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去金壇訪友,友人熱情留飯,并熱情推薦附近小菜場里薛伯種的蘇州青——“要論秋味足,得吃蘇州青。薛伯種的蘇州青經(jīng)霜一打,烏亮油綠!他種什么都好吃,更妙的是,他可不是孤家寡人,攤頭上還有汪老師幫忙叫賣、算賬。兩老頭一個長得像彌勒佛,另一個長得像文曲星,湊一處實在是緣分啊?!?/p>
到了小菜場一瞧,果然如此。薛伯面前只三樣菜:青菜,帶纓子的白蘿卜,淺綠粉嫩的秋葵,每一樣都堆成山,全是薛伯用農(nóng)家肥種的。面色黝黑的薛伯穿著駝色的線衣,一臉憨厚的笑,頭發(fā)雪白的汪老師穿著立領(lǐng)夾克,氣質(zhì)儒雅,算賬極快,兩人的菜攤背后放著一張方凳,沒客人的時候,老哥倆便坐在小馬扎上下棋。
問起來才知道兩人的相遇,緣自四年前,薛伯大冬天拖著一車剛在河里洗清爽的無節(jié)水芹上橋,水芹有上百斤,加上沉甸甸的白菜、蘿卜,快到橋頂?shù)臅r候,薛伯差點剎不住輪子,騎車出去買燒餅的汪老師剛好路過,急步跑來,頂上了這把力。奮力推車之際,敘起年歲,鄉(xiāng)下菜農(nóng)薛伯還年長兩歲,兩人一路推車、閑聊,不知為什么,剛退休的汪老師把薛伯送到菜場門口,竟依依不舍。薛伯送了他一把水芹、幾個蘿卜,邀請他有空來菜場下棋。
結(jié)果,本來沉溺在退休失意中的汪老師找到了新消遣:每天一大早,溜達(dá)到菜場,替靦腆的薛伯義務(wù)吆喝賣菜。汪老師把每日菜品編成打油詩,朗朗上口,念白有韻,讓薛伯生意好了起來。一開始,薛伯覺得不好意思,汪老師是大秀才啊,哪能讓秀才干這提籃小賣的活計?提到這顧慮,汪老師就大笑:“退休了,還拿著架子放不下,豈不是作繭自縛?”這一幫賣,就是四年。路上撿來的棋友,就這樣成了幾乎天天見面的異姓兄弟。一塊饅頭搭塊糕,寡言憨厚的薛伯,搭配直爽健談的汪老師,簡直天造地設(shè)般投契。幾十年來,這老哥倆的生活境遇截然不同,從事的行當(dāng)也八竿子打不著,可是,到老了,要找個說得來的伴兒,竟就在幫忙推車上橋的一瞬間,找著了。從此,兩人的生活更有了盼頭,有了那么一種殊途同歸的快樂。
如今,連汪老師的兒子從上海回來省親,推門見老爸不在家,都知道要提上點心,去菜場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