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年輕博主,發(fā)了段自駕帶姥姥去海邊吃燒烤的視頻。姥姥雖說生活在沿海地區(qū),但她家離大海還是挺遠的;一輩子勤儉忙碌,她沒時間、也不舍得花錢去海邊玩玩,“我不去,去干什么?”直到說好當天去當天回,自帶吃的,她才勉強同意。
終于見到大海時,姥姥望著蔚藍天際線,久久出神。外孫問:“海邊好不好?”“好!這輩子八十多歲也算見著世面看到大海了……幸虧來了?!?/p>
這段感動了無數(shù)人的視頻,讓我想起多年前法國老教授拉格利提到的一件小事。
他父母都是土生土長巴黎人,照理說巴黎也算世界時尚之都了吧,而且向北向西向南都有海,但兩口子快到50歲時,才第一次見到真正的大海。
原來,在1936年法國推出帶薪假之前,一般人很少舍得去旅游,為了養(yǎng)家糊口每天得工作12小時,哪有閑心閑錢去看海?即使在帶薪假推行后的三十多年里,去度假的法國工薪階層也不占多數(shù),畢竟花錢又花時間,人們寧愿待在家里休息做家務,借口是“等退休后吧”。
真正的改變,是平價酒店、淡季特價票和各種度假特惠包的出現(xiàn),旅游不再讓人肉疼;加上報紙雜志電影里時尚休閑方式的影響,比如,碧姬芭鐸等明星身著比基尼、沙灘裙或頭戴草帽的銀幕時髦形象,迅速在女性中流行。可你總不能整天打扮成這樣在家里晃來晃去吧?海邊于是成了熱門目的地。
我們以前也只有星期天休息,后來有了雙休日,再后來有了黃金周。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去欣賞別人的所在之處,就像姥姥,雖閱遍人事,但見山見海之時,仍像個孩子,看呆了。
相見,歡喜,五感震撼——幸虧來了。(摘自《家庭生活報》 曲玉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