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玲
【摘 要】具身體驗是通過身體獲得的感覺信息,讓身體和心靈都參與整個學習過程的雙重結合。文章將從緊扣課堂結構,充分利用空間、合理規(guī)劃分配時間,把握具身要素;通過親身經歷、投入語言情境、借助音畫沖擊,喚醒情感共鳴,初探具身策略方面多渠道營造課堂活動實景,以達到情感體驗與思想共融。
【關鍵詞】音樂課堂 低年級學生 具身體驗 情感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注重感知體驗,營造開放的學習情境。藝術教學要通過各種藝術實踐活動,激發(fā)想象、調動情感、創(chuàng)造形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和認識世界的途徑,尊重學生獨特的感知體驗和多樣化的藝術表達。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情感的藝術,但現(xiàn)實中的一些音樂課堂,機械化的識譜訓練、枯燥的樂句教唱、單一的欣賞教學,使得音樂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提不起精神,久而久之對音樂學習失去了興趣。有的教師不能發(fā)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未能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喚起學生的內心情感,學生感受不到美和情感熏陶的音樂課堂,從而與音樂學習漸行漸遠。因此,教師應多渠道創(chuàng)設課堂活動實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音樂教育才能真正實現(xiàn)美育價值。
具身體驗是指通過身體獲得的感覺信息。人類的軀體擁有聽、嗅、觸、視、味等復雜的感覺通道和運動系統(tǒng),它們既各司其職又相互協(xié)作,接收外界的多種刺激,為后續(xù)的認知加工提供豐富的基本感覺信息。具身體驗就是讓身體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是身體和情感的雙重結合。正如我們常說的,音樂課要聽、唱、動、奏、演多種教學手段結合,看似“熱鬧”的音樂課堂,教師十八般武藝齊亮相,忙得不亦樂乎,而學生則在敲敲打打、蹦蹦跳跳中玩得不亦樂乎。教師沒有深入發(fā)掘和分析歌曲的音樂形象和情感因素,而急于組織學生用各種方式來表現(xiàn)歌曲,表面膚淺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無法真正地理解音樂。多感官具身體驗,讓學生的身體和心靈全方位地探尋、領悟、體驗音樂活動,并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使真情實感向更深處漫溯。
一、緊扣課堂結構,把握具身要素
(一)充分利用玩轉空間,“具身”無處不在
空間是教室、座位、活動位移的綜合體。一個學生在音樂課堂中,不僅能用嘴巴唱,還可以用手敲擊、用腳步行走感受音樂的長短、速度、情緒等。根據學習過程的需要,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活動空間,音樂教室可以更大、更豐富、更多元。學生可以在音樂教室中充分探索不同的體態(tài)、不同的陣形、不同的位移、不同的高度空間等,在變化的空間中感知音樂的變化,充分利用自己的身體體會音樂要素,為深入學習提供有利條件。
(二)合理規(guī)劃分配時間,“具身”如影隨形
一節(jié)音樂課只有40分鐘,教師需要合理分配時間,并預設學習內容和學習效果,而有的教師在備課時常常會為某個環(huán)節(jié)選取適當、適量的內容來設計“具身”音樂活動而犯愁,其實大可不必,具身體驗在聽、唱、動、奏、演等教學活動中都可以實現(xiàn)。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在教學中堅持聽覺為先的教學原則,無論通過何種方式聆聽或體驗音樂,都要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音樂上來,并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聆聽。我們常常見到,學生在聽音樂或欣賞視頻的時候,教師總是“不放心”地解釋,其實適當留白,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把聽到和看到的感受用心記錄下來,從聽覺、視覺到感覺再到顯性的表達,也是具身體驗,師生共同感知、探究,學生更多體驗的是音樂審美體驗的過程,收獲的是音樂審美的能力。
二、喚醒情感共鳴,初探具身策略
(一)通過親身經歷,聯(lián)系生活悟情
常規(guī)的教學流程分為導入、新授、拓展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而教師常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設計一個學生未知的、虛擬的教學情境作為導入,看似具有代入感,實際是教師站在自身的認知層面想象出的一個場景,學生不能感同身受,無法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因此只有以真實發(fā)生、學生親身經歷的事件為藍本,聯(lián)系歌曲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內心情感,引發(fā)認知沖突。
如蘇少版音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問好歌》,就是一首律動歌曲,一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音樂的方式跟老師、同學相互問好,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筆者在備課的時候,會根據節(jié)拍數形象地運用圖譜告訴學生,這段歌曲一共可以分為幾個樂句,每個樂句先走幾步再揮手相互問好(見圖1)。
筆者本以為學生們能夠按照預設效果一樣隨著鼓聲起準備出發(fā),先踏著步伐自由走動,當歌曲中出現(xiàn)問好聲時停下腳步揮手問好。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一年級的學生們聽到音樂響起,只記得“隨意走動”,完全記不得教師在游戲前的規(guī)則說明,課堂幾乎失去控制。一年級學生規(guī)則意識尚未形成,通過說教很難讓他們都做到行動聽指揮,做到整齊劃一。此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入:“同學們,當你們走進校園看到老師、同學的時候,你們會怎么做呢?”“跟老師、同學揮手問好”,一般學生們都會這么回答?!白哌M校園不亂跑,見到同學、老師停下腳步問聲好,老師相信很多同學都是這么做的。今天讓我們加入音樂,用這種特別的方式跟大家問好?!薄ㄟ^學生每天都要親身經歷的事情,觸發(fā)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不但有利于音樂唱游活動中習慣的養(yǎng)成,也能觸發(fā)真實情感,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二)投入語言情境,深化體驗入情
聲情并茂的語言是富有感染力和滲透力的,語文學科非常注重教師的語言表達、語音語調。其實所有學科亦是如此,教師準確的語言表達加上配合語境的音樂,能夠讓學生身心得到放松,達到身臨其境的教學效果。
第七屆全國音樂賽課低年級組第一名課例,解翔老師的《母雞叫咯咯》語言情境導入,至今都讓筆者印象深刻?!拔沂墙饫蠋煟芨吲d今天請咱們二(5)班的同學來上課,不過我今天還有另外一個身份——超大農場的主人。農場里養(yǎng)了好多可愛的小動物,歡迎你們來到我的農場,現(xiàn)在就和我一起去逛逛吧……”解老師親切、自然的表達,活潑、幽默的肢體語言,加上可愛的圍裙裝扮,把自己裝扮成一位農場的主人,手拿一把尤克里里自彈自唱,自信地向學生介紹自己的農場,和農場里的小動物們親切地對話、聊天,現(xiàn)場的學生和聽課老師仿佛置身農場,享受著農場里的慢時光,溫柔且浪漫、柔和且溫暖,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祥和景象。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情境導入,在“暢”游的心境下進行唱游教學,多感官具體體驗,學生們的歌聲、笛聲,每個細胞里都散發(fā)著仿佛置身農場的快樂氣息。
(三)借助音畫沖擊,迸發(fā)通感共情
如果人類的感官互換,人們可以用眼睛聽、用耳朵看、用鼻子嘗、用嘴來嗅……看似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在心理學角度解釋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lián)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我們把它稱為“通感”。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從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動畫作為切入口,將視覺元素與聽覺元素有機地結合使其相輔相成、相映生輝,迸發(fā)出心靈的火花。
蘇少版音樂一年級上冊歌曲《你早》,歌詞中描述了清晨小動物的活動,小鬧鐘丁零零叫小朋友起床,活潑、熱鬧充滿童趣的清晨景象,僅僅通過歌詞的描述顯得單一蒼白,教師在引導學生設計動作的時候,學生的想法也比較單一,缺乏主動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此時,教師可以加入清晨農場小動物們活動的視頻片段,公雞從窩里伸個舒服的懶腰起床打鳴,慢慢太陽升起;牛呀、羊呀紛紛活動起來了,相互問好打招呼;母豬媽媽剛生了一窩小豬寶寶,豬圈里熱鬧非凡,其樂融融。接著,教師輔之以婉轉動聽的音樂,加上視覺的沖擊,加入情感內核,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狀態(tài)下更加投入,創(chuàng)編的動作充滿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如有的學生把自己想象成某個小動物;有的學生變成在晨風里丁零作響的鬧鐘;還有的表演清晨上學的場景等。學生們自由的表演成為教學的點睛之筆。啟動藝術的通感之門,讓音樂情感滲透潤物無聲。
音樂被譽為“人類感情的速記”。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音樂,這是情感的語言,它能夠表達人類語言所表達不了的人的感受的最細膩的色彩!情感出自興趣,而興趣產生于學生在參與音樂課活動中的體驗。因此,多渠道進行具體體驗能夠營造課堂活動氛圍,以達到情感體驗與思想熏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