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芳
(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深圳 518172)
生命是教育的對象,教育實施于生命。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從根本上說,生命教育實際上是一種多層次的人文教育,全面呵護生命,它不僅是一切生命問題的基礎,同時也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進程下,各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與現實生活中遭遇的各種新問題、新情況隨之爆發(fā),同時在互聯(lián)網信息爆炸、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人類自然生命形態(tài)被改變,傳統(tǒng)觀念與現代文化相互碰撞,使得當代學生對生命充滿了困惑。自由、死亡、無意義,正是個體生命最核心的議題,同時也是積極心理學探索的熱點。在探索生命教育的道路上,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fā),不僅能夠讓我們透視當下生命教育的困惑,提出更為有利的現代生命觀點。從尊重生命作為出發(fā)點來開展教育,啟發(fā)學生在面對人生困惑時,真正能夠理解、感悟、體驗生命的價值,保持積極、健康、獨立的心理狀態(tài),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
近年來,校園暴力、自殺等突如其來的踐踏生命的事件頻發(fā),人們逐漸聚焦于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尊重、珍視的現狀。在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下,中國學生游走在民族與外國文化之間、傳統(tǒng)與當代文化之間、個體與人類文化之間,文化之間的沖突,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價值觀造成人生矛盾的沖突,造成“認同困難”,對人生價值觀定位模糊。部分學生在價值取向上被引導逐漸功利化、工具化,在利益面前忽視生命和人性。這種對個人生命的漠視,對道德生活的膚淺理解,忽視了生命存在的珍貴性,讓他們對于生命陷入無意義的虛無感。此外,“躺平”和“喪”等現象,反映了青年人對生活的消極看法,對生命的膚淺認識,和對生死的缺乏敬畏感,這些都對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
結合現代教育心理學來看,我們已經了解到的是智力因素會對學生的認知活動帶來較大影響,而非智力因素同樣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制約與影響。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重點是幫助我們從非智力因素探索生命教育,并為其提供全新的理論視域,具體為以下幾點。
積極心理學強調開拓性地探索心理流暢體驗與主觀幸福感,這不僅實現了對早期非系統(tǒng)化主觀體驗的重新梳理和認識,同時還結合人類在不同領域所呈現出的狀態(tài),歸納和梳理出更為積極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強調人主觀能動性的決定性作用[1]。因此,當我們在開展生命教育期間必須高度重視對學生生命觀念的培養(yǎng)。首先,我們應該提高認知。認識生命的意義,感受其價值,以敬畏和欣賞的態(tài)度對待生命中的一切。其次,要保持正確的生死觀。所有的生命都有生與死,而在兩者并存中衍生出了勃勃生機,幫助學生了解生命從出生到死亡是自然的過程,在生的時候,順從事理,死的時候,心安而逝。最后,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生命品質,培養(yǎng)道德生命,豐富精神生命,拓寬生命的寬度,延展生命的長度。
積極心理學解釋了萬物的來源和生命動力,認為宇宙萬物都是“氣化”的產物。人類的生命就像宇宙中的任何其他生物一樣。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沒有歧視分別。然而,在現代社會多元化文化和豐富物資的充斥下,教育實踐中充斥著工具理性和功利主義的氛圍,忽視生命鮮活、完整、多維度、靈活和獨特個性的存在,是沒有以尊重個人生命為教育前提的表現。因此,當代生命教育思想強調生命的平等與尊重,教育中的人文關懷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尊重平等,我們還必須尊重生活中的個體需求??隙ā皞€性氣質”則是對人的生命中合理欲望的理解接納。生命的存在和發(fā)展,建立在對生命需要的合理滿足的基礎上。生命教育的目的需要體現對生命的尊重,正確理解和肯定學生成長的需要,為實現生命意義和遠大理想提供道德支持。
積極心理學實現了從“矯正”功能到“發(fā)展”功能的回歸和轉化,較為強調對人們積極心理品質的有效帶動和激發(fā),從而較好的推動社會發(fā)展,這不僅僅是消極心理治療轉向積極心理發(fā)展,同時也反映和促進了人的個體發(fā)展與社會總體發(fā)展相結合的社會新趨勢。尤其是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積極心理學更加強調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共進[2]。這是積極心理學的一大貢獻,即將個人的積極發(fā)展與社會的積極發(fā)展結合起來,總結出兩者之間的良性循環(huán)關系。這一貢獻讓我們看到,在評價個人生命時,不應單一維度地分析個人的增值進步,而是應該從個體全方面發(fā)展、對家庭、對社會的整體影響來看待。
積極心理學結合個體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關鍵要素,并將其引入到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促使傳統(tǒng)生命教育不斷重塑,而且通過積極的生命教育情境的建構,構建了新的結構性的教育要素和途徑。尤其是經過對生命教育的長期觀察和反思,積極心理學總結出關心、信任和尊重多樣性的價值要素,計劃、動機、目標的過程要素,帶來希望和積極帶動社會的發(fā)展的結果要素[3]。這是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即它不僅包括了生命教育學在教育目標、教學設計、學情分析等方面,還對積極心理學的具體應用環(huán)境進行實踐。同時就價值層面上來看,也能夠充分了解到積極心理學所發(fā)揮的關鍵性作用。它囊括了生命教育中的價值內涵、實施過程和獲得成果。
基于高校對生命教育重視不夠的現狀,丞需對大學生實施真正的生命教育,結合家庭、社會、學校的實踐性教學方式必不可少[4]。目的就是通過教育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的生命價值感,充實積極的生命體驗。具體的實施路徑如下。
大學生生活的大部分時空都是在校園里,高校則是大學生命教育的主要陣地。在認識到這一點的基礎上,教師落實生命教育的教學育人方法,幫助學生提高抗挫折力,提高健康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
在新媒體渠道中開展信用卡全面營銷策略,不僅需要充分了解客戶需求,而且還應注重借助新媒體信息發(fā)布優(yōu)勢,既能增強客戶體驗,同時還能獲取有效的信息反饋,并在不斷調整自身定位、完善整體服務的同時,得到客戶的認同,由此吸引更多潛在用戶,進而形成信用卡信息發(fā)布與客戶增量的良性循環(huán)。
(1)教育理念整合深化
長期以來的教育理念,很多停留在“挑刺”的層面,眼光很多甚至是只盯著“不足”來學習,為了拿到更好的分數,學校的測試和教師的批改,也是集中精力在如何消除錯誤的角度上。在這樣師生家長不約而同的價值取向下,只要是認真學習的學生,都必然要花大量的時間在“不足”之處,雖然在知識上有所增長,但是心態(tài)上對自我的態(tài)度總是挑剔和苛刻的[5]。因此造成很多經歷了多年教育的學生,變得拘謹不自信,習慣于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害怕犯錯也恐懼失誤,耐受挫折能力不強,長此以往甚至是陷入抑郁的情緒中,從心態(tài)上就遠離了獲得幸福的人生可能。正如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理念,并不是一味地只是看到心理疾病和陰影,而是獲得積極的生命體驗,培養(yǎng)積極的人格品質。
因此,教育的根本理念應以人為本,從教師本身的價值觀就開始轉變,知識的學習和積極的人生觀并不是僵化同一的,可以進一步整合深化。當學生們的眼光從修補至“完美”自我的執(zhí)著,轉移到看到自己的“閃光點”,相信自己可以通過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參與社會活動,突破并獲得價值成長。在這種角度下,學生們的關注點不會再是完美、缺點、挫折,以及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是希望、前進、突破、發(fā)展。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不理睬缺漏處,而是用更多“肯定”的能量代替“否定”的能量。即使遇到挫折時,也不至于自怨自艾,會積極地尋找突破的機會。具體實施上,可以通過提供多種平臺,組織不同的活動,靈活選擇課程設置,打破班級和宿舍的社交局限,從全局設計上激發(fā)大學生主動探索的動力,摒棄單一的價值評價體系,以積極進取為主,查漏補缺為輔[6],真正關注人的成長過程,而不是功利地只是關注結果。
(2)教學過程自然生動
教師對學生產生影響力的主要空間就是課堂,教學過程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價值觀形成有重要的影響。人是一個不斷進化的生命體,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為了那個自己可以成為的人的路上,這表明人是一個非確定的存在。在生命的流動中,我們總是處于未完成的狀態(tài)。開放體現在生命對外界的打開。人性具有外在敏感和好奇的特點,愿意嘗試新事物,而不是盲目追隨熟悉的常規(guī)事物。知識并不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才是。教師在教學之前,應充分了解學生的狀態(tài)、知識背景、學習方式、輔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動力,結合不同科目調整學習方法,這些都可以通過積極持續(xù)的互動中獲得。這個過程符合生命本身的特點,那就是真實、變化的特點。王陽明提出的“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狀態(tài),教授的知識和技能在一定時間里是相對不變的,但是學生的狀態(tài)卻是不斷變化的。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一個活潑的過程,師生互敬互愛,相互滋養(yǎng),每一個學生就像是森林里的各自不同的樹木被澆灌,各自以自然方式成長。這樣的教育過程,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提升,同時也促進生命內核的成長,能夠培養(yǎng)出真正有靈魂、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7]。
(3)教育者的感同身受
教育工作者想要真正看到學生,并進一步理解體會他們,就需要具備感同身受的能力。如果只是通過制度上簡單的獎懲讓學生們感受到自己言行的反饋,難免陷入17世紀機械論的哲學觀點中。人并不是程序輸入和輸出的加工體,也不是簡單部分的組合,蘇格蘭哲學家詹姆斯·穆勒用這種教育理念最終導致兒子罹患抑郁,他覺得自己的生命基礎都倒塌了,精神狀態(tài)處于遲鈍中[8]。由此可知,人作為一個整體,遠大于人們所認知的所有部分簡單的總和,還有很多未知的創(chuàng)造性的部分,這就要求教育者謙卑虛心,摒棄自以為是的自負,給學生的感受、情緒、想象力一些空間,打開心扉允許教育過程中出現新鮮事物,并用正確的意識加以支持、保護、引導。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基石,父母親人的行為舉止、道德品質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成長中的孩子們。他們也會慢慢地吸收形成與家庭環(huán)境類似的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因此,積極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對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9]。
(1)進行積極品質的培養(yǎng)
認為生命是沒有意義的,不值得奮斗,沒有什么可期待的,精神生活中無力、無助、缺乏激情。這種情況與抑郁癥和其他身心疾病具有相同的“外觀”,但很難診斷是具有臨床意義的神經癥。James Gililand 稱這些癥狀為“存在性神經癥”[10]。Van Tongeren等表示獲得意義是一個自我調節(jié)的過程,有時可以自動完成,有時可能需要人為控制加工[11]。
家庭教育中養(yǎng)育者及其他家庭成員認同并踐行的價值觀和優(yōu)秀品質,對在家庭出生成長的孩子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美國著名精神病醫(yī)師和心理學家艾里克森認為人類出生和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是否能夠順利完成,受環(huán)境影響很大。其中,在年齡偏小階段,受到養(yǎng)育者積極的影響,會形成信任、希望、意志力、追求目標的勇氣、獲得快樂等品質,反之則可能形成不安全感、憂慮、羞恥、懷疑、自卑等。具備良好品質的人在進入社會后將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在遇到困難和挑戰(zhàn)時有更強的抗壓力和耐受力。
(2)接受美學教育
美學教育是人類精神的重要食糧,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認為美育是應用美學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它是非功利性的,能夠激發(fā)人們情感的。人們常常缺乏審美情趣,享受不到生命的美好。很多家庭在培養(yǎng)學生時片面強調學習成績,卻忽視了美學教育。積極的美學素質在無形中給了學生們辨別美丑虛假的能力,能夠抵御各種在精神上負面、有傷害性、破壞性的思想侵襲。學生們能夠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美,在人生遇到挫折時得到慰藉,提升生命境界。美學教育不只是學習技藝,更多的是熏陶和感染,學生們既是在家庭中,也是置身于美的物質環(huán)境和精神環(huán)境之中,這樣的氛圍能夠滋養(yǎng)家庭中的所有成員,增進感情,緩解矛盾,也能促使人們的注意力從細瑣的具體事務中回收回來,凝聚成完整的精神主體。有研究表明,很多科學家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藝術氛圍熏陶,自身的審美修養(yǎng)在對科學的探尋和提升人生幸福感上,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12]。
人類思想發(fā)展歷史中,馬克思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對人的理解從實體主義的思維方式超越到了人與他人的主體間關系。社會在個人生命中有著重要地位。大學生想要長大成人,融入社會是必修課。除了家庭和學校,社會是更大的容器,它會填補人們沒有成型的空隙,消化掉人格中異化的部分,修整不恰當的言辭和行為,當然也存在不良影響。因此,全社會需要刻意地營造積極的生命教育環(huán)境,給大學生們極大程度拓展生命教育的領域。
(1)積極凈化媒體和網絡環(huán)境
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幾乎是同時生活在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學校和家庭教育對其只有一部分影響。在家長和教師不覺察的間隙,媒體互聯(lián)網以其迅猛且不易覺察的速度滲透進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學習、社交、購物、工作、娛樂等。很多網站視頻為了博得眼球增加流量,播放一些不良價值觀的內容。大學生的自我還在逐步建立和發(fā)展階段,對很多不良的價值觀分辨能力不強,自身也沒有建立起足夠的防御力,“三觀”在不斷被沖擊的環(huán)境里逐漸喪失自立自信,損害個人身心健康。例如,一夜暴富的神話在媒體上比比皆是,青年學生誤以為這是生命的常態(tài),喪失腳踏實地的生活態(tài)度,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差異,加上內心急于求成的功利心,“走火入魔”到抑郁或焦慮的癥狀出現。事實真相并不是如此,故事背后很多省略的內容需要被宣傳,例如革命先烈的艱苦奮斗、奧運健兒的勇敢拼搏、商場精英的屢敗屢戰(zhàn)、抗疫天使的舍身為人等。這樣的報道不僅僅是宣傳正能量,它也的確幫助青年學子了解到生命的真相,領悟真實積極的生命觀,在提升人生境界中明確生命的價值。
(2)主動接受校園外社會的錘煉
大學是比較特殊的階段,多數人還不需要為生存奔波,可以安下心來學習。正因為如此,他們有大量的時間可以拓寬視野,從更高更寬廣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價值定位,獲得“自我同一感”,即認知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達到內在和外在連續(xù)合一的狀態(tài),確立自身的重要問題,例如理想、職業(yè)、人身觀等。他們除了學習書本知識,參加學?;顒又猓€可以利用寒暑假、實習期,甚至是周末的時間,主動參加社會實踐。既可以拓寬視野,增加勞動體驗經歷,又可以認識更多優(yōu)秀的人,看到真實的社會現象。如,去企事業(yè)單位實習、參加義工志愿者活動、老人院孤兒院慰問等。只有參與其中,才能真正理解社會責任對每一個公民的意義,感受到服務社會到底應該怎么做,明白再優(yōu)秀的個人也需要團隊合作的支持,包容他人的失誤和不完美,懂得勤勞簡樸美德的意義,體會勞動的光榮偉大。
(3)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生命教育
只是依靠大學生本人主動的學習和參與,力量是非常薄弱的。想要培養(yǎng)有情感有創(chuàng)造力有責任心的人才,學生和社會需要雙向奔赴。如果可以激發(fā)社會的力量,從生命教育的角度為學子們提供資源、平臺和機會,是非常有價值的。首先,有條件的社會機構提供行業(yè)實習、社區(qū)實踐、校企聯(lián)合、協(xié)會活動等,讓大學生有機會深入了解企業(yè)文化和生活。其次,事業(yè)機構積極履行社會服務的責任,開放具體的工作場景作為生命教育的實踐基地,它可能涉及到生命的各個領域,例如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嬰幼兒養(yǎng)育、老年人養(yǎng)護,甚至是臨終關懷等,讓大學生們從自以為對事情理解的表象深入到內核,懂得生命的可貴與脆弱,形成珍愛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意識,錘煉生命的意志[13]。
生命的發(fā)展體現在個人社會化的過程中,只有通過社會實踐和經驗,生命才能更加完整、飽滿和豐富。積極心理學認為,理解生命和生命的意義源于早期的個人經歷,通過生命教育來修正和強化目標,并通過社會生活進一步檢驗和實現這些目標,鼓勵人們通過社會適應來靈活設定調整具體的生活目標。因此,目前學生的生命教育應該從家庭教育開始,以學校教育為重點,最終落實到社會實踐。只有將家庭參與、學校主體、社會體驗結合起來,才能充分體現生命的所有內容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