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辰龍
早前有關中文系能否培養(yǎng)作家地爭論,似因近年來部分高校開設創(chuàng)意寫作而告一段落。同時,一些文學期刊也另辟高校專欄,學生寫作者的文字有了更多發(fā)表的機會。在創(chuàng)意寫作的教育環(huán)節(jié)中,有寫作實績的教師無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本人的閱讀視野和美學素養(yǎng)將深刻地影響初涉寫作的學子們。貴州的高校中,銅仁學院的創(chuàng)意寫作起步早,教師隊伍中詩人末未等本地著名作者的加持,以及學生社團晨光文學社等的持續(xù)活動,也使該校的年輕寫作者崢嶸初露。閱讀銅仁學院學生詩人的作品,第一印象是它們有種樸素的誠懇之情,這首先是指作者們沒有貿(mào)然去書寫超越自身經(jīng)驗范疇的內(nèi)容。比如,胡艷艷的作品,《茶香月季》寫少女心事,《昆明紫精靈——藍花楹》寫對于一座城市地懷戀,雖略顯稚嫩,但也不失初學者地活潑和靈氣。《昆明紫精靈——藍花楹》中,“大街上行人影子拉著影子沒有說話”“人影不息,這里的秘密很純潔”等詩句,顯示出細致入微地觀察能力,這對寫作初學者而言十分重要——對世界和他者保持興趣,并能予以認真地記錄、省視與概括,將有助于作者走出一己之私的封閉性,不沉溺于對自我心緒的、略顯空泛的表達。據(jù)此來看,何小蝶也不是自我表達型的作者,詩人有意識地掃描著大千世界的各個層面,如《觀云》寫云影之下個體地沉思,而《外婆說》寫記憶中親人的音容。何小蝶似乎受傳統(tǒng)詩詞影響,她的詩行簡短、錯落,頗有長短句的風貌。與此同時,她比較善于用輕盈的筆觸營造含蓄的意境,以《觀云》為例,詩中寫道:“許久不見,大團白云/緩緩又幻幻/不覺間/模樣就變了/人影懸掛洼地/似明忽暗,恍恍惚惚/遠望,云已飄散/人還在原地/楞楞發(fā)呆”。兩個段落的對比間,沒有直抒胸臆式的感慨;但云影變幻之下人的駐足和默然,在廣闊的時空境界中,透露著隱晦而略顯寂寥和躊躇的心緒。
與何小蝶留白式的寫法不同,柯登穩(wěn)的詩會以極大的耐心,反復重描某個對象或某些時刻。比如《他不是常青藤》一詩沒有直接講述“他”的故事,而是經(jīng)由幾個片段的蒙太奇去描摹“他”的壯年和衰老:“他蜷縮著身體趴在圍墻上/經(jīng)常朝我離開的方向張望他/以前是這樣的/腰板壯碩,須發(fā)青蔥濃密”。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并非以客觀理性的方式對“他”進行素描,“我”不是旁觀者,而與“他”有著緊密地聯(lián)系。具體而言,詩人是在寫“他”對“我”地守護,這種守護即便在“他”衰弱后仍未停息:“他痙攣般的手/顫抖著,堅持為我拂去/他自認為很沉重的雪”。至此,詩人也將對“他”的感恩和心疼抒寫到了至深之處。全詩地真摯動人取決于充沛的細節(jié),這也反向地提示出寫作初學者常會落入的窠臼:一味地訴說著諸如“我愛、我恨、我怒、我喜”等以“我”為中心地體驗,真誠但也天真地認為這樣便會引發(fā)讀者的共情或共識,卻恰恰缺失了那些真正可供分享的、經(jīng)驗層面的細節(jié);結(jié)果便是讀者能感受到作者的情緒,卻難以理解情緒的來源,最終導致共情或共識的無從達成??碌欠€(wěn)的《駒與馬》一詩也以細節(jié)取勝,通過幾個詳實的動作便使祖父善于馭馬的形象變得令人信服:“手/快,就扯緊韁繩;慢,就揚起皮鞭/這更像是神靈法則對人類的告誡/讓它絕對服從?!迸c《他不是常青藤》相似,《駒與馬》也以自然界來喻指人界,詩人將馭馬者與馬之間的關系視為父子關系的象征:“氣傲的馬駒它不服、甩頭、狂鳴/拒絕他人對命運的擺弄,像是那時/父親面對祖父的訓誡,硬剛起拳頭?!边@種從自然事物體系中取譬的方式,說明寫作者與土地之間有深厚的關聯(lián)。小輯中有類似特征的詩人不止柯登穩(wěn),李甜甜同樣以《播種圖》《喻物辭》《摘瓜記》等作品說明了土地能賜予人類什么;而具體到李甜甜的創(chuàng)作,土地能賜予的是想象力與認知世界的角度。
例如《播種圖》一詩,作者由“這片土地耕耘我的祖輩和糧食”聯(lián)想到寫作與詞語、技法之間的關系,她寫道:“我篩選合適的詞語作種子”并“留意節(jié)氣的語法在鋤頭上燜出猩紅”。或許,詩人期待自己的寫作能夠如同耕種土地一般,經(jīng)歷一次次由無到有、由心緒地萌芽到能夠準確表達的過程。與《播種圖》異曲同工,《喻物辭》中,詩人聲稱“我喜歡在澆水時壺口傾斜逼仄的角度”,她從澆灌后土地上眾多作物的特征獲取靈感,別有趣味地開始思考寫作與經(jīng)驗之間的關系,詩人相信自己可以從容地命名那些熟識的事物(“給它們素描”;“取中意的名字”)?!墩嫌洝芬辉?,李甜甜先是利用聯(lián)覺通感的方式寫“苦瓜在空中形成視覺的苦膽”,似乎尚未嘗到苦果便已知苦澀,從中可以體味到苦澀滋味在空間上的蔓延。隨著詩意地推進,詩人表示自己是由于“偏愛”才種下苦瓜。相較于可口的瓜類,苦瓜成熟得更慢,詩人從中品味著某種對生活地感悟,并再次將出自土地的事物與寫作本身聯(lián)系了起來:“我在一串葫蘆旁看它們的青澀/像更遠的天空留給我的逗號/我句斷而斷出它們腹中的空空如也/也分出這個季節(jié)需要的比喻”??梢哉f,李甜甜《播種圖》等作品有一種“元詩歌”(即有關詩歌的詩歌)的質(zhì)地——詩人既書寫了大地上的人事,又以詩的形式言說了詩歌寫作本身。換言之,李甜甜的詩歌習慣于去糅合意象(自然事物、農(nóng)作物等)與心象(概括性的生活感悟、對寫作本身地思考等)。相較來說,楚槐序則更愿意通過優(yōu)美而細密的風景描寫去暗示某種情緒或某些體驗,而最大限度地克制著個人直接的發(fā)聲。楚槐序尤擅為自然事物尋求精妙的比喻。比如,《春日山居手記》中的“想念一個人時/天空是呈現(xiàn)她的鏡面/云在跋涉中壯大/像一顆膨脹的心”,《黃昏小景》中的“山風如同森林不絕的鼾聲/一位憂愁的樵夫/使喚著柴刀去河邊飲水”,以及《雨落山野》中的“兩岸的袖子舉起炊煙/村莊袖手旁觀/睡在雨瀉的山中”。這些比喻的營造,除了使摹寫變得更生動,更重要的,是使“天空”“云”“山風”“兩岸”等通常景觀(而非奇觀)在新穎的感知力中更新了自身的面貌。
以上對銅仁學院學生詩歌小輯的淺析,不過點到為止。上述作品在略顯稚拙的同時所呈現(xiàn)出的自由、誠實等品質(zhì),不論何時,或許都是文學寫作理應堅持的寶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