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強
我們村不依山卻傍水。緊鄰村子有兩條河,南邊是衛(wèi)河,北邊是共產主義渠。
記憶中的河水清澈見底,河邊擺放著大大小小的石板,村里人都到河邊洗衣服,成群的魚苗在腳邊嬉戲。河的兩岸是長長的護河堤,河堤土質是細細的沙土,光腳走在上面軟軟的,綿綿的,聽說趁著中午多踩踩曬熱的沙土,能治腳氣呢。
村東頭兩邊河堤上種著上百棵桑樹,排列并不整齊,倒也錯落有致,別有韻味。樹大小不均,粗的宛如水桶一般,細的也有碗口大小。
從我記事起,河堤上的桑樹就已枝繁葉茂,儼然成林。那時候,村里有好多人家養(yǎng)蠶,孩子們放學了采桑喂蠶是固定“作業(yè)”。養(yǎng)蠶的收入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解決了大多數家庭的溫飽問題。
記得講授蘇教版教材《蠶姑娘》,當讀到“又白又嫩的蠶姑娘,吃了幾天桑葉,又睡在蠶床上,脫下舊衣裳,換上新衣裳。醒了,醒了,從此一天一天發(fā)胖”時,小時候養(yǎng)蠶的一幕幕恍如昨日,興致一來,給學生講起小時候養(yǎng)蠶的件件趣事,甚少接觸農活的孩子們一個個聽入了迷……后來,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村民覺得養(yǎng)蠶不夠省力,掙錢也少,于是轉為種植其他農作物。養(yǎng)蠶農戶越來越少,但是桑樹林依然還在。
一到小滿時節(jié),滿樹桑葚漸漸成熟,由青變紅,發(fā)紫透粉。桑樹林成了孩童們納涼嘗鮮的好去處。哪棵樹上的桑葚甜,哪棵樹上的桑葚大,哪棵樹結的是白沙(這種桑葚成熟后是白色的,微微透著粉,含糖量極高),孩子們如數家珍。
若是家里來了親戚,熱情的小主人會把小客人帶到桑樹林,吃個飽,玩?zhèn)€夠。仲夏時節(jié),桑樹林一度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到了飯點哪家大人找不到孩子,桑樹林里一找一個準兒。
我膽小,不敢爬樹,總是站在樹下翹首盼望。樹上的玩伴便折幾枝樹頂的枝條扔下來,每條枝上的桑葚如同一個個玲瓏的小風鈴。遇到膽子大一點的伙伴,干脆站在樹上,使勁晃動樹枝,成熟的桑葚撲簌簌落下來。由于樹下是沙土,撿起桑葚稍微一吹,便干干凈凈的,吃在嘴里,那個甜呀,簡直是絕頂美味。
樹上的小伙伴累了熱了吃飽了,就溜下樹將衣服一脫,頭戴桑樹枝編的花環(huán),踩著松軟的沙土,沿著緩緩的河坡跑過去,撲通一聲跳進清澈的河里,熱氣瞬間頓消。
初夏時節(jié),繞過家長的視線,從家里拿一個啤酒瓶,灌上剛從壓水井里壓出的涼水,來到桑樹林,把一粒粒飽滿肥碩的桑葚放進去,口渴了喝一口水吃一粒桑葚,那滋味不亞于現(xiàn)在的雪花酪。
有一次,幾個人正吃得盡興,猛然發(fā)現(xiàn)上學遲到了,急急忙忙跑到學校,被老師截住問是不是去夠桑葚了,大家紛紛搖頭謊稱在家午休睡過了點兒。沒承想老師不急不躁,拿了一個小鏡子,讓我們看看自己的嘴巴。原來,是紫紅色的嘴唇和黑黑的牙齒不留情面地出賣了我們。
途經我們村有條大路,但是附近村民走親訪友還是喜歡走桑樹林這條小道。如果恰逢桑葚成熟時節(jié),不但自己能一飽口福,臨走還能給家里的孩子們摘些桑葚回去。熟透的紫桑葚會把衣服染色,于是,我們就專門挑些紅彤彤的裝滿口袋。桑樹林成了我們村的驕傲,同時也滋養(yǎng)著十里八村的饞蟲。記得上師范時,外縣的幾個同學周末還跟著我回家過了一把桑葚癮呢。
秋天一到,每棵桑樹下都是厚厚的落葉,村民們推著拉車,帶著竹耙,三五分鐘就能裝滿一車桑葉,這可是羊群過冬的必備糧草。
桑樹林一年年陪伴著我們長大。后來隨著糧食價格的上漲,從土里刨食的村民把桑樹砍伐一空。桑樹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塊耕地。我印象中的桑樹林從此成了一代人的記憶。
近幾年,隨著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政府啟動了河道清淤復堤工程,這是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美麗家鄉(xiāng)的重要舉措。我無比期待,我的家鄉(xiāng)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風貌,再次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