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遂
如今,人們想與身處遠方的親朋好友聯(lián)絡(luò),既不用花費時間和精力寫信寄信,也不必乘坐交通工具親自去拜訪,只需要打一通電話,就能聽到千里之外熟悉的聲音。那么世界第一臺可用電話專利權(quán)獲得者是誰呢?他就是本篇的主人公貝爾。
貝爾,全名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他于1847年3月3日出生在英國愛丁堡,于1922年8月2日在加拿大逝世。作為發(fā)明家和企業(yè)家,他創(chuàng)建了貝爾電話公司,除了在1876年正式將電話展示在公眾視野這一主要成就,他還對愛迪生發(fā)明的留聲機進行了改進,發(fā)明了金屬探測器,還制造了助聽器,同時對聾啞語的發(fā)明貢獻也甚大。為了紀念貝爾的功績,人們將聲學中測定聲強級的特定單位命名為“貝爾”。貝爾對電話在社會上的普遍推廣功不可沒,他經(jīng)過長期的奔走,使電話得到普遍使用,成為人類生活中重要的通信工具之一。
自從人類學會說話開始,總會想著該如何更遠、更準確地傳達消息。人們逐漸學會了將文字、圖案雕刻或撰寫在物體上,通過傳遞物體來傳遞信息——這便產(chǎn)生了書信。但是這樣的傳遞方法效率低下,要等很長時間才能有所回應(yīng)。特別是一旦攜帶載體的交通要道被摧毀或者被人截斷,那一切信息都會遺失。相比之下,長城烽火臺利用冒起的狼煙來傳遞信息,反倒更像是一種脫離文字、圖案載體實物的遠程傳遞信息的方式。但它的缺點也是明顯的,畢竟?jié)鉄煹目煽匦赃h遠不如人說話的聲音和寫在紙上的文字來得準確。
19世紀,隨著法拉第等科學家揭開了電磁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利用快速敏捷的電磁現(xiàn)象進行通信的嘗試便成了一種新的發(fā)展趨勢。最終,在千千萬萬的嘗試者中,本篇的主人公貝爾于1876年正式將電話展示在公眾視野,并申請了專利。從此,人類說話的聲音可以借助電磁信號的輔助,瞬間傳播到遠方。以電話為代表的一系列現(xiàn)代通信器材的出現(xiàn),縮短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距離,簡化了人與人之間傳播信息、進行溝通的方式,繼而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謂是重新塑造了人類社會。
愛上語音學,前往新大陸
我出生在英國的愛丁堡,我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語音學家,還是聾啞人教師,他們心地善良,誠心幫助那些殘障者,讓他們盡量學會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我的母親是位聾人畫家,所以我從小就會用手語和她交流,我對語言和聲音也有超乎常人的敏感。
我的家庭讓我得到了比較好的教育。我曾在愛丁堡著名的皇家高中接受了兩年的教育??晌业膶W習成績并不好,我只對自然科學知識感興趣,跟你們說,我經(jīng)常自己拆裝玩具,還學習了一點兒解剖知識呢。我特別愛好發(fā)明創(chuàng)造,就說12歲那年吧,我在一家谷物磨坊里和一位朋友一起玩耍時,注意到去殼小麥籽粒的過程很緩慢,回到家,我就用旋轉(zhuǎn)的槳葉和指甲刷制作了一個機器,這個機器可以輕松地從谷粒中去除谷糠。
可能是因為我從小就生長在語音學世家吧,祖父和父親研究語音學并幫助聾啞人的行為對我的影響很深,我也對語音學很感興趣,想為聾啞人做些事情。高中畢業(yè)后,祖父給了我莫大的激勵,他鼓勵我在完成關(guān)于聾啞人溝通培訓方面的工作的同時,注重學習新的知識。為此,我十分努力,16歲左右的時候,我就能接手父親在倫敦開辦的培訓班了。
1870年,我23歲了。這年我的哥哥因結(jié)核病而死,我們?nèi)覜Q心遷居加拿大。加拿大的氣候和環(huán)境更好一些,而且這里更適合開展聾啞人培訓業(yè)務(wù)。不過我們又于次年移居美國波士頓。這里和英國倫敦相比,更是一片適合發(fā)明家生存的熱土。我在進行聾啞人溝通培訓工作的時候,腦海中一直有一些想法——人的聲音是如何產(chǎn)生的?可不可能用機器來代替人發(fā)出聲音呢?
千里傳聲
早在我出生之前,有位叫摩爾斯的美國人就發(fā)明了電報。這是一種利用電來傳播信號的簡單裝置,簡單到只能傳遞短促的電信號“點”和較長的電信號“橫”。這些簡短的信息在經(jīng)過復雜的排列組合后,就能表示不同的英文字母等信息,人們可以將嘀嘀嗒嗒的電報信號轉(zhuǎn)化為可以讀取的文本。這種“嘀嘀嗒嗒”和英文字母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被人們稱作“摩爾斯電碼”。
1871年6月,就在我來到美國的時候,美國的紐約城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銅像揭幕儀式。這尊銅像就是電報的發(fā)明人摩爾斯的。誠然,電報基本上滿足了人們通信的需求。不過,不懂摩爾斯電碼,這些嘀嘀嗒嗒的聲音就是一些沒意義的噪聲。我則更想發(fā)明一種能夠直接傳導聲音的機器。
當時,有人研究過一種名叫“諧波電報”的設(shè)備。簡單來說,就是可以把不同頻率的聲音在電報信號中傳播。于是我想到,可不可以直接就用類似的原理,將人的聲音原封不動地傳輸出去呢?不過對于這種想法,我的研究資助者——在波士頓認識的美國商人托馬斯·桑德斯和律師加德納·赫巴德表示反對,他們認為還是“諧波電報”比較靠譜。他們讓我雇了一名更加專業(yè)的電工托馬斯·沃森來輔助我工作,讓我的思路繼續(xù)轉(zhuǎn)向研究諧波電報,而不是什么所謂的“電話”。
然而,英雄所見略同,沃森在聽了我的想法后竟然表示贊許。在1874年和1875年間,我和沃森一直致力于諧波電報和語音傳輸設(shè)備的研究。重金屬膜片隨聲音而振動,這個振動會帶動一根磁性簧片隨之振動,在電磁線圈中產(chǎn)生感應(yīng)電流,電流經(jīng)導線傳至受話一方,使受話器上的膜片相應(yīng)振動,將話音還原出來。
我在1876年2月申請了電話的專利權(quán)。有趣的是,在同年3月,因為我在做實驗時不小心將硫酸濺到腿上,竟使我的叫喊聲通過電話傳到了在另一個房間工作的助手沃森的耳朵里。這聲叫喊也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句通過電話傳送的話音。隨后我和沃森對設(shè)備進行了改進,并開始在全國進行宣傳,把設(shè)備帶到美國的不同城市進行展示。1877年,在波士頓設(shè)的第一條電話線路開通了,從此開啟了公眾使用電話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