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志輝
(廈門市中醫(yī)院,福建 廈門 361009)
作為臨床常用特殊治療手段,輸血被廣泛應用于急性失血患者的治療中,對于穩(wěn)定患者生命體征以及挽救患者生命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但是血型系統(tǒng)具有多樣性、血液成分復雜,存在較高的輸血風險,會對治療效果直接產生影響,甚至會導致患者面臨死亡風險[2]。輸血不良反應即為輸血時或者輸血后受血者出現(xiàn)的新的體征或者癥狀,如過敏、發(fā)熱等,病情嚴重者甚至會出現(xiàn)休克、痙攣等癥狀。臨床上關于輸血前是否有必要預防性用藥尚未達成共識,有觀點認為預防性用藥可有效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也有觀點認為預防性用藥對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無確切效果[3-4]。此次研究選取544例輸血者,自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進行輸血治療,分析預防性用藥對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所發(fā)揮的作用,結果如下。
選取544例輸血患者,輸注血漿者245例、輸注血小板者146例、輸注冷沉淀者74例、輸注懸浮紅細胞者79例,有輸血史者77例、無輸血史者467例,有輸血不良反應史者27例、無輸血不良反應史者517例。根據(jù)患者是否預防性用藥將其分為三組,包括異丙嗪組、地塞米松組及對照組,各有患者142例、147例、255例。異丙嗪組(n=142)男性22例、女性20例,最小年齡27歲,最大年齡78歲,平均年齡(49.56±4.57)歲,地塞米松組(n=147)男性25例、女性22例,最小年齡25歲,最大年齡77歲,平均年齡(48.96±4.54)歲,對照組(n=255)男性29例、女性26例,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79歲,平均年齡(49.47±4.50)歲。各組輸血者一般臨床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患者精神狀態(tài)、意識狀態(tài)以及表達與溝通能力均正常;②均具備輸血指征,由于治療需要輸血;③配合進行相關調查與研究。
排除標準:①伴精神障礙者;②伴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③對異丙嗪或者地塞米松有過敏反應者;④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⑤合并未能控制的傳染性疾病者。
對照組輸血者輸血前不接受預防性用藥。異丙嗪組輸血者輸血前預防性應用鹽酸異丙嗪注射液(生產企業(yè):廣東南國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4022504,規(guī)格:2mL:50mg),于輸血前實施異丙嗪注射液肌肉注射,注射劑量為25mg。地塞米松組輸血者輸血前預防性應用地塞米松(生產企業(yè):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藥準字H51020513,規(guī)格:0.5mL:2.5mg),于輸血前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5mg。
(1)比較各組輸血不良反應,以下為診斷標準:過敏反應:輸血時或者輸血結束后4h內如下癥狀數(shù)量≥2項:皮膚瘙癢、舌/唇/雍垂水腫、斑丘疹、周圍神經性水腫、低血壓、喉痙攣、支氣管痙攣/呼吸困難、面部潮紅、皮膚紅斑眶周水腫、結膜水腫。非溶血性發(fā)熱反應:輸血時或輸血后出現(xiàn)如下任一癥狀:發(fā)熱(體溫≥38℃或者與輸血前相比體溫升高≥1℃)、畏寒或者寒戰(zhàn)。遲發(fā)性溶血輸血反應:滿足第三條或同時滿足第1條與第2條標準:輸血24h至輸血28d直接抗人球蛋白檢測結果呈陽性;輸注紅細胞同種抗體洗脫試驗結果為陽性,受血者血漿檢出紅細胞同種抗體;輸血后患者血紅蛋白水平未達到預期或降至輸血前水平,因其他原因無法對球形紅細胞形態(tài)進行解釋。
(2)比較輸注不同血液成分者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3)比較有輸血史者與無輸血史者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4)比較有輸血不良反應史及無輸血不良反應史者不良反應情況。
異丙嗪組、地塞米松組以及對比組輸血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n(%)]
輸注不同血液成分者輸血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輸注不同血液成分輸血不良反應[n(%)]
有輸血史者輸血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高于無輸血史者輸血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比較不同輸血史輸血不良反應情況[n(%)]
有輸血不良反應史者輸血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高于無輸血不良反應史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比較有輸血不良反應史及無輸血不良反應史者不良反應情況[n(%)]
輸血不良反應包括輸注全血引發(fā)的不良反應或輸注成分血引發(fā)的不良反應,可分為免疫性及非免疫性,根據(jù)體征及癥狀不同可分為溶血反應、過敏反應及發(fā)熱反應等[5-6]。異丙嗪及地塞米松均屬于輸血前常用藥物。其中,地塞米松屬于腎上腺皮質類合成激素,具有理想的抗敏、抗感染效果,能夠預防免疫反應,還可通過對細胞內鈣離子以及纖維蛋白原濃度進行調整的方式控制不良反應。異丙嗪屬于抗組胺藥物,可抑制平滑肌痙攣或者收縮,針對輸注血漿或者血液制品的過敏反應可取得一定的預防效果[7-8]。
此次研究中,異丙嗪組、地塞米松組以及對照組輸血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研究可知,輸血前預防性用藥難以有效減少輸血不良反應。輸注不同血液成分者輸血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與全血相比,成分輸血感染率更低,能夠減少發(fā)熱等輸血不良反應,合理應用洗滌紅細胞、去白懸浮紅細胞等對于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有重要價值。有輸血史者輸血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高于無輸血史者且有輸血不良反應史者輸血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高于無輸血不良反應史者(P<0.05)。可知輸血前必須對既往有輸血史輸血者重點關注,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使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獲得控制。多次輸血可導致機體內生成同種特異性抗-IgA抗體或者白細胞抗體,繼而可誘發(fā)過敏反應或者發(fā)熱等異常反應。輸血前可對血液制品實施濾白處理或者盡可能輸注洗滌紅細胞,可有效預防輸血不良反應。
臨床醫(yī)師需要全面認知輸血相關知識,不斷端正和強化合理用血知識和觀念,有效控制不必要輸血,以及有效預防輸血不良反應,不斷規(guī)范和完善醫(yī)院規(guī)章制度;輸血時必須嚴格遵循相關規(guī)則和程序,堅決杜絕由于人為因素引發(fā)的輸血不良反應[9-10];醫(yī)院必須對醫(yī)護人員進行培訓,不斷提高輸血不良反應識別能力與處理能力,定期對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評估并根據(jù)評估結果采取改進措施;輸血前,輸血科必須做好輸血前檢查、交叉配血等工作確保臨床患者安全、合理用血;提倡實施成分血液輸注,針對需要反復輸血的患者第一次輸血時可應用懸浮紅細胞,針對既往有非溶血性發(fā)熱史患者可輸注去白懸浮紅細胞;輸血后需對不良反應實施動態(tài)觀察,隨時采取輸血不良反應應急措施[11-12]。
綜上所述,輸血前預防性應用異丙嗪及地塞米松對于降低輸血不良反應效果不明顯,故而不推薦輸血前預防性用藥。有輸血史者及既往有輸血不良反應史者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較高,有必要采取預防性干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