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奕珂
摘 要 高考新材料作文考查背景下,考生在讀題時容易遭遇忽略材料邏輯、漠視提示語、抓偏關鍵詞的現實困局。本文以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為例,具體論述新材料作文讀題的突圍之路,以期對語文寫作教學有一定啟發(fā)。
關鍵詞 新材料作文 讀題? 困局? 突圍之路
相較于近年來其他全國卷作文題,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呈現出回歸傳統的趨勢,避開此前全國卷的思辨類作文以及注重情境的任務驅動作文,而回歸到傳統的新材料作文。但不管作文命題形式如何千變萬化,對文題的準確解讀是寫作不偏題的核心所在。讀題正如閱讀理解,目的是得出“題意”??忌朐谟邢薜臅r間快速得出寫作核心,就需要立足文本,順著命題者的思路,重視命題者所給的材料、提示語以及要求的內涵。
縱觀新材料作文的命題,材料的作用大概有以下幾點:第一,材料是寫作的根基和起點??忌荒苊撾x材料空談一個話題,也不能先簡單概括材料隨后將之拋諸腦后。寫作的內容必須基于材料適當延伸。第二,材料是引發(fā)考生思考的重要部分。面對考場作文,考生要充分調動寫作欲望和想法,需要認真研讀材料。第三,材料可以作為文章的論據,甚至是框架??忌鶕牧线壿嫈M定框架,既不致寫作脫離材料,又可降低寫作難度。第四,材料的核心內容是文章立意的關鍵,文章是否偏題,在于考生能否讀懂材料。
一、新材料作文讀題的困局之思
新材料作文是近年高考作文的趨勢,相比于傳統的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降低了審題難度,給考生更多的選擇和思考角度,但與此同時,不得脫離材料的要求又讓一些考生在考場上胡亂拼湊素材,導致出現偏題、跑題現象??忌幸韵鲁R姷淖x題困局。
1.忽略材料邏輯
作文材料是寫作的起點,能否讀懂材料內涵,關乎作文立意是否準確。但考生往往讀題過快,只會簡單概括材料,缺乏分析材料的能力,從而無法抓住題目的真正要求,讓寫作淪為空談。作文材料包含命題者的良苦用心,往往包含多個層次,內涵豐富??忌艘獙Σ牧嫌谢镜母爬ㄌ崛∧芰?,還要有邏輯分析能力。分清材料邏輯層次,對于全文立意和框架構建大有裨益。比如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作文材料“好的故事”,其包含了三個層次:第一,好的故事對個人從外在到內在靈魂深處的積極影響;第二,好的故事對民族、國家的積極影響;第三,故事是有力量的??忌绻砬辶瞬牧系倪壿?,在行文時自然能打開思路,游刃有余。
2.漠視提示語
提示語位于要求與材料的中間,起著明確作文關鍵詞、明確寫作具體任務的關鍵作用。但在考場上,考生往往由于讀題過快,忽略提示語的關鍵信息,或者一掃而過,抓不住提示語的關鍵,導致因任務無法完成而失分。比如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提示語:“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逼潆m然簡短,但有值得關注的信息?!耙陨喜牧弦l(fā)”明確了寫作的出發(fā)點應當是材料;“聯想和思考”明確了除了用材料中的內容還可以進行適當聯想??忌绻曁崾菊Z的信息,就很容易脫離材料內容或者僅從材料內容進行寫作。
3.抓偏關鍵詞
抓不準關鍵詞容易導致偏題、跑題、寫作內容空泛等問題。關鍵詞在文題中的出現有幾個特點:第一,關鍵詞往往會反復出現;第二,關鍵詞往往是材料的中心話題;第三,關鍵詞經常出現在提示語中;第四,關鍵詞可以不止一個??忌鶕陨纤狞c抓關鍵詞,更能有效抓準。比如對于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很多考生認為關鍵詞是“故事”,于是全文圍繞“故事”展開,導致全文放大題目內涵,過于空泛。但當我們重新閱讀材料內容就可知,“好的故事”“故事的力量”才更能有效概括材料的核心內涵。
既然學生讀題面臨以上現實困局,該如何有效讀題呢?下面以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為例進行詳細解讀。
二、新材料作文讀題的突圍之路
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分為材料、提示語和寫作要求三個部分,材料相較于往年精簡了很多,但仍然是審題的關鍵所在,提示語和寫作要求與往年差別不大。讀題突圍方法如下。
1.理清邏輯,劃分材料層次
材料以“好的故事”為出發(fā)點,闡述了好的故事對個人成長、民族形象的影響,引導考生思考故事的力量。其具體可以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層:好的故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
第二層:好的故事,可以觸動心靈、啟迪智慧
第三層:好的故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第四層:好的故事,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形象
第五層:故事是有力量的
第一層,“好的故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闡述了好的故事對個人人際交流的意義,這是好的故事最基本、最外在的功能。考生可以自然聯想到,從小聽故事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世界,向別人講故事可以幫助別人理解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等。第二層,“好的故事,可以觸動心靈、啟迪智慧”,闡述了好的故事對個人內在的影響,可以是感性的觸動心靈,可以是理性的啟迪智慧。第三層,“好的故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闡述了好的故事對個人靈魂的影響,屬于內在影響的最深層次,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影響個人的一生。第四層,“好的故事,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形象”,闡述了好的故事從對個人的影響到對民族的影響,從個體到群體,還可以進一步延伸,比如好的故事對國家形象的影響。最后一層,“故事是有力量的”,它既是對上面四層的總結,又是對考生的啟示:思考故事的力量、故事的積極影響。
以上五層,包含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第一層到第三層,闡述了好的故事對于個人從外在到內在最終到靈魂深處的積極影響。第四層則把好的故事的影響上升到整個民族和國家層面。最后一層總結故事是有力量的。
2.讀懂提示語,明確文題任務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從提示語的“以上材料引發(fā)”的表述可知,考生需要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思考,不能脫離材料的內涵天馬行空地發(fā)揮。材料引發(fā)的是“你的聯想與思考”,“聯想”這個詞在2018年全國Ⅰ卷“寫給18歲青年”的作文題中出現過,這是時隔5年再度出現。它與2021年、2022年新高考全國Ⅰ卷提示語中出現的“感悟與思考”的不同點在于,“感悟”指向的是考生個人的主觀感受,“思考”更傾向于指向考生的理性感受。而“聯想與思考”,除了指向考生的理性感受,還可以讓考生談“聯想”?!奥撓搿痹诂F代漢語里的釋義是,由于某人或某種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由于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關的概念。從釋義可以看出,“聯想”要求考生從材料的相關概念想起相關的人或事物。材料的核心概念是“好的故事”“故事的力量”,那么根據提示語要求,考生應該從“好的故事”“故事的力量”進行聯想,適當延伸。相比于“感悟與思考”,“聯想與思考”則有更多延伸的空間。綜上,提示語要求考生根據材料,就事論事,并進行適當延伸,即考生在寫作時既不能脫離材料內涵,又不能只談材料內容??忌梢試@材料內涵“好的故事”“故事的力量”進行拓展。
第一,從“是什么”的角度出發(fā),拓展故事的具體內涵包括什么。故事可以包括神話故事、歷史故事、傳統文化故事、現代革命故事等。好的故事,可以是人的故事,比如中華兒女的故事;還可以是國家的故事,比如和平與發(fā)展的故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故事等。除此之外,考生還可以聯想到故事的背后傳遞的是什么,比如觀念、思維、價值觀、態(tài)度、觀點、群體的形象、民族的形象、國家的形象等。
第二,從“為什么”的角度入手,拓展故事的作用有哪些。比如,好的故事對個人、對民族、對國家的積極作用,這是材料直接展現的內容。講好了中國故事,對國家有什么作用?比如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國家形象和國際地位等。
第三,從“怎么做”的角度進行延伸,拓展講好“中國故事”。青年人應當怎么做?比如要有擔當和責任,在國際舞臺上建立起國家的敘述體系和話語體系。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講好“中國故事”?比如要滿懷自信,要展現中國特色,要具有全球思維等。
3.抓準關鍵詞,得出寫作核心
根據關鍵詞在文題中出現的特點,筆者主張關鍵詞可以找1~3個。在作文材料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好的故事”出現了兩次,材料內容圍繞好的故事對個人及民族的積極影響展開,最后總結“故事是有力量的”,由此得出,關鍵詞可以為“好的故事”以及“故事的力量”。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呈現出“瘦身”的特點,擁有自2016年漫畫作文以來字數最少的提示語,明確了任務,卻沒有提示關鍵詞。但我們根據材料確定關鍵詞難度也不大。
再綜合文題的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我們基本可以確定文章寫作的核心內容。
根據材料,考生可以選擇的角度有:從個人角度,可以論述故事對個人感性的影響,也可以論述理性的影響;從民族和國家角度,可以論述古今中外的好故事,可以從宏觀的角度論述中國的歷史變革故事、中國夢的故事,也可以從微觀角度論述中國的某些傳統文化故事、歷史故事、神話故事等。除使用材料提供的角度之外,考生還可以發(fā)揮聯想,從好的故事的內涵、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等角度進行寫作。
考生需要扣住核心詞“好的故事”“故事的力量”有邏輯地行文。最好的寫作應當是根據材料內涵扣住好的故事對個人、民族和國家的積極影響展開,適當發(fā)揮聯想,層層深入。
綜上所述,新材料作文讀題需要研讀文題的有效信息,理清材料邏輯,劃分材料層次,最終確定立意以及寫作框架;讀懂提示語,明確寫作任務,確保完成寫作;抓準關鍵詞,扣住核心概念,得出寫作核心,確保準確立意。
三、新材料作文教學的突圍之路
高考作文是考查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yǎng)的綜合性題目,在能力層級上屬于較高層級——表達與應用層級。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難度降低,但是考生想脫穎而出仍有一定難度。不少考生面對材料無法理清邏輯,面對簡短的文題因缺乏論據而下筆踟躕。在一線作文教學中,面對千變萬化的作文命題形式,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突圍。
1.有意識地進行思維訓練,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辨關系是近年高考作文的熱點話題,2023年高考題雖然沒有同往年高考題一般帶有明顯的思辨色彩,但通過如何讀懂材料邏輯、如何安排文章的邏輯結構,考查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何把文章寫得內容豐富,有深度、有文采、有創(chuàng)新,也考查了學生思想的深刻性。故而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比如,教師可在高中三年有序地開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訓練專題,以此系統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平時的作文訓練課加入邏輯詞運用訓練、常見作文思維結構訓練等;在閱讀課中設置思維討論話題或者進行讀寫結合語段練習等。在高中三年有意識地進行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獲得顯性的進步,也更適應高考選才的要求。
2.引導學生關注時代,增強文化知識積累
教育考試院在2023年高考結束后發(fā)布的試題解析中指出,2023年新高考全國Ⅰ卷試題的統籌設計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作文題中引導考生“厚植家國情懷,增強自信”,“引導考生思考故事這一載體中蘊含的事實、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講好故事的重要意義”。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多指向較為宏大的時代命題,今年也不例外,旨在引導青年把時代的發(fā)展與個人發(fā)展緊密相連,以體現高考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和服務選材的高考任務。故而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時代熱點,使其在宏大主題先行的作文背景下,能扣住時代脈搏,最終脫穎而出。在高中三年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多積累時事熱點素材、名人名言,厚積而薄發(fā),以便在考場上占據優(yōu)勢。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設置時事熱點分享環(huán)節(jié),課后組織學生對時事進行評論等。
3.加強讀題技術指導,強化日常訓練
審題是作文教學的老生常談,能否讀準題目要求關系到一篇作文的成敗。審題在高中幾乎貫穿每一節(jié)作文課,但為何學生還是怕跑題、偏題?這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教師的讀題技術指導不到位。我們總是拘泥于具體的題目而忽視了讀題的有效技術教學。因此,規(guī)范的、可操作性強的讀題技術指導十分必要。比如對新材料作文,教師就可以教會學生三步走:一讀材料,理清邏輯;二讀提示語,明確任務要求;三找關鍵詞,得寫作核心。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上,教師先展示技術,再示范講解,最后進行強化訓練。日積月累,學生的讀題能力會有明顯進步。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將通過讀提示語找到的關鍵詞,進一步落實到標題、分論點寫作中;將通過分析材料理清的邏輯層次,進一步落實到文章框架訓練中。這樣,讀題的效果才能真正發(fā)揮到準確構思和立意中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葛福安.讀題如讀文,遵路識斯真——談談對材料作文題的“閱讀理解”[J],語文建設,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