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莉,畢夢靈
(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山西 太原 030012)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的“六個必須堅持”,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凝練、科學概括和系統(tǒng)闡述,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當代中國的中國式表達,“六個必須堅持”折射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重向度。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馬克思主義是為人類謀解放的學說,《共產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38,并將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最高價值追求。為人民謀幸福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價值向度。秉承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成立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那一天起,就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以人民立場為根本立場,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以全人類的解放為最高使命。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要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取向,并將這一價值取向具化為絕大多數人實實在在的利益,就必須把人民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堅持人民至上。
站穩(wěn)人民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2]。只有選擇了人民立場,并將最終的落腳點定立在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之上,中國共產黨人才能始終推動實踐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才能體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實現最高的價值追求和人生理想;中國共產黨才能充分發(fā)揮引領者、發(fā)動者、組織者的現實作用,帶領全國人民邁向新征程、實現強國夢,以至實現“人類解放”的最高價值追求和政治理想的最終展望?!笆ト撕銦o心,以百姓心為心。”[3]58黨員干部應不為私欲所蔽、不為外物所滯,而是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的根本價值取向,遵循“一切依靠群眾”的基本工作原則,以過硬本領做好為民之事,以守好民心不失無我之心,從而推動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這一偉大歷史變革的順利進行與最終實現。
把握人民愿望。愿望,既是動機,亦是目的;既源自起點,也指向歸宿。愿望,是著眼并作用于現實的。實踐,就是在實踐主體愿望的驅動下改造客觀世界的現實行動。理論要想完成向實踐的轉化,就必須把握實踐主體的愿望,以此使實踐主體認同、接受其作用于現實,并使實踐主體在實踐的運用中具有持久的精神動力,從而形成現實的物質助力。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始終保持蓬勃生機,是因為其實現“人類解放”的最高價值追求高度契合人民群眾的愿望。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生命的的延續(xù),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人民”這一主體始終占據著最高位置。因此,身為黨員干部,要由表及里,深刻把握群眾期望,了解群眾訴求,著眼群眾利益,積極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胺蛉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盵4]新時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現實作用,就在于不斷推動人民愿望的實現。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的優(yōu)越性,體現在扎扎實實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yōu)榭吹靡?、摸得著的實際。中國共產黨人,就是在這樣的奮斗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與生命意義的。
尊重人民創(chuàng)造?!昂媳е?,由自毫末而生?!薄熬艑又_,由自壘土而作?!比嗣裰允菤v史的“劇中人”,是因為人民是通過自身的社會實踐活動,從而推動了歷史過程的展開。人民之所以是歷史的“劇作者”,是因為人民通過不斷累積自身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與精神成果,從而形成完成社會變革的主要內容。尊重人民創(chuàng)造,不僅要承認并運用好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所累積的已有的物質與精神成果,也要在充分認識到“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前提下,積極營造有利于人民進行創(chuàng)造的社會環(huán)境與政治生態(tài),讓人民得以充分行使權力、認識所獲利益、形成積極效應。要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擴大有序的政治參與,使人民能夠依法行使政治權力,才能更好地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黨和人民事業(yè)中來,不斷激發(fā)人民的歷史主動、歷史創(chuàng)造精神,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
集中人民智慧?!爸萋┱咴谟钕拢д咴诓菀??!睂Υ?,黨員干部需要有明確的認識。人民群眾作為政策落地的見證者和感受者,親身見證并感受著政策落地的社會效果,所以人民群眾最有發(fā)言權?!胺e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之所為,則無不成也?!敝祆湔J為,舜之所以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人,是因為他“不自用”而取諸人之言,揚諸人之善,用諸人之智。由古鑒今,廣大黨員干部要充分調動群眾參政議政的熱情,在工作中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政于民、以此集中人民智慧,求得新的解答。
堅持胸懷天下,亦是馬克思主義為全人類謀幸福價值向度的深刻體現,是人民至上價值理念和人民情懷的世界延伸。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政黨,肩負著為實現全人類進步和解放而奮斗的歷史使命。秉承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和使命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一條重要歷史經驗就是堅持胸懷天下,始終關注人類前途命運”[5]。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胸懷天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了狹隘的國家觀念和民族主義,實現了人類解放使命和天下為公情懷的有機統(tǒng)一,充分彰顯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
堅持胸懷天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世界眼光和人類情懷,承擔國際責任與歷史使命的積極性擔當,崇仁以明義的人文性關懷,倡議以興利的現實性指向。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認識作為指導實踐行為的重要思想,認定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必然的歷史趨勢、認同并致力于實現人類解放這一最高的價值追求,此即為“崇仁”。在“崇仁”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行為取舍,并進一步明晰這種行為取舍之所由,明確自身所具之責任與義務,不單滯于功利追求之“的”,亦恪守于所行正當之“要”,此即為“明義”。明“義”之內涵、曉“義”之所指,是倡“義”而行的認知基礎。而以“為天下興利”為務,就是倡“義”而行的現實指向。晉代傅玄曾說道:“利天下者,天下亦利之;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盵6]仁人在位而常為天下所歸,就在于其善于為天下興利。放眼于當今世界,中國共產黨就是在明確“義”之所指前提之下,即在馬克思主義最高價值追求的指引下秉仁人之識,在馬克思主義客觀真理的指導下行仁人之事。以輕私利的行為選擇體現重公利的道德內涵,將崇高的道德理想建構于物質利益基座之上,將維護國家利益與實現國家發(fā)展作為承擔國際責任、推動人類社會進一步發(fā)展的現實基礎,以自身的實踐作為與發(fā)展成果構成推動世界進步的物質累積與正向力量。這也是中國共產黨能夠被國際社會所認同,中國式現代化能夠推動國際社會向著共同發(fā)展、互利互惠的目標相向而行的原因所在。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盵3]145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胸懷。合作始于認同,文明的差異不能成為彼此互斥的緣由,而應該成為開放創(chuàng)新的動力;共贏起自互利,利益的差別不能成為彼此敵對的原因,而應是謀求更大發(fā)展的契機。堅持胸懷天下,就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的問題,將兼濟天下作為己身的歷史重任,助力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以“什么樣精神狀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必須要回答的問題?!豆伯a黨宣言》指出:“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反對現存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在所有這些運動中,他們都特別強調所有制問題,把它作為運動的基本問題”[1]62。這明確了獨立自主是共產黨人的策略原則和精神狀態(tài),而之所以堅持這一策略原則和精神狀態(tài),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歷史發(fā)展大規(guī)律的科學預見基礎上的,是基于對共產主義歷史大趨勢的堅定自信基礎上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堅持自信自立”。之所以可以堅持自信自立,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在百年奮斗的歷史過程中,應用科學的理論進行自主的實踐,獨立自主探索開辟了成功道路,形成了能夠指引中國革命、建設取得成功的正確的理論、制度及寶貴經驗,依靠自身實踐續(xù)寫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章。之所以必須“堅持自信自立”,是因為共產主義歷史趨勢不可改變,但是矛盾是具有特殊性的,真理是有特定的條件的,不能脫離實踐、忽視條件而生搬硬套。因此,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fā),由中國人自己來回答。
自信是自立的前提。信即為誠,是專一不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合乎中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的道路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既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一脈相承又立足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強大的制度優(yōu)勢、不斷自我完善的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根源、植根于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是源自人民奮斗的、是合乎科學真理的,這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可以保持自信的根本理由。只有堅定“四個自信”,堅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牢牢掌握中國發(fā)展進步的前途命運。
自立是自信的底氣?!豆伯a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38,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從一開始就是獨立的運動,不依附于任何其他階級,盡管“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的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xié)調”[1]62。但是從不喪失獨立自主的策略原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正是堅持了獨立自主才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立足點,也是堅持獨立自主。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從中國自己的實際出發(fā)的。中國發(fā)展的歷史進程與偉大成就,也絕不是其他任何國家的附庸品與復刻版。黨的十八大以來,所經歷的“三件大事”,深刻證明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黨和人民事業(yè)所具有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穩(wěn)步推進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光輝進程,全面彰顯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對世界的深遠影響,為堅定“四個自信”提供了不可辯駁的現實依據。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的變化深刻復雜,大國博弈日趨激烈,國內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依舊艱巨繁重。在機遇和風險并存的當下,始終堅定歷史自信才能增強歷史主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充分總結運用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歷史經驗,以此作為重要思想武器來判斷形勢、預見未來、把握主動,以此作為重要遵循來思考問題、制定決策、推動實踐,以此作為重要依據來判斷重大的政治是非。面對機遇不能猶豫觀望,面對困難不能推諉逃避,面臨風險不能畏縮躲閃,充分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乘風破浪、一往無前的精神氣度,充分表達自主掌握發(fā)展進步命運的堅定決心,充分體現打開事業(yè)發(fā)展新天地的昂揚斗志。
“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如何實現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認為,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又是永恒發(fā)展的,在普遍聯(lián)系和永恒發(fā)展的過程當中,事物都是作為矛盾而存在的。馬克思主義要求我們要用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矛盾的觀點看問題,為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源自唯物辯證法中關于發(fā)展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中,事物的矛盾運動促成了舊事物中產生新事物因素,新事物因素在舊事物中完成量變積累,最終量變引起質變產生新事物,新事物脫胎于舊事物,同時又繼承和發(fā)展了舊事物,使得舊事物完成了上升和質的飛躍?!笆卣齽?chuàng)新”,就是守舊事物之正,創(chuàng)新事物之新。中國共產黨的“守正創(chuàng)新”,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正,創(chuàng)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守正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堅持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中國共產黨“以正治國”,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使自身的實踐創(chuàng)新行走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在新時代的實踐中認識規(guī)律、尊重規(guī)律、遵循規(guī)律,鞏固共產黨的執(zhí)政,保持穩(wěn)定的“質”的前提,在科學真理和正確思想的指導和引領下,不斷完成具體的“量”的累積,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守正的路徑和發(fā)展,只有積極創(chuàng)新才能實現有活力的守正,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笆澜缑繒r每刻都在發(fā)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guī)律,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chuàng)新。”[7]我們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應該也必須著眼于黨中央立足于新時代的總體布局和戰(zhàn)略布局,立足新時代的實踐要求推動形成新的理論認識成果,指導實踐取得更為突出的實際成績,做好新的時代課題,回答好“時代之問”?!笆卣迸c“創(chuàng)新”不僅是體用一致的思想指導,也是動態(tài)系統(tǒng)的實踐態(tài)度?!笆卣币庠诿鳌绑w”,“創(chuàng)新”志于達“用”。因此,“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不僅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過程中應當秉持的正確態(tài)度,也是在推動社會實踐過程中必須要回答好的原則性問題。
“堅持問題導向”源自唯物辯證法中關于矛盾運動的觀點。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矛盾雙方的矛盾運動推動事物向前發(fā)展。在實踐活動中,矛盾的集中表現形式就是問題。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就是堅持問題導向。馬克思指出,“一個時代的迫切問題,有著和任何在內容上有根據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盵8]在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過程中,會遇到因阻礙而生成的種種矛盾。問題,就是矛盾對立碰撞的集中表現形式。理論的根本任務,就是在認識問題的基礎上找到解答,并指導推動人類實踐的進一步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共產黨人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才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的。我們必須以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為導向,以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為依據,得出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以解答或解決相關問題的方式推動實踐的進一步發(fā)展。黨在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問題來自方方面面且內容復雜,堅持問題導向,不是做一時的表面文章來應付了事,而是要深層次認識矛盾、解決矛盾。首先,要敢于觸及矛盾、勇于自我革命,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根本性長效機制。其次,對待問題,要善于發(fā)現、科學分析、深入研究。堅持運用普遍聯(lián)系的、矛盾的眼光來分析研究問題的性質、認清問題間的聯(lián)系、找到問題的原因,以至于見微知著、由表及里,從而形成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指導新時代中國實踐進一步向前推進。
“堅持系統(tǒng)觀念”,源自于唯物辯證法中關于系統(tǒng)的基本觀點。唯物辯證法認為,系統(tǒng)是各個要素按照系統(tǒng)自身固有的機制有機組合起來而構成的,猶如鎖鏈中的任何一環(huán)發(fā)生斷裂,都會引發(fā)整體性質的變化甚至是結構的崩壞。因此,諸多要素雖然受到系統(tǒng)整體的制約,但同時其自身的發(fā)展與優(yōu)化也會對系統(tǒng)的整體發(fā)生有利的影響。故而,新時代新征程強調堅持系統(tǒng)觀念,就是在明確事物普遍聯(lián)系的認識前提下,清晰指出影響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諸多關鍵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所具有的客觀聯(lián)系,以整體性的思維方法,逐步構建起各屬性無明顯弱點且可協(xié)同互促的能力面板。在具體工作中積極與系統(tǒng)運行的客觀機制相適合,以關聯(lián)性的視角和具有針對性的措施,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等相關要素的發(fā)展及其自身系統(tǒng)的優(yōu)化,從而在把握社會歷史領域所具有的多重聯(lián)系的前提下縮小偏差、避免脫節(jié),推動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順利實現,完成大系統(tǒng)的整體優(yōu)化與上升。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系統(tǒng)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9]。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發(fā)展,必須以系統(tǒng)觀念進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和整體性推進,用系統(tǒng)觀念統(tǒng)攝思維方法,不斷提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七種思維能力”,從而掌握戰(zhàn)略制高點,把握工作主動權。戰(zhàn)略思維就是緊跟時代、放眼全局,看到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背后事物的本質和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從而把握住事物發(fā)展總體趨勢和方向。歷史思維就是善于從以往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以由古鑒今的思維方式把握發(fā)展趨勢、尋求發(fā)展之道,因勢利導地推動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辯證思維就是要以辯證的眼光、一分為二看問題。把握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找準最主要矛盾,抓住重點、關鍵點,命中靶心,提高成效。創(chuàng)新思維就是要有突破慣性思維的勇氣和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不因循守舊,不故步自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符合客觀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作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在完成思想認識新飛躍的上升過程中打開各項工作的新局面。法治思維就是要推動形成辦事情依法,遇事情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將法治方式作為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推動工作的有力依憑。底線思維就是要居安思危,主動做好準備應對各種形式的矛盾風險挑戰(zhàn),堅決不逾越警戒線、高壓線、紅線,堅決守住底線避免重大風險的發(fā)生,從最低目標著手,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實現最大期望值。
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刻領會“六個必須堅持”的三重向度,切實將哲學的思想偉力轉化為實踐的磅礴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