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意
七十三歲的李蘭娟院士,以一張滿是口罩勒痕的照片感動了很多人。李蘭娟的丈夫名叫鄭樹森,也是一名院士,兩人相伴四十載,幾乎從沒吵過架。李蘭娟是出了名的“醫(yī)學狂人”,時間幾乎都用在科研上,一年難得在家做一次飯。但鄭樹森理解她,從不責備她為家庭付出少。鄭樹森在香港讀博深造時,其父重病,李蘭娟怕影響丈夫學業(yè),獨自到公公身邊,一邊工作,一邊為公公診斷、打針、喂三餐,直到公公痊愈,在丈夫面前絲毫沒有居功自傲。相比于甜言蜜語,兩人之間只是默默地為對方付出,理解并感謝著對方,從來沒有認為自己做得更多。
心理學家斯騰伯格說過,愛情有三個組成要素:激情、親密和承諾。夫妻間的情誼不僅是單純的荷爾蒙吸引,更不僅是一時片刻的你儂我儂,隨著親密等級的上升,兩個人會從“激情”慢慢過渡到“承諾”。真正成熟而幸福的夫妻,在為家庭付出時一定是勢均力敵的。而讓大多數(shù)婚姻爭執(zhí)的起點,就是覺得自己做得比對方多。
計較付出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權利的爭奪”。一個人總是強調自己做得更多,最直接的好處就是便于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利用對方的愧疚心來達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這樣做看起來是自己產生了益處,但過度強調自身,就難免對對方進行指責和抱怨。這種暴力的溝通模式會讓夫妻之間的交流陷入僵局,讓雙方陷入更大的矛盾中。
知乎上有網友求助:“男朋友總看不到我的付出怎么辦?”其實,覺得對方忽略了自己,可能是你也在忽略對方?!拔矣X得他為我做得太少了,我付出太多了?!碑斶@個聲音在心中響起時,不要認為自己就一定是對的。開誠布公地問問自己吧:“他真的做得太少嗎?我真的委屈到無以復加了嗎?是客觀事實如此,還是自我感覺如此?我能不能想到一些他盡心盡力為感情付出的時候?”很多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情緒會掩蓋直覺。對方也許并沒有那么不堪,否則你當初為什么選擇了他?
當一個人有了“總覺得自己做得多”的想法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及時停下來問問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此時,我們心中一直端著的關于“誰做得多”的那一桿秤,才能重回平衡,不至于傾斜甚至崩塌。
如果客觀發(fā)現(xiàn)自己確實在付出中不平衡,那該怎么辦?《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一書中寫道:“女性常常付出太多,并因為得不到平等的回報而被忽視,因此應該設立自己的界限。”其實,不論男女,回答這個問題都需要明確自己對于“付出”的界限感。為對方付出前,不妨先問問自己:如果對方沒有回報,我還會去做嗎?
如果會因為對方沒有回報而產生怨氣,那不如不做。在一段感情中,判斷自己該不該做、該做多少,都應該遵循這個原則。如果你的答案是“仍舊會”,那么就享受這段感情吧,不要在意別人說什么,過你想要的生活,這一條永遠不會錯。這樣的愛,才不會沉重到給人以壓力和愧疚。
其實,在感情中覺得自己付出的比對方多是人之常情,但難就難在,一個人究竟為家庭付出了多少,是無法量化的,也就更無從比較誰更多了。與其說總覺得自己付出太多,不如說是覺得對方付出得更少,于是,想要改變對方的心就產生了。可是,改變一個人何其痛苦?付出說到底是一種感覺,為什么不放下對于付出感的執(zhí)念,把精力放到更好地生活上呢?
婚姻是一場修行,許多事如果一定要爭個輸贏,只能是有害無益。當我們接受了“不完全平等是人生常態(tài)”,當我們愿意放下權力的爭奪,愿意承認對方的付出,我們才算真正地放下了“我執(zhí)”,才能讓婚姻開出和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