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江
(鐘山縣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廣西 賀州 542699)
腸上皮化生屬于常見胃黏膜病變,是指由于長期慢性炎癥損傷導致正常胃黏膜上皮細胞被腸型上皮細胞代替,是胃黏膜常見的病變,可分為小腸型化生和結腸型化生。腸上皮化生常見于慢性胃炎及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由慢性胃炎久治不愈,反復發(fā)作,胃黏膜持續(xù)損傷加深的表現(xiàn),臨床病程較長,反復出現(xiàn)胃脘部飽脹不適,因此,早期診斷、鑒別對于治療慢性胃炎具有重要意義[1]。目前臨床在對患者實施內鏡檢查中,加強對腸上皮化生的鑒別與診斷,有助于為臨床胃癌防治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病理檢測結果是臨床公認腸上皮化生診斷的金標準,但臨床診斷的創(chuàng)傷較大,為此尋求更加便捷、有效的檢查方式是現(xiàn)階段重點關注內容。上消化道內鏡檢查是腸上皮化生診斷的首選方式,但普通白光內鏡檢查的靈敏度較低,臨床在對疑似病變患者的診斷中,難以確定腸上皮化生的程度與范圍,容易造成漏診與誤診[2]。近年來,隨著新型內鏡技術的推廣使用,臨床腸上皮化生的檢出率明顯提升。內鏡下聯(lián)動成像技術(LCI)整合了窄帶成像和圖像處理技術,臨床診斷中能夠清晰觀察黏膜表面結構及微血管形態(tài),對于診斷平坦型病變具有極大潛力[3]。目前臨床中關于LCI在腸上皮化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的研究越來越多,證實LCI 在腸上皮化生中的較高應用價值,但關于LCI 與普通白光內鏡檢查對腸上皮化生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較少。為此,本研究以400 例行電子胃鏡檢查患者為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究LCI 在腸上皮化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旨在為臨床疾病治療與診斷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1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于鐘山縣人民醫(yī)院接受內鏡檢查40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檢查方式不同分為A 組(普通白光內鏡檢查模式)與B 組(LCI 檢查),每組200 例。A 組中男、女性患者分別為107、93 例;年齡30~71 歲,平均(51.57±6.02)歲;BMI 19.15~26.81 kg/m2,平均(23.94±1.32) kg/m2。B 組中男、女性患者分別為104、96 例;年齡33~75 歲,平均(52.62±5.72)歲;BMI 18.39~26.91 kg/m2,平均(24.04±1.01) 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BM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上腹脹痛、反酸等胃炎癥狀;臨床資料完整無丟失;符合研究檢查方式適應證。排除標準:進展期胃癌或近3 個月接受胃部手術治療;出血性疾病或潰瘍;近期接受相關藥物治療;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器官功能不全;中途轉院或退出。研究已經鐘山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準號:202012521)。
1.2 檢查方法檢查儀器選擇新一代富士內窺鏡系統(tǒng)(富士康高新科技企業(yè)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型號:ELUXEO7000)進行內鏡檢測。
1.2.1 白光檢測 A 組患者采用白光內鏡檢測,方式如下:基于患者常規(guī)內鏡操作,使用白光內鏡觀察患者胃部病變:如胃竇及胃體小彎、大彎、前壁、后壁,白光內鏡下,腸上皮化生表現(xiàn)為淡黃色結節(jié)型、彌散型及瓷白色小結節(jié)型,根據檢測的結果,取1 塊活檢組織進行檢查,并將收集檢測標本同病理診斷結果進行比較。白光檢測陽性標準:內鏡下見粗糙、絨毛狀外觀或簇狀、島嶼狀、白色薄層黏膜沉積物、瓷白色小結節(jié)[4]。白光模式下,腸上皮化生表現(xiàn)為黏膜略發(fā)白或發(fā)黃,表面可呈細顆粒狀或凹凸不平。
1.2.2 LCI 檢測 B 組患者采用LCI 檢測方式,方式如下:完成常規(guī)操作后,在LCI 模式下觀察患者胃黏膜萎縮圖像,在萎縮黏膜背景下判斷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位置及范圍。 LCI 模式下,腸上皮化生黏膜呈現(xiàn)特殊的淡紫色,又稱為薰衣草紫,與紅色調非腸上皮化生黏膜色彩明顯不同。在LCI 模式下對病灶位置取1 塊活檢組織進行送檢,并將檢測結果同病理檢測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LCI 檢測陽性標準:黏膜表面可呈細顆粒狀或凹凸不平,呈淡紫色[5]。
1.2.3 病理檢測 臨床在對A 組與B 組患者診斷的過程中,對疑似有腸上皮化生黏膜進行組織活檢檢查,使用中性10%福爾馬林對活檢標本進行固定,基于標本常規(guī)脫水及石蠟包埋,同時使用蘇木素 - 伊紅進行染色。病理診斷陽性標準:發(fā)現(xiàn)與腸黏膜相似的杯狀細胞/潘氏細胞[6]。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A 組腸上皮化生陽性檢出率,同時與病理檢出結果進行比較分析。②比較B 組腸上皮化生陽性檢出率,同時與病理檢出結果進行比較分析。③以病理檢出結果為金標準,對A 組與B 組診斷效能進行比較分析,其中診斷效能包括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率,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假陽性+真陰性)例數×100.00%,準確率=(真陽性+ 真陰性)例數/ 總例數×100.00%。④典型病例分析:典型病例白光與LCI 檢測圖像征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A、 B 組腸上皮化生陽性檢出率及診斷效能為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A 組患者陽性檢出結果比較A 組病理檢測確診陽性患者114 例,陰性86 例,白光檢測顯示陽性患者131例,其中真陽性91 例,陽性檢出率為65.50%(131/200),見表1。
表1 A 組患者陽性檢出結果比較( 例 )
2.2 B 組患者陽性檢出結果比較B 組病理檢測確診陽性患者126 例,陰性74 例, LCI 后檢測,檢出陽性患者133 例,其中真陽性118 例,陽性檢出率為66.50%(133/200),見表2。
表2 B 組患者陽性檢出結果比較( 例 )
2.3 A 組與B 組診斷效能比較與A 組比,B 組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均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A 組與B 組診斷效能比較(%)
2.4 白光與LCI 圖像征象分析白光檢測患者吳某某,44 歲,男性。白光檢查報告提示:內鏡下可見白色薄層黏膜沉積物,黏膜略發(fā)白和粗糙,可呈顆粒狀或凹凸不平,見圖1。白光診斷結論:疑似腸上皮化生。 LCI 檢測患者張某某, 43 歲,男性。 LCI 檢查報告:呈現(xiàn)結節(jié)樣、顆粒樣的發(fā)白病灶,同時呈現(xiàn)特殊的淡紫色, LCI 診斷結論:腸上皮化生,見圖2。
圖1 白光檢測
圖2 LCI 檢測
腸上皮化生常見類型包括完全型化生與不完全型化生,完全型腸化生中,腸上皮含有杯狀細胞、吸收上皮細胞及潘氏細胞,過碘酸 - 雪夫(PAS)染色后吸收上皮細胞刷狀緣陽性。不完全型腸化生可根據黏液組化反應分為胃型與結腸型化生,其中胃型化生柱狀上皮細胞分泌中性黏蛋白,結腸型柱狀上皮細胞分泌酸性黏蛋白。研究表明,腸上皮化生是胃癌的高危因素[7-8],加強對腸上皮化生早期的鑒別與診斷,提升臨床胃鏡診斷陽性檢出率,是臨床防治胃癌疾病的關鍵。臨床診斷中,探究不同診斷方式在腸上皮化生中的診斷價值,有助于為臨床診斷方式的選擇提供理論參考。
傳統(tǒng)白光內鏡是既往臨床用于腸上皮化生常見檢查方式,臨床診斷中腸上皮化生在白光內鏡下表現(xiàn)為粗糙、絨毛狀外觀,或者簇狀、島嶼狀、白色薄層黏膜沉積物,黏膜略發(fā)白和粗糙,可呈顆粒狀或凹凸不平[9-10]。在窄帶成像內鏡(NBI)下,可以表現(xiàn)為亮藍冠征或白色不透明物質。但白光內鏡在對腸上皮化生診斷中的靈敏度、特異度較低,普通白光內鏡下這種輕微的色差往往會被忽略掉,從而造成漏診。同時臨床白光內鏡在對疑似病變患者的診斷中,難以確定腸上皮化生的程度與范圍[11]。LCI 是一種新型圖像增強內鏡技術,目前已在臨床上逐步應用。LCI 通過增加激光光源中的“濾光板”選擇出特定短波長窄帶光,與白光觀察用激光同時平衡進行照射,一次性獲得黏膜表層血管、表層構造的信息及通常的白光觀察所獲得的信息[12]。LCI 模式在對腸上皮化生診斷中,對色彩進行再度配置,有助于臨床診斷中更好地識別獲得圖像黏膜色彩周圍的微小色差,提高了對食管、胃腸道細微病變的識別性[13]。此外,有研究證實,LCI 可通過增加內鏡下病變黏膜和正常黏膜的對比度來提高對消化道黏膜病變的診斷準確率[14]。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A 組白光陽性檢出率為65.50%;B 組LCI 陽性檢出率為66.50%,提示白光與LCI 檢測陽性檢出率均較高,能較好地滿足臨床陽性檢出要求,但LCI診斷敏感度更高,與劉嬋等[15]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究其原因,LCI 模式下,腸上皮化生黏膜呈現(xiàn)特殊的淡紫色,又稱為薰衣草紫,與紅色調非腸上皮化生黏膜色彩明顯不同。LCI 模式對色彩進行再度配置,加入紅色強調信號后,使得黏膜顏色對比度增強,能夠更好地識別黏膜顏色的微小色差,進一步提高了消化道病變的檢出率,因此臨床在對腸上皮化生患者診斷中,LCI 診斷的敏感度高,不易出現(xiàn)誤診及漏診的情況[16]。同時研究結果顯示,與A 組比,B 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均更高,提示采用LCI 斷腸上皮化生的診斷效能更高,這主要與LCI 檢查中特定短波長窄帶光與白光相結合照射在黏膜表面,在保證視野光亮度的同時凸顯黏膜表層血管、表層構造的信息,通過LCI檢查,腸上皮化生表現(xiàn)為結節(jié)樣、顆粒樣的發(fā)白病灶,同時患者胃黏膜為紫色色調,兩者形式鮮明對比,因此易被意識識別,能降低誤診與漏診[17-18]。
綜上,LCI 在腸上皮化生診斷中的準確率高,綜合診斷價值更高,可用于臨床腸上皮化生診斷中,為臨床疾病防治提供科學數據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