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涌不息的中華千年文脈中,《楚辭》從上古走來。作為中國首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構(gòu)筑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源頭。這部辭賦之宗文采絢爛,開創(chuàng)了詩歌體裁“楚辭”。
“楚辭”可以理解為楚人之歌,其中大多是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用充滿浪漫主義的風格來詠物敘事,而且強調(diào)民生關(guān)懷和個人修養(yǎng)。隨著不斷地發(fā)展,這個名詞就逐漸變成了以屈原騷體作品為核心的一個專門稱號。
屈原去世兩百多年后,西漢劉向搜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歷經(jīng)幾度寒暑,終于編訂完成《楚辭》,《楚辭》首度成書。東漢王逸作《楚辭章句》對其進行注解。北宋朱熹又作《楚辭集注》。
01
《離騷》篇
《離騷》是屈原作品的靈魂詩篇。全篇370多句,分為三個部分:開頭部分是屈原自述生平;中間部分是求教先賢,去尋找自己的理想對象;尾聲部分則發(fā)出了他自己的觀點。
《離騷》文采之華麗,想象之豐富,情感之真摯,可謂是燦爍古今,令人嘆為觀止,成為《楚辭》當中最具盛名的代表之作。
/《離騷》名句摘錄/
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
(參考譯文:只有大賢大德之人才能治理天下的土地。)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參考譯文:如果不能實現(xiàn)人生愿望和美政理想,我愿以生命去追隨彭咸的步伐。)
02
《天問》篇
《天問》為《楚辭》中僅次于《離騷》的第二大長篇。全詩有370多句,173個問題。
梁啟超指出,《天問》全篇純是對于相傳的神話發(fā)種種疑問:前半篇關(guān)于宇宙開辟的神話所起疑問,后半篇關(guān)于歷史神話所起疑問。對于萬有的現(xiàn)象和理法懷疑煩悶,是屈原文學(xué)思想的出發(fā)點。
屈原腳踏神州大地,仰望蒼穹,發(fā)出天問。其大膽探索的求知精神,都蘊含在一個又一個的追問當中,氣勢磅礴,發(fā)人深思。而這些驚世之問則激勵和啟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求索精神,跨越了兩千多年的發(fā)問,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的求索,我們對宇宙奧秘的好奇與探索,在這兩千多年的斗轉(zhuǎn)星移中從未有過間斷。
03
《橘頌》篇
《橘頌》開創(chuàng)了詠物言志的詩歌先河,是屈原的早期作品。橘這個意象貫穿了全詩始終,這個最核心的意象不只是屈原與楚懷王共同成長經(jīng)歷的一個見證,而且是屈原對那片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的一種情感隱喻,也是他對自身的一種期許。
《橘頌》是從屈原生命中發(fā)出的一篇詩歌。屈原以生長之地盛產(chǎn)的橘子來做自我比喻,表達了他早年就有的遠大志向。他立志要做一個賢能之士,去輔佐楚懷王,追求美政理想,為強大楚國而不斷探索??上ё詈?,屈原在楚國將亡之際,理想徹底破滅,認為自己有愧于先祖,有愧于國家,最終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橘頌》開篇: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意思是,皇天后土孕育嘉美之樹,橘樹生來就適應(yīng)這一方水土。稟受天命,不離故土,永世扎根在南國的土地。扎根深厚難以遷移,志向是那么專一。
其表達的思想,即橘樹生于南國,正如楚人生于楚國一般。橘樹扎根故土,為國家之富足繁茂自己,為國家之強大奉獻自己。詩人期望楚人亦如橘樹,胸懷“愛我家國,扎根故土”的美德。
04
后世影響
屈原去世九百多年后,中華大地又出現(xiàn)了一個經(jīng)濟文化極為繁盛的大一統(tǒng)時代——唐朝。而此時也興起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唐詩,成就中國文學(xué)的另一座高峰。但唐代詩人中最負盛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李白依然非常推崇屈原與楚辭,盛贊:
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州。
李白極為敬仰屈原的飄逸文風,并承襲其浪漫風格。李白詩情酣暢,有仙人風骨,故后世又稱之為詩仙。
宋朝大文豪蘇軾曾說:“吾文終其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惟屈子一人耳。”評價《楚辭》為“前無古,后無今?!?/p>
近代大文學(xué)家魯迅評論《楚辭》:“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
《楚辭》不僅對后世文學(xué)的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影響,更是將屈原的求索精神與家國情懷,鐫刻在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血脈之中,成為后世中華兒女上下求索之路上的精神典范。時隔兩千多年,人們依然感慨于屈原初心未改的家國情懷、一心為民的美政之思。
如今,我們品讀《楚辭》,是為探尋古人精神和當下需求的連接點,去體悟深植于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之中的愛國情感。此之謂溯中華民族之源流,辟中華文脈之新篇。
文/藝/評/論
屈原作品的文學(xué)魅力
⊙ 梁啟超
屈原以前的文學(xué),我們看得著的只有《詩經(jīng)》三百篇。三百篇好的作品,都是寫實感。實感自然是文學(xué)主要的生命,但文學(xué)還有第二個生命,曰想象力。從想象力中活跳出實感來,才算極文學(xué)之能事。就這一點論,屈原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不特前無古人,截到今日止,仍是后無來者。因為屈原以后的作品,在散文或小說里頭,想象力比屈原優(yōu)勝的或者還有;在韻文里頭,我敢說還沒有人比得上他。
他作品中最表現(xiàn)想象力者,莫如《天問》《招魂》《遠游》三篇?!短靻枴芳兪巧裨捨膶W(xué),把宇宙萬有,都賦予他一種神秘性,活像希臘人思想。《招魂》前半篇,說了無數(shù)半神半人的奇情異俗,令人目搖魄蕩;后半篇說人世間的快樂,也是一件一件的從他腦子里幻構(gòu)出來。
至如《離騷》:什么靈氛,什么巫咸,什么豐隆、望舒、謇修、飛廉、雷師,這些鬼神,都拉來對面談話或指派差事;什么宓妃,什么有娀女,什么有虞二姚,都和他商量愛情;鳳凰、鴆、鳩,都聽他使喚,或者和他答話;虬、龍、虹霓、鸞,或是替他拉車,或是替他打傘,或是替他搭橋;蘭、桂、椒、芰荷、芙蓉……無數(shù)芳草,都做了他的服飾;昆侖、縣圃、咸池、扶桑、蒼梧、崦嵫、閶闔、閬風、窮石、洧盤、天津、赤水、不周……種種地名或建筑物,都是他腦海里頭的國土。
又如《九歌》十篇,每篇寫一神,便把這神的身份和意識都寫出來。想象力豐富瑰瑋到這樣,何止中國,在世界文學(xué)作品中,除了但丁《神曲》外,恐怕還沒有幾家彀得上比較哩!
班固說:“不歌而誦謂之賦?!睆那暗脑姡弫矶际强梢愿璧?,不歌的詩,自“屈原賦”始。幾千字一篇韻文,在體格上已經(jīng)是空前創(chuàng)作,那波瀾壯闊,層疊排奡,完全表出他氣魄之偉大。
寫客觀的意境,便活給他一個生命,這是屈原絕大本領(lǐng)。這類作品,《九歌》中最多。如:
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湘君》)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溆熊瀑忮⒂刑m,思公子兮未敢言?!ā断娣蛉恕罚?/p>
秋蘭兮靡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锾m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云旗。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云之際?……(《少司命》)
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來迎,魚鱗鱗兮媵予。(《河伯》)
這類作品,讀起來,能令自然之美和我們心靈相觸逗,如此,才算是有生命的文學(xué)。
太史公評價屈原道: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雖未能盡見屈原,也算略窺一斑了。
(摘自梁啟超1922年在東南大學(xué)的演講《屈原研究》)
文/藝/評/論
毛澤東為什么愛讀屈原的詩作?
⊙ 徐中遠
毛澤東1913年在湖南讀書求學(xué)時就喜愛讀屈原的詩作。從1913年到1976年的六十多年里,毛澤東對屈原的詩作一直是青睞之至、情有獨鐘,走到哪里常常把書帶到哪里,有空就讀。屈原的詩作也是一直伴隨在毛澤東身邊的諸多書籍之一。屈原的詩歌也是毛澤東談詩、品詩、評詩的一個重要話題。
毛澤東為什么幾十年甚至在疾病纏身的最后幾年還這樣喜愛屈原、這樣愛讀屈原的詩作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屈原的詩作具有突出的思想性、人民性。
屈原所處的年代國家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各諸侯國爭權(quán)奪利,爭戰(zhàn)不休。面對國家將要滅亡的實際情況,屈原企圖挽救國家危亡卻又回天無力,分散的各諸侯小國走向統(tǒng)一的大趨勢無法阻擋。
在這樣的實際情況下他決心以死殉國。所以他的詩作字里行間都凝結(jié)著詩人對理想的追求、對國家的熱愛、對人民的熱愛。字里行間都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堅貞不屈的人格和情懷。他的詩作既有突出的思想性,又有顯著的人民性。他無情地揭露現(xiàn)實的黑暗,勇敢地揭露國家的昏聵、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腐敗。
毛澤東說他是“中國一位偉大的詩人”。在那樣的黑暗社會里,一個有才華、有抱負的人心不甘、情不愿,只能拿起筆,作刀槍,把自己的心聲、把心中的悲憤、把美好的愿望寫成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來與統(tǒng)治者抗爭。屈原的詩作,字字句句,都充滿著他的愛國、愛民、愛追求真理的情懷。這是毛澤東愛讀屈原詩作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屈原的詩作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性。
毛澤東對屈原的《離騷》之所以百讀不厭,就是因為《離騷》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具有豐富的想象,充滿著奇特的幻想。在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個文學(xué)流派中,毛澤東更喜愛浪漫主義,更愛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文學(xué)作品。
毛澤東1958年1月在南寧會議上的第二次講話中說過“光搞現(xiàn)實主義一面也不好”“學(xué)點文學(xué)”,當然不只是為了更好地管理文藝工作,更重要的是提高干部的文學(xué)素養(yǎng),而文學(xué)想象,是敢于打破陳規(guī)陋習(xí)、敢于展開超越現(xiàn)實局限的翅膀。
屈原的詩作包括《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都超越現(xiàn)實,具有豐富的想象。王逸在《〈離騷經(jīng)〉序》中寫道:“《離騷》之文,依《詩》取義,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云霓,以為小人?!边@些詩句中的超越現(xiàn)實的想象,都是毛澤東很為喜愛的。
《九歌·湘夫人》的故事,毛澤東就曾化用為自己的詩作:“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庇纱丝梢哉f明毛澤東對屈原詩作的藝術(shù)性即豐富的想象和浪漫主義的風格是極為欣賞的。
(摘自人民出版社《毛澤東晚年讀書生活20問》,有刪改)
詩/歌/賞/析
讀《七絕·屈原》
⊙ 王超
1961年秋,毛澤東想到了屈原,再次讀起了《離騷》,有感于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專門為屈原寫了一首詩《七絕·屈原》,借此抒懷。
七絕·屈原
毛澤東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币郧摹峨x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源頭之一。毛澤東曾說:“騷體是有民主色彩的,屬于浪漫主義流派,對腐敗的統(tǒng)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毛澤東認為屈原的詩詞猶如“纖筆一支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以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嫉惡如仇的態(tài)度,痛斥楚王身邊的奸佞小人,表達高尚的人格理想,發(fā)揮了重要的戰(zhàn)斗作用。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艾蕭和椒蘭都是《離騷》中的詞語,艾蕭即艾蒿、臭草,比喻奸佞小人;椒蘭,即申椒和蘭草,比喻賢德之士?!鞍捥⒔诽m少”意為小人多賢士少。屈原曾輔佐楚懷王,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nèi)政外交大事,力主聯(lián)齊抗秦,后遭排擠誹謗,兩次被逐,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屈原深感報國無門、救國無望,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于農(nóng)歷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楚國,以文做匕首、以死來醒世。
作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體現(xiàn)出深厚執(zhí)著的愛國熱情,在政治斗爭中堅持理想、寧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對現(xiàn)實大膽批判的精神,對兩千多年后的毛澤東影響極大。
毛澤東曾評價屈原說:“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毛澤東在很大程度上從屈原的作品中繼承、發(fā)展了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詩風,這對毛澤東的革命生涯和詩詞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早在1913年,毛澤東在湖南第四師范學(xué)校(后合并至湖南第一師范學(xué)校)讀書時,留下了一本筆記,前11頁就是手抄得非常工整的《離騷》和《九歌》,毛澤東還把《離騷》的內(nèi)容分段提要,寫成了眉批;革命戰(zhàn)爭年代,毛澤東不忘經(jīng)常翻閱《楚辭》;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仍反復(fù)研讀《楚辭》,多次勸人讀《楚辭》,在書信、講話中時常提到屈原、引用化用《楚辭》詞句。1957年12月,毛澤東還特意讓工作人員把各種版本的《楚辭》以及有關(guān)屈原和《楚辭》的著作收集起來,共50余種,以便集中閱讀。1972年,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和外務(wù)大臣大平正芳時,還將一部《楚辭集注》作為禮物贈送給田中角榮。
屈原創(chuàng)作《楚辭》之時,面臨的社會情況是“艾蕭太盛椒蘭少”,而毛澤東創(chuàng)作《七絕·屈原》之時,也正是我國處在內(nèi)外交困的多事之秋,毛澤東用簡短的28個字一方面高度贊揚了屈原的愛國情懷和斗爭品質(zhì),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在“暮色蒼?!薄皝y云飛渡”的形勢下,共產(chǎn)黨人臨危不懼、不屈不撓、堅定執(zhí)著、敢于斗爭的英雄氣概。
(來源:七一客戶端2022-05-31,有刪改)
屈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
我們閱讀屈原作品,要從中學(xué)習(xí)上下求索的求真精神,傳承其獨立不遷的家國情懷;用民本思想指引實踐,讓求索精神創(chuàng)造價值;溯中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與時俱進之路徑。
屈原身上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中的悲劇美和崇高美。這從端午風俗上就可以看出來,屈原自沉汨羅江之后,老百姓擔心屈原被江中的魚蝦啃食,就將飯團扔入江中喂飽魚蝦,這就是粽子的由來;而漁夫們聽說屈原投江,爭相營救,最后演變?yōu)橘慅堉鄣牧?xí)俗。這些端午習(xí)俗的來源說法很多,而“紀念屈原說”是其中影響最深最廣的一種。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屈原幼時就與楚王子熊槐相熟,并且一樣愛吃橘子。一日,熊槐告訴屈原,其父威王名字叫商,即商於之地的商。商於是楚國的發(fā)祥之地,楚國的祖先都埋葬在那里,但后來秦國奪走了商於,賜給秦大良造衛(wèi)鞅,即商鞅。幾代楚人心心念念都要收回商於之地。
屈原后來作《橘頌》,此時的熊槐已經(jīng)繼位為楚懷王,看完《橘頌》后大喜,欲封屈原為三閭大夫,以教化宗族子弟乃至楚人。在朝堂之上,上官大夫卻慫恿群臣推舉其子做三閭大夫,并質(zhì)疑屈原沒有美德,不是宗族子弟楷模,沒有資格擔任三閭大夫。楚懷王大怒,當堂朗誦屈原所作《橘頌》,盛贊此文是楚人的立身之本。大臣皆受觸動,一致贊成屈原為三閭大夫。
屈原做了十年三閭大夫。十年樹木,教化楚人。屈原的才華終于得到了認可,楚懷王勵志變法圖強,任屈原為左徒,為楚國制定新法。屈原任左徒時,制定國策,明法度、舉賢能、重農(nóng)耕、禁朋黨。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對內(nèi)改善民生,增強軍備;對外交好諸國,促成合作。
后來,魏國、趙國、韓國、燕國前來與楚國聯(lián)盟,共同伐秦。諸國合議,結(jié)成合縱聯(lián)盟,奉楚懷王為合縱之長,聯(lián)合抗秦。此時楚國在諸侯當中的威望達到頂峰,屈原與楚懷王心中的橘樹終于開花了。
但橘樹開了花卻未能結(jié)果。聯(lián)盟大軍打到函谷關(guān),秦人出關(guān)死戰(zhàn),聯(lián)軍損兵折將。而魏國和楚國卻背叛聯(lián)盟向秦國求和,最終五國紛紛退兵。轟轟烈烈的合縱聯(lián)盟就此瓦解,楚國在諸國面前威儀盡失,又面臨來自秦國的壓力,不得不與齊國聯(lián)盟。而楚國國內(nèi)的變法,也由于貴族不愿意接受更多的改革而變得舉步維艱,在這樣的內(nèi)外交困中,楚王的態(tài)度開始轉(zhuǎn)變了。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燕王噲讓相國子之代行王權(quán),推行改革,卻招致大亂。齊宣王趁機發(fā)兵,攻破了燕國。后燕王噲被齊王處死,諸侯震驚。
上官大夫趁機向楚懷王進讒言,說屈原已招致貴族不滿,應(yīng)當疏遠屈原,以團結(jié)貴族,避免重蹈燕國的覆轍;而齊國滅了燕國,已招致諸侯不滿,不能再與齊國聯(lián)盟,應(yīng)立刻交好秦國。
上官大夫還誣稱屈原喜歡攬功推過,聲稱若不及時處置,貴族會因為怨恨屈原轉(zhuǎn)而怨恨楚懷王。最終楚懷王罷免了屈原的左徒之職,屈原開始重新?lián)稳偞蠓颉?/p>
秦國為離間齊楚聯(lián)盟,派張儀出使楚國。張儀此人,善謀略,巧舌如簧。張儀向楚懷王承諾,愿意歸還六百里商於之地,以與楚國交好。商於之地是幾代楚王的夢想,楚宣王為商於之地郁郁而亡,楚威王為商於之地更名為商。楚懷王根本無法抵抗這個誘惑。即使有屈原與游士陳軫的苦苦勸諫,依然沒能阻止楚懷王的犯渾之舉。
等到楚懷王撕毀齊楚盟約,張儀許諾的六百里商於之地立刻變成了六里地。楚懷王暴怒,先后發(fā)動了丹陽之戰(zhàn)、藍田之戰(zhàn)。結(jié)果卻是讓無數(shù)將士捐軀于茫茫荒野,而漢中各郡縣均被奪走。韓魏兩國趁機南下攻楚,此時楚國四面受敵,已有亡國之危。
屈原臨危受命,出使齊國,齊楚兩國再約修好。此時,秦國卻向楚國求和,答應(yīng)將漢中一半土地歸還楚國。結(jié)果屈原還未回國,楚懷王就聽信讒言,放棄和齊國和好,直接倒向了秦國。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不久,屈原就從郢都被流放到漢北。漢北是屈原成長的地方,但此時已成人間煉獄。屈原心心念念的橘樹已被戰(zhàn)火吞噬,珍視的芳草也被兵車踐踏,到處都是逃難的百姓。一名老人遠遠地望著這一切,哀傷不已。屈原問他為什么不走。老人說,他生在這里,祖上家人也都埋在這里,就是死也要死在這塊土地上;他不怕死,只是擔心等到他死的時候,已無人為他收尸安葬。老人質(zhì)問屈原:為何沒有讓楚國變得強大?為什么沒有保護好百姓?屈原無言以對。
在漢北,屈原又遇到了剛從戰(zhàn)場上返回的傷殘士兵,他們不解地問屈原:為什么不與齊國結(jié)盟?為什么與秦國結(jié)盟,卻要與秦國交戰(zhàn)?屈原掩面長嘆。沒有得到回答的士兵,并沒有怨恨屈原,而是高唱屈原的《橘頌》,并誓言與家國共存亡。
在這次流放之旅中,屈原經(jīng)歷了太多磨難和彷徨,一路上看到楚國遭遇的苦難,悲嘆民生不興,將這一切始終銘刻在心中。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楚懷王晚年被囚在秦國。
當年,秦王要求楚懷王去秦武關(guān)會盟,重回朝堂的屈原屢次苦諫萬不能去。但是迫于秦國壓力,楚懷王不得不去。最終,楚懷王因不愿割讓土地被扣押,其間多次逃亡,均以失敗告終,直至公元前296年薨逝于秦。
屈原晚年則被楚頃襄王流放于江南之野,汨羅江畔。而楚頃襄王剪除屈原后,與秦昭王會于楚國舊都鄢郢,迫于秦國強大,竟然簽訂了極不平等的秦楚盟約,楚國危亡已在旦夕之間。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了。
忽有一日,屈原吃到故鄉(xiāng)產(chǎn)的橘子,追憶往昔,一時感慨萬千。在恍惚之間,屈原好像看到薨逝多年的楚懷王前來吃橘子,并且一如幼時一般,和自己互搶橘子玩鬧。兩人回憶起童年的橘子、青年時的《橘頌》,以及老年時橘樹的終生遺憾——楚懷王這棵“橘樹”最終也沒能重回南國。一時間,兩人默然以對,最終,楚懷王拿了一個故國的橘子離開了,只留下屈原孤零零一個人吃著橘子。
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
人生理想破滅,摯友枉死他鄉(xiāng)。在這樣的雙重打擊下,屈原沒有吃完橘子,就暈暈沉沉地睡下了。在夢中,屈原在父親的引導(dǎo)下往圣賢的大道上前行。在這條路上,他見到了中華民族的諸多先賢。屈原虛心向他們求教,何為“天下大道”?
虞舜說,治理天下之道,應(yīng)該任用賢能。虞舜任用皋陶擔任大理;伯夷主持禮儀;益主管山澤;棄主管農(nóng)業(yè);尤其是任用大禹治理水患,功勞最大。虞舜認為,于天下有大功者方能承續(xù)天下大道,于是就禪位給了大禹。
大禹為黎民蒼生,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大禹認為,為黎民造福就是天下大道。
商湯認為:“天道之德,及于禽獸。君王之德,及于黎民。”上天有好生之德,就連飛禽走獸都應(yīng)被愛惜,君王的德行則應(yīng)惠及每一位百姓。這就是天下大道。
周文王昔年囚困羑里,推演天下大道:上天公正無私,見有德之人便給予扶持。天下惟有德者居之,這就是天下大道。
正當屈原為求得天下大道而興奮不已時,忽然聽到有一老者在喊他,卻是賢大夫彭咸。彭咸是屈原的偶像,王逸《楚辭章句》說:“彭咸,殷賢大夫,諫其君不聽,自投水而死?!?/p>
彭咸說,高潔忠誠之人哪怕是落到被放逐的下場,也不能因世間泛起濁流,就同流合污;寧可跳進江流葬身魚腹,也絕不能讓潔白之身被塵垢沾染。
屈原夢醒,將所夢記了下來,即成千古名篇《離騷》。寫完最后一行,屈原放下了筆,也放下了生死。
最終,屈原在聽聞郢都被破后,負石投江,以身殉國。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提出了很多關(guān)于宇宙的疑問,氣勢恢宏的提問上溯亙古之初,直至楚國當下,追問宇宙本源、自然天道。其對天道的叩問,正是生命的至高追求。即使很多問題屈原心中也無答案,但敢于發(fā)聲的勇氣,勇于求索的精神,有時候比答案更珍貴。他啟迪了中國人對宇宙的想象和探尋。
2016年9月,在中國貴州大窩凼,天文學(xué)家南仁東主持建造的中國天眼終于竣工,南仁東因此也被稱為天眼之父。中國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能搜集到來自宇宙當中極其微弱的脈沖星信號,能探索宇宙百億光年之外的神奇奧秘,是目前地球上最靈敏的望遠鏡。
從《天問》到《離騷》,屈原的求索精神始終貫穿在《楚辭》里,同時也被一代代中國人傳承和踐行。中國天眼正是求索的眼睛。宇宙無窮,求索也無窮,我們探索宇宙的路,依然漫漫修遠。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020年7月23日,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fā)射升空。這個用《天問》命名的中國自主研發(fā)的火星探測器,在經(jīng)歷將近一年的太空飛行之后,終于飛到了火星?;鹦翘綔y器“祝融號”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為我們傳來了火星的照片?;鹦蔷褪枪湃怂f的熒惑星,而火神祝融則是屈原等荊楚先民的先祖。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進入預(yù)定軌道,發(fā)射取得圓滿成功,同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完成交會對接。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三名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和一號核心艙,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
兩千多年前,屈原仰望星空求索天下大道,而如今的中國航天已能探星攬月、逐夢空間站,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我們心中油然而生。中國天眼、天問一號、神舟十二號……在廣袤的宇宙中追求真理,探索奧秘,這是在地球藍星上最浪漫的事。屈原將詩篇寫在竹簡上,擁有著跨越千年時光的力量;而當下中國則是將詩篇寫在宇宙中,回蕩在寰宇之間。只要我們求索不息,我們的腳步必能走得更遠。我們定當如屈子一般,為后世留下更多的不朽“詩篇”!
人/物/評/論
《九歌·山鬼》中的屈原人格
⊙ 梁啟超
屈原腦中,含有兩種矛盾元素:一種是極高寒的理想,一種是極熱烈的感情?!毒鸥琛分小渡焦怼芬黄撬孟笳鞴P法描寫自己人格。其文如下: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參考譯文:在遠方的山坳處隱隱約約有個人兒在那里,身上披著薜荔,腰間系著女蘿。眼含秋波脈脈含情嫣然一笑,您會愛慕我的嫻靜和苗條的姿態(tài)。)
乘赤豹兮從文貍,辛夷車兮結(jié)桂旗。
被石蘭兮帶杜蘅,折芳馨兮遺所思。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后來。
(參考譯文:騎著紅色的豹,后面跟著毛色有花紋的貍貓,捆結(jié)辛夷扎在車上,用桂枝作為旌旗。身上披著石蘭,用杜衡當作飄帶,采摘下芳香的花草送給思慕的人。因住在幽深終不見天的竹林中,道路異常艱難崎嶇,使我姍姍來遲。)
表獨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
留靈修兮憺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
(參考譯文:不見思慕的人,我獨自站在那高高的山頂上,看著山下亂云飄浮云霧舒卷。深山里天色幽暗,白天如同黑夜,東風迅疾吹來,雨神也為我降下雨點。我耐心等待,想挽留思慕的人,使他樂不思歸;年華漸漸消逝,誰來使我再變得花容貌美?)
采三秀兮于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閑。
(參考譯文:我在山間采摘靈芝,山上山石堆積,藤蔓纏結(jié)。怨恨你啊樂不思返,但或許你也是想我的,只是沒有空閑而已。)
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參考譯文:山中的人如杜若般芬芳,渴的時候飲石間清泉,還有松柏遮陰。你是否想我呢,我開始半信半疑。)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鳴。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參考譯文:雷聲隆隆伴著蒙蒙陰雨,猿猴在夜空中凄涼的叫聲不斷。風聲颯颯落葉紛紛,思念著心上人啊又白白地叫人憂愁無限。)
我常說:若有美術(shù)家要畫屈原,把這篇所寫那山鬼的精神抽顯出來,便成絕作。他獨立山上,云霧在腳底下,用石蘭、杜若種種芳草莊嚴自己,真所謂“一生兒愛好是天然”,一點塵都染污他不得。然而他的“心中風雨”,沒有一時停息,常常向下界“所思”的人寄他萬斛情愛。那人愛他與否,他都不管;他總說“君思我兮”,不過“不得閑”罷了,不過“然疑作”罷了。所以他十二時中的意緒,完全在“雷填填、雨冥冥、風颯颯、木蕭蕭”里頭過去。
(摘自梁啟超1922年在東南大學(xué)的演講《屈原研究》)
人/物/評/論
屈原:大地上的詩人
⊙ 王躍文
每到端午,必思屈原。2300多年前,三閭大夫溯溆水而上,一個雪日黃昏,船泊吾鄉(xiāng)溆浦。那個冬天,詩人很迷茫,“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屈原不知自己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還將到哪里去。
司馬遷說屈原“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但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放逐江南,行吟澤畔,懷石沉淵。屈原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更是以民生疾苦為念的政治家,故其浪漫主義詩歌都根植于苦難深重的現(xiàn)實大地。他叩壁問天,所叩所問皆是人間事,或皆因人間事;他遺世獨立,為的是自疏濯淖污泥,而不是想做隱士;他上下求索,欲要解開無盡困惑以濟世,而不是徒為玄想。然而,屈原最終只能哀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屈原終生的痛,亦是他終生的苦。
屈原的痛與苦,代有知音。賈太傅客長沙,投書吊屈子,其賦曰“天不可預(yù)慮兮,道不可預(yù)謀;遲速有命兮,焉識其時”;司馬遷過湘水,“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陶淵明說自己“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李白看到的是“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杜甫十分失望,“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白居易以鶴自況,卻是“飲啄雜雞群,年深損標格”;蘇東坡才高命蹇,真希望不再奔波,“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然君子固窮,受命不遷。正如孔子所言:“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惫蚀蠓睬?,皆弘毅君子。比如蘇東坡,或許偶作惆悵語,觀其平生詩章卻是疏放豪邁,寄情高遠;杜甫亦寫自身境遇荒寒,然其筆觸最終皆落到對人間疾苦的悲憫與同情,雄渾壯闊;魯迅先生雖“慣看長夜”,卻是“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孩子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
中國自古詩人多與月亮有緣,屈原卻是例外。自《詩經(jīng)·月出》開始,古今中國詩人詠月之作汗牛充棟。但屈原從沒吟詠過月亮,只在其《天問》中問過兩句:“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夜光何德,死則又育?”這似乎成了一個隱喻:屈原始終是行走大地的詩人,他全部的愛與愁都在人世間。
(來源:文藝報20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