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碧香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8;韓國又石大學,韓國 全州 55338)
潮州市地處于嶺南地區(qū)的東部,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對于古城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潮州古城除了有實質(zhì)的古城、民居、橋梁等存在,其中,潮州八景在城市中屬于知名度較高的景觀,而目前所提到的潮州八景主要是狹義地指清代的外八景。在歷史發(fā)展中,潮州有明清和新中國之后的八景,就明清兩朝時期的八景來說,清代遺留下來的外八景完整性比較好,在古城景觀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本文主要針對潮州清代的外八景進行考察,從空間位置、景觀要素、歷史淵源、文化內(nèi)涵等進行分析,并對植物要素在潮州八景中的文化內(nèi)涵做主要的研究,對今后潮州古城維持原有的景觀風貌和城市發(fā)展提供一些參考。
潮州清代的外八景有湘橋春漲、韓祠橡木、金山古松、北閣佛燈、鱷渡秋風、西湖漁筏、鳳臺時雨、龍湫寶塔,主要分布在古城的周邊、韓江兩岸、韓江中以及鳳凰洲?!跋鏄虼簼q”一景中的湘子橋橫臥韓江,直接連接韓江兩岸以及供船只往來航運?!绊n祠橡木”位于古城外東邊的筆架山上,在此處景觀登高可以遠眺湘子橋和古城?!敖鹕焦潘伞焙汀氨遍w佛燈”均在金山,“鱷渡秋風”則在韓江北堤,“西湖漁筏”位于古城外的西邊,而“鳳凰時雨”和“龍湫寶塔”位于古城外的南邊。古城景觀中的自然山體主要有筆架山、金山、葫蘆山,這三山占了四景,另外,韓江、韓江北堤、鳳凰洲、北溪各一景,總的來看,外八景分布的空間位置呈現(xiàn)一江一堤一洲一溪一湖三山的布局,古城的東南西北均有景,山、水、城與八景緊密關(guān)聯(lián)。清代潮州外八景的現(xiàn)狀分布位置如圖1 所示。
圖1 清代潮州外八景的現(xiàn)狀分布位置
潮州清代外八景的每一處景點都各有千秋,與水利工程、人物歷史、民間傳說、山水賞景等方面各有關(guān)聯(lián)。
從景名看,潮州清代外八景涉及植物的有兩處,韓祠橡木和金山古松這兩處在景觀功能上均有紀念的意義。從景觀要素看,外八景涉及橋、祠、閣、臺、塔、渡口的人工工程有6 處,其中有交通、紀念、航運、賞景等景觀功能。而涉及季節(jié)的有兩處,分別與人工工程相結(jié)合,從而形成了春、秋不同季節(jié)的景觀特色。出現(xiàn)動物圖騰名稱的有兩處,與建筑的臺、塔、氣象的雨、位置的水資源結(jié)合成了生動且富有想象力的景觀。潮州清代外八景的景觀要素如表1 所示。
表1 潮州清代外八景的景觀要素
潮州清代八景所在的植物環(huán)境有四景處于自然山體,山體是自然形成的,韓祠橡木、金山古松、北閣佛燈、西湖漁筏這四景周邊植物占比面積大。另外,鱷渡秋風、鳳凰時雨和龍湫寶塔三景臨江,湘橋春漲橫臥韓江,這四景雖然植物群落較處于山體四景的少,但視野均開闊,沿江岸邊的古樹多,生長的土壤多為赤紅壤。在外八景中屬于古樹的植物種類基本是散生。在湘橋春漲、鳳凰時雨和龍湫寶塔、西湖漁筏的岸邊古樹大多是榕樹(Ficus microcarpa Linn.f.),其樹型優(yōu)美,有些樹齡可達四百八十多年。湘子橋的橋頭兩側(cè)各有兩棵榕樹,樹齡在140~190 年。外八景的歷代詠景詩句雖然提及的榕樹不多,但在現(xiàn)狀和文獻圖片上是能夠看到潮州地區(qū)榕樹的廣泛存在。而在乾隆四十年(1775 年)時周碩勛纂修的《潮州府志》之卷二《氣候》中記有府境“地卑則多濕而少燥,南極則多暑而少寒”。[1]從記載的史實中可見清代潮州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種氣候同時影響到潮州的植物種類,在這一個地域能生長的又強壯的莫過于榕樹。
除榕樹外,木棉(Bombax malabaricum)在外八景中有3 處均出現(xiàn)古樹,木棉的別名是英雄樹。鱷渡秋風的北堤上有木棉,樹齡在150 年以上,平均冠幅13.3m,在秋天能見韓江上帆船點點,木棉高大的風姿為此處景點增加了不少景色。韓祠橡木的植物種類除了橡木外,也有木棉古樹,隨著山體散生于不同高度。而西湖漁筏所在的西湖公園,其植物資源豐富,據(jù)統(tǒng)計,“景區(qū)內(nèi)有喬灌木(花木)92 科213 種,古樹名木33 株5 個科屬?!盵2]西湖岸邊的植物有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榕 樹(Ficus microcarpa Linn.f.)、木 棉(Bombax malabaricum)、紫荊(Bauhinia blakeana Dunn)、柳樹(Salix)等,其中,西湖漁筏岸邊的古樹在百年以上的約有十多棵,涵碧樓前的木棉近四百年。這類樹種同樣也是生命力頑強、姿態(tài)高大挺拔,適應于潮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清代外八景在一年四季中的植物色彩春、夏要比秋冬的豐富,常綠樹木多,秋天葉黃的景很難形成,由于常見樹種的樹冠大,在夏天易綠樹成蔭,由于潮州是熱帶季風氣候,到了冬天,大部分的植物仍是綠葉,所以一年常綠是自然現(xiàn)象,尤其是植物面積占比多的韓祠橡木、金山古松、北閣佛燈、西湖漁筏,縱使到了百花綻放的春天,綠色仍是主導色調(diào)。潮州西湖在春天的時候沿湖邊有木棉花、紫荊花,均是這一地域適應的植物種類,西湖漁筏由于有西湖水體的襯托,植物色彩的深淺會更加有層次,在春季賞景的時候植物是季相變化的最好時間。
另外,在歷史上關(guān)于外八景湘橋春漲的景詩有云:
“湘橋春漲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
激石雪飛梁上鷺,驚濤聲徹海門潮。
鴉洲漲起翻桃浪,鱷渚煙深濯柳條。
一帶長虹三月好,浮槎幾擬到層霄?!盵3]
可見,在當時的八景中有柳樹,而詩中的“鴉洲”指的是鳳凰洲,這涉及八景中的另一景觀“鳳凰時雨”,同是春天三月,鳳凰洲有鳳凰臺和桃花,韓江岸上有柳樹,一紅一綠形成了色彩對比。
總體來看,清代外八景除了春天、夏季有色彩對比之外,另外兩季基本為綠色大基調(diào),在色彩豐富的程度上較為遺憾。這可以在人工景觀后期的維護上彌補植物的色彩搭配,例如,增加開花植物種類,使季相色彩更加有層次,這樣在植物群落豐富的同時也可以增強外八景的植物美景度。
在景觀要素上,文化內(nèi)涵與植物關(guān)聯(lián)緊密的有金山古松和韓祠橡木兩處。
金山位于古城的北邊,山上樹木繁茂,到了宋代,潮州知軍州事王漢見金山有“山之形勝萬態(tài)”[4]的特征,便在此山“斬荊棘,興土木,開路徑”[4],逐步開辟了游覽景觀,目前其辟金山石刻的《金城山記》仍在金山。而清代外八景的“金山古松”就在金山上,這一景觀又名馬丘松翠,其歷史是紀念宋末抗元正將馬發(fā)和抗元的潮州百姓。在元兵侵潮之時,馬發(fā)率領(lǐng)全城百姓一起奮起抗擊,潮州古城難以攻陷,而后元將收買南門巡檢作為內(nèi)應,元兵進入潮州城后對老百姓進行屠城,在兵力難以抗敵的最后,馬發(fā)不得已收殘率百余人退至金山,并滿門殉節(jié)。后人便在金山上修筑馬發(fā)墓,并植下蒼松翠柏,用植物“比德”來紀念抗元的將領(lǐng)和百姓,清代鄭蘭枝的“金山北枕起高峰,萬古凝蔭一棵松”詩句正是對于這一歷史中高風亮節(jié)的人物進行了贊頌,而松(Pinus)的姿態(tài)和氣節(jié)是此處最適合不過的種類了,由此可見,金山古松的植物比德明顯。
在潮州清代外八景中,韓祠橡木源于唐代韓愈被貶潮州的歷史。由于當時社會老百姓乃至憲宗都熱衷于崇佛熱潮,鑒于對社會的穩(wěn)定、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同時也基于對儒家道統(tǒng)的沖擊,韓愈進諫了《論佛指骨》,正是這份諫言惹怒了憲宗,便將當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貶于嶺南潮州。這對于當時的韓愈是人生一個非常大的轉(zhuǎn)折點,但對于處于嶺南僻處的潮州來說意義卻非凡。韓愈在潮州八個月,也有研究指出可能只有半年,可就這短短的時間,在潮州興辦教育對后代影響至深,“下逮北宋,潮州逐贏得了‘海濱鄒魯’的美譽?!盵5]以至于潮州后來一直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稱。
最先自發(fā)地對韓愈進行編錄成集的是潮州進士趙德的《昌黎文錄》,對韓愈的編纂資料這要早于今猶傳世的李漢《昌黎先生集》,宋代洪興祖《韓子年譜》謂:“趙德秀才,即敘退之文章七十二篇為文錄者?!盵6]這七十二篇趙德本人私曰為《文錄》,可惜此集沒有存世,但《全唐文》收錄了趙德的《文錄序》一篇。另外,曾楚楠在1993 年《韓愈在潮州》一書中對于“韓集之潮州刻本”在潮州的影響力,引據(jù)了歷史文獻作為佐證,內(nèi)容是“《永樂大典·卷5343》引《三陽志》云:潮州有‘大字《韓文公集》并《考異》一千二百版;中字《韓文公集》九百二十五版?!盵5]從《韓文公集》的潮州刻本看到韓愈在潮州的地位并非后人追加追崇的,而是歷史每個朝代都有佐證其在潮州的影響,在這些記載當中都說明了韓愈在潮州人心中的文化地位。而最早關(guān)于“韓祠橡木”的韓木可考記載,是南宋王大寶的《韓木贊》,當中提到“紹圣四年(1097 年)定丑開盛,傾城賞之。未幾捷報三人,蓋比前數(shù)多。繼是榜不乏人,……”[5]從清代潮州歷史檔案還可以看到潮州教育文化的重視程度,例如,“潮州雖然在地理位置上僻處一隅,但歷史上文化比較發(fā)達,重視教育,以科舉應試成績看,潮州在廣東省比較,舉人、進士取中人數(shù)都是居前的。”[1]陳余慶在《重修州學記》中指出“學校作成積習之所以致也”。[5]潮州的文教發(fā)展,得益于韓愈的儒學興化,同時也是后人深知文化發(fā)展決非朝夕所能成者,并歷代持之以恒將其發(fā)揚光大。
關(guān)于韓祠橡木的相關(guān)詩句有薛利和的《韓亭》、陳衍虞的《韓亭秋月》、劉克莊的《韓祠三首》、鄭昌時的《橡木遺跡》、楊萬里、黃補、陳知柔詩名為《韓木》的詩作等,韓木即是韓愈在潮州之時手植的橡樹,從詩作看,韓木在潮州歷史文化有著特殊的含義,同時,韓文公祠里有36 塊歷代碑刻,其中屬于年代最早是元祐七年三月己酉蘇軾為韓愈撰寫的《潮州昌黎伯韓文公廟碑》,內(nèi)容提到“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而潮人獨信之深、思之至,……”[7]可見,在這碑傳名文中當時韓愈治潮、潮人崇韓已在宋代顯現(xiàn)。到了清代,甚至在《潮州府志》可以找到“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8]的記載,可見,連韓愈手植的韓木都附上了預兆關(guān)聯(lián),對韓愈開潮州風氣之先這一貢獻都給予了肯定。目前,韓祠橡木開辟了橡木園,緣由于韓愈手植的橡木在乾隆中后期慢慢枯萎,“園中所栽的30 多株橡木均遠從韓愈故鄉(xiāng)河南移栽而來?!盵9]在此,可以看到這一景觀是將人、植物、歷史、文化等融為一體,并將橡木象征性的植物文化推至到了山、江、樹等皆姓“韓”的程度,這正如趙樸初所言的“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p>
潮州清代外八景中出現(xiàn)的植物在文化象征、氣節(jié)比德、景觀審美上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呈現(xiàn),甚至有了人格化和象征性的植物,尤其當中兩處景名與植物相關(guān)的景觀,即是橡木和古松,既有美學,也有潮州古城的歷史文化沉淀,這對在城市發(fā)展中增強城市文化景觀特征和內(nèi)涵,以及維護古城景觀風貌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