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琳,宋聚紅,王海山
(石家莊市農(nóng)林科學研究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1)
甘薯(Ipomoeabatatas(L.)Lam.)為旋花科栽培種,多個研究表明,甘薯葉片、葉柄均富含多種營養(yǎng)元素[1-2],因此,獲得“長壽菜”“抗癌蔬菜”“蔬菜皇后”等美譽[3]。菜用甘薯即以地上部莖尖為食用目的的甘薯品種類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科技發(fā)展,以芽稍、葉柄和嫩莖葉為主要食用部位的菜用甘薯逐漸進入大眾視野。作為蔬菜新品種,與塊根型甘薯品種相比,菜用甘薯的嫩葉片和葉柄,炒食可口,顏色亮麗,還可焙干研成粉末作食品添加劑,在南方地區(qū)種植面積大,種植技術成熟。近年來,北方也開始引進種植,因市場需求較大,種植面積呈逐年擴大態(tài)勢,經(jīng)濟效益也較高,但由于南北氣候差異以及飲食習慣,在宜栽品種選擇、種苗繁育、定植時間、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菜用甘薯的相關研究主要針對南方地區(qū),北方菜用甘薯種植可參考的栽培技術少。針對此,本研究通過品種引進,建立栽培示范基地的方式,2年內(nèi)在北方地區(qū)種植并推廣菜用甘薯33.33 hm2(500畝),露地種植后,連續(xù)采收3個月莖尖,667 m2產(chǎn)生效益在10 000元以上。本文以此為基礎,總結(jié)了菜用甘薯在北方地區(qū)的栽培技術,以期為北方菜用甘薯栽培提供技術支持。
莖尖是菜用甘薯品種的食用部位,優(yōu)質(zhì)菜用甘薯品種要求莖尖少茸毛、高含水量、無苦無澀、柔嫩多汁、食味佳、適口性好。根據(jù)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原則,要求品種腋芽再生能力強、抗病性好、分枝多、莖蔓短、植株生命力旺盛、莖尖嫩葉產(chǎn)量高,此外,應當根據(jù)當?shù)貧夂驐l件、土壤質(zhì)地,選擇適宜本地種植、推廣和銷售,且適于機械化收獲的品種[4],如臺農(nóng)71、薯綠1號等。
為提高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生產(chǎn)上以脫毒甘薯苗為佳。獲得的脫毒苗,馴化后于春夏季移栽在覆蓋有防蟲網(wǎng)的大棚內(nèi),蔓長30 cm以上即可擴繁。一般采用扦插繁殖的方法,從健壯、無病的植株上剪取長約15 cm,帶2~3個葉的莖,基部剪成馬蹄狀,為防止病菌發(fā)生,促發(fā)新根,可浸泡于黃腐酸溶液中10 min左右,或浸生根粉溶液,然后斜向扦插在苗床或穴盤?;|(zhì)配比為草炭土∶蛭石=2∶1(體積比),插入深度3~5 cm,搭蓋拱棚并覆地膜以保溫保濕,維持氣溫20~28 ℃,地溫16~23 ℃,空氣相對濕度70%~80%。10 d左右生根成活,長葉后即可定植。
采用種薯育苗法,場地應選在水源無污染、排灌能力好的日光溫室或塑料棚中。整地成寬1.3 m,深30 cm的溝畦,早春低溫時育苗,可在底層墊10~20 cm厚的釀熱物(馬糞、砂土混合)增溫,再鋪1層潔凈的河沙或營養(yǎng)土。選用無病斑、種皮光滑無損傷的薯塊作為種薯,播種前種薯消毒: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50%多菌靈1 000倍液浸泡種薯10 min。為保證出苗整齊,排薯時薯塊應按大小分區(qū),避免大小薯混放,每個種薯間隔5 cm左右,以前薯壓后薯1/3為宜,種薯頭斜排向上45°,薯塊排布上齊下不齊。種薯排好后,澆1次透水,用潔凈細土或者細河沙覆蓋種薯3~4 cm,薯蒂微露土層即可。保持床溫25~30 ℃,溫度較低時覆膜保溫,20 d后出苗,出苗后重點進行控溫、保濕。溫度過高應適當放風,床土發(fā)干時需噴水保濕。溫度設置原則為:高溫催芽,平穩(wěn)長苗;低溫煉苗提高種苗抗逆性,繁育壯苗。苗高達到25 cm時可剪苗移栽,栽前7 d需充分通風煉苗。每次采苗后結(jié)合澆水追施1次有機肥水,或者澆施25 g/m2尿素肥料。采用種薯育苗法,繁育期長且繁殖系數(shù)不高,但相較種苗育苗法,培育的薯苗抗逆性強、抗病性好,生長勢旺,基于此,可先進行種薯育苗,然后再插段擴繁。
種苗繁育過程中,大棚內(nèi)溫濕度適宜,白粉虱、蚜蟲、煙粉虱等害蟲繁殖倍數(shù)大,危害時間長,防治難度大??稍谄涑醢l(fā)期每667 m2用60%吡蚜呋蟲胺水分散粒劑10 g,對水30 kg均勻噴霧。
選擇肥力上乘、排灌便利、土層深厚、疏松透氣、周圍無污染源的田塊種植。在晴天進行深耕整地,深耕前每667 m2施用腐熟有機肥3 000 kg以上,深耕細整,因采收期長要施足基肥,保證土壤的肥力。為方便后期田間管理和采收,整成畦寬110~120 cm、畦高15~20 cm的平畦。
選擇排灌條件良好的露地或保護地種植,露地可在春季地溫穩(wěn)定14 ℃以上(大約在4月中下旬)即可定植;保護地可于2—3月或8—9月定植。遇高熱天氣或干旱要及時澆定苗水,保證成活率。選用莖蔓粗壯、長勢均勻、無病頂段苗,按株距18~20 cm,行距20 cm栽苗,每667 m2栽1.5萬~1.8萬株。薯苗短于20 cm時采用直插法埋入2~3節(jié),薯苗長于25 cm時采取斜插法入土3~4節(jié),此栽植方式有利于薯苗抗旱,保證全苗。
保護地種植時,苗期一般要蓋棚管理,午間注意放風,降溫后及時關閉大棚。菜用甘薯在15 ℃以上開始生長,在其生長最適溫度18~36 ℃范圍內(nèi),根系生長速度與溫度成正比[5],在10 ℃以下會導致植株地上部生長困難,或?qū)е氯晁劳?。光照有利于莖葉生長,但過強則易使甘薯莖葉纖維老化,嚴重影響產(chǎn)量和食用品質(zhì),所以在光照較強時段需要進行遮陰處理。
菜用甘薯對土壤水分響應較為迅速,在土層深厚、通氣性佳的土壤中生長較快,為促進莖葉快速生長,田間應保持濕潤。在莖葉生長盛期保持土壤含水量80%左右,可顯著提高莖尖嫩度,提高莖葉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在生育期應多次少量進行補水,盡可能采用噴灌,保持田塊濕潤,滿足莖葉生長對水分的要求,土壤含水量在60%以下時需及時灌水,超過90%應盡快排水。
菜用甘薯生長前期對肥料需求少,底肥肥效基本可滿足生長需求;緩苗后,每667 m2追施速效肥(尿素)10~15 kg。苗生長中期結(jié)合中耕除草,以有機肥為主,配合施用少量化肥進行追肥,可略多施氮肥,能促進莖葉快發(fā)。依長勢,可提高或減少尿素用量,養(yǎng)分缺乏時可增噴葉面肥(如腐植酸、磷酸二氫鉀等)補充養(yǎng)分。每次采摘莖尖后,及時補充有機肥(如尿素、腐熟糞尿等),促發(fā)分枝及新葉生長。
緩苗后摘心,促發(fā)分枝。栽后7 d左右查苗、補苗,保證苗全、苗齊,全苗均勻生長。主蔓長到15 cm左右打頂,促其多發(fā)分枝。同時要注意除草、澆水等田間操作。
北方高溫、高濕天氣較南方少,菜用甘薯一般不會發(fā)生大面積病害,但菜用甘薯莖葉脆嫩且多在伏淡季收獲,易遭受玉米蛾、斜紋夜蛾、蚜蟲、菜青蟲等食葉害蟲的危害,應提高田間蟲害預警,利用和保護好害蟲天敵,提早防治。物理方法可使用殺蟲燈、懸掛黃板等,生物方法防治可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殺蟲劑(如苦樹藤素),注意避免噴施高毒農(nóng)藥,設施完備的生產(chǎn)基地可拉蓋防蟲網(wǎng)結(jié)合吸蟲機進行防蟲,保證綠色生產(chǎn)。同時為防止病毒病的流行傳播,適時進行換茬輪作,避免連作。對存在地下害蟲的地塊,需在整畦前用50%辛硫磷1 000倍液噴施地面或在地面撒施,用法用量為5%辛硫磷顆粒劑與細土按照1∶6的體積比均勻混合,每667 m2撒施18~20 kg。
為從源頭解決病蟲害問題,應當做好檢疫工作,選用抗病蟲性較強的品種,培育無病壯苗,選用生物凈肥,發(fā)現(xiàn)田間雜草和病株及時拔除并集中銷毀。
莖尖采收以可直接食用的長度為原則,莖蔓長度達到20~30 cm即可采收(一般為栽后30~40 d),采摘長度為10~15 cm。采摘完后,保留20 cm以內(nèi)的分枝,保證營養(yǎng)體的養(yǎng)分供應,促進植株分新枝、長新葉。依據(jù)生長情況,一般7~10 d采收1次,北方可持續(xù)采收至10月,小心采摘避免損傷嫩葉,影響外觀。莖葉排放時盡量松散,防止內(nèi)熱損傷嫩梢、嫩葉,最佳采收時間為陰雨天或清晨。采摘后應及時進行修剪,摘除底部黃葉,每條分枝被采摘時基部應保留1~2個莖節(jié),保證養(yǎng)分充足,促側(cè)芽生長。此外,應盡量縮短產(chǎn)品運輸時間、簡化流通環(huán)節(jié),避免機械損傷,以保障莖尖質(zhì)量。
北方地區(qū)一般于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收獲薯塊,薯塊貯藏條件為:溫度11~14 ℃;相對濕度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