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翔
如果外國人在國外侵害了本國或本國國民的利益,本國對此行為也有刑事管轄權(quán),這就是保護管轄原則。
保護管轄原則包括兩個層次的內(nèi)容,一種是對國家利益的保護,另一種是對國民個體利益的保護,兩者都可以看成主權(quán)觀念的體現(xiàn)。對于主權(quán)的捍衛(wèi),不僅要求國家對抽象的國家利益進行保護,更重要的是,應對主權(quán)的真正擁有者——國民的利益加以維護。
但是,古代中國并沒有這種主權(quán)在民的觀念,護國不護民,雖然對膽敢冒犯帝國天威的異域他邦屢興討伐,“雖遠必誅”,但它所維護的只是抽象的帝國聲譽,而對身處外邦的小老百姓,不僅不提供庇護,反而認為他們自棄父母之邦,對其生死概不過問,國人很少能夠享受強大帝國帶來的榮耀。
1740年10月,爪哇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荷蘭殖民者欲將華人遷往錫蘭,被拒后屠殺了上萬華人,華人的鮮血將河水染紅,史稱“紅河事件”。次年,荷蘭人怕清朝報復,特意派人到北京謝罪,結(jié)果乾隆皇帝不僅不生氣,反而對此大加贊賞:“天朝棄民,不惜背祖宗廬墓,出洋謀利,朝廷概不聞問?!薄皟?nèi)地違旨不聽召回,甘心久住之輩,在天朝本應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
當時的清朝不可謂不強大,但是如果強大的帝國不尊重每個個體的利益,那這種強大又有什么用處呢?我從來認為,只有捍衛(wèi)每個國民的利益的國家才是真正強大的。
2007年年初,5名中國工人在尼日利亞南部的尼日爾河三角洲地區(qū)遭到武裝分子綁架。此事引起中國政府的極大關注,中國駐尼日利亞大使館與綁架地點政府部門取得聯(lián)系,經(jīng)多方努力,最終使得被綁工人安全獲釋。獲釋之后,被解救的工人感言,劫持期間,他們雖然有過驚恐和失望,但始終堅信國家一定會全力營救他們,營救的成功讓他們感到了祖國的強大。
(摘自《刑法學講義》,云南人民出版社|果麥文化,蝌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