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寧
四年前,我以學生的身份走出校園,再進校園時已是教師。腦海里曾經(jīng)無數(shù)次憧憬過教師的生活是怎樣的,是印象中站在三尺講臺上面對臺下一雙雙眼睛。或是課后俯首案前批改一份份作業(yè)……早八晚五,一日日過著波瀾不驚的生活。直到我真正以教師的身份開啟屬于我的教師生涯時,這一切的學習才剛剛開始。
一年級,對剛?cè)胄W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對我來說也是。這樣一個活潑的、充滿挑戰(zhàn)的年級,和我的教師生涯一同開啟新的篇章。走進教室的第一天,感受到的是活力,是求知。學生懷著最大的尊重對待每一位走進教室的老師,端正的小身板,專注的眼神仿佛是追光燈一般追尋老師的身影。此時,自己就是學生眼中的唯一,不得不給他們以最多的愛和責任。
如果說“言傳”是自己精心備課、審慎思考的結(jié)果,那么,走出教室,你會發(fā)現(xiàn)身教和言傳同樣重要。從事教師這一份職業(yè),享受著教師的光環(huán),自身也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身邊的教師對待工作的那份認真仔細,對待學生的那種溫柔、細心,讓人如沐春風,從心底敬佩,也讓我覺得成為一個好教師需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單從教學上來講也有許多不可不說的話。記得我剛教一年級時,有兩個多月都在進行拼音教學。由于大部分學生都有拼音學習的基礎,我在教學時加快了一些教學速度。一次上課書寫時,我大手一揮,在黑板上示范書寫了字母“e”,整節(jié)課帶著學生在課堂上激情洋溢地反復拼讀。課后,自己還沉浸在這歡樂熱鬧的課堂氛圍之中,聽課的老師也對課堂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有位老師突然給出了一個建議:“這個‘e’起筆的橫是非常平的,相當于一個半圓,你在板書示范的時候可以稍微注意一下,畢竟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字母,而你的書寫是示范,對他們來說是啟蒙,還是非常重要的?!边@位老師的話看似是在不經(jīng)意間提出一個小小的問題,卻讓我受用至今。她提醒我作為教師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職業(yè),以怎樣的責任來對待學生。而后的教學中,我認真檢查每一份課件、每一個標點符號。備課時,會將每個需要書寫示范的字提前練上好幾遍,查看捺和點、撇和豎的轉(zhuǎn)換。說話時,用自己規(guī)范的課堂語言引導學生將話講清楚、講完整。
每一位教師的快速成長總是離不開公開課的磨煉,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是教師準備公開課的真實寫照。我觀摩過許多公開課,看著前輩老師在講臺上收放自如,總是很難想象這樣一堂課背后有怎樣的付出。直到自己有機會以公開課的形式學習,才知道從最開始的選題到最后的課堂呈現(xiàn),中間有多少環(huán)節(jié)需要反復推敲打磨。大到教學設計,每一個板塊的定位,小到板書的書寫位置,或是一個字筆畫的高低,都能讓人反復琢磨至深夜。慣用的授課軟件上會記錄每一次課件修改的痕跡,看著用幾千分鐘時間修改過上百次的課件,連我自己都覺得驚訝。僅一份課件就需要讓人耗費這么多心思。修改過程中很多次都有“差不多行了”“就這樣吧”“不改了”的念頭,但是又無數(shù)次被“還是再改一下吧”的聲音提醒。如果說制作課件已經(jīng)足夠讓人頭大,那么,試課的艱難更是想都不敢想。面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所有美好的預設或許只能停留在紙上。把握課堂上生成的資源,這才是真的讓人緊張惶恐。每一次課上下來,總會感覺想要的還未呈現(xiàn),已呈現(xiàn)的不夠精彩,在無限的挫敗之中繼續(xù)準備下一次的展示。
總之,這樣的過程是“煎熬”的。但是,細想每一次“煎熬”的過程,總會有那么一兩個瞬間讓你有所頓悟,這樣的瞬間讓所有的付出不至于白費。
曾經(jīng)聽過一位老師的講座,他說 “你上十年課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是你堅持寫十年反思一定能夠成為名師”。當時想著世界上哪有這么絕對的事情,反思只是課后的衍生品,好像已經(jīng)與課堂內(nèi)容無關了,寫上十年難道還真的能夠成為名師嗎?
說起反思,也得益于學校讓我們青年教師必須手寫教案,這樣我們不得不同時進行反思。有時候,非得要人推上一把才能夠前進。當時做起來覺得繁瑣,現(xiàn)在回想確實有滿滿的收獲。翻開一頁頁的筆記,上面記著的是自己每一課后的心路歷程。每一次反思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都有改進,改進之后的課堂也有不一樣的呈現(xiàn),心里也漸漸開始認同那位老師說的話了。反思絕不是與課堂內(nèi)容無關,它是課堂內(nèi)容的復盤與改進,必然會促進下一次課堂的呈現(xiàn)。它真正的作用是督促每一位教師認真鉆研每一堂課,不斷改進自己的課堂。所以,名師不是寫反思寫出來的,而是真正扎根在課堂上鉆研出來的。
只有熱愛才是堅持做一件事情的永恒動力。進入教師這個行業(yè),身上不自覺地多了份責任。一聲“老師”,提醒我要用愛去對待我的學生,我要更耐心一點,更細心一點,更關心一點。自己面對的是小學生,這是無憂無慮的年紀,在這幾年的任教過程中我明白,情緒價值遠比物質(zhì)幫助更加重要。
還記得一年元旦,班上有個學生請病假了,而我每年元旦都會給他們準備一個小紅包,這位請假的學生自然是不能按時拿到他的小紅包了。紅包里也不是什么貴重的物品,只是一些鼓勵人的話語或者學生喜歡的小物件。不過,我仍是給他媽媽發(fā)了信息,請她轉(zhuǎn)告孩子他的紅包我給他留著,放假回來找我拿。
放假回來后,其他學生已經(jīng)爭先恐后地前來兌換紅包里面的物品,只見這時舉起一只小手,遲遲不肯放下。我把他叫起來問有什么疑問,他用小小的聲音說:“老師,我還沒有紅包?!蔽疫@才想起來,馬上跑到辦公室去給他拿紅包。這時,我看到他臉上有藏不住的笑意。課后,他緊隨著我就來辦公室兌換紅包了—— 一塊巧克力。他拿了之后輕輕說了句“謝謝”就跑走了。放學時,我在走廊等學生整理書包,而他向來手腳麻利,已經(jīng)整理好個人物品在走廊等待。這時,我只聽到他沒頭沒腦地來了一句“好想吃呀”。因為他向來高冷,我不確定他是不是在和我說話,我反問了一句“什么”,他又說“好想吃呀”。說著,將手從兜里拿出來,緊緊攥著那塊巧克力。我感到十分震驚,我們約定過在學校里不能吃零食,沒想到他能這么嚴格地遵守。對于一個剛過完節(jié)的學生來說,一塊普通的巧克力竟讓他如此珍視。
自那以后,他總會突然跑到我的身邊,說一聲“老師好”便笑著跑開了,而我也感受到了來自這個學生的善意。
一聲“老師”,讓我明白我的學生不僅需要知識,更需要愛。一聲“老師”,這是他們給我的愛,讓我繼續(x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