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傳》是研究春秋戰(zhàn)國時期漢語詞匯的重要語料,書中“殺”“戮”“弒”三個詞使用頻繁且互為同義詞。本文以《左傳》中的“殺”“戮”“弒”為研究對象,從語音、語義和語法方面,對書中出現(xiàn)的所有用例進行整理和比較,并分析三者的不同。
【關(guān)鍵詞】《左傳》;“殺、戮、弒”;語義;語法;語用
【中圖分類號】H1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2-0009-04
由于時代特征,《左傳》一書中“殺戮”類詞匯較多,本文選取使用頻率較高的三個詞,即“殺”“戮”“弒”,進行對比分析,以便更加準確地掌握同義詞的用法。
一、語義層面
(一)義項不同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殺”“戮”“弒”分別解釋為:“殺,戮也,從殳殺聲,凡殺之屬皆從殺。”[2]66“戮,殺也,從戈翏聲?!盵2]266“弒,臣殺君也,從殺省式聲?!盵2]66殺、戮互訓。《左傳》中“殺戮弒”均有“殺戮殺死”這一義項,但也有不同的含義。
1.殺
《左傳》中“殺”的使用頻率最高,共有448處,除共有義項“殺戮”外,還有諸如“肅殺”“獵獲”“減省”“芟除”“草木凋零”等義?!皻ⅰ钡谋玖x為“打死野獸”,引申泛指使人或動物失去生命,即“殺戮殺死”,后又由“殺戮殺死”義引申出“獵獲”“減省”“草木凋零”等義[7]297。例如:
(1)九月,衛(wèi)人使右宰丑蒞殺州吁衛(wèi)濮。(《隱公四年》)
(2)凡祀,啟蟄而郊,龍見而雩,始殺而嘗,閉蟄而烝。過則書。(《桓公五年》)
(3)厲公田,與婦人先殺而飲酒,后使大夫殺。(《成公十七年》)
(4)子產(chǎn)辭邑,曰:“自上以下,隆殺以兩,禮也。臣之位在四,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及賞禮,請辭邑?!保ā断骞辍罚?/p>
(5)今藏川池之冰,棄而不用。風不越而殺,雷不發(fā)而震。雹之為災,誰能御之?《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昭公四年》)
(6)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藿,而共處之。(《昭公十六年》)
例(1)“殺”的含義是共同義“殺死”。例(2)“殺”為“肅殺”義,形容秋冬天氣寒冷,陰氣肅殺?!笆細⒍鴩L”描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種祭祀禮儀,即到了秋天寒氣降臨的時候要舉行嘗祭。例(3)“殺”是“獵獲”義。例(4)“殺”是“減省”義,“隆殺”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禮儀規(guī)范,鄭玄注:“尊者禮隆,卑者禮殺,尊卑別也?!崩?)記載了一種御災禮——藏冰禮,可以防御風、雷、雹等寒災,其中“殺”是“草木枯萎”義。例(6)“殺”是“斬割、芟除”義,“庸次比耦,艾殺此地”指并肩耕種除治荒草。
2.戮
《左傳》中“戮”的使用頻率最低,僅有55處,除“殺戮”義外還有“侮辱”“并、合”“懲罰”之義。其中,“戮”的本義是“殺戮”,“陳尸示眾”“侮辱”“懲罰”等為引申義[7]1852;此外,“戮”是“勠”的借字,“并、合”為假借義。例如:
(7)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僖公五年》)
(8)戮力同心。(《成公十三年》)
(9)晉侯之弟揚干亂行于曲梁,魏絳戮其仆。晉侯怒,謂羊舌赤曰:“合諸侯以為榮也,楊干為戮,何辱如之。”(《襄公三年》)
(10)釋盧蒲弊于北竟。求崔杼之尸,將戮之,不得。(《襄公二十八年》)
(11)士伯怒,謂韓簡子曰:“薛征于人,宋征于鬼,宋罪大矣。且己無辭而抑我以神,誣我也。啟寵納侮,其此之謂矣。必以仲幾為戮?!蹦藞?zhí)仲幾以歸。三月,歸諸京師。(《定公元年》)
例(7)“戮”是“殺戮、殺死”義。例(8)“戮”是“并、合”義,這里“戮”是“勠”的借字。例(9)第二個“戮”是“侮辱”義,楊干擾亂軍隊行列致使仆人被殺,自己也受辱,后一句“何辱如之”可證明。例(10)“戮”的對象是死者尸體,可解釋為“陳尸示眾”。例(11)“戮”是“懲罰”義,由下文可知,仲幾還活著,沒有被處死,所以此例中“戮”指“懲戒”。
3.弒
《左傳》中“弒”共有56處,通過逐條分析可以得出“弒”在《左傳》中僅有一個含義,即“殺戮”且專指“臣殺君”,這一意義也是“弒”的本義。例如:
(12)十二年秋,宋萬弒閔公于蒙澤。(《莊公十二年》)
需要注意的是,陸德明的《經(jīng)典釋文》中提到“弒本又作殺”[3]126,段玉裁的《經(jīng)韻樓集》中也有辨別“殺”“弒”用法的篇章《春秋經(jīng)殺弒二字辨別考》,其中寫道:“凡《春秋》傳于弒君或云殺者,述其事也?!洞呵铩方?jīng)必云弒者,正其名也。”[5]65可見,由于強調(diào)正君臣名分的傳統(tǒng)觀念,可能存在后人將原有的“殺”改為“弒”的現(xiàn)象。
綜上,《左傳》中“殺戮弒”皆以“殺戮殺死”義居多。除“弒”外,“殺”和“戮”都引申或假借出其他含義。
(二)感情色彩不同
在《左傳》中,“殺”和“戮”都是中性詞,沒有感情好惡,無所謂褒貶義,只是說讓某個人或物失去生命。而“弒”在《左傳》中專指“臣殺君”此類以下犯上的行為,是貶義詞。
《左傳》中“殺”和“戮”的對象既可以是有罪之人,也可以是無罪之人,所以沒有褒貶,屬中性。例如:
(13)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僖公五年》)
(14)異哉!吾聞之也:“辯而不德,必加于戮。”(《襄公二十九年》)
例(13)所“戮”的是桓叔、莊公的家族,是無辜的人。例(14)“戮”的對象是發(fā)起變亂沒有德行的人,是有罪之人。
《左傳》中“弒”專指“臣殺君”,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行為,帶有鮮明的貶義色彩。例如:
(15)呂、郄畏逼,將焚公宮而弒晉侯。(《僖公二十四年》)
(三)程度輕重不同
《左傳》中“殺戮弒”都有“殺死、致死”義,三者相比,“戮”的方式手段更加殘忍,不但處死生者,更是對死者的尸體當街暴露,陳尸示眾。例如:
(16)求崔杼之尸,將戮之,不得……于是得之。十二月乙亥朔,齊人遷莊公,殯于大寢。以其棺尸崔杼于市,國人猶知之,皆曰:“崔子也。”(《襄公二十八年》)
例(16)“戮”指陳尸示眾。崔杼在齊國執(zhí)政時傲慢專橫、大肆殺戮,還謀殺了莊公,在他自殺后,景公將其尸體戮曝于市。后世也產(chǎn)生了“重戮”一詞,表示嚴酷的殺戮。
二、語法層面
(一)語法功能
《左傳》中,“殺”“戮”“弒”皆可用作動詞,有兩種用法。第一種用法是帶賓語,所帶賓語多是名詞性賓語,也有代詞性賓語。例如:
(17)羽父請殺桓公,將以求大宰。公曰:“為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將老焉。”羽父懼,反譖公于桓公而請弒之。(《隱公十一年》)
(18)十二年秋,宋萬弒閔公于蒙澤。(《莊公十二年》)
(19)宋襄夫人,襄王之姊也,昭公不禮焉。夫人因戴氏之族,以殺襄公之孫孔叔、公孫鐘離及大司馬公子卬,皆昭公之黨也。(《文公八年》)
(20)夏征舒弒其君,其罪大矣,討而戮之,君之義也。(《宣公十一年》)
(21)六月丙午,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成公十年》)
(22)執(zhí)齊慶封而盡滅其族。將戮慶封。椒舉曰:“臣聞無瑕者可以戮人?!保ā墩压哪辍罚?/p>
例(18)“弒”的賓語、例(19)“殺”的賓語、例(22)“戮”的賓語都是名詞。例(17)(20)(21)中“之”分別代指桑田巫、夏征舒和隱公,是代詞性賓語。
第二種用法是不帶賓語。例如:
(23)失眾,焉能殺。違禍,誰能出君。(《僖公十年》)
(24)管、蔡為戮,周公右王。(《襄公二十一年》)
(25)鱄設諸曰:“王可弒也。母老子弱,是無若我何?!保ā墩压吣辍罚?/p>
(26)志父無罪,君實圖之。若其有罪,絞縊以戮,桐棺三寸,不設屬辟,素車樸馬,無入于兆,下卿之罰也。(《哀公二年》)
例(23)為“副詞+殺”的形式,“殺”的賓語省略,由上文可知省略的賓語是被晉候殺死的大臣;例(24)“戮”為被動語態(tài),后不帶賓語;例(25)也是“副詞+弒”的形式,“弒”后不帶賓語;例(26)“戮”后省略了賓語“我”,即趙鞅。
不同的是,“戮”還可以用作名詞。例如:
(27)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于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宣公十二年》)
(28)吾來救鄭,楚師去我,吾遂至于此,是遷戮也。(《成公六年》)
例(27)“戮”前有形容詞“大”作定語,“戮”用如名詞。例(28)“戮”充當動詞“遷”的賓語,“戮”用作名詞。
另外,“殺”還可以用作形容詞。例如:
(29)服以遠之,時以閟之,龍涼冬殺,金寒玦離,胡可恃也?(《閔公二年》)
(30)自上以下,隆殺以兩,禮也。(《襄公二十六年》)
例(29)“龍涼冬殺,金寒玦離”格式相同,由“涼”“寒”“離”可以得知“殺”也是形容詞,作謂語,意思是“寒冷的、陰森的”。例(30)“自上以下,隆殺以兩”的意思是從上到下禮數(shù)以2的數(shù)目遞減,“隆殺”猶尊卑、厚薄、高下,為形容詞。
(二)復音化
《左傳》中“殺”和“戮”出現(xiàn)復音化的傾向,“殺”較之“戮”復音化傾向更明顯;而“弒”則始終單獨使用,。例如:
(31)若棄書之力,而思黡之罪,臣,戮余也,將歸死于尉氏,不敢還矣。(《襄公二十一年》)
(32)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藿,而共處之。(《昭公十六年》)
(33)為刑罰、威獄,使民畏忌,以類其震曜殺戮。(《昭公二十五年》)
(34)楚雖無德,亦不艾殺其民。(《哀公元年》)
例(33)中“殺”和“戮”同義連用,構(gòu)成同義并列式復合詞,同義復合是詞匯復音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左傳》中“戮”的復音詞還有一處,即例(31),“戮余”是指幸免于刑戮的罪人,此例中是對“臣”的說明,是復音詞。例(32)(34)中的“艾”通“刈”,意思是“刈割、斬除”,例(32)中“艾”為“用刀割”之義,例(34)中“艾”為“斬殺”之義,“艾”與“殺”是同義詞,連用構(gòu)成復音詞。
三、語用層面
(一)語境
《左傳》中,“殺”“戮”“弒”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不同。這里的語境指小語境,即書面語或口語中的一個語言單位出現(xiàn)的前后語音、詞或短語、句式等環(huán)境。
在《左傳》中,“殺”出現(xiàn)448次,“弒”出現(xiàn)56次,這些都用于主動句中。例如:
(35)夏,衛(wèi)侯入,放公子黔牟于周,放寧跪于秦,殺左公子泄、右公子職,乃即位。(《莊公六年》)
(36)甲午,齊陳恒弒其君壬于舒州。(《哀公十四年》)
“戮”在《左傳》中出現(xiàn)55次,多用于被動句式,主要有兩種形式。其一是“為+戮”結(jié)構(gòu),表被動,含義是“被殺戮”,其二是“戮”單獨使用表示被動。例如:
(37)爾何知?國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將為戮矣。(《襄公八年》)
(38)父戮子居,君焉用之?(《襄公二十二年》)
例(37)用“為+戮”的結(jié)構(gòu)表被動,表示小孩子說這些話,是要被殺了的。例(38)“戮”單獨使用表被動,意思是父親被誅戮兒子住著不逃走,君王哪里還能加以任用呢?
(二)適用對象
《左傳》中“殺”“戮”“弒”都有“殺死、致死”這一義項。在具體使用中,“弒”的對象都是第三人稱,例如:
(39)王使為工尹,又與子家謀弒穆王。(《文公十年》)
此例“弒”的對象是穆王,是第三人稱。
“戮”的對象可以是第一人稱,但多省略。例如:
(40)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于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成公三年》)
例(40)是楚王和知罃?shù)膶υ拑?nèi)容,“寡君之以為戮”的意思是我國君主如果把我殺了,“戮”的對象是第一人稱“我”并且省略。
“殺”的對象可以是第一人稱,且多與“自”組合成“自殺”一詞使用。《左傳》中“自殺”共出現(xiàn)2次,例如:
(41)(楚子)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諸夕室,亦自殺也,而葬于绖皇。(《莊公十九年》)
(42)將師退,遂令攻郄氏,且爇之。子惡聞之,遂自殺也。(《昭公二十七年》)
綜上所述,本文從語義、語法、語用三個方面對“殺、戮、弒”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指出三者之間的異同,并以此來反映古代漢語同義詞辨析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左丘明.左傳[M].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3]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段玉裁.經(jīng)韻樓集[M].鐘敬華,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沈玉成.左傳譯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8]王鳳陽.古辭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9]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0]張代會.“戮”之探究[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4(02).
[11]周媛.《左傳》中“戮”字的含義[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02).
[12]閆翠娟,馬叢棉.先秦同義詞“殺、弒、誅、戮”辨析[J].大眾文藝,2011(08).
[13]商行.先秦兩漢“殺戮”類詞匯歷時演變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14]康琳悅.宮廷語境下經(jīng)學闡釋的多樣化路徑——以康熙朝《左傳》的官學解讀為中心[J].后學衡,2023(01):173-192.
[15]張立恩.史官書法,還是孔子書法?——《春秋》“天王狩于河陽”書法性質(zhì)探微[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4(04):82-91.
[16]劉一鳴.“主語+是+賓語”判斷句語義演變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5(04):35-42.
[17]賴大邃.兩漢章句學與基于《春秋》學視角的許鄭學術(shù)[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23,43(04):30-38.
作者簡介:
張娜(1998.3-),女,漢族,河南周口人,天水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詞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