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函洛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新聞學院)
在2021年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中,人民日報社新聞協(xié)調(diào)部張煒老師以參加“新思想從實踐中產(chǎn)生”主題報道的親身經(jīng)歷,提出并分析了重大主題報道中的常見問題,并對如何跳出陷阱、踐行“四力”進行了闡述。張煒老師首先舉了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zhèn)對口幫扶扶貧實踐為原型的影視作品《山海情》的例子,引出了人民日報社策劃推出“新思想從實踐中產(chǎn)生”系列報道的初衷:探尋新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時間軌跡,發(fā)掘新思想豐厚的實踐基礎及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底蘊,感受科學理論用于指導實踐從而帶來的巨變、煥發(fā)的生機。正是因為人民日報社的記者實地采訪閩寧鎮(zhèn)建設發(fā)展不同時期的親歷者,用當事人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報道,才能還原發(fā)展場景,反映發(fā)展成效,真正地發(fā)掘出新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軌跡,感受其指導實踐時煥發(fā)出的生機,才能制作出有溫度的報道。
張煒老師結合“新思想從實踐中產(chǎn)生”系列報道談了對于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心得,并總結出重大主題報道的特點:塊頭大、跨度大、宏觀性強、綜合性強,駕馭起來不容易。他認為,大多數(shù)寫得不好的重大主題報道,大多是掉入了以下四個陷阱:
第一,沒有料,淪為“材料的復印機”,通篇都在講述文件,連例子都是干巴巴的,沒有現(xiàn)場感和畫面感,全是知識點,沒有記憶點;單純機械地堆砌材料,毫無生氣。
第二,沒有魂,淪為“歷史的復讀機”,看上去旁征博引、縱論古今,但細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事物的成因缺乏探究或探究不深,對變化的規(guī)律缺乏揭示或言不及義。
第三,沒有骨,淪為“拼湊的故事匯”,左拼右湊,松松垮垮,缺乏提綱挈領;沒有邏輯統(tǒng)攝,缺少結構鋪排,只見物理組合,不見化學反應,顯得肉多骨少;故事一大堆,滿篇皆閑筆。
第四,沒有氣,淪為“敘事的流水賬”,重大主題報道雖然不能缺少敘事的大氣魄和歷史感,但大氣魄不是大而無當,歷史感也不能過度拔高[1]。
新聞記者的“四力”是指新聞記者在工作中必備的四個基本素養(yǎng),包括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四大維度,這是通常情況下對新聞記者自身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的一種綜合性概述?!八牧Α笔窍噍o相成、相互支撐的關系,它們緊密相連,環(huán)環(huán)相扣,同向共進,缺一不可。擁有勤勞踏實的腳力、敏銳的眼力、腦洞大開的腦力以及妙筆生花的筆力,是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最起碼的要求。
第一,“腳力”涵蓋“沉心、附身、邁腿,不畏山高路遠,不怕道阻且長”等,它是磐石,是根基,是收集基本新聞素材的一級輸入端口,只有筑穩(wěn)這個一級端口,才能確保新聞報道成功。一個新聞記者如果缺失了“腳力”,相當于缺失了對基本新聞素材來源的追蹤能力。新聞記者如果腳懶腿惰,足不出戶,就難以了解新聞六要素,更談不上如實報道一則完整的重大主題新聞。
第二,“眼力”涵蓋“洞察、發(fā)現(xiàn)、瞄準,練就千里慧眼,將萬千氣象盡收眼底”等,它是切入點,也是關鍵所在,更是收集基本新聞素材的二級輸入端口。如果新聞記者缺失了“眼力”,就等于失去了觀察事物的工具,無法窺見熱點事件,難以迅速精準抓住報道時機,不能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難以發(fā)揮傳播重大主題新聞報道的真正作用。
第三,“腦力”涵蓋“辨識、分析、判斷,胸懷天下,立足大局,多思善謀,去偽存真”等,它是輸出新聞核心觀點的關鍵。若一個新聞記者不具備“腦力”,無胸懷天下的豪情壯志,不能立足高遠,從大局出發(fā),就難以辨清事件真相,無法去偽存真,即使腳勤能跑、眼尖能看,抓住了熱點事件,也難以真正挖掘出重大主題新聞事件背后的真相,無法輸出正能量的觀點。
第四,“筆力”涵蓋“文字功底、風文掌控、深度刻畫,文學素養(yǎng),語言駕馭能力”等,它是傳遞新聞觀點的基礎能力。若新聞記者的文學素養(yǎng)不足,筆頭功夫差,即使新聞事件本身再勁爆、核心觀點再犀利,也無法將自己深度解析的新聞事件表達清楚,更無法向大眾傳播有價值的重大主題新聞。
隨著技術不斷發(fā)展,媒體傳播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新聞記者在重大主題報道中努力踐行“四力”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第一,踐行“四力”,能夠開闊認知視野,為重大主題報道積累豐富的素材。新聞記者扎根基層,深入基層生活,與群眾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能夠在交流的過程中獲取豐富的新聞素材,然后利用獲取到的素材進行有效的編輯和創(chuàng)作,從而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更客觀、準確地反映當下的基層生活問題,讓群眾對新聞報道更認可,在獲得群眾支持的前提下,驅動新聞傳播工作有效開展。
第二,踐行“四力”,能夠提高新聞敏感度,為重大主題報道捕捉人民喜聞樂見的報道素材。記者在重大新聞報道中踐行“四力”,能夠快速捕捉新聞素材,保證新聞的時效性。而且,能夠依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正確的政治思想觀念、極高的新聞敏感度,從繁雜的素材中捕捉到新聞報道的重點,從而創(chuàng)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營造綠色、健康、和諧的輿論環(huán)境,讓廣大群眾在關注新聞之后能夠全面了解國家的政策和方針,助推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
第三,踐行“四力”,能夠拓展思維,向受眾有效傳遞正確的價值觀。記者在“四力”的助力下,所創(chuàng)作的新聞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價值,能夠帶領廣大群眾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開展社會建設工作。記者腳踏實地地走在基層的道路上,用心體驗,認真觀察,能夠捕捉到細微的新聞要素,以客觀的視角去審視新聞事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創(chuàng)作出能夠傳播正確價值觀的新聞報道,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第四,踐行“四力”,能夠產(chǎn)出優(yōu)質(zhì)作品,增加重大主題報道的廣度和深度。重大新聞主題報道的記者踐行“四力”能確保新聞的真實性,確保所寫的文章與新聞事件情況更契合,從而為群眾傳播真實的信息,維護新聞媒體的公信力。記者踐行“四力”,能夠使自己在面對新聞素材時,深入思考,保證新聞報道有溫度,從而助力社會文明發(fā)展。
在重大主題報道中,“料、魂、骨、氣”缺一不可,而新聞記者應該如何避免誤區(qū),使新聞報道有料、有魂、有骨、有氣呢?筆者結合張煒老師的闡述和自己的理解,得出的答案是踐行“四力”,守正創(chuàng)新。筆者從《好記者講好故事》節(jié)目中深刻領悟到:“四力”之中,腳力是基礎,腳力所到之處,才能使眼力所及,腦力所斷,筆力所著[2]。
第一,“腳力”是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基礎,解決的是“如何采”的問題。腳底板下出新聞,記者要成為將新聞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實踐者?!澳_力”的作用是收集素材,這必然離不開實踐二字?!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辈坏浆F(xiàn)場不寫稿,不僅是人民日報社對記者提出的鐵律,更是每個新聞人都要遵循的準則。馬克思曾提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耙鶕?jù)事實來描寫事實,不要根據(jù)希望來描寫事實”,這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礎理論。
實踐出真知,重大主題報道更是如此,所以新聞記者要秉承這一點,將增強“腳力”作為工作開展的主要抓手,最大限度地保證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澳_力”指的就是新聞工作者所具有的專業(yè)精神,其是否能夠深入一線,這都是由“腳力”所決定的。記者可以憑借良好的“腳力”,扎根于基層,通過科學合理的調(diào)研,精準地了解民意和社會發(fā)展的情況,了解群眾生活中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并把這些作為鮮活的素材,從而創(chuàng)作出好的主題報道,如此才能將時代的故事進行有力的傳播。在以“腳力”為核心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要以基層為家,融入群眾中,反映實際的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加強調(diào)查研究的階段,感受時代的變化,傾聽百姓的心聲,為做好重大主題報道奠定基礎。
第二,“眼力”是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關鍵,解決的是“寫什么”的問題?!把哿Α钡淖饔檬呛Y選題材,這需要記者具備敏銳的現(xiàn)場觀察力和深厚的歷史洞察力。現(xiàn)場觀察需要觀察的是細節(jié),細節(jié)是新聞的血肉。在海量的信息中,記者要用微鏡頭、微觀察,做到“細而有節(jié)”,找到最有價值、有意義的新聞題材,從小細節(jié)中挖掘出大文章。另外,記者要能夠透過實際的情況,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并且向更深更遠處著眼;還要學會在海量信息中對重大新聞主題進行有效的挖掘,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分析,了解這些事件對這個時代所產(chǎn)生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新聞作品更有深度,從而具有更高的公信力。
因此,在踐行“眼力”的過程中,記者需要學會明辨是非,認清形勢,努力看清、看透、看遠,利用自身的新聞敏感度,制作重大主題報道,為群眾發(fā)聲。
第三,“腦力”是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內(nèi)核,解決的是“如何寫”的問題。在時代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各行各業(yè)都在快速發(fā)展。尤其是新聞行業(yè),在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中,各種輿論場紛繁復雜,如果一味地依靠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方式來進行重大主題報道,單純依靠一個典型案例來吸引受眾注意力的話,勢必會被當今激烈競爭的新聞行業(yè)所拋棄。當下在新聞行業(yè)的重大主題報道中,“主題的深度不夠”是一個通病。依賴于一個典型案例來吸引受眾的報道方式在競爭激烈的當下難以獲得良好的效果。要踐行、增強“腦力”,新聞記者就需要不斷學習,了解國家發(fā)布的相關政策,并且能夠根據(jù)當時的局勢靈活地進行主題報道的撰寫工作。另外,新聞記者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努力把握好新聞材料中的要點,并且將其“翻譯”出來,通過自身的“腦力”將新聞主題報道完整呈現(xiàn)給受眾。
第四,“筆力”,是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保障,解決的是“如何表達”的問題。
優(yōu)美的文風與強健的“筆力”是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的基本功,同時也是一個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必備的專業(yè)技能?!肮P力”是決定新聞記者自身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如果新聞工作者不具備強健的“筆力”,那么就無法描述真實的新聞內(nèi)容,容易讓受眾對新聞報道中的內(nèi)容產(chǎn)生理解偏差。例如,在撰寫重大主題報道時,新聞記者可以選擇相對較小的報道切入角度,借助描述細小事件的方式來呈現(xiàn)宏大的主題報道內(nèi)涵。找到細微的報道切入點,則可以讓整個主題報道呈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通過敘述平凡與普通的日常生活事件來打動受眾。除此之外,新聞記者應不斷學習多種多樣的新聞稿件撰寫技巧,提升自身的業(yè)務能力,以便運用巧妙的方式來升華新聞主題,正確引導受眾。
在踐行“筆力”時,重大主題報道記者需要學會表達,用真實的情感和內(nèi)容吸引受眾、感動受眾,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全新的媒體時代打造出豐富多彩的新聞作品。另外,記者要深入一線,敏于觀察,勤于思考,善于表達,做到既是雜家又是專家,既要守好黨媒陣地,又要挺進新媒體,多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zhì)的精品,做到胸中有大義,筆下有乾坤[3]。
在大眾傳媒行業(yè)發(fā)展的新時期,新聞記者是新聞媒體中的重要角色,要深入學習黨和政府對于大眾傳媒行業(yè)發(fā)展的指導意見,積極踐行“四力”[4]。在新時代的語境下,要想成為一名好的新聞工作者,做好重大主題報道,必然要在增強“四力”上下功夫。因此,新聞記者要提升“腳力”,深入群眾,扎根基層;鍛煉“眼力”,管中窺豹,去偽存真;增強“腦力”,不斷學習,以學促思;增強“筆力”,鞭辟入里,針砭時弊。新聞記者唯有充分踐行、增強“四力”,才能創(chuàng)作出具有凝聚力、引領力、感召力和穿透力的新聞作品,才能制作出真實可信和人們樂于接受的重大主題報道。
正所謂“非凡腳力出眼力,勤想多思著華章”。新聞工作者唯有自覺踐行“四力”,腳沾泥土,心系人民,才能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zhì)的作品,才能在重大主題報道中用筆、話筒和鏡頭記錄偉大時代,謳歌偉大人民,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新聞工作者在重大主題報道中,無論是采訪、撰稿還是報道,扎實的腳力、火眼金睛般的眼力、有深度的腦力,以及溫暖、感人的筆力缺一不可。這“四力”緊密相連、互為補充[5]。在媒體融合的時代,新聞工作者需踐行“四力”,在重大主題報道中做好采、看、想、寫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多思考新時代新媒體宣傳所面臨的問題,方能永立時代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