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簡介:包慧怡,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中世紀文學博士。著有詩集《我坐在火山的最邊緣》、評論集《繕寫室》《青年翻譯家的肖像》,學術專著《中古英語抒情詩的藝術》《鏡迷宮: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世界》《塑造神圣》(英文)等,出版文學譯著15種。小說見于《收獲》《小說界》等刊。曾獲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推薦獎、《鐘山》之星青年佳作獎等?,F(xiàn)任復旦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授獎詞】
包慧怡的小說帶有鮮明的探索意識,折射了當今青年寫作的一種風向,即征用各種知識為小說內容,以圖為虛構開辟新的道路。從《雙夢記》可透視出包慧怡深厚的西方文學功底。小說演繹了主人公海因里希生而為人的有限光陰里,對智識、財富、歷史真相或者宿命和命運的極限追求。 “謎面是挖掘,謎底是愛” 的寫作旨意使作品閃耀著人文主義的光輝。
·獲獎感言·
表面上,《雙夢記》是一個關于考古學的故事,我想小說藝術本身就是對人性的考古,在每一個被可信地說出的個體故事中,都包含著全部人性的一小塊碎片。人性的考古有時比歷史的考古更驚險,兩者同樣關乎“真”之敘事。近兩年我一直在想,現(xiàn)時現(xiàn)地,我們是否還有可能用文字去接近“真”?我思考的結果是,恰恰是今日的世界,要求我們以更大的耐心和靈巧,以個人的心靈為單位,去妥善保存我們的歷史感。畢竟,“歷史”一詞的古希臘文詞源就是“發(fā)掘,探索,詢問”,而小說是傾斜著說出的真相。以人類的心靈為對象,寫小說就是不放棄發(fā)掘,不放棄探索和詢問,哪怕要用一生的時間來磨練手藝。謝謝主辦方和評委老師,這個獎是對一個尚在探索初期的小說學徒的莫大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