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自彬,麻志國,王海昆,徐 強
(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業(yè)部,天津 300451)
多次波的產生需要良好的反射界面,只有在反射系數(shù)較大的反射界面上產生的多次反射,才能形成較強的多次波,并被檢波器記錄下來[1]。由于海洋地震資料采集特性,海水—空氣、海水—海底都是良好的反射界面,所以海洋地震資料中多次波比較發(fā)育。常見的海上地震資料中,既有在海水與海底之間多次震蕩產生的鳴震、交混回響等多次波,又有由于海水橫向深度變化劇烈(尤其深水)產生的繞射多次波,以及層間多次波等[2,3]。因此,對于海洋地震資料,關于多次波的去除是一項重要的工作。目前,去除多次波的方法有多種?;跒V波類的多次波去除方法[4,5]依據的是一次波與多次波信號特征上的差異,即周期性差異或者速度性差異;基于波動方程的多次波預測方法[6-8]是從波場的角度預測,并從原始地震記錄中減去多次波。
預測反褶積方法是工業(yè)生產中常用的多次波壓制方法,它是濾波類多次波去除方法的一種。該方法主要根據多次波在時間上呈現(xiàn)的規(guī)律性,不需要速度等輔助信息,同時預測步長又可以通過自相關或者步長掃描得到,兼具參數(shù)設置簡單和運行速度快的特點。預測反褶積方法自1954年Robinson首次提出以后[9],經歷了幾十年的發(fā)展與演進,已成為地震資料處理中最基本、最常規(guī)的處理手段[10-12]。唐博文等[13]等于2010年在頻率域設計提出一種新的譜模擬反褶積方法,該方法可以在不做多項式擬合時準確提取子波振幅譜。2015年,王元君等[14]在動態(tài)褶積模型基礎上,提出一種基于時頻域的動態(tài)反褶積方法,該方法是基于S變換的變Q值情形估算反射系數(shù)來提高地震資料信噪比。2021年,張聯(lián)海等[15]研究了基于深度卷積神經網絡的稀疏反褶積方法,該方法可以不用多次設置參數(shù)來提高計算的速度和精度。上述研究方法主要是通過不同反褶積方法求取地震反射系數(shù)及提高地震分辨率,對反褶積方法壓制多次波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在預測反褶積壓制多次波研究方面,2015年,徐云霞等[16]研究了f—x域預測反褶積在共偏移距衰減多次波;2018年,張紅梅[17]將線性拉東域預測反褶積方法應用于海上地震資料處理;張向輝[18]將該方法推廣應用到陸上復雜地質成像中,均取得了較好的多次波壓制效果;何林幫等[19]提出雙曲Radon域預測反褶積方法,該方法可以壓制速度逆轉的多次波及中長期多次波,缺點是局部存在損失有效信號現(xiàn)象。但是上述研究方法更偏向于實際資料處理,對壓制多次波時影響參數(shù)和保幅性等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時空域與τ—p域預測反褶積是目前工業(yè)生產中普遍使用且較為成熟的反褶積方法,相較其他方法,具有參數(shù)設置簡便、計算速度快及計算精度高的優(yōu)點。本文首先闡述了時空域預測反褶積和τ—p域預測反褶積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兩種方法的影響參數(shù)、頻譜特性,同時分析了兩種方法的相對保幅性質,在實際海洋地震資料處理中分析兩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大量實際資料證明,預測反褶積方法在消除海上地震資料中虛反射、交混回響、鳴震或者其他形式簡單的多次波方面有較好的效果。
在實際地震勘探中,一次反射波對應著實際地層,在同一點不同的時間,一次反射波基本上是不同的,沒有規(guī)律性,即它在時間上不可預測。對于鳴震等多次波,它在地震剖面上出現(xiàn)的時間有規(guī)律性,即可以通過前面的波形預測出后面的波形。從地震記錄中減去多次波干擾,得到一次波反射,即為預測誤差。假設地震子波a(t)為最小相位子波,反射系數(shù)ξ(t)為白噪聲,則褶積模型定義為:
t+l時刻的輸出為:
而預測誤差為:
從式(3)可以看出,式(2)中第二項為預測值x^(t+l)(多次波),第一項為預測誤差e(t+l)(一次波)。因此,
若設a′(t)=(a(0),a(1),…,a(l-1)),即取地震子波的前部,則式(4)變?yōu)椋?/p>
式(5)說明:預測誤差為反射系數(shù)和子波前部進行褶積處理,這也是預測反褶積方法能夠壓縮子波長度的本質,從而達到提高縱向分辨率的目的。從子波角度看,預測反褶積相當于對子波進行截尾處理,截取子波為a′(t)=(a(0),a(1),…,a(l-1))。
下面求取預測因子和反褶積因子。眾所周知,預測反褶積是維納濾波,即基于線性預測理論的最小平方濾波。假設b(t)=(b(0),b(1),…,b(m))為預測因子,則在最小平方情況下,可推出求解預測因子的方程:
式(6)中,rxx為地震記錄的自相關;λ為白噪系數(shù)。計算出預測因子后,通過和地震記錄褶積得到預測值,再由式(3)得到去噪結果。
τ—p域預測反褶積也就是線性Rodon域預測反褶積,它的實現(xiàn)需要經過三個步驟:首先是將時空域(t-x域)道集經過線性Rodon變換轉換到τ—p域(Rodon域也稱慢度—截距時間域);第二步,在τ—p域對每一個慢度道做預測反褶積,去除多次波;第三步,經過線性Rodon反變換轉換到時空域,得到去除了多次波的地震記錄[20]。
由地震反射理論可知,
而射線參數(shù)p為:
所以由式(7)和式(8)可得:
即
式(7)~式(10)中:x為偏移距(m);t為雙程旅行時(s);t0為垂直反射時間(s);v為介質速度(m/s);p為射線參數(shù);τ為p=0時的截距時間。通過式(10)進行時空域和τ—p域互相轉換。假設時空域的道集為f(x,t),F(xiàn)(τ,p)是時空域道集的Rodon變換,n為τ—p變換所參與運算的道數(shù),則將時空域道集經式(10)轉換到τ—p域,可得
然后在τ—p域進行預測反褶積,過程和時空域預測反褶積原理一樣,將周期性的多次波去除,得到τ—p域衰減多次波后的一次波記錄Fa(τ,p),然后由式(10)進行線性Rodon反變換,得到時空域衰減多次波后的一次波fa(x,t),即
由圖1可以看出,對于同一個p值,信號雖然可以在很多偏移距接收到,但卻對應著同一個入射角,因此多次波有著嚴格的周期性,多次波的周期不會受到偏移距變化的影響,這也是τ—p域多次波周期性好于時空域多次波周期性的根本原因。
圖2 主要展示道集在時空域和τ—p域之間的相互映射關系。由式(10)可以知道,直達波B(圖中經過原點直線)轉換到τ—p域就是一個點B′。對于入射角小于臨界角的折射波A(圖中截距不為0的直線)和反射D,轉換到τ—p域為低P值區(qū)A′和D′。而對于寬角反射C,則映射到高p值區(qū)C′[21]。
圖2 時空域道集和τ—p域道集的相互映射關系Fig.2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oral spatial gather andτ—pgather
3.1.1 預測步長的影響
圖3為水平水層多次波模型。由圖3可知,在時空域,低一階次與高一階次反射波時距關系為:
圖3 水平水層多次波模型Fig.3 Multiple wave model of horizontal water layer
式(13)中,n為表面多次波的階數(shù);h為激發(fā)點處的法向深度(m)。當x=0時,有Δtn=。因此在時空域(t-x域),只有在零炮檢距記錄即垂直入射(x=0)的情況下,多次波才有嚴格的周期性。隨著多次波偏移距的增大和深度的加深,多次波的時差會減小,即多次波在時空域是時空變的。因此,在實際處理中選取預測步長時,如果預測步長取值過小,不能準確預測并有效去除多次波;而且不能以近道的自相關次極值為標準,要以遠道的自相關次極值為參照,才能有效地去除整個道集的多次波。
3.1.2 算子長度的影響
算子長度較易求取,在式(6)中,只要滿足自相關中包括多次波和一次波的主要能量,算子長度就能滿足預測反褶積的要求。但是,算子長度必須大于多次波的一個周期,如果預測算子長度太小,可能會帶來假的能量。在實際處理中,可以適當?shù)亟o大算子長度,對結果沒有影響。
由于τ—p域預測反褶積包括τ—p正、反變換和預測反褶積兩大步,因此影響因素也要充分考慮這兩方面參數(shù)的影響。對于理論模型,τ—p域預測反褶積可以很理想地去除多次波,但是受采集方式和海底復雜情況的影響,實際情況非常復雜。
3.2.1 算子本身的影響
從式(7)和式(11)可以看出,由于公式近似和數(shù)值離散造成空間采樣率不足,會在τ—p正、反變換過程中帶來假頻。為有效防止空間假頻,已知道間距Δx時,可知最大波數(shù)k為,進一步推導最大慢度pmax為:
為有效防止慢度p上的假頻,在已知偏移距范圍xr和最大頻率fmax的情況下,必須滿足相鄰p道間的時差小于一個周期(T),所以有
為有效防止截距時間τ上的假頻,可以與時間采樣定理一致,須滿足:
3.2.2 參數(shù)pmax的影響
一個入射角對應一個射線參數(shù)p,同時對應著τ—p域一道;pmax既對應資料中最大傾角,也對應τ—p域的最大道數(shù)。若pmax過大,即在時空域道集上并不存在與之對應的同相軸,會在τ—p域相應道上產生噪音。產生的噪音也會參與預測反褶積運算,然后通過τ—p反變換轉換到時空域,會在τ—p反變換后的時空域道集上帶來噪音,造成道集信噪比下降。因此,pmax應選擇地震資料中處理感興趣的傾角范圍,不應過大。
3.2.3 其他因素的影響
1)直達波以及折射波對τ—p域預測反褶積有影響,由式(10)知,直達波以及折射波轉換到τ—p域是一個點,不能準確地再轉換回時空域,所以在做τ—p域預測反褶積時,需要切除直達波和折射波,或做相應特殊處理;
2)關于τ—p域采樣psample,當采樣不足時,會產生一些隨機噪音,但是過采樣不會產生任何影響,也不會提高道集的質量;
3)關于最大頻率Fmax,主要用于計算p的道數(shù),必須給足,但是大小不會影響道集的質量,過大會影響計算的效率。
假設時空域道集上兩道地震記錄為x1(t)和x2(t),首先經過地表一致性處理,消除道集的子波橫向性差異,在此基礎上,假設兩個地震記錄振幅在時窗t1~t2時刻內任意采樣點滿足x2(t)=kx1(t),其中k為任意常數(shù),預測反褶積后,相應的地震記錄為y1(t)和y2(t),b1(t)和b2(t)為相應的預測反褶積算子,則最小平方反褶積濾波方程為式(6)。假設rxx為地震記錄的自相關,由于rxx(τ)=,可得rx2x2(τ)=k2rx1x1(τ),其中,τ=0,1,…,m。因此,式(6)左邊自相關矩陣滿足R2=k2R1。當l為預測步長時,預測反褶積可以將rxx(l+τ)當作rdw(τ)。因此可得,rx2x2(l+τ)=k2rx1x1(l+τ),所以可得b1(t)=b2(t),則預測值滿足y′2(t)=ky′1(t),最終可求得反褶積后的振幅值y2(t)=ky1(t),即預測反褶積前后的振幅比例沒有變化,所以單道的預測反褶積是相對保幅的。
對于多道預測反褶積來說相對簡單,由于相鄰多道采用相同的反褶積因子,即b1(t)=b2(t),又因為x2(t)=kx1(t),由反褶積運算可得y2(t)=ky1(t),所以多道預測反褶積也是相對保幅的。在預測反褶積運算中,使用較多的是多道預測反褶積,因為多道預測反褶積統(tǒng)計誤差小,子波提取比單道預測反褶積穩(wěn)定,所以相對保幅性要好于單道預測反褶積[22,23]。本文采用的就是多道預測反褶積方法。
本文選擇渤海某工區(qū)實際資料,首先對τ—p域預測反褶積影響參數(shù)進行數(shù)據測試,然后分別在時空域和τ—p域做預測反褶積,對比反褶積效果。
5.1.1 算子本身的影響
由于計算公式采取近似和數(shù)值離散造成采樣率不足,會在τ—p正、反變換過程中帶來假頻。如圖4所示,圖4(a)為原始炮集,4(b)為經過τ—p正、反變換后的炮集,圖4(c)為τ—p正、反變換帶來的假頻。
圖4 τ—p正、反變換前后效果Fig.4 Effect before and afterτ—pForward and reverse transform
5.1.2 參數(shù)pmax的影響
如圖5所示,最大道數(shù)pmax過大時,會在τ—p正變換后產生噪音。從圖6可以看出,產生的噪音也會參與預測反褶積運算,然后通過τ—p反變換轉換到時空域,會在時空域道集上形成噪音,造成道集信噪比下降。因此,對于pmax的大小應選擇地震資料中處理感興趣的傾角范圍,不應過大。由式(14)可知,pmax取值應小于。
圖5 τ—p域不同pmax大小效果Fig.5 Different pmaxeffect inτ—pdomain
圖6 不同pmax值時τ—p域預測反褶積效果Fig.6 Predictive deconvolution effect with different pmaxinτ—pdomain
圖7 為原始炮集,圖8為時空域原始炮集的自相關和預測反褶積后的自相關,選取的時窗為1600~3200ms。從自相關上可以看到,時空域近偏移距多次波去除效果較好,但是在遠偏移距上還有少許殘留的多次波。圖9為原始炮集τ—p域自相關和τ—p域預測反褶積后的自相關,選取時窗和時空域相同。從圖9可以看出,τ—p域預測反褶積多次波去除效果比時空域好,但是帶來了一些低頻噪音。圖10為預測反褶積前(紅色)、時空域預測反褶積(綠色)、τ—p域預測反褶積(藍色)三者頻譜對比,選取的時窗為500~2000ms。從圖10可以看出,τ—p域預測反褶積優(yōu)勢頻帶更寬,高頻成分、低頻成分更豐富。圖11為預測反褶積前(紅色)、時空域預測反褶積(綠色)、τ—p域預測反褶積(藍色)三者振幅譜對比。從圖11可以看出,預測反褶積方法相對保幅,時空域預測反褶積振幅值約是τ—p域預測反褶積振幅值的1.2倍,因此,時空域預測反褶積相對保幅效果更好。由于τ—p域預測反褶積的實現(xiàn)要經過τ—p域正、反變換和預測反褶積兩步,因此它的計算效率要低于時空域預測反褶積。實驗證明,τ—p域預測反褶積計算時間是時空域預測反褶積的1.5倍。
圖7 原始炮集Fig.7 Original shot gather
圖8 時空域預測反褶積前后炮集自相關Fig.8 Shot gather auto-correlation before and after temporal spatial predictive deconvolution
圖9 τ—p域預測反褶積前后炮集自相關Fig.9 Shot gather auto-correlation before and afterτ—pdomain predictive deconvolution
圖10 不同反褶積方法頻率譜Fig.10 Frequency spectra of different deconvolution methods
圖11 不同反褶積方法振幅譜Fig.11 Amplitude spectra of different deconvolution methods
在兩種預測反褶積均采用最優(yōu)參數(shù)的情況下,對比兩種預測反褶積效果。從圖12疊加剖面可以看出,時空域預測反褶積多次波有少許殘留(圖中黑色箭頭位置),τ—p域預測反褶積對多次波壓制更干凈。但在相對保幅性方面,時空域預測反褶積疊加剖面同向軸更實,連續(xù)性更好(圖中綠色箭頭位置),保幅效果要優(yōu)于τ—p域預測反褶積。
圖12 兩種預測反褶積疊加效果對比Fig.12 Comparison of two predicted deconvolution stack effects
時空域和τ—p域預測反褶積在實際資料處理時存在明顯差別:時空域預測反褶積主要受預測步長和算子長度兩項參數(shù)影響較大,在實際處理中選取預測步長過小時,不能準確預測并有效去除多次波。算子長度也必須大于多次波的一個周期,預測算子長度太小,會帶來假的能量。相比而言,多次波在τ—p域有更明顯的規(guī)律性,但是由于該方法本身在計算時存在公式近似和數(shù)值離散,會在τ—p正、反變換過程中因空間采用率不足帶來假頻。并且pmax參數(shù)的選擇至關重要,需要經過反復實驗論證,數(shù)值太小會造成有效波缺失,數(shù)值太大會帶來假的噪音。同時,τ—p域預測反褶積還需要關注直達波、折射波、τ—p域采樣間隔、最大頻率等參數(shù)的影響,因此在實際處理時更加需要精細對待。通過本文的對比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幾個結論:
1)在時空域,多次波只有在垂直入射即零炮檢距情況下才能保持其周期性,但是在τ—p域,多次波具有嚴格的周期性,不隨炮檢距變化而變化,所以在τ—p域去除多次波效果更理想;
2)τ—p域預測反褶積去除多次波效果優(yōu)于時空域預測反褶積,同時可以拓寬優(yōu)勢頻帶,豐富低頻、高頻信息;
3)預測反褶積方法是相對保幅的,時空域預測反褶積相對保幅性效果要優(yōu)于τ—p域預測反褶積,同時時空域預測反褶積的計算效率是τ—p域預測反褶積的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