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天玲
(泰安市廣播電視臺,山東 泰安 271000)
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zhàn)和沖擊不斷增多。為確保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收視率和影響力能整體提升,新聞記者應該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不斷提升自身能力與水平,將電視臺新聞的優(yōu)勢和特色展現(xiàn)出來。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電視臺新聞記者應該著力提升采訪藝術,結合自身水平及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的發(fā)展現(xiàn)狀,深入探索提高采訪藝術的路徑。
現(xiàn)階段,影響電視媒體發(fā)展的因素較多,新聞記者便是其中之一。電視新聞節(jié)目在制作過程中,品質及其向公眾提供的新聞服務質量,與新聞記者的專業(yè)水平、綜合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有直接關聯(lián)。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臺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zhàn)和沖擊越來越多,若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電視臺新聞記者必須積極做出改變,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提高自身的采訪藝術,加強對信息的挖掘,讓新聞信息更為完善。同時,充分考量受眾的新聞需求、特點、喜好等,加強與受眾的互動和交流,保持新聞節(jié)目的品質能達到最佳,從而實現(xiàn)提高電視新聞收視率的效果。緊跟新媒體發(fā)展步伐,提升新聞記者的采訪藝術,能夠向社會傳遞更多的正能量,有助于媒體增強輿論引導能力,為社會的發(fā)展營造好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幫助電視臺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進而為電視臺新聞行業(yè)的綜合及長久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1]
電視臺在以往的發(fā)展中,局限性強,很難突破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信息的傳播相對單一,對新聞記者沒有太高要求。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這一平衡被打破,從受眾角度考量,新媒體的全面發(fā)展使新聞獲取渠道得到拓寬,增強了新聞的時效性。在此過程中,電視新聞行業(yè)尤其是電視臺新聞記者,必須全面提高自身的水平與能力。[2]基于新媒體環(huán)境,信息的傳播速率不斷提高,人們可以從不同渠道獲取新聞信息。但新媒體平臺的發(fā)展,產(chǎn)生的信息數(shù)量較多,如果不能科學處理和應用,舊的信息會很快被覆蓋。由于信息量急劇增長,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采訪工作期間面臨的困難與挑戰(zhàn)增多,需要在海量的網(wǎng)絡信息中找尋有價值的信息,在增強新聞時效性的同時,確保新聞真實、客觀。這對新聞記者提出較高的要求,應該著力提升采訪能力,利用合理的方式采訪。
傳統(tǒng)新聞采訪工作在開展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既定的流程進行,先申報相關采訪的選題,之后交給上級部門審核,獲得批準后安排相應人員完成采訪工作。在新媒體時代,為了能夠第一時間發(fā)布熱點新聞,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在新聞采訪過程中,對時效性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因此,為了促進電視新聞提高影響力、傳播力,新聞采訪流程得到優(yōu)化,審核環(huán)節(jié)得到精簡,電視新聞記者的自主權更強,采訪工作的靈活度更高。
傳統(tǒng)電視新聞在采訪過程中,很多新聞線索來源于群眾提供,電視臺再根據(jù)新聞線索選擇安排新聞記者到一線采訪,結合實地采訪獲取的材料信息,適當整理與加工。此種形式效率低,而且形式單一,因此在開展采訪工作期間,新聞記者不僅要注重實地采訪,還應該加強利用多種形式,諸如語音采訪、視頻采訪、直播互動等,保證采訪信息反饋以及溝通時效性能提升。[3]
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采訪期間,只有保證提問的合理性及有效性,才能順利完成采訪工作,從中挖掘出更有價值的信息。因此,新聞記者要從不同角度出發(fā),諸如邏輯性、針對性等,不斷提升自身的采訪藝術,具體分析如下。
1.增強采訪問題的邏輯性
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提出的采訪問題要有較強的邏輯性,確保新聞在面向觀眾時,能展現(xiàn)出層次感,讓受眾可以直觀、清楚地了解新聞事件的整個發(fā)生過程與結果。在提問期間,如果問題的邏輯性強,被采訪對象就能快速理清談話思路,增強與記者的默契度。因此,針對提出的問題,新聞記者應該盡量做到詳略得當,特別是受眾關注以及具有較高新聞價值的內容,盡可能詳盡提問。在采訪基本問題時,要簡單提問概括。記者高質量的提問會讓采訪過程更為順利,從中獲得大量有價值的信息,有利于采訪效率和質量的提高。[4]
2.增強采訪問題的針對性
現(xiàn)階段,部分電視臺新聞記者在提問期間,經(jīng)常存在提出的問題抓不住重點、泛泛而談等情況,導致被采訪對象在回答問題時出現(xiàn)沒有思路、無從下手的問題,甚至會有部分被采訪對象答非所問,最終導致采訪效率和質量無法達到預期。為解決這一問題,新聞記者在實際采訪期間,應該結合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讓提出的問題具體化,保證被采訪對象能依照具體問題做出最正確的解答,讓新聞內容的提煉更加精準。比如針對交通事故的新聞采訪,新聞記者在提問時,應該本著嚴謹、客觀的態(tài)度,不能主觀臆測,要讓問題與實際情況緊密結合,諸如向沒有受傷的當事人提問“有沒有看到駕駛員違規(guī)操作”,在采訪目擊者時提問“事故發(fā)生時的情景是怎樣的”。通過整合與處理新聞信息,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
3.增強采訪問題的合理性
新聞記者在采訪提問期間,除了要保證邏輯性與針對性,還要充分分析新聞采訪所處的環(huán)境,明確要采訪的目標群體,掌握采訪事件的整個特點及性質,選擇最合適的提問方式提問,保證提問的合理性。比如針對重大新聞事件,在具體采訪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要得當,利用合適的言語,本著客觀、嚴謹?shù)脑瓌t,唯有如此,才能讓采訪問題與新聞主題一致。[5]
在新聞采訪中,采取靈活的方式,可以提高信息獲取效率。為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個性化需求,新聞記者應正確認識采訪提問的價值,主動轉變以往的思想觀念,強化營造溝通氛圍。
1.強化營造語境氛圍
新聞記者在實際采訪過程中,大多與被采訪對象是第一次接觸,二者比較陌生,因此很多被采訪對象在面對鏡頭時,內心比較緊張,致使采訪過程難以順利進行,降低采訪的效率和質量。面對這種情況,新聞記者在采訪前,應該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良好且和諧的語境氛圍,盡量消除被采訪者的緊張情緒,結合不同類型的被采訪對象,利用多元化的采訪技巧及語言,保證被采訪對象情緒穩(wěn)定,讓采訪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通常情況下,部分被采訪對象對采訪活動陌生,防備心理較重,采訪時會出現(xiàn)緊張焦慮的情緒。針對此類被采訪對象,新聞記者應該注重心境氛圍的營造。比如如果新聞記者采訪的對象是一名內心敏感的母親,應該先尋找對方的認同感,在問題提問過程中,通過“都是女性”“同為母親”等此類語言描述,盡可能縮短與被采訪對象的距離,讓被采訪對象的心境從對立走向統(tǒng)一,從而實現(xiàn)采訪氛圍的和諧與平等。需要明確的是,新聞記者在采訪期間,不僅是采訪人員,也是一名傾聽者,不能對采訪對象不間斷地提出問題,應該在被采訪對象回答問題過程中,讓其感受到記者的尊重,可以從記者身上獲得認同和肯定。如果新聞記者在采訪時認真傾聽被采訪對象的每一句話,被采訪對象自然會感受到,從而對記者的采訪持認可的態(tài)度,不僅能積極配合新聞記者完成各項流程,被采訪對象的表達欲望也會隨之增強。在采訪時,新聞記者要敏銳發(fā)現(xiàn)和觀察被采訪對象的語言、舉止,從中找出關鍵信息,第一時間篩選出最有價值的內容,提高新聞節(jié)目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2.強化營造環(huán)境氛圍
大多數(shù)被采訪對象在面對攝像機或者新聞記者時,都會存在緊張情緒。為了緩解這種情緒,新聞記者可以營造輕松的環(huán)境氛圍。比如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如果采訪對象的性格較為內斂,不愛說話或面對鏡頭,記者可以采取科學的方式,以被采訪對象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切入點,逐步將采訪主題引出來,或者利用被采訪對象熟悉的場合提問。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被采訪對象很容易放松下來,有利于緩解緊張情緒。這種方式除了能消除被采訪對象的緊張感,也有利于在短時間內進入到采訪話題,讓整個采訪有序進行。
3.強化營造采訪氛圍
新聞記者職業(yè)較為特殊,在采訪過程中,需要面對不同文化層次以及不同年齡階段的采訪對象,與不同人打交道,所以應結合采訪對象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合理創(chuàng)設語境氛圍。比如在新聞采訪過程中,如果采訪對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及文化水平比較高,在提問及采訪期間,新聞記者要注重自身的言談舉止,盡量做到言之有物,保證提出的問題具備思考和研究價值。如果新聞記者采訪的對象是普通群眾,在提問或者采訪過程中,應該注意語言的質樸、通俗。通過創(chuàng)造不同的語境氛圍,能順利實施新聞采訪工作。
電視臺新聞記者在提升采訪水平時,不僅要注重營造溝通氛圍,也應該靈活掌握并運用談話技巧,科學運用一定的語言藝術,盡可能拉近與被采訪對象的距離。比如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如果采訪對象是一名計算機工程領域的專家,記者想請專家談一談人工智能的未來發(fā)展,在提出問題時,如果采取生硬的方式提問,諸如“您認為將來計算機領域的工作者能夠被人工智能取代嗎”,會讓人產(chǎn)生排斥感。因此,應該適當調整談話的語言,諸如“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為社會帶來諸多便利,我作為新聞記者也減輕了很多工作負擔,但是您覺得像我們這樣的工作,將來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這種方式調整了主語,問題也相對柔和,可以引導被采訪對象深層次研究與思考,從而在談話中說出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可以說,如果新聞記者掌握談話藝術及技巧,采訪過程可以更為高效地展開。
電視臺新聞記者若想提高自身的采訪水平,還應該將關注點放在信息挖掘與呈現(xiàn)上。電視臺管理人員應該側重培養(yǎng)新聞記者的信息挖掘以及呈現(xiàn)能力,保證新聞采訪質量和效率能整體提高,增強新聞的品質。部分記者在采訪時,內容有時會比較籠統(tǒng),諸如“你當時是怎樣的想法”這類問題并沒有特點,無法第一時間找出關鍵點。所以,在新聞采訪期間,應該加強對采訪技巧的創(chuàng)新,增強采訪的具體性,從細節(jié)出發(fā),通過對信息的挖掘以及靈活應用,快速挖掘以及傳播新聞信息,提高新聞的傳播時效性。新聞記者在報道某個新聞事件過程中,針對現(xiàn)場采訪,應該注意各個細節(jié),諸如著裝、語言、行為、形態(tài)等,其次要充分了解采訪所在地的風俗習慣,保證在用語過程中不會出現(xiàn)錯誤。比如在某次新聞采訪期間,采訪的是某地區(qū)發(fā)生的火災,新聞記者除了客觀考察新聞事件,也借助現(xiàn)場環(huán)境,厘清與新聞事件的關系,詳細說明事件的整個過程,由此讓受眾對新聞有深層次理解和認知。記者通過這種采訪方式,可以對火災的救助情況以及發(fā)展始末有充分的掌握。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新聞記者若想拓寬采訪路徑,提升采訪的有效性和及時性,需要加強對新媒體技術手段的利用,具備相應的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深層次研究廣大網(wǎng)絡受眾的具體需求、特點,明確網(wǎng)絡新聞的傳播特征,正確認識新媒體技術,同時加強學習新技術、新方法,與新聞采訪充分結合,借助各類平臺,主動與其對接,在精準把握各類平臺傳播特點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推送電視新聞,增強電視新聞的影響力與傳播力。新聞記者身處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應該形成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深層次研究與思考廣大網(wǎng)絡受眾的具體需求,探尋網(wǎng)絡新聞的傳播特點以及規(guī)律,正確認識新媒體技術的作用與價值,采取合理的方式與新聞采訪深度融合。新聞記者要主動從專業(yè)型記者轉向全能型記者,不僅要靈活運用各類先進的采訪設備,還要掌握攝影、非線性編輯等多方面技能,可以靈活借助各類新媒體平臺,強化與社會公眾的交流和互動。比如針對某一社會熱點事件,在實際采訪以及報道之前,新聞記者可以利用微博平臺,強化與社會組織的溝通和交流,全方位掌握受眾的訴求、想法,由此靈活而有針對性地調整采訪問題,整體拓寬新聞采訪信息收集渠道,促進新聞傳播力與影響力的提高。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臺新聞記者若想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全面提高采訪能力與水平,加強訓練采訪技能,加大邏輯思維鍛煉力度,提升新聞信息的時效性。同時,要正確認識采訪提問的價值,加強創(chuàng)新采訪技巧、方式方法,主動轉變以往的思想觀念,從多個角度應用提問藝術。通過提高新聞記者的采訪藝術,可以正確引導被采訪對象,積極向社會傳播正確思想,從而為新聞行業(yè)的深入發(fā)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