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江良
那年夏季,筆者供職的單位赴某島開展“群建”活動。在島上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們進行“環(huán)島毅行”,當臨近目的地時,筆者發(fā)現(xiàn)那邊有一批柱子,它們由水泥澆筑,參差不齊,矮的不過膝蓋,高的超越頭頂;而每根柱子的形狀,也各不相同,但看上去都極為怪異。它們豎立在那里,在美麗海岸的映襯下,顯得奇丑無比,格格不入。
那是一些什么東西?干嗎要放置在那里?帶著這些疑問,筆者走近了它們。在細察之后,發(fā)現(xiàn)每根水泥柱都分別代表著一次入侵該地的臺風;每根柱面上均記載著當次臺風的編號、名稱,登陸時間、地點,中心最低氣壓、最大風力,登陸地受災、死亡、失蹤、受傷人數(shù)等信息;它們的高矮,由臺風的強弱決定,強的就高些,弱的則矮些。
在這些水泥柱中,最高的那根,記載著“0414號臺風‘云娜”的情況:0414號臺風“云娜”(強臺風級)于2004年8月12日20時在石塘登陸,中心最低氣壓950百帕,最大風力14級(58.7m/s)。這是自1997年以來至當時登陸中國最強的一次臺風,造成椒江區(qū)四十七萬一千人受災,十六人死亡,兩人失蹤,一百二十九人受傷。當然,它也從臺風命名序列表中被除名。
不過,這些水泥柱的矮與高,并不代表受災程度的輕與重。筆者看到離“云娜”最近的那根水泥柱,論高度不足“云娜”的三分之一,它匍匐在“云娜”的腳邊,柱面上記載著那次臺風的編號“8923”,但沒有名稱(估計還來不及取名),它于1989年9月15日19時30分在松門登陸,造成椒江區(qū)四百零九人受災,五十三人死亡,十人失蹤。
目睹著這些水泥柱,筆者驀然有些感動。應該說,之前,我們在此已待了一天一夜,除了參加“群建”活動,便隨著島上的生活節(jié)拍,自由地穿梭于山海之間,目光所及之處皆為自然的壯美與浪漫,每一秒都過得悠閑自在,仿佛來到了一個夢幻世界。然而,正是這些水泥柱,向我們揭示了生活的另一面:在歲月靜好的背后,暗藏著兇險。
于此,這些水泥柱,在筆者看來,既是對“虛假”敲響的一記警鐘,更是對“真實”發(fā)出的一聲呼喚。它們的矗立,不僅體現(xiàn)了對死難者的尊重,尤其重要的是,還利于民眾正確認識災禍,并從中吸取經(jīng)驗和教訓,能更好地應對或有效地避免下一場可能到來的災禍。正因如此,透過它們丑陋的外形,筆者感受到了一份臻于至善的內在力量。
同時,筆者不禁暗忖,20世紀以來,全球重大災禍頻發(fā),我們是否應該本著對自己負責和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或豎起一根柱子,或筑起一堵墻,或立起一塊碑,忠實記錄與之相關的所有信息,用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tài)積極面對各類人群,聆聽最真實的聲音,在悲痛中汲取力量。唯有這樣,才能“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比平時更多的東西”。
光陰荏苒,離那次“群建”活動已過去大半年。此刻,當筆者寫這篇文字時,嘗試著回憶那個島上的景觀,能夠記起來的只有點滴,還是那么的依稀縹緲。然而,那些水泥柱卻清晰地豎在筆者的腦海里,一根挨著一根,依次地排列著,它們雖然看上去簡陋怪異,但煥發(fā)著美麗的光芒?;蛟S,這是真實的力量,更是文明的力量。
(文章系本刊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