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昕昕 阮全友 羅蒙
摘 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應對世界復雜形勢和各種全球性問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本文采用話語歷史分析(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簡稱DHA)和語料庫方法,從主題分析、話語策略、話語實踐和語言資源三個層面對近十年涉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英國媒體新聞報道進行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該理念在英國報道較少,受關(guān)注度較低。其所蘊涵的國際權(quán)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和全球治理觀基本上都被英國媒體扭曲。本研究深度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話語在英國的傳播狀況,有助于我們知己知彼、對癥下藥,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關(guān)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英國媒體;譯介與傳播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guān)鍵時刻,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gòu)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但是,當前的國際話語體系中,中國話語權(quán)與國際地位極不相符,中國“自塑”形象與“他塑”形象之間存在很大差異,當代中國仍遭受話語詆毀、話語攻擊、話語陷阱和話語屏障等“挨罵”與“卡嗓子”問題,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話語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尷尬境地(胡開寶、張晨夏,2021:99-109;胡正榮,2022:119-122;蔣銳、華方正,2023:91-90;張超穎,2022:104-112),改善和提升中國特色政治話語在國際交流中的地位已成為當代中國亟需破解的一個難題。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國際話語建設的重要理念,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應對世界復雜形勢和各種全球性問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十年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各種國內(nèi)外重大會議、論壇、外交活動等場合廣為傳播,受到國外媒體不同程度的關(guān)注與報道。英國是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重要代表,中國話語在英國的譯介與傳播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重塑地緣政治,研究中國與西方關(guān)系的重要視角。因此,基于國別區(qū)域,深度挖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英國的傳播狀況,厘清英國媒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知與政策主張,有利于研判英國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方案的關(guān)注重點以及未來的政策走向,有助于我們采取針對性措施,精確傳播,以更好地應對國際輿論挑戰(zhàn)和傳播障礙,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的聲音。
二、相關(guān)研究綜述
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話語是表達新時代中國黨和政府在處理內(nèi)政外交事務過程中形成的特有政治概念的約定性語言符號,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政治性、廣泛性(潘榮成,2022:59-62;徐彩勤、張英魁,2023:12-20)。這些政治術(shù)語承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和國家治理理念,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反映了新時代中國面臨的具體挑戰(zhàn)和發(fā)展目標,體現(xiàn)了黨和政府的理念、政策和價值觀。它們在國內(nèi)外輿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能準確傳達中國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方面的理念和實踐,展示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的角色和影響力(黃薔,2017:119-124;黃婷,2021:45-51;劉潤澤、魏向清,2015:99-106)。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要采用貼近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qū)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因此,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術(shù)語對外傳現(xiàn)狀研究引起了學界廣泛關(guān)注。許多學者基于國別區(qū)域探討相關(guān)理念的傳播狀況。例如:“一帶一路”倡議,有學者聚焦美國智庫對該倡議的認知與政策主張研究,有助于準確研判美國相關(guān)的輿論現(xiàn)狀和政策導向,更好地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馮存萬、甄飛揚,2023:91-91;沈劉袁、申鐘秀,2023:100-108)?!爸袊鴫簟眰鞑パ芯浚袑W者關(guān)注“中國夢”在英語國家的傳播現(xiàn)狀,探討“他塑”中國國家形象的歷史演變。通過研究“中國夢”在英語國家的傳播現(xiàn)狀,有助于了解其在國際社會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揭示國際社會對“中國夢”的態(tài)度和看法(段鵬,2016:30-34;胡開寶、張晨夏,2019:89-97;劉鼎甲,2022:17-22)。此外,近十年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各種國內(nèi)外重大會議、論壇、外交活動等場合廣為傳播,受到學界關(guān)注。朱莉(2021)、許涌斌和高金萍(2020)、郭石磊和孫有中(2020)、孫磊和房俊偉(2020)等學者分別關(guān)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印度、德國、南非和俄羅斯等國家的傳播與接受現(xiàn)狀,并針對問題對癥下藥,提出相關(guān)解決方案,有利于有的放矢地推動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國際社會的傳播,助力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
綜上,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話語在國際社會傳播狀況在學界已經(jīng)引起了較為廣泛的關(guān)注,然而,當今世界正經(jīng)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中國為代表的發(fā)展中國家積極深度參與全球治理,國際格局正面臨重塑關(guān)鍵期,中國對外話語在國際社會中的準確傳播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切入點,基于國別區(qū)域的傳播視角,探討中國特色外交話語在英國的傳播狀況,洞悉英國媒體對中國理念和中國智慧的態(tài)度和認知,有助于我們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精確傳播信息,更好地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
三、研究設計
本研究結(jié)合話語歷史分析(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以下簡稱DHA)和語料庫方法,探究英國媒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構(gòu)建及態(tài)度傾向,以深入了解英國媒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知和政策主張。DHA由奧地利批評話語分析家Ruth Wodak提出,是批評話語分析領(lǐng)域中最主要的流派之一。DHA旨在研究話語與社會歷史環(huán)境之間的關(guān)系,關(guān)注語言使用的歷史語境,幫助研究者分析間接性和帶有偏見的話語,并揭示其中隱藏的隱含意義和暗示(李偉,2016:94-101;趙林靜,2009:87-91)。在DHA的分析過程中,歷史被視為一種話語結(jié)構(gòu),將語篇事件嵌入到社會和政治場域的背景中,整合歷史資源,并通過主題內(nèi)容、話語策略和文本的語言表達形式三個層面進行觀察。DHA主張從宏觀(話題、主題、框架等)、中觀(如話語策略)和微觀(具體詞匯、句式結(jié)構(gòu)、隱含意義等語言資源)三個層面對話語進行分析,并列舉了話語策略和語言資源類型,為身份的話語建構(gòu)研究提供了綜合的分析路徑(Reisigl and Wodak,2017),有助于揭示潛在的權(quán)力動態(tài)和范圍(Wodak,2009:38;Reisigl and Wodak,2009:93;Reisigl and Wodak,2017:32)。另一方面,語料庫語言學通過構(gòu)建大規(guī)模的語言數(shù)據(jù)集合(語料庫),以數(shù)據(jù)驅(qū)動的方式研究語言現(xiàn)象,為話語研究提供量化分析的基礎(chǔ)和更加客觀和可信的分析結(jié)果(苗興偉、趙云,2019:1-10)。
因此,本文結(jié)合DHA理論框架和語料庫方法
(圖1),探討英國媒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構(gòu)建。宏觀層面,關(guān)注英國媒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話題內(nèi)容。分析方法上,文章主要通過詞頻統(tǒng)計和關(guān)鍵詞提取,識別出報道中頻繁出現(xiàn)的話題內(nèi)容和相關(guān)議題,以了解英國媒體對這一理念的關(guān)注重點和呈現(xiàn)方式。中觀層面,聚焦英國媒體在話語中采用的策略。本研究主要通過觀察英國媒體在報道中使用的話語策略,揭示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態(tài)度和立場。微觀層面,分析英國媒體在具體語言資源上的運用,具體分析時主要通過觀察英國媒體使用的具體詞匯、句式結(jié)構(gòu)、隱含意義等語言資源,進一步了解他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態(tài)度和表達方式。
本研究借助道瓊斯Factiva數(shù)據(jù)庫,以不同英譯本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檢索對象,包括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community of common future、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設定新聞來源地為英國,新聞語言為英語,時間設置為2013年1月—2023年5月。經(jīng)過人工篩查,去除噪聲和刪除非目標語言的文本,最終獲得了77篇有效的新聞報道。分析過程中,本文結(jié)合DHA理論框架,從關(guān)鍵詞、詞從、索引、詞類搭配以及話語策略等維度對話語進行分析。本研究使用Antconc 4.2.0軟件,以布朗語料庫(Brown Corpus)作為參照庫。
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英國的傳播狀況
(一)議題分析
基于DHA(話語—歷史分析)的分析向度,深入分析英國媒體報道的主題和內(nèi)容,可以洞悉英國媒體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上的立場和關(guān)注點。因此,本研究先采用文本聚類方式,通過將具有相似主題、內(nèi)容或特征的文本歸類到同一個簇中,實現(xiàn)對新聞議題的獲取和組織(圖2)。
英國媒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報道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科技等領(lǐng)域。2017年和2020年是兩個顯著的增長年份,而其他年份則在相對穩(wěn)定的水平上波動。在這些報道中,中英兩國關(guān)系、華為事件、香港問題、國際秩序、新冠病毒以及俄烏沖突等議題備受關(guān)注。特別是中英關(guān)系、華為事件和香港問題成為英國媒體關(guān)注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之前,英國媒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基本上持肯定的態(tài)度(傅聰聰、李明澤,2021:167-176;王展鵬、呂大永,2020:48-54),并將其與中英關(guān)系的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新聞報道強調(diào)中英兩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加強合作,實現(xiàn)互利共贏,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從而打造中英關(guān)系的“黃金時代”。在此期間,中國駐英國大使通過媒體渠道向英國公眾傳達中國政府的政策立場,介紹中國的發(fā)展成就和倡議,以增進兩國人民對彼此的了解和友好感,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和實踐。如2017年在《電訊報》(The Telegraph)發(fā)表了題為《中英關(guān)系“黃金時代”迎來新機遇》(The China-UK golden era has new chance to bear fruit)的文章。因此,良好的合作意愿和雙邊關(guān)系是正面報道的重要基礎(chǔ)。2019年之后,英國媒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報道呈現(xiàn)出負面傾向,報道的關(guān)注重點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更加集中在報道香港問題、中國人權(quán)問題和華為事件,從輿論層面干涉中國內(nèi)政。這從側(cè)面反映出中英關(guān)系出現(xiàn)裂痕和不信任,中英關(guān)系“黃金時代”的發(fā)展面臨新的困境。
(二)主題確定
借助Antconc 4.2.0軟件,以布朗語料庫作為參照語料庫,對語料進行對比分析,提取前50個高頻主題詞。高頻關(guān)鍵詞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關(guān)鍵國家和地區(qū)、關(guān)鍵議題和關(guān)鍵組織,結(jié)合索引行,分析如下:
與關(guān)鍵國家和地區(qū)相關(guān)的主題詞:“China(中國)”“Hong Kong,China(中國香港)”“UK(英國)”“Britain(英國)”“Taiwan,China(中國臺灣)”和“Myanmar(緬甸)”等。其中,最受關(guān)注的是香港問題。英國媒體認為,中國所提倡的“建立穩(wěn)定的國際秩序,倡導人類共同價值觀,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所謂的“政治口號”,并宣稱自香港回歸后,香港人權(quán)、言論自由和民主等核心價值遭到破壞,否定該理念的現(xiàn)實意義。
與關(guān)鍵議題相關(guān)的主題詞:Internet(互聯(lián)網(wǎng))、Huawei(華為)、IP(互聯(lián)網(wǎng)協(xié)議)、website(網(wǎng)站)、infrastructure(基礎(chǔ)設施)、telecoms(電信)、Protesters(反對者)、Governance(治理)、Cyberspace(網(wǎng)絡空間)等。與華為相關(guān)的炒作議題引發(fā)了全球范圍內(nèi)關(guān)于技術(shù)安全、網(wǎng)絡安全和國家主權(quán)等問題的討論。英國媒體否定中國提出的“構(gòu)建網(wǎng)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宣稱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yè)正推行一種自上而下的新IP(互聯(lián)網(wǎng)協(xié)議),允許政府而不是科技公司加強對互聯(lián)網(wǎng)的監(jiān)視、審查和控制,強調(diào)讓權(quán)利重新回到主權(quán)國家手中,諷刺新IP可能會導致權(quán)力過度集中到政府手中,破壞公民的個人隱私和自由,導致互聯(lián)網(wǎng)被更嚴格地控制。
與關(guān)鍵組織相關(guān)的主題詞:48 Group Club(48集團)、ITU( 國際電信聯(lián)盟)、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和CPTPP(跨太平洋伙伴關(guān)系協(xié)定)等。英國媒體認為中國加強與英國企業(yè)家和商界領(lǐng)袖之間的聯(lián)系,打著“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號,旨在增強中國在世界范圍內(nèi)對商業(yè)、技術(shù)、學術(shù)和文化滲透力和影響力,最終實現(xiàn)以中國為核心的國際新秩序。2020年,英國媒體上涌現(xiàn)出大量有關(guān)48集團的新聞,強調(diào)西方許多有影響力的人士,無論是商人還是全球愿景者,都低估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治理能力,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已在英國的精英階層中深深扎根,使得英國很難擺脫中國的影響。
(三)話語策略分析
1.命名策略
在話語—歷史分析(DHA)框架中,命名策略是分析話語中所使用的命名方式和策略。它涉及到對社會活動者、事件過程、現(xiàn)象等進行命名和指稱的方式,以及所使用的詞匯、術(shù)語、代詞等(Reisigl and Wodak,2009:94)。通過分析話語中的命名策略,我們可以揭示話語使用者(英國媒體)對于所指稱對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態(tài)度、意圖和話語目的。
圖3反映了英國媒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稱策略,主要分為兩類:國別化策略(Chinas version和Xis idea /vision /concept /talk)和異化策略(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和Global dominance)。
第一類:國別化策略。英國媒體常用Chinas version代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中國聯(lián)系起來,無形之中將理念限定為中國一家的觀點,將其塑造成一個與英國及西方國家存在明顯差異的他國理念。這種指稱策略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形象化為一個與西方國家相異的“他者”理念,暗示其與英國及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競爭,突顯了中國對其的意識形態(tài)輸出。因此,英國媒體使用該策略可能會導致英國受眾對該理念的誤解和偏見。這種偏見可能會阻礙讀者對全球合作和共同發(fā)展的理解,進而減弱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和推廣。
第二類:異化策略。英國媒體采用異化策略來描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突出差異和對立來扭曲抹黑中國理念。此外,西方社會以“民主”和“自由”為名,將其與“獨裁”對立起來,創(chuàng)造了一種二元對立的話語框架(段鵬,2021:1-8;方帆、段鵬,2023:69-81)。通過將異質(zhì)文化與獨裁、不自由聯(lián)系起來,西方社會試圖通過負面評價來攻擊他國文化,并將其與自身所標榜的民主和自由價值觀相對立。
例1:He (Geng Shuang) confirmed discussions would go far beyond bilateral interests into “major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issues” with talks about…jointly cope with global challenges and build 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However, the two countries have very different vision and ambitions in these fields, ” Ekman said. “…China aims to promote in the world a new model of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that is aligned with what China has put in place at home so far—therefore a model tha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liberal democracies.” (The Guardian, 2018, Emmanuel Macron to visit China as Beijing shifts focus from UK to France)
分析:通過使用“新型國際國家關(guān)系(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和“全球主導地位(global dominance)”等指代話語,暗示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一種對現(xiàn)有國際秩序的沖擊,意欲擴大自身全球主導地位,以及是對地緣政治博弈的一種威脅。這種指稱策略可能會扭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真實含義和中國的意圖,使其失去原本的積極價值和正面意義。其次,部分英國媒體認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推崇一種與西方自由民主國家所不同的發(fā)展和治理模式,這種觀點突出了中國與西方社會在發(fā)展和治理理念上的差異,進一步強調(diào)了二元對立話語的存在,在國際輿論中制造“中國威脅論”。
2.述謂策略
述謂策略是一種語言使用策略,涉及到對社會行為主體、事件過程和現(xiàn)象等進行描述時,運用評價性語言來賦予其正面或負面的特征和屬性。這種策略可以通過使用形容詞、同位語、從句以及特定的謂語等語言形式來實現(xiàn),以達到對所描述內(nèi)容進行評價和歸類的目的(Wodak and Meyer,2009)。本研究使用Antconc 4.2.0軟件,對不同譯本“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謂詞進行檢索和分析,挖掘英國媒體如何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從表1中可以看出,英國媒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行構(gòu)建時,運用了帶有消極否定色彩的詞匯。否定色彩的形容詞,如egregious(惡名昭彰的)、worthless(無價值的)和ambitious(有野心);明確的否定詞not,以及否定動詞,如defend和destabilize。這些詞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行否定、貶低和異化。通過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優(yōu)點,強調(diào)其停留在理論層面而缺乏具體行動支持,使其顯得虛設和不切實際。這種描述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描繪成只是一種空洞的宏觀概念,無法實現(xiàn)具體的目標和改變現(xiàn)實情況。同時,報道中還強調(diào)人類命運共同體對現(xiàn)有國際秩序的沖擊和中國威脅的暗示。這種描述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中國聯(lián)系起來,并暗示中國試圖通過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來取代美國的霸權(quán)地位,形成以中國為核心的國際新秩序。這種描述暗示中國的意圖和野心,并強調(diào)中國的威脅性。英國媒體試圖削弱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積極性和可行性,將其描繪成一種不切實際的概念,并暗示中國的威脅和意圖。這種報道可能反映了某些英國媒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持批評或保留態(tài)度的立場。
3.辯論策略
辯論策略是指運用相應的辯論題目(例如,有用/有利、無用/無利、危險、威脅、數(shù)字、事實、法律、責任等)使正面或者負面的描述得到論證(Reisigl and Wodak,2009:94)。本研究重點從“有用/有利、無用/無利、危險、威脅和責任”等命題來分析英國媒體如何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研究發(fā)現(xiàn),英國媒體主要采用對比和引用案例的策略,一方面論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西方國家利益和價值觀的潛在威脅,并營造中國威脅論的氛圍;另一方面又暗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論證政治口號,缺乏具體的行動和實踐,沒有實際意義。
例2:The talk of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sounds innocuous…Whereas liberal democracy seemed almost unstoppable in 1989, fiascos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the failure of the western financial model in 2008 and the botched response to the pandemic make many people think that China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model might be better and is unlikely to be worse. Communism failed in Britain. Bu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not done with us yet. Supposedly untouchable western principles of free speech and institutional independence crumble when China flexes its muscles”.? (The Times, 2021, China rewrites history in its drive to reshape the world order)
分析:例2中,通過對比和引用近年來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如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失敗、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及對疫情的應對不力,英國媒體試圖暗示西方自由民主主義的困境,同時強調(diào)中國經(jīng)濟和政治模式的競爭力。英國媒體試圖通過對比引發(fā)大眾對中國崛起的威脅的擔憂。
例3:China…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loser to home, Chinas behavior has been even more egregious us. China promised that Hong Kong would enjoy more freedom after the British handed over the colony in 1997. Instead, it has shredded the 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 an international treaty registered at the United Nations that set out the terms of Chinese rule for 50 years after the handover. (The Times, 2022, To save us all, Britain needs to stand up to Beijing)
分析:英國媒體(例3)認為,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缺乏具體的操作性和實質(zhì)性合作,更多地是一種宣傳口號,缺乏實際意義。首先,通過對比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承諾建立穩(wěn)定國際秩序和人類共同價值觀的形象,與其在香港問題上的行為相對照,論證中國的行為與其宣稱的形象存在巨大差異,暗示中國的虛偽或雙重標準。其次,采用情感策略。通過使用貶低性的描述詞,如egregious
(極其糟糕的),強調(diào)中國在香港問題上的不端行為,試圖激發(fā)讀者的憤怒和擔憂。這種情感上的呼吁可以加強作者的論點,使讀者更容易接受和支持。
4.視角化策略
視角化策略通過選擇特定的觀點或視角來塑造和影響讀者的理解和態(tài)度。它是一種有意識地選擇和呈現(xiàn)特定觀點的方式,旨在引導讀者對特定話題或問題的看法。英國媒體可以通過選擇和強調(diào)特定的觀點或視角,塑造讀者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解讀框架。因此,本研究重點關(guān)注引語(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和話語主體(明確具體、模糊含蓄和不提及)兩個角度。研究發(fā)現(xiàn),英國媒體有意引導讀者,強調(diào)中國正打著“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號,加強中國在世界范圍內(nèi)對商業(yè)、技術(shù)、學術(shù)和文化滲透力和影響力,最終實現(xiàn)以中國為核心的國際新秩序。
例4:As Chinese telecoms giant Huawei pushes plans for an ambitious new network, others are concerned about citizen freedoms…A row of world flags greets visitors - a nod to Xis vision of creat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in cyberspace”. Beijings technical controls are supported by large teams of government censors as well as those hired by private tech companies such as Baidu and Tencent…Many experts fear that under New I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usually state-owned, would have control and oversight of every device connected to the network and be able to monitor and gate individual access… (Financial Times, 2020, The battle to control the internet)
分析:英國媒體使用諸如“others are concerned
(他人擔心)”和“many experts fear(許多專家擔心)”等表述,向讀者傳達華為及其網(wǎng)絡計劃(New IP)對個人自由、隱私權(quán)和互聯(lián)網(wǎng)控制的潛在威脅,以喚起讀者的關(guān)注和警覺。通過使用模糊含蓄和不提及話語主體的方式,暗示專家學者對以上觀點已達成共識,從而增加了論證的客觀性和普適性。此外,這種間接引用的表述方式利用了群體效應和社會認同的心理機制。人們往往更容易接受和相信來自專家或權(quán)威人士的觀點,特別是當這些觀點被描述為來自多個專家或?qū)W者的共識時,它們具有更高的說服力。因此,間接引用可以通過暗示這種共識和權(quán)威性,增加讀者對論證的接受程度。
五、結(jié)論
總體而言,英國媒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報道存在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和有目的的歪曲。為了實現(xiàn)該目的,英國媒體綜合運用了命名策略、述謂策略、辯論策略、視角化策略和手段,選擇使用的具體詞匯、句式結(jié)構(gòu)、隱含意義等語言資源,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具體熱點事件相聯(lián)系,將中國刻意描繪成打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旗號,對英國進行價值觀輸出,在經(jīng)濟、政治以及科技等領(lǐng)域推行以中國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guān)系的形象。英國媒體主要通過負面角度解讀中國政策和行為,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塑造成“政治口號”“價值觀推廣”“中國威脅”以及“中國是唯一的受益者”等形象。通過“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英國媒體的傳播現(xiàn)狀,我們可以了解到國際話語體系博弈中,中國話語遭受話語詆毀、話語攻擊、話語陷阱和話語屏障等“挨罵”問題的具體表現(xiàn)和方法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媒體正面報道的文章通常來自中國官員筆下,其背景也通常是為當時兩國政府或官方互訪交流創(chuàng)造良好的媒體氛圍。這是我們化解被動話語體系的重要突破口和工作重點。
因此,在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中,中國形象、中國理念的“他塑”之路異常艱難,中國話語體系的構(gòu)建還是要以“自塑”為主,“他塑”為輔?!白运堋边^程中要堅守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的根基,通過國際組織和機構(gòu)、黨和政府的各部門,以及民間組織等多主體系統(tǒng)深入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各領(lǐng)域,基于官方渠道、媒體宣傳、大眾輿論、文化教育等多種話語風格中的話語實踐,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gòu)建對外話語體系?!八堋边^程中要重點加強與發(fā)展中國家或友好國家的交流,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等理念和實踐為切入點,為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提供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以此為基礎(chǔ),逐漸輻射到占據(jù)國際話語主導地位的西方。此外,我們還要大力加強人才培養(yǎng)體系,實現(xiàn)高質(zhì)量發(fā)展,既要培養(yǎng)具備外語能力、交流能力、專業(yè)知識和全球視野、能夠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的人才,也要培養(yǎng)普通民眾自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意識,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提高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話語意識和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Reisigl M,Wodak R.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2nd edn.[M].London:Sage,2009.
[2]Reisigl M,Wodak R.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DHA)[J].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2017.
[3]Wodak R.The Discourse of Politics in Action:Politics as Usual[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9.
[4]Wodak R,Meyer M.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2nd ed.[M].London:Sage,2009.
[5]段鵬.當前我國國際傳播面臨的挑戰(zhàn)、問題與對策[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8):1-8.
[6]段鵬.論“中國夢”的對外傳播戰(zhàn)略——基于對《華盛頓郵報》和CNN有關(guān)“中國夢”報道的內(nèi)容分析研究[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38(8):30-34.
[7]方帆,段鵬.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對話“世界社會”[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73(2):69-81.
[8]馮存萬,甄飛揚.“一帶一路”在拉丁美洲:美國智庫的多重認知與政策主張[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3,8(2):81-91.
[9]傅聰聰,李明澤.“黃金時代”結(jié)束:后疫情時期中英關(guān)系將繼續(xù)下滑[J].國際政治科學,2021,6(1):167-176.
[10]郭石磊,孫有中.在地化呈現(xiàn)與跨文化闡釋:南非媒體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報道研究[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42(12):47-50,67.
[11]胡開寶,張晨夏.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夢”英譯在英美等國的傳播與接受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9,165(1):89-97.
[12]胡開寶,張晨夏.中國當代外交話語核心概念對外傳播的現(xiàn)狀、問題與策略[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51(5):99-109.
[13]胡正榮.新時代中國國際話語權(quán)建構(gòu)的現(xiàn)狀與進路[J].人民論壇,2022, 730(3):119-122.
[14]黃薔.中國政治術(shù)語的語言特征及英譯策略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31(3):119-124.
[15]黃婷.近年來國內(nèi)對外政治話語研究的議題回顧與前景展望[J].貴州社會科學,2021,381(9):45-51.
[16]蔣銳,華方正.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國際話語權(quán)構(gòu)建:現(xiàn)狀、問題與路徑[J].理論學刊, 2023,305(1):81-90.
[17]李偉.一種基于評價理論和話語歷史分析融合的文本解讀方法研究——以內(nèi)賈德聯(lián)大演講為例[J].外國語文,2016,32(6):94-101.
[18]劉鼎甲.基于語料庫的多方話語歷時對比研究——以“中國夢”在美英印的傳播與接受為例(2012—2020)[J].外語教學,2022,43(1):17-22.
[19]劉潤澤, 魏向清.“中國夢”英譯研究再思考——兼論政治術(shù)語翻譯的概念史研究方法[J].中國外語,2015,12(6):99-106.
[20]苗興偉,趙云.批評話語分析的議程設置與路徑演進[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9,42(5):1-10,159.
[21]潘榮成.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術(shù)語譯介研究:綜述與展望[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22(3):59-62.
[22]沈劉袁,申鐘秀.美國智庫對“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的認知評析[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3,8(2):100-108.
[23]孫磊,房俊偉.新時代中俄關(guān)系視角下俄媒“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報道探析[J].國際傳播,2020,26(6):59-72.
[24]王向陽.美國智庫對“一帶一路”實施八年來的認知評析[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1, 6(6):102-109.
[25]王展鵬,呂大永.英國“脫歐”與中英關(guān)系的未來[J].當代世界,2020(6):48-54.
[26]徐彩勤,張英魁.社會科學視域下中國特色政治話語體系建構(gòu):內(nèi)涵、表征與進路[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23,25(1):12-20.
[27]許涌斌,高金萍.德國媒體視域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研究——語料庫輔助的批評話語分析[J].德國研究,2020,35(4):151-167,191.
[28]張超穎.超越“話語陷阱”——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對美西方“話語陷阱”的應對及啟示[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2,7(5):104-112,116.
[29]趙林靜.話語歷史分析:視角、方法與原則[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9,20(3):87-91.
[30]朱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印度的傳播——基于2020年1—8月部分印度主流媒體的分析[J].青年記者,2021,708(16):120-121.
Investiga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Discourse-Historical Analysis Approach
Sun Xinxin Ruan Quanyou Luo Me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Abstract: The vision of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has served as the Chinese philosophy and approach towards the complex world situation and a variety of global issues in practices of glob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adopts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DHA) and corpus methods to conduct research on news reports from the British media over the past decade related to this concept. The analysis is conduct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subject analysis, discourse strategies, and language resourc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veal that this concept is relatively underrepresented in British media and receives limited attention. Moreover,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at the wisdom and connotation of this concept, such as its view of international power relations, common interes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lobal governance, are generally distorted by the British media.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an in-depth demonstration on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ill help to better respond to concer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build a fair,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image of China in the world.
Key words: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British media;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