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炳南
(首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北京 100191)
作為體育課堂中常用的練習方法,小場地比賽(Small-Sided Games,SSG)已經(jīng)在國內(nèi)外廣泛應用于足球課程教學中。本文對普通專業(yè)大學生(以下簡稱大學生)在4種SSG練習形式(2VS2、3VS3、4VS4、5VS5)足球課程教學中的運動負荷與鍛煉效果進行探討, 以期為大學生足球課程教學提供參考依據(jù)。
不同SSG練習形式的足球課程教學對大學生運動負荷與鍛煉效果的影響。
1.2.1 文獻資料法 以“SSG形式”“足球課程教學”“運動負荷”為關鍵詞,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為本文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1.2.2 測量法 測試樣本為某高校10名普通專業(yè)男性大學生(年齡為19.3±1.8歲,身高為172.7±3.3cm,體重為66±4.7kg),身體健康,無慢性疾病史,能夠定期參加體育鍛煉。在測試前,每名學生已被告知整個研究的流程、目的、要求和風險。本文設計了以下4種SSG練習形式:2VS2(28m × 21m)、3VS3(35m × 26m)、4VS4(40m × 30m)和5VS5(44m × 34m)。根據(jù)教師的主觀評價,將10名學生按照實力分為兩隊,在不同SSG練習形式下各自進行6min的足球比賽,中間進行2min的間歇恢復。對大學生在不同SSG形式下的訓練重復測量2次,時間前后間隔1周,每次測量用時為32min。其中,測試人員對每名學生進行了1次Yo-Yo測試,以此來確定每名學生的最大心率。
測量指標主要包 括:(1)主觀疲勞量表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本文使用Borg 的10級主觀疲勞量表測量學生在每種形式練習后的RPE值。(2)心率指標。參與測試的每名學生均佩戴傳輸頻率為5-Hz的心率帶(Polar T34,Polar Electro Oy,F(xiàn)inland),用以檢測學生在不同練習中的心率特征變化。(3)跑動指標。本文使用帶有全球定位系統(tǒng)的可穿戴設備(SPI-PRO,GPSPorts,Australia)以測量大學生的跑動特征數(shù)據(jù)(距離、速度),并將傳輸頻率調(diào)整為5-Hz。同時,跑動速度被劃分為6個區(qū)間:第1區(qū)間(0~6.9 km/h),第2區(qū)間(7.0~9.9 km/h),第3區(qū)間(10.0~12.9 km/h),第4區(qū)間(13.0~15.9 km/h),第5 區(qū)間(16.0~17.9 km/h),第6區(qū)間(≥18 km/h)。(4)運動負荷指標(Body Load)。通過傳輸頻率為100-Hz的三軸加速儀,測試學生在加速時在3個方向(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監(jiān)控數(shù)據(jù)。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筆者首先將所有的原始數(shù)據(jù)導入Excel表格中進行數(shù)據(jù)匯總和整理,隨后導入SPSS 22.0(IBM)軟件中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對RPE、最大心率、最低心率、平均心率、總跑動距離、每分鐘跑動距離、跑動速度、不同速度區(qū)間下的跑動距離和身體負荷指標在4種SSG條件下的差異進行對比。另外,本文采取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對學生在這4種SSG情境下,不同時間段的心率、跑動距離、跑動速度和身體負荷進行了對比。兩種分析法都使用Bonferroni事后檢定法做兩兩比較,P值小于0.05被定義為具有顯著性差異。此外,本文還使用偏eta平方值來報告方差分析的效應量: 0.01為小效應,0.06為中等效應,0.14為大效應。
由表1可知,大學生在4種SSG練習形式下的總跑動距離為665~676m,平均跑動速度為6.7~6.8km/h,最大跑動速度為20.0~22.0km/h。學生承受的總運動負荷為93.10~103.76和每分鐘運動負荷為15.5~17.3。在4種SSG練習形式下,大學生的跑動距離、跑動速度、不同速度區(qū)間內(nèi)的跑動距離和運動負荷沒有體現(xiàn)出顯著差異。(表1)
表1 4種SSG練習情景下大學生的跑動距離與運動負荷水平對比
通過方差分析得出,RPE值在不同場地形式下有顯著性差異(F = 4.362,P= 0.004,η2p= 0.201),Bonferroni事后鑒定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2VS2練習形式下的RPE值顯著高于4VS4練習形式5.3±1.4(表2)。大學生在4種練習形式下的平均心率和最小心率也存在顯著性差異,分別為F = 5.633,P= 0.001,η2p=0.101和F=8.141,P<0.001,η2p=0.139。在3VS3練習形式下,大學生的平均心率165.2±3.4次/min顯著地高于其在2VS2和5VS5練習形式(圖1),并且他們在3VS3練習形式下的最小心率148.3 ± 33.2次/min也顯著地高于其他3種練習形式。大學生的最大心率和心率穩(wěn)定性在4種練習形式中無顯著性差異(P= 0.876和P= 0.466)。
圖1 4種SSG練習形式在不同時間段中的運動負荷、跑動距離、跑動速度和心率特征
表2 4種SSG練習情景下大學生的RPE與心率變化對比
圖1展示了大學生在4種SSG練習形式條件下,6min內(nèi)不同時間的運動負荷、跑動距離、跑動速度和心率特征。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除了平均心率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之外(F5,120= 2.180,P= 0.097,η2p= 0.094),大學生不同時間下的運動負荷(F5,120=6.963,P< 0.001,η2p= 0.225)、跑動距離(F5,120= 6.026,P< 0.001,η2p=0.201)、速度(F5,120= 5.994,P< 0.001,η2p=0.200)都存在顯著性差異。
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在4種SSG練習形式(2VS2、3VS3、4VS4和5VS5)下的生理、體能和運動負荷的特征,以及采用可穿戴追蹤設備,較客觀、準確地反映了大學生在校園足球課中的表現(xiàn)、運動量和人體運動負荷,從而能更好地幫助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指導與運動風險預防。
不同SSG練習形式對大學生的RPE、平均心率和最低心率有顯著影響。監(jiān)測RPE和心率指標一直是了解人體內(nèi)部負荷較為有效和實用的方法,它可以幫助教師合理調(diào)控學生在教學與訓練中的運動負荷強度。研究結果得出,大學生在2VS2練習形式下的RPE等級在4種SSG最高(7.4±1.6),并顯著地高于4VS4(5.3±1.4)。這一結果與HILLHAAS S V等(2009)、Rampinini E等(2007)和Halouani F M等(2017)的研究結果相似。這說明SSG練習形式下,參與的人員數(shù)量越少,RPE等級越高。因為在人數(shù)更少的情況下,大學生需要付出更多的體力活動才能更好地創(chuàng)造傳接球和射門機會。與此同時,他們面臨的防守壓力也相對更大。
通過對心率反應的對比,研究結果顯示了大學生在3VS3練習形式下的平均心率(165.2±3.4次/min)和最小心率(148.3 ± 33.2次/min)高于其他形式,而RPE等級卻低于2VS2練習形式。這說明了在人數(shù)更少的SSG練習形式中(如2VS2),大學生執(zhí)行更多的個人運球和傳接球技術動作將增加對大腦神經(jīng)、身體肌肉和關節(jié)的消耗動員與活動量,這就同步增加了大學生的RPE值和專注力。此外,在更少人數(shù)的練習形式下,大學生需要快速轉移球和跑動來避免防守壓力,這就導致了其他大學生只有更少的休息時間。該結論同樣被運動負荷的分析結果證明。盡管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但是大學生的運動負荷隨著SSG練習參與人數(shù)的減少而增加,在2VS2練習形式下的運動負荷最大,總運動負荷為103.76±14.0,平均每分鐘運動負荷為17.3±3.9。這說明大學生進行了更多的快速啟動和沖刺來擺脫防守人員。
此外,大學生的跑動距離、速度和運動負荷在不同時間段內(nèi)相互之間也存在著顯著差異。綜合分析得出,上述指標總體呈下降趨勢。它們在第1min時都高于其他任何時段,但進入第2min后,各項數(shù)據(jù)出現(xiàn)了快速下降,雖然在隨后的時間有所回升,但是最后2min,又有了明顯下降。這個發(fā)現(xiàn)和Aguiar等 (2013)的研究部分相似,4種SSG練習形式進行2min后,大學生的加速和減速均受到影響,出現(xiàn)明顯下滑,從而他們以較慢的跑動速度進行比賽,并且跑動距離開始縮短。與其結果不同的是,本文研究得出大學生的上述指標在第2min就出現(xiàn)了快速下降,并且在隨后的練習過程中由于練習形式的不同而在不同時間段有所回升。Sampaio J E等(2014)研究發(fā)現(xiàn),SSG練習形式中不同節(jié)奏的比賽狀態(tài)對球員的發(fā)揮造成了影響,更有效的比賽戰(zhàn)術也會指導球員進行更短且更有效的跑動。因此,研究中出現(xiàn)的差異可被解釋為大學生經(jīng)過了第1min快節(jié)奏對抗后,利用接下來的第2min進行調(diào)整,從而在后面的時間通過更好的戰(zhàn)術配合來進行比賽?;谏鲜鼋Y果,研究認為今后的SSG練習形式應根據(jù)不同SSG形式的特點來調(diào)整練習時間。例如,較于人數(shù)更多的SSG練習形式,人數(shù)較少的SSG練習可以縮短練習持續(xù)時間來提高練習強度。SSG練習方式和時間對大學生的跑動距離、速度和運動負荷有顯著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不同場地面積、參與人數(shù)和時間因素對大學生在SSG練習下的生理、體能和運動負荷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 。
SSG練習形式簡單易行,通過調(diào)整不同的要素(人數(shù)、場地空間等)能夠適應不同大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產(chǎn)生相應的運動鍛煉效果與運動負荷刺激。相對于傳統(tǒng)足球課程教學中的靜態(tài)技術練習項目,不同主題的SSG練習更接近足球比賽的真實場景、更符合足球運動規(guī)律,對于大學生在體育課中的運動負荷量和強度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此外,相對于11人制的標準場地比賽,SSG練習形式增加了大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的參與率、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技戰(zhàn)術運用機會,對于大學生的運動技能習得也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不同SSG練習形式對大學生的運動負荷和運動鍛煉效果有著不同影響。大學生在參與人數(shù)更少的SSG練習形式中有更強的生理和負荷強度感知水平。另外,大學生在SSG練習前2min的運動負荷、跑動距離和跑動速度出現(xiàn)了快速下降,并且這些指標在不同比賽形式中的變化情況不相同。根據(jù)上述研究結果,本文建議在日常足球課程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可結合2VS2或者3VS3練習形式對大學生進行間歇性練習設計,并且利用如4VS4和5VS5的練習形式指導對大學生的具體戰(zhàn)術配合練習來提升體育課鍛煉效果,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大學生體育鍛煉效果評估,科學、合理地制訂適合每個大學生的練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