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長大,你會想到什么?我想到彼得潘,也想到自己經(jīng)歷的成長陣痛,想到時間傾注在我身上的力量,但我沒想到長大是個哲學問題。
當《為什么長大》從哲學視角來探討“人為什么長大”,我驚詫又喜悅。這意味著我們的成長不僅值得一提,而且是個需要認真探討的哲學難題。越是難題才越會尋求哲學的幫助嘛。你看,長大絕非自然年齡的累加,加一再加一,孩子自然而然就成了大人。相反,伴隨年齡數(shù)字的增長、認知的積累,一頭扎進這個旋渦的我們,始終未能真正理解這股洪流。
翻看這本書,你會看到這個議題的討論比你想象中更廣闊。人要不要長大,這是個人的困惑,雖然這困惑足以成為籠罩城市的烏云,但你也會看到這更是社會發(fā)展,甚至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關(guān)鍵問題。我們回到最初,順著歷史脈絡(luò),看到中世紀早期歐洲人尚沒有兒童的概念,直到12世紀,無人關(guān)切的兒童群體才受到關(guān)注,從“理所當然”到“認真思考”,哲學家們斟酌著給出成長的確切定義……你或許會百感交集,我們走到這里并不容易。
我們尤其會感謝一個人,他的名字是盧梭。因為盧梭是第一個把成長作為哲學問題來對待的哲學家,也是唯一一個提出全面又徹底解決方案的哲學家。我一邊讀著作者對盧梭著述的引用,一邊深深感慨,為什么不讓年少的我們早些遇到這本書呢?我不怕哲學里面那些幾乎繞暈我們的邏輯,也不怕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深邃詞匯,我怕的是那時候抗拒長大也害怕長大的自己,將自己長時間封鎖在消沉、對抗和孤獨里,好像那是我一個人的難題。
盧梭、康德、黑格爾、尼采……如果你看到這些連名字都有分量的哲學家也曾苦苦探索“成長”是什么以及為什么,你會不會從那種迷惑的孤獨里解放出來?我很喜歡這個最終被呈現(xiàn)出來的答案:成長是一種權(quán)利,也是一種勇氣,有勇氣面對貫穿于我們生命始終的不確定性,并意識到我們必須在這不確定性中追求確定性,有勇氣接納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鴻溝,且兩者都不放棄;成長是在一切不利環(huán)境中仍主動去掌控自己的人生。
這個定義之于現(xiàn)在的我,仍然受用。終其一生,我們都在穿越不確定性的雨林,這不斷制造著新事物的新世界有著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而我們所期望的與現(xiàn)在面對的,有著海溝一般的裂縫……這一切都需要極大的勇氣。這正是成長的勇氣,是后來我們在生活中前行所依仗的利劍和后盾。
比起為什么長大,或許你更期待知道的是:哲學是否提供了一種更愉悅的成長方式?恐怕沒有,也不可能有。如果你警醒一些,你就會看到無數(shù)令人愉悅的“娛樂項目”正在使我們失去成長的動力和能力。被動狀態(tài)如此舒適,而周遭充滿了這樣舒適的誘惑,你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才不被麻痹。如此,成長是這樣飽含痛苦,但你一旦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勇氣和力量,你就知道你是你人生唯一的主人,萬般艱難里你仍有巨大的悲壯感。這種悲壯感是值得一生追求的。說了這么許多,這不就是魯迅筆下那“真的勇士”嗎?
愿我們成長,做真的勇士。
阿免
定居在南方小鎮(zhèn),一個留短發(fā)的普通90后,目前是普通的公司職員,也是一名長大了的兒童。12歲開始寫詩,但繪畫涂鴉的年份無從考證,始終熱愛以詩人和畫家的方式表達自我,擅長通過想象力、文字和圖案將平凡日常變得閃閃發(f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