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佳欣(四川師范大學(xué) 美術(shù)學(xué)院·書法學(xué)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唐太宗喜歡王羲之究竟到什么程度呢?“二王”中,他貶低王獻(xiàn)之,推崇王羲之的書法,并稱其為“書圣”,還大量收集王羲之的墨跡,巧取《蘭亭序》,并令當(dāng)時的書法名家摹寫了《蘭亭序》,多個版本流傳世間。還命懷仁從內(nèi)府所藏王羲之真跡中直接集字,為《集王羲之圣教序碑》,此碑雖為石刻,仍盡顯王羲之書法風(fēng)韻。唐太宗更是身體力行,從未間斷對王羲之書法的學(xué)習(xí),尤其是行書。從代表作《晉祠銘》《溫泉銘》可以看出王羲之書法的影響。王羲之的行書代表作有《蘭亭序》和《集王字圣教序》;唐太宗的行書代表作有《溫泉銘》和《晉祠銘》?,F(xiàn)將兩人的代表作逐一比對分析唐太宗究竟取法如何。筆者將從書法的筆法、結(jié)體和章法這三個要素去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取法王羲之的。
《溫泉銘》
《晉祠銘》
《蘭亭序》
《集王字圣教序》
《溫泉銘》
《蘭亭序》
《溫泉銘》
《蘭亭序》
《溫泉銘》
《集王字圣教序》
朱和羹《臨池心解》云:“正鋒取勁,側(cè)筆取妍。王羲之書《蘭亭》,取妍處時帶側(cè)筆。余每見秋鷹搏兔,先于空際盤旋,然后側(cè)翅一掠,翩然下攫,悟作書一味執(zhí)筆直下,斷不能因勢取妍也。所以論右軍書者,每稱其鸞翔鳳翥?!睆挠涊d中看出,王羲之《蘭亭序》以側(cè)鋒為主,整體書法風(fēng)格取妍媚。啟功先生的《論書絕句百首》:“書法至唐,可謂瓜熟蒂落,六朝蛻變,至此完成。不但書藝之美,即摹刻之工,亦非六朝所及。此碑中點畫,細(xì)處入于毫芒,肥處彌見濃郁,展觀之際,但覺一方黑漆版上用白粉書寫而水跡未干也?!眴⒐ο壬f書法發(fā)展到唐代,所有的條件都已經(jīng)成熟了,好比瓜熟蒂落。魏晉南北朝所有書體演變結(jié)束了,到了唐朝自然而然成形。書藝精美,摹刻的工藝遠(yuǎn)超魏晉南北朝時期,而為唐太宗書法石刻的工匠肯定是當(dāng)朝第一人,只為將唐太宗書法展現(xiàn)得最為極致。通過碑可以看出,點畫細(xì)微處毫芒畢現(xiàn),肥處彌見濃郁,觀看的時候,好像在一方黑漆板上看見用粉筆書寫,但是還未干透。對唐太宗書法絲毫不掩稱贊。《溫泉銘》是以藏鋒為主,中鋒行筆,整體書法風(fēng)格取遒勁。與其《蘭亭序》相似,兩者都是沒有牽絲連帶,而是采用暗連的形式,上下貫通。清代楊賓《大瓢偶筆》云:“今觀此碑,絕以筆力為主,不知分間布白為何事,而雄厚渾成,自無一筆失度。”《晉祠銘》此碑用筆厚重,而不乏骨力?!稌x祠銘》是以藏鋒為主,線條圓渾,線條遒勁有力,變化較少,點畫之間的呼應(yīng)較弱。細(xì)細(xì)品味,與王羲之《集字圣教序》非常相似。王羲之《集字圣教序》雖然是懷仁集字成碑,而且不是每個字都能找到,但是憑借個人對王羲之書法的理解,通篇展現(xiàn)出王羲之的書法特征。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試看以下“不”字:
第一個“不”字,橫畫兩頭重中間輕,楷化明顯;第二個“不”字,橫畫入筆由輕到重、由重到輕,行筆流暢自如;第三個“不”字,線條提按技巧性動作特別多,充分展示了王羲之書寫的老辣與熟練;第四個“不”字,由重到輕,線條弧度向上彎曲,姿態(tài)輕盈。
第一個“不”字,露鋒入筆重到輕再到重,向上挑帶出鉤;第二個“不”字,豎畫由上一筆順勢從上往下,由輕到重,形成一個小頓筆;第三個“不”字,《蘭亭序》中的豎畫姿態(tài)更加多變,線條起起伏伏,上一筆與下一筆似連非連,用筆爽利有勁,中鋒側(cè)鋒行筆。第四個“不”字,由輕到重,向右順勢往上帶出下一筆。
第一個“不”字,點畫牽連,姿態(tài)平穩(wěn);第二個“不”字,點畫在縱線拉伸上視覺效果,如向下作點,視覺上變長,中鋒入筆,中鋒行筆;第三個“不”字,隨行扭動彎曲,姿態(tài)各異,動中有靜;第四個“不”字,如石壓蛤蟆體,筆畫飽滿。
總的來說,一個同樣的字,不同的書家書寫,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即使同一個書家在不同的狀態(tài)下書寫的效果都不一樣。唐太宗和王羲之兩人書寫的四個點畫形態(tài)都截然不同。《蘭亭序》是在自然中吸取營養(yǎng),雖然《晉祠銘》中的“不”字與《蘭亭序》字形走勢大致相同,但是有形無勢、勢態(tài)都稍微遜色。東漢蔡邕在《九勢》開頭寫道:“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睍▉碓从谧匀唬匀皇挛锟梢栽跁ㄖ斜憩F(xiàn)出來,自然就產(chǎn)生了陰陽兩極;有了陰陽兩極,那么書法的形體和態(tài)勢也就形成了。對比唐太宗與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唐太宗兼取法王羲之的中鋒行筆,但是在線條表現(xiàn)上還稍微略顯青澀,提按動作較少,還沒有達(dá)到如此高的水準(zhǔn)。
王羲之《筆勢論》云:“夫欲學(xué)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yù)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边@是王羲之個人對于書法結(jié)體總結(jié)的書學(xué)經(jīng)驗,強(qiáng)調(diào)字形的重要性,書法要追求矛盾變化,平淡不可取。結(jié)體長、短、方、圓外形特征明顯,字和字之間字形區(qū)別變化無常,但是卻能和諧統(tǒng)一。明趙崡撰《石墨鐫華》云:“唐得天下后,太宗祀晉侯而為之銘。高祖起兵時,曾禱于晉侯之祠而以是報亨之。太宗制文并書,全法圣教、蘭亭而縱橫自如”??梢詮奶铺跁ㄉ峡闯鋈蝗》ā妒ソ绦颉贰短m亭序》,并且用筆縱橫自如,不愧是對王羲之書法的推崇者。所以將《晉祠銘》與《集王字圣教序》的字單獨(dú)拿出來比較,可發(fā)現(xiàn)字形十分相似,唐太宗的書法沒有脫離王羲之的束縛,還停留在摹寫的階段?!稖厝憽泛汀稌x祠銘》總體風(fēng)格還是十分相似的,試看以下選取的典型字例:
第一組圖片,“春”字,兩個都是縱向勢態(tài),向左微微傾斜,呈一個三角形。第一個字兩邊撇捺稍短,沒有伸展開,有點短促。第二個字左低右高,撇捺伸展,似輕盈少女在翩翩起舞;第二組圖片,“年”字,第一個字重心整體向上,上半部分分布不均勻,最后一個長橫,向上彎曲,像繃緊的弓弦,極有力量,呈倒梯形。第二個字三個橫畫將上半部分均勻劃分,給人一種穩(wěn)定的觀感;第三組圖片,“天”字,兩個都呈梯形。第一個字的撇由重到輕和右邊由輕到重,但是“天”字整體向左傾斜,捺畫肥厚,著力維持平衡。第二個字撇捺粗細(xì)一致,布白均勻,左右對稱,恰到好處。只有仔細(xì)觀察,才能看出王羲之巧奪天工,對一些細(xì)節(jié)的微妙處理,無人能及。
《晉祠銘》
《蘭亭序》
《晉祠銘》
《蘭亭序》
《晉祠銘》
《集王字圣教序》
第一組圖片,“之”字,第一個字向左上昂揚(yáng)著頭,脖子和身子連成一條線,像一只姿態(tài)高傲的天鵝。第二個字微微向左傾斜,橫撇捺直出,線條干凈利落,毫無拖沓,如在海洋中的巨型船只游行,稍顯笨重;第二組圖片,“能”字,左右兩部分分布均勻,整體呈正方形。第一個字左右兩部分“上下方正,左右齊平”,中規(guī)中矩,變化連接處略顯生硬。第二個字處理正方形字體,靈活多變,上下錯落,點畫順勢往下帶,打破常規(guī);第三組圖片,“夫”字,字形極為相似,呈三角形,飄逸中求穩(wěn)定。第一個字豎撇從兩筆短橫中間劃分,導(dǎo)致右邊捺畫空間不足,所以兩邊有點過于均勻。第二個字豎撇從左邊劃分空間,捺畫足夠向右拉伸,形成一種極為平衡的動態(tài)。
陳思在《書小史》中曾言:“太宗工隸書飛白,得二王法,尤善臨古帖,殆于逼真。”認(rèn)為唐太宗的書法在學(xué)習(xí)王羲之的書法中極為逼真。大家對于唐太宗的書法評價還是略顯寬容,只是字形大概差不多,其實還相差甚遠(yuǎn)。
王羲之《蘭亭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對于唐太宗的書法影響深遠(yuǎn),唐太宗代表作《晉祠銘》《溫泉銘》《屏風(fēng)帖》等都是參研王羲之的書法,被后世稱贊。甚至《晉祠銘》作為以行書入碑的先例,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碑。試看以下書法局部圖:
《溫泉銘》《晉祠銘》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仿《蘭亭序》的章法。前面說到《蘭亭序》中以露鋒為主,字與字之間筆斷意連的筆畫,反而呈現(xiàn)一種整體連貫的感覺。其在章法上采用了縱有行、橫無列布局,行云流水,一氣呵成。還有一個要素就是節(jié)奏韻律,字體大小錯落,總體呈縱深體勢。此作前面書寫還略顯拘謹(jǐn),到了中間部分收放自如,最后情傾筆端,率性書寫?!稖厝憽沸袝氡菂s能將行書的飄逸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也是一大優(yōu)勢。整篇布局有行無列,前面部分書寫以行書為主,情感充沛,中間部分以行楷為主,有一種慢慢穩(wěn)定心境的感覺,后面部分以楷書為主,不似前面,反而平淡無奇。每一行字的大小變化,整體走勢向左傾斜,字與字空間互相穿插,章法布局明顯比《晉祠銘》要更加生動,字內(nèi)空間字勢外拓,張力十足,與王羲之書法的秀美相比,力量感極強(qiáng)。其可以算善書,卻屬實不能與《蘭亭序》相媲美?!稌x祠銘》前面部分偏楷書較為端莊,中間部分偏行楷輕松自然,最后部分偏行書情感流露。但是《晉祠銘》很多用筆細(xì)節(jié)處理得稍顯粗糙,字與字之間的大小變化一致,大字寫小、小字寫大,過于平均,字內(nèi)空間布白較為均勻,字勢盡可能往外擴(kuò)張。兩相對比,唐太宗章法布局處理太用力,更顯刻意。沒有書寫時一氣呵成的連貫,情感傳達(dá)略顯生澀。
根據(jù)以上這些比較,能夠清晰明了地看出唐太宗取法王羲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評價。但是筆者卻有不同的觀點,宋張耒《宛丘集》說唐太宗“用筆精工,法度粹美 ,雜之二王帖中不能辨也”。這既是對唐太宗的肯定,也是對唐太宗的否定。從《溫泉銘》《晉祠銘》中的這些字來看,唐太宗實際都沒有完全脫出王羲之書法的特點,因為唐太宗始終追隨著王羲之書法的影子,最終還是沒有形成個人的獨(dú)特風(fēng)格。這對于后世的啟示也非常大,要想成為杰立特出的書法大家,自己的書法就要有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