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歐洲出差得空去了橘園美術館看了一下莫迪利亞尼的展。一直很喜歡他深受非洲風格影響的雕塑和繪畫以及標志性的長鼻子風格。這次才知道他得以被巴黎藝術圈推崇,少不了他當時的經紀人——藏家PaulGuillaume的力捧。實際上,這個展也是由藝術家和經紀人的關系展開,并且延伸到了Paul其他的146件個人收藏中。這部分也讓我驚嘆,不管是Marie Laurencin的如夢似幻,還是Henri Rousseu的怪誕幽默,Paul的選擇似乎總會與你通常能看到的其他展品略有不同,但卻大有驚喜。Paul的好品味讓我神清氣爽地在巴黎度過了一個美好的下午。
本期雜志的大專題是《中國食材》,雖然大部分食材都因相對稀有而比較昂貴,但現(xiàn)在提起貴價食材我們的評判標準似乎變得更為多元、唯心,甚至顛覆。所謂“鑒賞品味”的高低也越發(fā)難評。國產優(yōu)質食材、小眾食材的出現(xiàn)和被接受,讓我們可以拋除附加條件,只以個人口味作為評定標準:就像松茸,在外售價節(jié)節(jié)攀高,但在云南,本地人仍然不認為它是非常適口的野生菌。甚至連烹飪方式也都沒有優(yōu)待,爆炒仍然是唯一的提鮮妙招。在味覺記憶面前,價格和包裝都不值一提。響螺也是一個口味私人化的絕佳案例。因收獲稀少,響螺是當?shù)氐膫鹘y(tǒng)貴價食材。但其味之巧,烹飪之難,并不是可被大眾廣泛接受的。隨著短視頻平臺的推廣,它的影響力從潮汕地區(qū)輻射開來,出現(xiàn)的“燒烤響螺”被當?shù)厝嗽u是“暴殄天物”。這其中的口味差異,恰恰是小眾口味強行大眾化后的鬧劇。感謝編輯們的好品味,我才得以了解更多食物背后的故事。
十月刊封面人物黃軒是我認識很多年的好朋友。雖然見面不多,但每次見面……其實也都是“i人”相見,不會嘻嘻哈哈打成一片。本期封面故事的拍攝主題定的是“亦正亦邪”,黃軒也嘗試了很多從未嘗試過的look,包括但不限于眉釘、金牙套、傷疤、血漬等等,哪怕沒那么帥氣,哪怕有一些怪異。我覺得他品味挺不錯,我覺得喜歡他的我的品味也挺不錯的。
Disclaimer :雖然在表達“有鑒賞力、懂得區(qū)分好壞高低”的意思時,“品味”和“品位”這兩個詞好像都能使用,但為了不引發(fā)一些“因為看到‘的地得被亂用而鬧心綜合征”類似的panic attack,我在這邊申請都用“品味”來統(tǒng)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