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斌
(白銀市會寧縣如東友好小學 甘肅 白銀 730700)
共讀是課內閱讀的有效閱讀方式,親子共讀是課內閱讀的課外延伸,只有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才能做好課堂內外的有效銜接,才能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養(yǎng)成讀書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目標做了明確的要求,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愛閱讀,在閱讀中體會讀書的樂趣;基本閱讀能力的養(yǎng)成:主要體現(xiàn)在正確、流利、感情讀文,學會朗讀和默讀。字詞句的訓練;主要體現(xiàn)在結合課文理解詞語意思,借助課文精美的插圖理解課文,常用標點符號表達效果及其經典文章閱讀和優(yōu)秀古詩文的閱讀。從而獲得閱讀興趣,體驗閱讀樂趣。
小學低段學生個體身心發(fā)展不完善,而且容易受到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具有極其不穩(wěn)定性特征。其思維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的接觸、理解停留在表現(xiàn)階段,沒有理性的分體,感性的對待。這種特征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去開展各種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
鑒于以上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價值和意義,以及課標對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結合兒童心理發(fā)展特征,我們探索出如下的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策略:
筆者通過大量的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就前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篩選,其普遍性存在的問題體現(xiàn)在:首先教師對語文課程標準沒有研讀,沒有掌握閱讀教學的總目標和階段目標,拔高教學的難度,增加知識點,這樣不符合低段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導致學生接受不了抽象的知識,慢慢的對語文學科產生畏懼感,久而久之,就厭學,甚至于逃學。其次,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不符合心理學規(guī)律。低段學生剛從幼兒園升上小學,低年級段起著過渡銜接的作用,如果在教學方式上產生顛覆性的變化,迫使孩子改變幼兒園時的學習方式,一段時間不會接受,從而使學習成效不甚顯著。最后,教師的評價機械,缺少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幼兒園時段教師對學生評價方式多采用鼓勵的方式,讓學生嘗試著去做,即使不成功,也給予肯定性的評價,重視過程性評價。而小學則重視結果性評價,只要掌握了知識點,學會了技能就肯定,沒有掌握,就否定,這樣忽視過程性評價的方式嚴重的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
教材的編排注重的是知識的體系化和技能的系統(tǒng)化,也就是編排是必須依據(jù)學生認知規(guī)律,而且盡可能的避免地域特征給學生獲得知識產生障礙。這就要求編排的內容普遍化,但是局限于有限的數(shù)量。學生僅僅依靠于教材很難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因此除了課內閱讀涉及到的拓展書目以外,還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從而拓展閱讀的種類,增加閱讀的數(shù)量,積累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開闊視野,所以整本書的閱讀意義重大,在小學階段值得推廣[2]。
閱讀書籍的選擇是閱讀教學非常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我們都知道市場上的書籍五花八門,多數(shù)所謂的經典類的閱讀都是經過編者的重新加工,滲透了編者的思想。雖說大多數(shù)圖書內容健康,但未免良莠不齊。甚至于有部分書籍內容不利益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選擇圖書至關重要。如何把握好低端閱讀教學書籍的選擇呢?筆者認為首先要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低段學生包括三個年級,一年級選擇圖書以繪本為主。學生初步涉及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但是他們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階段學習,一年級處于過渡階段。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停留在幼兒園的看圖聽故事的階段,讓學生一下接觸抽象的漢字,他們很難適應。而繪本通過插圖+漢字的形式編排,巧妙的解決了一年級學生思維過渡的需求。二年級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識字量,而且對文字有了初步的接觸,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技能。這個階段書籍的選擇簡單的帶拼音的童話故事類。到三年級的時候學生基本上能脫離拼音進行閱讀了,這個階段的書籍選擇不帶拼音的童話故事或者簡單的名著類了。其次,課外書籍的選擇最好是課內閱讀的補充或拓展。如學了《植物媽媽有辦法》,可以讓學生去閱讀科普類的帶拼音的閱讀書籍;學了《企鵝寄冰》,就可以閱讀《小狗的房子》等童話類的書籍。這樣有了課內學習掌握的方法和技能,就能針對性的開展閱讀。最后精選經典名著。經典名著的選擇首選國內的四大名著,而四大名著首先從《西游記》和《三國演義》讀起,當然是原著的改編版,淺顯易懂,學生感興趣。其次選擇外國的兒童名著讀物。這樣從小幫助學生樹立熱愛民族文化的理想,增加學生的文化自信。
選擇好了書籍,就要開展閱讀,低段學生的讀書和學習大多數(shù)是碎片化的知識,對整本書的閱讀學生沒有嘗試過,有讀過的,但大多數(shù)都閱讀了一部分,對整本書如何閱讀非常的盲目,無從下手。這就要求教師采取“共讀”的方式實施閱讀教學,即師生共讀或親子共讀,其中以師生共讀為主,讓學生在共讀中掌握讀書的方法[3]。
4.2.1 “共讀”開啟學生閱讀的金鑰匙
在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學生積累的閱讀知識不夠豐富,構建的閱讀技能不夠廣泛,所以學生對閱讀比較陌生,特別是習慣了課本上碎片化的閱讀,對長篇書籍的閱讀充滿了陌生感,再加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及其容易失去閱讀的興趣。鑒于此,低段語文整本書的閱讀需要在老師的指導,引領中進行。當然老師要做好整本書的閱讀計劃,合理的分派閱讀的時間和閱讀的內容。在老師科學、合理的帶動下,循序漸進的開展閱讀,這樣有助于控制閱讀的數(shù)量,從而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進而喜歡生閱讀,喜歡上讀書[4]。
4.2.2 “共讀”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
低段語文閱讀和高段語文閱讀的區(qū)別在于,低段語文閱讀主要培養(yǎng)學生興趣為主,對內容的涉及,只是要求學生能夠讀懂所讀書籍的基本內容,能用自己的話簡單的描述片段性的故事內容就可以了。對于好詞好句的摘抄、積累,或對句子的賞析,是高段語文閱讀的要求。所以教師在共讀的時候不能肆意的拔高閱讀的能力要求,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去引導。而對于老師來說,要在“引導”這個詞語上下功夫。首先引導學生認識書名,了解作者,閱讀目錄和內容簡介。讓學生初步對自己所讀的書籍有所了解。然后設置簡單的懸念,勾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從而產生興趣,進而自覺的去開展閱讀,并且在閱讀的過程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持續(xù)閱讀的興趣,老師可以借助圖書中的插圖,讓學生讀圖,讀文字,這樣雙管齊下的閱讀方式能有效的緩解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堅持力不夠的特點,讓學生盡可能保持長時間的閱讀。當然老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反復的強調閱讀的習慣,不能和同學說話,保持良好的坐姿等等。這樣間間斷斷的訓練,時間長了,學生就能養(yǎng)成持續(xù)閱讀的好習慣。最后要告訴學生愛護自己的圖書,不能在上面亂涂亂畫,不能卷起書角,閱讀完了自己要收拾好自己的書籍等,讓學生喜歡上圖書,才能喜歡上閱讀。當然教師還要做好閱讀過程性評價,對于低段的小學生來說,閱讀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興趣的激發(fā),所以教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給予學生盡可能多的鼓勵性評價,讓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中,一點一點的客服毛病,一點一滴的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
4.2.3 “共讀”溝通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共讀除了師生之間的校內閱讀以外,還有親子共讀,也可以說親子閱讀是師生共讀的校外延續(xù),旨在通過親子共讀,實現(xiàn)家長督促,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當然怎樣開展親子共讀,教師要利用家長會的時間給家長普及共讀的相關知識和需要注意的事項,讓家長配合學校完成閱讀的任務,延續(xù)閱讀的興趣。當然親子共讀不能有過高的要求。讓家長抽時間陪伴學生讀書,也可以增進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對教師的要求:低段語文閱讀教學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首先要求教師要研讀課標,熟讀教材,明確低段語文教學的總目標和階段目標,然后在熟讀教材的時候,能結合課標目標、理念,結合教材內容,聯(lián)系學情,從而確定自己的教學目標。其次是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不能拘泥于教材內容,要善于抓住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重新編排教材的內容,選擇趣味性強的活動類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切身體會、感悟語文知識的存在,從而學會學習,養(yǎng)成習慣。
對學校要求:低段語文教學要求學校要統(tǒng)籌規(guī)劃,合理的安排上課的進度和檢測的手段。如果把低階段的學生和高年級學生納入一個檢測的模式,就會導致低階段的教師為了追求教學成果,加速授課進度,增加授課容量,拔高授課內容,這樣功利主義的教育有悖于課標要求,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降低了學生學習興趣,致使學生在低階段的學習中思想波動,甚至產生抵觸的心理,這樣違背了課標,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得不償失。
總之,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要抓住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依托課程標準,圍繞總目標和階段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