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理工大學校園中,師生們經(jīng)常會看到一道熟悉的風景:一位衣著樸素、白發(fā)蒼蒼的老人,騎著一輛老舊的二八自行車穿梭往返,春夏秋冬,從不間斷。雖已耄耋之年,但仍堅持奮戰(zhàn)在雷達領域教學科研第一線,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毛二可?!包h的事業(yè)就是我的奮斗方向,為了黨的事業(yè),我愿貢獻出自己的一切?!边@是毛二可院士在遞交入黨申請書時寫下的錚錚誓言。幾十年的奮斗歷程上,寫滿了理想和激情,充滿了愛心與奉獻,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為國家做事”的諾言。
1953 年,因國家建設需要,毛二可院士當時所在的電機系班級改學雷達專業(yè),他成為當時全國地方院校第一批雷達專業(yè)的大學生?!熬瓦@樣,我搞上了雷達,這條路一走就是一輩子。”1964 年,他與同事們共同組建雷達研究所,并參與研制了中國第一臺相控陣雷達,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shù)能夠研制大型先進雷達的國家之一。步步探索、層層創(chuàng)新,毛二可不畏艱辛,深耕雷達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有力推動了我國雷達技術發(fā)展。
科研路上,他開拓進取;生活之中,他舍己為人。剛參加工作時,毛二可的工資不是很高,加之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狀況并不寬裕,但他卻經(jīng)常接濟生活比他更困難的老師。只要單位有捐助活動,他都帶頭第一個響應,每次捐助額度都是最高的,在細微中彰顯共產(chǎn)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毛二可院士甘為人梯、淡泊名利,始終牽掛著青年人才的成長。為給年輕人營造“天高任鳥飛”的工作氛圍,他提出了聞名北京理工大學的“三讓”:向年輕人讓項目主要負責人位置;向年輕人讓獲獎殊榮;向年輕人讓自己擔任的專業(yè)學會委員職務。事實上,自1995 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來,他就不在研究成果、論文上署名第一作者,而是給青年人才更多發(fā)展機會。
2020 年,毛二可院士還將北理工最高榮譽“懋恂終身成就獎”的百萬元獎金悉數(shù)捐出,用以支持學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多年來,毛二可院士所在團隊累計培養(yǎng)博士生400 余人,碩士生1600 余人,為先進雷達、無人偵察、軍用電子對抗、空天遙感、5G 通信、自動駕駛等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
2009 年,毛二可院士帶領團隊部分成員創(chuàng)立了學科性公司—理工雷科,為科研成果的工程化試制、推出正式產(chǎn)品、市場營銷等提供了渠道平臺,實現(xiàn)了“產(chǎn)學研”一條龍。如今,多項科研成果轉(zhuǎn)化產(chǎn)品,已服務于社會生產(chǎn)生活。理工雷科的成功創(chuàng)辦,不僅解決了科研人才配置問題,還成為了全國高??萍汲晒D(zhuǎn)化的典范。
在打造產(chǎn)學研融合新范式的同時,毛二可院士不忘飲水思源。在北理工建校80 周年之際,理工雷科教師團隊將市值 9000 余萬元的股票捐贈給學校,支持學校“雙一流”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