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梅
(珠海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廣東 珠海 519000)
媒體融合是信息時代的一種媒介發(fā)展理念,狹義上是不同媒介形態(tài)融合在一起,廣義上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近年來,互聯(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提高了網絡傳輸系統(tǒng)的兼容性,針對圖文、聲音、影像等資料具有超強的加載能力,為新媒體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1]。如今,媒體融合將新、舊兩種媒體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對新聞進行共同生產、共同傳播,不僅擴大了受眾范圍,而且實現了降本增效的目標。在此背景下,新聞行業(yè)要想健康發(fā)展,就必須加快新聞記者的轉型步伐,切實提高其業(yè)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以下結合實踐進行探討,以期為同業(yè)人員提供參考。
媒體融合是一種必然趨勢,尤其網絡媒體的出現加快了媒體融合的速度。目前來看,大規(guī)模的媒體融合尚處于起步階段,體現在報紙、廣播、電視與網絡之間的單向融合,經資源共享和集中處理,將新聞信息通過不用平臺傳播給受眾。媒體融合對新聞行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表現出傳播媒介聚合化、新聞生產一體化、信息傳播廣泛化、信息內容娛樂化的特征。
伴隨著新媒體與舊媒體的融合向著縱深發(fā)展,完善了新聞信息的承載模式,不論是信息采集還是傳播渠道,均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呈現出傳播媒介聚合化的特點。受眾想要獲取新聞信息,其方式和手段多樣化,例如看報紙、聽廣播、看電視、瀏覽網頁等。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能從不同角度呈現新聞信息,進而引導社會輿論,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同時,強化受眾對新聞事件的感受。
現如今,單一的、獨立的新聞內容傳播方式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借助于新媒體技術實現新聞生產的一體化,成為一個重要發(fā)展方向。一方面,圖片、文字、影音等資料的搭配,能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還原,讓受眾了解事件的全貌,提高新聞生產質量。另一方面,記者利用網絡資源對新聞內容進行二次加工,能提高新聞采編效率,更好地滿足時效性要求。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內容變得公開透明,絕大多數的新聞事件均能在自媒體上傳播,由于信息傳播更加廣泛,擴大了受眾的覆蓋范圍。另外,通過點贊、轉發(fā)、評論等操作,實現了記者與受眾之間的良好互動,拉近了兩者的距離。新媒體媒體打破了時間、空間甚至語言上的障礙,為信息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2]。
這里的娛樂化并不是貶義詞,而是站在新聞類別更豐富的角度闡述。傳統(tǒng)媒體報道新聞事件時,因版面、時間有限無法提供更多的新聞維度,受眾獲取的新聞類別較窄。在媒體融合背景下,互聯(lián)網成為新聞傳播的一大渠道,相關網站對新聞類別進行明確劃分,如時事、經濟、體育、生活等,每個分類下的新聞素材很多。另外,在新聞采編環(huán)節(jié),一改字正腔圓的風格,生活化場景的構建、流行語的使用,提高了娛樂化程度,也拉近了記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這是傳統(tǒng)媒體新聞時代無法想象的。
1.增加了采訪渠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聞事件不僅是茶余飯后的談資,而且也是精神層面的一種追求。一個優(yōu)質的新聞事件,必須有明確的采訪目標,選擇合理的采訪渠道。在過去,記者采訪以面對面為主、電話采訪為輔。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采訪渠道明顯增多,如QQ、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或在官方平臺上留言互動。這些新的工作模式,有利于記者接觸新事物、探索新領域,為自身能力和素質提升提供契機。
2.加快了信息傳播
新聞事件內容的傳播廣度與社會影響力直接掛鉤。傳統(tǒng)媒體下的新聞傳播,主要依靠報紙、廣播和電視,其共同特征是受眾被動接收信息,信息傳播速度較慢。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得益于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年輕受眾通過智能終端設備即可獲取新聞信息,而且是主動選擇信息。例如,記者采訪后即時編輯,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更加突出新聞的時效性,吸引了一批忠實受眾。
3.降低了生產成本
從新聞生產的角度看,包括選題、采訪、寫作、編輯、審查、發(fā)布等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中編輯又分為文字編輯、圖片編輯、影音編輯等內容,由于流程復雜、專業(yè)性強,整個生產成本較高。在媒體融合背景下,以自媒體為代表創(chuàng)新了新聞生產方式,不僅優(yōu)化了生產流程,而且投入的資源明顯減少,因此新聞生產成本明顯降低。對于受眾而言,能接收更加多樣的新聞信息;對新聞行業(yè)而言,有助于優(yōu)化資源配置,促進整個行業(yè)健康發(fā)展。
媒體融合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對新聞記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是記者轉型發(fā)展必須面對的問題。尤其是在物聯(lián)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支持下,記者只有提高綜合素養(yǎng),才能適應媒體融合的發(fā)展需求。
1.媒體裝備運用能力
得益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媒體裝備不斷更新,能捕捉到更加真實、清晰的新聞瞬間。這就要求記者熟練運用媒體裝備,尤其面對突發(fā)新聞時,能獲得一手資料,為后續(xù)采編工作的開展打下基礎。另外,新裝備能夠帶來新的感染力和沖擊力,記者只有正確使用這些裝備,才能在新聞報道中發(fā)揮出正向作用,獲得受眾的支持和認可。
2.議題策劃報道能力
選題是新聞制作的第一步,選題質量高低直接影響新聞內容的質量。媒體融合背景下,記者要提高選題策劃報道能力,一方面能在多種多樣的新聞事件中選出具有高價值的新聞,進行科學策劃和精準報道,對事件真相予以還原。另一方面,注意調動受眾的情緒,吸引受眾主動參與其中,進一步提高新聞事件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3.發(fā)揮新聞引導作用
在新聞事件報道中,應正確發(fā)揮新聞的輿論引導作用[3]。要做到這一點,記者應對新聞信息質量進行把控,既展示出節(jié)目的特色,又要以充滿正能量的新聞事件為主。反觀一些自媒體平臺,刻意制造沖突話題,對新聞事件添油加醋,甚至發(fā)布一些不實信息,造成不良社會影響,這些是嚴禁出現的行為。
4.貼近群眾現實生活
新聞事件內容豐富多樣,國際局勢的發(fā)展變化、新政策新法規(guī)的出臺是新聞,“三農”問題的解決、鄰里糾紛的處理也是新聞。雖然不同受眾群體對新聞內容的需求有差異,但總體上應該貼近群眾的現實生活。在媒體融合背景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化,記者在新聞生產中必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了解群眾的真實想法和需求,選擇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并報道出來,例如飲食安全、住房、就業(yè)、教育、養(yǎng)老等,如此才能對群眾有所幫助,提高受眾的忠誠度。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記者作為新聞事件的生產者,只有立足于實際情況,不斷提高個人執(zhí)業(yè)能力和綜合素質,才能適應媒體融合下的工作需求,推動整個新聞行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我國媒體融合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新聞記者應正視這一局面,認識到融媒時代已經到來,看到媒體融合的作用和價值,積極轉變思想觀念,滿足媒體融合環(huán)境的客觀要求,為自我重塑提供思想保障。
第一,在傳統(tǒng)媒體背景下,當日新聞事件在次日報道,如今則做到了當日同步報道。記者應樹立互聯(lián)網思維,對新聞生產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處理,一方面加強新、舊媒體之間的聯(lián)動,優(yōu)化內容供給,提高新聞創(chuàng)作生產能力。另一方面借助于視頻直播平臺,加強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互動,豐富新聞節(jié)目的表現形式。
第二,媒體融合不僅是必然趨勢,而且還是一種合作共贏的關系。新媒體的傳播渠道多,受眾面更廣;傳統(tǒng)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大,受眾更加穩(wěn)定,兩者融合可實現量變到質變。因此,新聞記者應正確看待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趨勢,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推動媒體融合健康發(fā)展,發(fā)揮出兩者的優(yōu)勢合力。
第三,在新聞選題策劃中,首先要樹立大局觀,將新聞事件及時報道出去,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積極宣傳正能量,起到凝聚人心的效果。其次要有主導觀,理性戰(zhàn)勝感性,真實、全面還原事件真相,幫助群眾明辨是非,堅守職業(yè)底線,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最后要走群眾路線,新聞記者不能整天坐在辦公室里,而是要走入社會、進入群眾的生活,掌握群眾的真實想法和需求,為選題策劃提供依據。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決定外因,前者是事物變化的基礎,后者是事物變化的條件[4]。對新聞行業(yè)的發(fā)展而言,媒體、受眾均是外因,記者本身才是內因。在媒體融合背景下,記者必須正確處理壓力挑戰(zhàn),這是自我重塑道路上的關鍵。
第一,新聞記者這一特殊工作崗位,為其帶來了使命感和榮譽感,同時也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相關調查發(fā)現,記者群體的工作壓力普遍較大,因為新聞事件不能出現一點偏差,否則可能造成巨大差錯。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應用,新聞記者的工作壓力有增無減,只有正視壓力、自我調適,用積極心態(tài)面對挑戰(zhàn),才能更加高效有序地開展工作。
第二,影響人的認知結構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目標定向,二是自我效能,其中后者是人們對完成任務能力的信心和判斷,會影響個體行為活動的效率、質量及情緒。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提高新聞記者的自我效能,才能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具體操作就是提升新聞采編能力。尤其是在信息時代,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是一名合格記者的基本要求,除了采訪寫稿以外,還要從圖片拍攝、視頻錄制、后期編輯處理、設備平臺使用等方面入手。換言之,只有掌握“十八般武藝”,做一名復合型人才,才能適應新的工作要求,將壓力挑戰(zhàn)化為無形。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生產成本降低,質量魚龍混雜。新聞記者必須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做一名優(yōu)質的新聞傳播工作者。具體來說,要具備以下幾種意識。
一是信息意識。記者在新聞信息的傳播中,應作為新、舊媒體交互融合的橋梁。一方面負責信息的獲取,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經過加工、核實后在傳統(tǒng)媒體上發(fā)布,引起更多受眾的關注,增強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要利用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對新聞事件進行追蹤,進一步提高傳播效果和個人影響力,擴大受眾范圍。
二是服務意識。以某新聞資訊APP 為例,其由數十個主題頻道組成,每個頻道有自己的服務主頁,涉及電商購物、社區(qū)交流、生活服務、公益活動等內容,形成了精準細分的粉絲群體。發(fā)布新聞信息時,記者除了采訪以外,還要提供必要的服務,如發(fā)布重大疾病患者的信息,為其開通救助通道;尋人尋物,對生活閑置物品進行置換;幫助人們解決生活、工作、情感上的問題等。
三是把關意識。自媒體的出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聞行業(yè)的門檻,記者作為“把關人”的身份被弱化[5]。在媒體融合背景下,要求記者增強把關意識,用專業(yè)的眼光對新聞信息的真實度進行分辨、評價,確保新聞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沒有疏漏,幫助受眾更加準確地理解接受,避免引起沖突矛盾。以《關注》欄目為例,針對社會熱點話題、影響力較大的新聞事件,通過深入采訪和長期跟蹤,還原事實真相,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對信息技術進行熟練運用,才能適應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工作要求,以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典型代表。
第一,對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進行熟練操作,掌握社交平臺、短視頻APP 的使用技巧。新聞記者從傳統(tǒng)媒體人轉變?yōu)樾旅襟w人、融媒體人,要想實現彎道超車,就必須補齊技術短板,豐富用戶體驗。以《新聞聯(lián)播》為例,其于2019 年入駐抖音平臺,現有粉絲3 617 萬,發(fā)布內容獲贊3.6億。其構建的短視頻生態(tài)模式,既突出主流價值,又具有創(chuàng)新活力。
第二,在新媒體的運營上,記者應該從受眾群體的細分入手,為不同受眾提供針對性的內容,實現新聞信息的精準化傳播。媒體融合背景下的記者,不僅是優(yōu)質新聞的生產者,還是多種技術手段、多種傳播介質的融合者。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記者,哪里就有事實和真相。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記者自我重塑不是個體行為,而是整個新聞行業(yè)的群體行為。為了幫助記者邁出堅定的步伐,還需要記者供職的單位改進工作機制,提供制度保障,促進記者實現自我重塑。
第一,協(xié)調機制。優(yōu)化新聞生產各環(huán)節(jié)的業(yè)務流程,定期召開媒體融合協(xié)調會,對人力、物力等資源統(tǒng)一調配,明確記者的責任和權利,科學設置新聞生產周期,各部門協(xié)作發(fā)揮出合力。
第二,激勵約束機制。落實考評工作,設置科學完善的評價指標,如收視率、市場份額、營銷能力、新媒體指數、受眾互動量等[6]。以新聞資訊APP 為例,對于此類記者的考評,以訪問人數為數據源,從總訪問人數、單個內容最高訪問量、訂閱用戶增量、活動參與次數四個方面,對該手機頻道的運營狀況進行綜合評估。同時,采取適宜的獎懲措施,例如設置新聞傳播獎勵基金、評優(yōu)評先,激發(fā)記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自身不斷進步,增強新媒體平臺的競爭力。
綜上所述,媒體融合是信息時代的必然發(fā)展趨勢,對新聞行業(yè)及從業(yè)者而言是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只有轉變思想觀念,正確處理壓力挑戰(zhàn),明確角色定位,熟練運用信息技術并改進工作機制,才能促進新聞記者自我重塑,不斷提高綜合素質,滿足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工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