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柯靜
在清代道士詩壇中,江浙地區(qū)的道士創(chuàng)作成就最為突出,而朱福田又是其中的典型。一方面,他為人多才多藝,好彈琴弈棋,工詩善畫,詩藝上曾得姚鼐親炙,并與地方文士頻繁唱和。有詩文集《岳云詩鈔》(下文簡稱《詩鈔》)至少達八卷,其體量雖小,但在清代道士中則是翹楚。另一方面,即便后來成為散居道士,他仍然保持比較純粹的宗教身份,堅守清凈淡泊的本性,詩歌亦多題寫平淡中和的情懷。因此,他是一個純粹而典型的道士詩人。
朱福田,字樂原,號岳云,又號農(nóng)隱,江寧人。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卒年不詳,咸豐三年(1853)尚在世。他的經(jīng)歷比較特殊,早年因家貧入道,止觀而修。后于白鷺洲上建別業(yè),名為“麥浪舫”。麥浪舫雖然多次遭遇并且最終毀于水災,前后存續(xù)二十余年,但是它的存在,對于朱氏而言卻有特殊的意義。一般的道士多居住于道觀,他們的詩文也多與道觀這類公共空間緊密關聯(lián)。而當朱氏脫離宮觀、營造別業(yè)后,在麥浪舫存續(xù)期內,其日常行止便主要發(fā)生于這個私人空間。他的生活、情緒、創(chuàng)作也與麥浪舫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一
就社會活動而言,麥浪舫是朱福田與文人交游的重要據(jù)點。它的地理位置特殊,孫星衍《岳云詩鈔序》云:
(麥浪)軒為岳云所營作,室在水中洲上,如小艇。金陵諸山,四面環(huán)列如畫幅。其下田疇繡錯,麥苗萬頃,雖非十洲三島,而世塵自此遠矣。
別業(yè)雖然非典型的道觀建置,但它臨水而建,農(nóng)田環(huán)繞四周,無疑滿足了士人的遠離塵世的隱逸想象。同時,麥浪舫主人不慕名利、“古道照人、可敬可愛”(齊學裘語)的性情,對于混跡于名利場的士人而言又是一種警醒,成為促使他們自省的鏡鑒。在麥浪舫建成后,居寓江寧的文人像姚鼐、孫星衍、湯貽汾、包世臣、齊彥槐、齊學裘等,均曾到此游玩唱和,題詩作序。朱氏曾說姚鼐“枉駕麥浪軒,諸賢陪詠嘯”(《七君詠》),便是形容名士游聚于此的情景。
除了交游外,麥浪舫也是他生活的重要空間。別業(yè)的建成與遭遇給他的生活帶來的變化,成為他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創(chuàng)作主題。麥浪舫落成后,朱福田曾作詩云:
身世悲無限,棲棲尚在塵。深山臥風雪,有愧古人貧。數(shù)畝薄田在,幾間茅屋新。終焉復何憾,差足守吾真。(《秋日麥浪舫落成賦五律》其一)
擁有幾間新屋與數(shù)畝薄田,讓作者覺得足以保守其真。所謂“身世悲無限”,則與他的早年遭遇有關。據(jù)其《祭掃》詩序云“余自椿萱故后,家業(yè)蕭條,弟兄二人貧無所依,各相謀食”,說明他是因家貧而入道,居止精舍,遂有“棲棲尚在塵”的寄寓感。因此,即便麥浪舫比較簡樸,也不妨作者安然其中,“即此安耕鑿,何須計飽溫”(《秋日麥浪舫落成賦五律》其二)。他饒有興趣地為麥浪舫景點命名賦詩,如“息機草堂”“鳴秋溪館”“眠云醉月處”“柳塘花塢”等(《麥浪舫雜詠》),在尋常景物中發(fā)掘詩意,寄托閑情雅致,從而建構起詩意的棲居地。
麥浪舫是相對自足的場所,作者長期寓居其中,易養(yǎng)成平淡閑適、忘懷世情的心態(tài),“我亦能忘世上情”(《題道裝小像》其二)?!对娾n》中的作品,抒情真摯而平淡,少激烈發(fā)越之作,便與此有關。然而,由于麥浪舫地勢較低,易遭水患。當天災打亂生活秩序后,他的心態(tài)也受到攪擾。朱氏晚年麥浪舫創(chuàng)作的主題之一就是描寫水災,如《大水紀事》:
市與江連水拍門,茫茫何處辨平原。迎街但見懸罾出,讓路唯聞轉楫喧。秋堵難安鴻雁宅,夜臺新集餓夫魂。兇荒老去嗟頻過,百衲衣邊漬淚痕。
洪水造成平原淹沒、出行困難,破壞了他安定閑逸的生活。他雖然有田耕種,但也僅能維持日常衣食,難有積蓄,在晚年頻遇兇荒的情況下,生活難免陷入困頓,“才消積澇又嚴寒,除夕蕭條慘不歡。儉歲迎年稀爆竹,荒園無菜佐春盤”(《和楊石瓢雪夜寄懷之作》)。在水患嚴重時,麥浪舫還曾被浸毀?!冻酥壑聋溊唆掣匈x》描寫災后情形:
欹檐斜柱四無墻,三徑今為瓦礫場。老屋犬雞經(jīng)散失,舊窗桐竹改青蒼。漁人斫樹為行筏,稚子蹲盆當野航。此日乘舟來陸地,百年親見小滄桑。
住所被洪水浸毀后,作者重過舊址,看到其中墻體毀壞、雞犬散失,儼然瓦礫場。滄海桑田的變化大都發(fā)生于漫長時段下,而洪水卻在短期內讓作者生發(fā)滄桑之感,亦可見其心態(tài)所受攪擾的劇烈程度。
因為朋友的饋贈,他暫得渡過難關,《寄懷洪梅坪中翰》詩自注云:
道光三年癸未大水,麥浪舫皆成巨浸,田禾一空,先生哀余饑貧,饋以白粲,助以朱提,是年得不窘乏……舫之成多賴先生之力。
雖然有洪氏這樣“老能相恤少相親”(《寄懷洪梅坪中翰》)的故舊援助,然而天災頻仍,他無法僅僅依靠這種方式來獲得穩(wěn)定的生活保障?!肚锶帐鰬选菲渌脑啤捌缴回撊?,負人唯有債。能償心始安,不償心不快”,負債大概就是災后重建房屋所致。
災難改變了他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作詩不涉世事的傾向,《詩鈔》開始出現(xiàn)描寫民生疾苦的作品。如發(fā)大水時老弱倉皇逃命、村屋毀壞的情形:“老弱奔高阜,惶惶雨立愁。大風俄卷浪,村屋半隨流”;對災后農(nóng)田荒廢、谷價高漲的憂慮,“耕牛貧早鬻,疲佃遠多逃。處處農(nóng)功廢,騰騰谷價高”(《辛卯五月二十八日大水紀事》其三、其四);描述遭遇荒歉后麥田尚湮沒在水中、民生疾苦無人上達天聽的情形,“入年雨雪更兼旬,何止萊蕪甑有塵。風景悲涼荒歉后,閭閻潦草歲時新。四方民隱誰能達,萬頃江田麥尚湮”(《新年雨雪感懷》),隱含對地方官吏失職的批評。麥浪舫遭遇水災,導致作者的生活多次陷入窘境,這對于其創(chuàng)作主題的變化是有關聯(lián)的。
二
白鷺洲遠離城中心,麥浪舫又建于其中,人跡罕至,加上作者平時“性不好詣人,客亦鮮過我”(《秋日述懷》其二),這為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使其能夠專注于對私人情緒、思慮、意志的體驗。由此而創(chuàng)作的詩歌,往往帶有強烈的私人色彩。
數(shù)十年吟詠不輟,作詩漸成朱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時他是無聊作詩,“閑到無聊只賦詩”(《麥浪舫春日漫興》)。有時則是苦吟,“剩有幽懷自相慰,苦吟終日學寒郊”(《春暮偶成》)。他作詩的興致似乎不因時地的變化而衰減:
一日數(shù)篇得,千愁五字消。何人慰風雨,賴此遣昏朝。助興轉因酒,嘔心卒付瓢。撚髭未甚苦,立意在先超。(《苦雨中一日忽得數(shù)詩欣而有作》)
無論是助興消遣還是嘔心苦吟,詩歌都是一種無功利的興趣。當這種興趣轉化為習慣乃至本能時,作者不可避免會生發(fā)出更多的期待與追求。對于敏感的作者而言,閑逸是觸發(fā)思慮情緒的重要機緣,“悠然自是多遐想”(《麥浪舫春日雜詠》其十),于是無聊、孤獨、感傷等就成為麥浪舫詩作的常見話題。一般來說,道士較少抒發(fā)像世俗文人那樣張揚激越的情感,更多的是平淡低沉的情思,朱氏也是如此:
重陽哀雁下汀州,獨立蓬門易白頭。萬木風聲搖落感,千山雨氣混茫秋。高臺是處堪憑眺,濁酒何人與勸酬。悵望不開籬下菊,野堂村巷暮煙愁。(《九日感賦》)
起調即以哀雁之鳴渲染凄涼的氣氛,后文又圍繞重陽與孤獨展開描寫。風吹萬木,雨過千山的景觀,蘊含的搖落感與蒼茫感,烘托了秋日的憂愁與傷感。有高臺堪憑眺卻無人可共飲,凸顯了作者的孤獨。尾聯(lián)寫籬下菊花未開而產(chǎn)生悵惘之情,與暮煙引發(fā)的憂愁相映襯。以景結句又將憂愁融入含蓄而悠遠的景觀中,充實了詩的言外之韻。
作者自稱“我亦能忘世上情,水邊終日閉柴荊”(《題道裝小像》其二),終日閉隱漸漸培養(yǎng)出疏遠世事的自覺,其精神意念便能夠集中于朝夕相對的自然環(huán)境,因而能比較充分地體察萬物之趣:
拙守成吾計,青山日在門。春塘水活活,風岸草翻翻。鷺靜窺漁艇,鴉馴下竹根。閑中真趣領,不與外人論。(《春日閑居雜詩》其一)
春塘水活、風吹草翻等不過是尋常之景,但在守拙歸隱的作者眼中,卻蘊含著不易與外人道的真趣。閑逸狀態(tài)創(chuàng)造了適宜他悟道的契機,“草堂機事息,抱甕自茲始”,“窗下讀《南華》,潛心悟深旨”(《麥浪舫雜詠》其一、其五),“每向閑中辨物情,也知造物忌浮名”(《麥浪舫春日雜詠》其三)。作者修道不拘泥于環(huán)境與形式,“不藉名山洞觀居,……室中不奉諸真像”,而是追求更為本質的東西,即通過讀書來修心,“一卷《南華》道集虛”(《麥浪舫春日雜詠》其六)?!暗兰摗背鲎浴肚f子》:“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以此代指修煉時心靈的澄澈虛空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適宜詩思的孕育,在他的論詩詩中亦有明確的表述,“神來天外究誰尋,只要能空水月心”(《答友人論詩》),心靈要如同鏡花水月一樣虛空,才能湊泊神思。《詩鈔》隨處可見平靜之氣,與其獨居麥浪舫時的虛靜心態(tài)是有關系的。
朱福田家境貧寒,不得已出家為道,后又因緣際會營作麥浪舫這個屬于他所有的別業(yè)。他在其中體驗到的純粹而豐富的生活,是滋養(yǎng)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土壤。雖然他后來修建了新的地理位置更佳的別業(yè),但是麥浪舫給他的詩學活動帶來的意義和價值,恐怕是不可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