并不代表普通以色列民眾。我的以色列同學在剛入學時,聊到過巴以局勢。她總是說,以色列人民與巴勒斯坦人民之間的矛盾并不像媒體上渲染得那樣。她自己也有很多巴勒斯坦族以及阿拉伯裔的朋友,主要是兩邊的政治機構介入攪局,讓雙方人民很多時候不得不站在“敵對沖突”的立場。
其實在新一輪的“巴以沖突”之前,以色列普通民眾早已不待見內(nèi)塔尼亞胡政府。尤其是上半年內(nèi)塔尼亞胡主導的“司法改革”引發(fā)以色列民眾大規(guī)模且長時間的反政府游行示威。她在以色列的父親還為示威游行者發(fā)放食物飲品,加油打氣。
朋友這樣對我說:“不能讓內(nèi)塔尼亞胡政府成功,否則以色列離‘獨裁政權只有一步之遙?!奔词乖诠R斯襲擊以色列后,仍然有大部分的以色列人認為內(nèi)塔尼亞胡政府應該為哈馬斯的入侵負責,呼吁他下臺。也有西方媒體將內(nèi)塔尼亞胡與哈馬斯類比,表示只有他下臺才能真正為“巴以和平”創(chuàng)造契機。
然而,在國族面臨威脅與災難的時刻,這位同學也不得不與政府站在一起,每天在社交平臺轉發(fā)聲援祖國的消息。令人欣慰的是,她家人安好,父親打算近期回國,換母親過來幫著帶小孩。
現(xiàn)實是殘酷的。哈馬斯的幾周前的火箭彈襲擊,似乎為內(nèi)塔尼亞胡政府提供充分的理由,將反對他“司法改革”的以色列民眾團結在他身邊,共同抗擊敵人。因此,很難將以色列內(nèi)塔尼亞胡政府與以色列人民分開,也很難將哈馬斯組織與巴勒斯坦人民分開。以色列人盡管痛恨內(nèi)塔尼亞胡政府倒行逆施,關鍵時候也不得不和政府站在一起。另一方面,哈馬斯借助加沙地帶的居民樓、學校醫(yī)院作為掩護,修建地道藏匿武裝人員與軍備物資,但似乎也未見到加沙地帶的民眾大規(guī)模表達對哈馬斯組織的不滿。
鑒于戰(zhàn)事依然激烈,并且有升級為地區(qū)大規(guī)模軍事沖突的可能,西方社會的猶太人和穆斯林群體,還會繼續(xù)圍繞巴以沖突進行激烈的爭辯。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歐美國家不會太平。
責任編輯何任遠 hr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