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鵬,王富貴?,王鈺剴,王 振,梁紅偉,王天昊,張悅忠,白嵐方,王志剛*
(1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農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2 興安盟扎賚特旗農牧和科技局,內蒙古興安盟 137400)
大興安嶺沿麓丘陵旱作區(qū)是我國主要的旱作玉米產區(qū)之一,土壤肥沃,雨熱同季。但該區(qū)域春旱等階段性干旱頻發(fā),常導致玉米因旱而難以按期播種、保苗和安全穩(wěn)產。研究表明,秸稈覆蓋還田可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改善農田土壤環(huán)境,具有培肥保墑效果[1-3]。但秸稈覆蓋免耕直播常影響播種質量,同時會降低土壤溫度,導致玉米出苗不齊、幼苗長勢弱等問題[4]。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研究采用北美的“秸稈覆蓋條耕技術(Strip till)”,該技術的主要特點是在秸稈全覆蓋的基礎上,利用條帶耕作機在播種前整理出無秸稈苗帶用于播種[5],而秸稈覆蓋在行間,能夠提高玉米播種質量和出苗率,從而實現(xiàn)增產[6]。從現(xiàn)有報道來看,該技術多在濕潤、半濕潤、降雨充足條件下應用,其在半干旱地區(qū)水分不足條件下效果如何尚鮮有報道。
在大興安嶺沿麓地區(qū),農戶常規(guī)施肥模式以普通尿素等速效氮肥播種時“一炮轟”施肥或拔節(jié)期一次追肥為主,常因夏季集中降雨導致氮素以無機氮淋溶形式大量損失,造成玉米前期養(yǎng)分冗余、后期脫肥早衰而減產[7]。同時,秸稈覆蓋條件下生育期間氮素追施困難,迫切需要探索簡化施肥和氮素長效供應技術途徑??蒯尩示哂蟹市С志梅€(wěn)定、一次性基施不用追肥、養(yǎng)分利用率高等優(yōu)點,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及增加玉米產量的有效途徑之一[8-9]。但控釋氮肥的肥效易受外界環(huán)境因素影響,當玉米生育前期低溫或干旱時會減慢養(yǎng)分釋放速率,導致玉米生育前期氮素供應不足,后期貪青晚熟,增加土壤無機氮殘留造成減產[10]??蒯尩逝c普通尿素配施是減少人工及機械作業(yè)成本、提高玉米氮肥利用效率、增加收益的有效途徑。李偉等[11]研究表明,在夏玉米產區(qū),控釋氮肥與普通尿素配施,可提高玉米氮素吸收能力,維持良好的光合性能,增加玉米產量。金容等[12]發(fā)現(xiàn),施氮量相同時,控釋氮肥與尿素摻混能夠增加玉米中后期氮素累積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產量較單施普通尿素提高8.3%~21.6%。本研究在不同秸稈覆蓋還田耕作方式及不同控釋氮肥比例下,對玉米物質生產、氮素吸收利用、土壤氮素表觀平衡及經濟效益進行比較,旨在探究適合大興安嶺沿麓丘陵寒旱區(qū)玉米抗旱、高效生產新模式,為該地區(qū)的玉米綠色安全生產提供科學依據(jù)。
試驗于2021—2022 年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大興安嶺沿麓典型區(qū)興安盟扎賚特旗農牧和科技局試驗基地(46°45′N,122°47′E) 進行,該地區(qū)年平均氣溫3.24℃,年平均降雨量400 mm,無霜期120~140天。試驗地土壤為草甸土,0—20 cm 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17.5 g/kg,全氮含量1.2 g/kg,堿解氮含量101 mg/kg,速效磷含量32.5 mg/kg,速效鉀含量115.9 mg/kg,pH 7.9。2021—2022 年玉米生育期內日照時數(shù)分別為1138.2 和1352.3 h,總降雨量分別為650.5 和390.1 mm。
本研究設常規(guī)施肥下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稈覆蓋條耕下不同施肥模式兩個試驗:
耕作方式試驗:設置常規(guī)壟作(CP)、秸稈離田免耕(NT)、秸稈覆蓋免耕(RNT)、秸稈覆蓋條耕(RST) 4 種耕作方式,具體操作見表1。
4 個處理均采用當?shù)爻R?guī)施肥方式,底施純N 72 kg/hm2、P2O597.5 kg/hm2、K2O 58.5 kg/hm2,折合摻混肥料450 kg/hm2,該肥料由興安盟綽爾河種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N–P2O5–K2O =16–22–13,拔節(jié)期追施尿素333 kg/hm2,折合純N 153 kg/hm2。
施肥模式試驗:在秸稈覆蓋條耕(RST)下,設置常規(guī)施肥(Sd)、聚氨酯控釋尿素與常規(guī)尿素3∶7 摻混(30% Cr)、聚氨酯控釋尿素與常規(guī)尿素5∶5 摻混(50% Cr) 3 種施肥模式,并設置不施氮區(qū)(0N)用以計算氮肥利用效率。
供試肥料包括復合肥料(N–P2O5–K2O=16–22–13)、普通尿素(含N46%)、聚氨酯包膜控釋尿素(含N 45%,釋放周期90 天),磷肥為過磷酸鈣(含P2O512%)、鉀肥為氯化鉀(含K2O 52%)。Sd、30% Cr、50% Cr 處理肥料投入總量均為純N 225 kg/hm2、P2O597.5 kg/hm2、K2O 58.5 kg/hm2。Sd 處理基施450 kg/hm2復合肥,拔節(jié)期追施普通尿素333 kg/hm2,30% Cr 處理聚氨酯包膜控釋尿素與普通尿素按3∶7 比例摻混與磷鉀肥播種時一次性基施,50% Cr 處理聚氨酯包膜控釋尿素與普通尿素按5∶5 比例摻混與磷鉀肥播種時一次性基施。0N 處理不施氮肥,基施與其他處理等量的磷鉀肥。各處理具體操作見表2。
表2 施肥模式試驗各處理具體操作Table 2 Practices in each treatment of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experiment 2)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 次重復,供試玉米品種為‘大昌國玉918’,種植密度為75000 株/hm2。采用等行距種植,行距65 cm,8 行區(qū),行長30 m,小區(qū)面積156 m2。2021 年5 月4 日播種,9 月28 日收獲;2022 年5 月9 日播種,9 月30 日收獲。
在播前和收獲后采集土壤樣品,每小區(qū)采用五點取樣法采集0—20、20—40、40—70、70—100 cm土層土壤樣品,采用全自動化學分析儀(Smartchem 140)測定土壤無機氮含量, 用于計算土壤氮素殘留量及氮素表觀損失量[13]。參照鮑士旦的土壤農化分析方法[14],測定0—20 cm 土層土壤養(yǎng)分含量,其中土壤有機質采用FeSO4滴定法測定,全氮采用半微量凱氏定氮法測定,速效磷采用碳酸氫鈉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鉀采用醋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堿解氮采用堿解擴散吸收法測定,pH 采用電位法測定。
于玉米吐絲期(R1)、成熟期(R6)取樣,每小區(qū)選取長勢一致的連續(xù)3 株,將植株切成樣段裝袋后,分為葉片、莖稈(含莖、葉鞘、雄穗)、雌穗(含穗柄、苞葉、果穗)和籽粒4 部分,置于烘箱中105℃殺青30 min,于80℃烘干至恒重,稱取干重并計算生物量。將烘干稱量后樣品粉碎并過1 mm 篩, 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各器官總氮含量。于生理成熟期選取無缺苗斷壟且長勢整齊的10 m 雙行,調查實際密度后實收,晾曬后進行考種,逐穗測定穗粒數(shù)后全部脫粒,測定千粒重后測定籽粒含水量,并計算籽粒產量(籽粒含水量14%)。
植株氮素積累量(kg/hm2)=植株氮含量×干物質積累量
花后氮素積累量(kg/hm2)=成熟期氮素積累量-吐絲期(花前)氮素積累量
氮肥農學效率(kg/kg)=(施氮區(qū)籽粒產量-不施氮區(qū)籽粒產量)/施氮量
氮肥回收效率(%)=(施氮區(qū)植株氮素積累量-不施氮區(qū)植株氮素積累量)/施氮量×100
氮肥生理效率(kg/kg)=(施氮區(qū)籽粒產量-不施氮區(qū)籽粒產量)/(施氮區(qū)氮積累量-不施氮區(qū)氮積累量)
氮肥偏生產力(kg/kg)=施氮區(qū)產量/施氮量
營養(yǎng)器官氮素轉運量(kg/hm2)=吐絲期營養(yǎng)器官氮素累積量-成熟期營養(yǎng)器官氮素累積量[15]
花后籽粒氮素積累量(kg/hm2)=成熟期籽粒氮素積累量-營養(yǎng)器官氮素轉運量[15]
Nmin累積量(kg/hm2)= 土層深度×土壤容重×NO3--N(NH4+-N)濃度/10[16]
氮素表觀損失(kg/hm2)=施氮量+播前無機氮+礦化氮-作物氮素積累-收獲后殘留Nmin[17]
氮素凈礦化量(kg/hm2)=不施氮區(qū)植株氮素積累量+不施氮肥區(qū)土壤殘留無機氮(Nmin)-不施氮肥區(qū)土壤起始無機氮(Nmin)[18]
凈收益(元/hm2)=產量×單價-成本(化肥、種子、農藥、人工、機械)
采用SPSS 22.0 中最小顯著差異法(LSD 0.05)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采用Sigma Plot 12.5 軟件繪圖。
由圖1 可知,2021 年RST、NT 處理玉米出苗率顯著高于CP 和RNT 處理,2022 年RST 處理玉米出苗率均顯著于高于其他處理,較NT、CP、RNT 處理平均分別提高1.6%、9.3%和9.1%??梢娊斩捀采w條耕顯著提高了玉米出苗率。秸稈覆蓋條耕下,不同施肥模式間玉米出苗率無顯著差異,各施肥模式玉米出苗率在93%~96% (圖2)。
圖1 不同耕作方式對玉米出苗率的影響Fig.1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on maize seedling emergence rate
圖2 不同施肥模式對玉米出苗率的影響Fig.2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modes on emergence rate of maize
由表3 可知,不同耕作方式間兩年籽粒產量均表現(xiàn)為RST>NT>CP>RNT。RST 處理玉米籽粒產量較NT、CP、RNT 處理分別提高了4.2%、6.0%和7.2%。從產量構成因素來看,不同耕作方式間,穗數(shù)和穗粒數(shù)差異顯著,RST 處理產量增加主要是因為顯著提高了有效穗數(shù),較NT、CP、RNT 處理有效穗數(shù)分別提高了1.9%、8.0%和6.8%。
表3 不同耕作方式對玉米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Table 3 Maize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由表4 可知,在秸稈覆蓋條耕下(RST),不同施肥模式間兩年籽粒產量均表現(xiàn)為50% Cr 和 30% Cr 處理大于Sd 和0N 處理。其中,50% Cr 處理產量最高,兩年平均為13.1 t/hm2,較30% Cr、Sd、0N 處理分別提高了3.6%、8.9% 和32.7%。從產量構成因素來看,施肥模式主要影響玉米穗粒數(shù)和千粒重,50% Cr 和 30% Cr 處理穗粒數(shù)和千粒重均大于Sd處理。
表4 不同施肥模式對玉米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Table 4 Maize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modes
由圖3 (耕作模式試驗)可見,耕作方式對玉米花前群體生物量影響顯著,RST 處理較NT、CP、RNT 處理分別提高2.7%、13.6%和14.3% (P<0.05),花后群體生物量各耕作方式間無顯著差異;整個生育期玉米群體生物量表現(xiàn)為RST 處理最高,兩年平均為22.7 t/hm2,較NT、CP、RNT 處理分別增加了2.7%、9.1%和9.1%。
圖3 不同耕作及施肥模式下玉米花前、花后及整個生育期干物質累積量Fig.3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t pre- and post-silking and whole growth stage of maize as affected by tillage and fertilization modes
由圖3 (施肥模式試驗) 可知,50% Cr 處理的玉米群體生物量最高,兩年平均為25.0 t/hm2,較30% Cr、Sd 分別提高了3.3%和10.6%;50% Cr 與30% Cr 處理花前、花后群體生物量無顯著差異,但均顯著高于Sd 處理, 50% Cr 處理較30% Cr、Sd 處理花前群體生物量分別提高了4.1%、9.9%,花后群體生物量分別提高了2.9%、10.4%。說明50% Cr 處理改善了玉米生育期內養(yǎng)分供應,進而促進了花前、花后物質積累。
由圖4 (耕作模式試驗)可知,RST 處理全生育期氮素積累量與NT 無顯著差異,但較CP 和RNT處理分別提高了6.3% 和10.8% (P<0.05)。RST 和NT 花前氮素積累量顯著高于CP 和RNT 處理,而花后卻相反。
圖4 不同耕作及施肥模式下玉米花前、花后及整個生育期氮素累積量Fig.4 Nitrogen accumulation at pre- and post-silking and whole growth period of maize as affected by tillage and fertilization modes
由圖4 (施肥模式試驗)可見,施肥模式50% Cr處理的玉米花前、花后、整個生育期的氮素積累量均最高,花前較30% Cr、Sd 處理分別提高了3.8%和12.8%,花后分別提高了4.3%和21.4%,整個生育期分別提高了3.6%、14.6%。
由表5 可知,RST 處理營養(yǎng)器官氮素轉運量、花后籽粒氮素積累量及氮素轉運率與NT 處理均無顯著差異,氮素轉運量較CP 和RNT 處理分別提高了22.5%、34.7% (P<0.05),氮素轉運率分別提高了6.7%、10.5% (P<0.05),而花后籽粒氮素積累量較CP 和RNT 處理均降低了12.9% (P<0.05)。RST 和NT 處理氮素轉運對籽粒氮產量的貢獻率顯著高于花后籽粒氮素積累。
表5 不同耕作及施肥模式對玉米氮素轉運及花后籽粒氮素積累的影響Table 5 Effects of tillage and fertilization modes on nitrogen translocation and grain nitrogen accumulation of maize at the post-silking stage
在秸稈覆蓋條耕下,50% Cr 處理氮素轉運量、花后籽粒氮素積累量及氮素轉運率均大于其他處理,其中氮素轉運量、花后籽粒氮素積累量與30% Cr處理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Sd 處理。50% Cr 較Sd氮素轉運量、花后籽粒氮素積累量分別提高14.5%、21.4%
由表6 可知,RST 與NT、CP 和RNT 處理相比,氮肥偏生產力分別提高了4.1%、6.0%和7.2%,氮肥農學效率分別提高了29.7%、45.5%和60.0%,氮肥生理效率分別提高了22.6%、23.8%和19.8%,RST 處理氮肥回收效率與NT 無顯著差異,但較CP和RNT 處理分別提高了17.9%和32.7%。
表6 不同耕作及施肥模式對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響Table 6 Effects of tillage and fertilization modes on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maize
秸稈覆蓋條耕下,施肥模式50% Cr 較30% Cr、Sd 處理氮肥偏生產力分別提高了3.8%和9.0%,氮肥農學效率分別提高了16.3%、49.0%,氮肥回收效率分別提高了8.1%、37.1%,氮肥生理效率無顯著差異。由此看出,在秸稈覆蓋條耕下,50% Cr 處理氮肥農學效率提高主要原因是提高了植株對氮素的回收效率。
由表7 可知,不同耕作及施肥方式顯著影響土壤無機氮殘留和氮素表觀損失。不同耕作方式間,RST 處理無機氮殘留顯著低于其他處理,較NT、CP和RNT 處理分別降低了2.2%、8.2%和9.2%,氮素表觀損失RST 與NT 處理差異不顯著,較CP 和RNT處理分別降低了8.3%和11.6%。由此可見,秸稈覆蓋條耕促進了植株對氮素的吸收,降低了土壤中氮素殘留和氮素損失。在秸稈覆蓋條耕下,控釋氮肥摻混尿素處理顯著降低了土壤無機氮殘留和氮素表觀損失,50% Cr 處理效果更為明顯,與30% Cr 和Sd 處理相比,土壤無機氮殘留分別降低2.8%、4.5%,氮素表觀損失分別降低了8.2%和21.3%。
表7 不同耕作及施肥模式兩年土壤氮素表觀平衡(kg/hm2)Table 7 Soil nitrogen apparent balance in two years’ period of different tillage and fertilization modes
由表8 可知,RST 處理的凈收益最大,較NT、CP 和RNT 處理分別提高了 7.0%、9.6%和10%。秸稈覆蓋條耕下,施肥模式50% Cr 處理的凈收益最大,較30% Cr、Sd 處理分別提高了3.5%和6.9%。從成本構成分析,控釋肥與尿素摻混增加了肥料成本,但是降低了人工費用和機械作業(yè)成本,加之產量收入提高,最終增加了純收入,提高了玉米種植經濟效益。
表8 不同耕作及施肥模式經濟效益分析(yuan/hm2)Table 8 Economic benefit analysis of different tillage and fertilization modes
耕作措施通過影響土壤環(huán)境進而影響作物生長發(fā)育及對養(yǎng)分的吸收,科學合理的耕作措施是提高作物產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徑[19]。玉米秸稈覆蓋條耕技術,在北美玉米生產中被廣泛應用[20],通過條耕技術解決了秸稈覆蓋下春季土壤濕度大免耕播種困難的問題,提高了播種質量和出苗率,促進玉米幼苗生長發(fā)育[21]。長期定位試驗研究結果顯示,玉米條耕技術平均產量較秸稈覆蓋免耕顯著增加6%[22-23]。在雨養(yǎng)條件下,條耕技術增產效果更加明顯,其中在美國高產競賽中,雨養(yǎng)區(qū)條耕玉米產量可達22.2 t/hm2[24]。石東峰等[6]在吉林梨樹試驗研究表明,秸稈覆蓋條耕技術下玉米出苗率平均在96%以上,行間秸稈覆蓋下土壤含水量顯著提高,可實現(xiàn)抗旱、秸稈全量還田和保全苗。本研究在大興安嶺沿麓半干旱區(qū)的試驗結果表明,秸稈覆蓋條耕(RST)較秸稈離田免耕(NT)、常規(guī)壟作(CP)、秸稈覆蓋免耕(RNT) 玉米群體生物量分別增加了2.7%、9.1%和9.1%,產量分別提高了4.2%、6.0%和7.2%;其中群體生物量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花前,秸稈覆蓋條耕下玉米有效穗數(shù)的增加是增產的主要原因。從氮素積累來看,RST 處理氮素積累量與NT 處理無顯著差異,較CP、RNT 處理氮素積累量分別提高了6.3%和10.8%,氮素轉運量分別提高了22.5%、34.7%,而花后籽粒氮素積累量均降低了12.9%;且其營養(yǎng)器官氮素轉運對籽粒氮產量貢獻率高于花后籽粒氮素積累,說明在常規(guī)施肥方式下,秸稈覆蓋條耕玉米籽粒氮素主要來自花前氮素轉運,花后氮素吸收不足,玉米生育中后期可能因土壤氮素耗竭出現(xiàn)氮素缺失。張敏[25]的研究也認為,在低氮素條件下,玉米籽粒中的氮素以營養(yǎng)器官轉運氮素為主,而高氮條件下,花后籽粒氮素積累對籽粒氮素的貢獻率增大。從肥料利用效率來看,RST 與NT、CP 和RNT處理相比,氮肥農學效率分別提高了29.7%、45.5%和60.0%,氮肥生理效率平均分別提高了22.6%、23.8%和19.8%,氮肥回收效率RST 與NT 處理間無顯著差異,較CP 和RNT 處理分別提高了17.9%和32.7%。推測其原因,秸稈覆蓋條耕技術在播種前使用條耕機對苗帶進行耕作,創(chuàng)造疏松平整的苗帶,利于玉米根系向下生長汲取養(yǎng)分,并且施肥位置在苗帶下方5—10 cm 處,促進了根系的垂直生長[26]。在玉米生長期間,苗帶無秸稈覆蓋,土壤溫度升溫較快,有利于播種及幼苗生長。行間保持秸稈覆蓋,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供給[27],且秸稈腐解后會向表層土壤釋放氮素,供植株吸收利用。
相關研究表明,控釋氮肥與普通尿素按比例摻混一次性基施,是提高作物產量、氮肥利用效率、減少生產投入和獲得更高收益的有效途徑[28-30]。在秸稈覆蓋還田條件下,緩控釋摻混尿素一次性施入能滿足玉米全生育期對氮素的需求,使得玉米生長發(fā)育狀況優(yōu)于常規(guī)配方施肥[31]。本研究表明,在秸稈覆蓋條耕下,與常規(guī)施肥相比,控施氮肥與普通尿素摻混一次性基施可以顯著提高玉米群體生物量和產量,其中50% Cr 處理效果更加明顯,較30% Cr、Sd 處理分別增產3.6%、8.9%,群體生物量分別提高了3.3%、10.6%??蒯尩逝c普通尿素摻混,可以避免作物生長前期缺氮后期貪青晚熟,使其氮素供應與玉米生長對養(yǎng)分的需求規(guī)律較好吻合,從而提高氮肥吸收及利用效率[32]。在本研究中,玉米氮素積累量50% Cr 較30% Cr、Sd 處理分別提高了3.6%、14.6%?;ㄇ?、花后氮素積累量均表現(xiàn)為50% Cr 處理最大,其花后氮素積累量與30% Cr 處理差異不顯著,較Sd 處理提高了21.4%。說明50% Cr 處理既滿足了玉米花前對氮素的需求,同時避免了玉米花后氮素缺失,使其獲得較高的玉米產量。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可以作為評價氮肥施用是否科學合理的重要指標,能夠直接反映作物對氮肥吸收利用的效果[33]。本研究發(fā)現(xiàn),50% Cr 較30% Cr、Sd 處理氮肥農學效率分別提高了16.3%、49.0%,氮肥回收效率分別提高了8.1%、37.1%,而氮素生理效率差異不顯著,說明50% Cr 處理主要是通過改善土壤氮素供應,提高玉米對氮素的吸收而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另外試驗結果還表明,50% Cr 處理顯著降低了土壤無機氮殘留和氮素表觀損失,與30% Cr 和Sd 相比,土壤無機氮殘留分別降低2.8%、4.5%,氮素表觀損失分別降低了8.2%和21.3%,這與張杰等[34]的研究結果相似。從經濟效益來看,秸稈覆蓋條耕結合控釋氮肥與普通尿素摻混一次性基施,雖然增加了肥料投入成本,但與常規(guī)農戶處理相比,可降低人工和機械作業(yè)成本,加之其增產收益,可提高玉米種植經濟效益。
秸稈覆蓋條耕相較于秸稈覆蓋免耕顯著提高了玉米出苗率,增加了玉米穗數(shù)、花前群體生物量和氮素積累量,提高了玉米產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秸稈覆蓋條耕下,控釋氮肥與普通尿素以5∶5 比例摻混一次性基施相比于3∶7 比例摻混一次性基施和常規(guī)施肥,增加玉米花前、花后群體生物量、氮素積累量,降低土壤無機氮殘留和氮素表觀損失,從而提高產量、氮肥利用效率。可見,秸稈覆蓋條耕5∶5 比例摻混施肥可作為大興安嶺沿麓寒旱區(qū)玉米抗旱保苗、氮素高效、輕簡生產的可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