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順
從“印度”到“婆羅多”,南亞次大陸上這個最大的國家,正在世界的目光中,迎來更改國名的歷史時刻。
最早的官宣,來自一份晚宴請柬。今年G20峰會本月在印度舉行,按照慣例,開幕當(dāng)晚有一次招待晚宴。開會前夕各國收到晚宴請柬時,吃了一驚,落款邀請人不是印度(INDIA)總統(tǒng),而是婆羅多(BHARAT)總統(tǒng)德勞帕迪·穆爾穆。更進一步的是,開幕當(dāng)天莫迪總理面前桌簽,已不是熟悉的INDIA(印度),而是BHARAT(婆羅多)。似乎是利用G20這個國際場合,“印度”向世界宣布,將成為“婆羅多”。
“印度”或者“婆羅多”,實際上都是南亞次大陸這個國家正式名稱。印度憲法開宗明義寫道:“印度(India),即‘婆羅多’(Bharat),是一個國家聯(lián)盟?!边@表明,兩種名稱具有同等意義。當(dāng)這個國家習(xí)慣用前一個名字來代表國名,世界當(dāng)然就此來稱呼這個國家。
從“印度”變成“婆羅多”,意義在哪里呢?
改名原因,目前沒有官方正式解釋。媒體解讀有凸顯民族文化說、有去除殖民色彩說等等,不無道理,也不盡其然。其實,憲法上并列兩個稱呼已經(jīng)說明,早在憲法制定的1950年,這個國家的人們對“印度”這個名字,是不太滿意的。
印度名稱,來源于印度河。印度河流域是人類文明起源之一,是最早出現(xiàn)農(nóng)業(yè)文明和定居社會的主要文明之一。這條3000公里大河孕育的文明,幾千年來由于不同民族讀音而名稱有所變化,從最早的Sindhu(意為河流,玄奘譯為“身毒”),到希臘人稱為Indus,再到英國殖民者定名為India,即今天譯稱的印度。這個名字涵蓋的是南亞次大陸上幾乎所有地區(qū),即所謂“大英帝國王冠上明珠”的地方。二戰(zhàn)后1947年英國放棄這顆“明珠”時,搞了個“印巴分治”,獨立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情況開始有了變化。
印度河源頭在中國的青藏高原,從喜馬拉雅與喀喇昆侖山間向西南流往阿拉伯海,路途中右岸匯入喀布爾河、左岸匯入旁遮普河等支流。流域總面積103萬平方公里中,中國5.3萬平方公里,阿富汗6.6萬平方公里,印度35.4萬平方公里,巴基斯坦56.1萬平方公里。
從這幅流域圖可以看出,雖然依然叫印度河,但印巴分治后印度河實際上成了巴基斯坦的主要河流。流域總面積中巴基斯坦占據(jù)一大半,并且主要是下游富饒的印度河平原地帶。每年平均2070億立方米印度河水徑流量中,80%水量約1665億立方米歸巴基斯坦,余下的405億立方米歸印度。很顯然,印度河的巴基斯坦屬性,更加突出。
“婆羅多”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摩訶有“偉大”意思在內(nèi)?!赌υX婆羅多》里有個感人的愛情故事,誕生了“偉大的”國王“婆羅多”,他的后代被稱為婆羅多族,生活在南亞次大陸大片地區(qū)。梵文被認為是佛教守護神梵天所造,有著“完美的語言”意思,雖然是今天印度22種法定語言中使用人數(shù)最少的語言,但梵文有著崇高地位,類似西方語系中拉丁文位置。出自梵文的“婆羅多”,既有光輝的歷史血脈,又有崇高文化地位,傳頌中又加載了“尋找光明與知識的人”含義,各方面自帶光環(huán)。
相比較而言,印度這個詞不僅已不太貼切,又由外族定名在殖民時代,內(nèi)心抵觸是難免的。再加上西方人粗糙簡單濫用,印第安人、印第安等等諸多殖民地色彩詞語,核心都是India,這就更加令人不爽了。相比之下,婆羅多,無論從歷史血脈還是文化意義上說,都是金光閃閃的。
這或許就是印度立法時,國名特意并列“婆羅多”的意義所在,這也為后來可能的變更埋下了伏筆。選擇在G20時刻,讓“印度”回歸“婆羅多”,是一個機會。
當(dāng)然國家改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涉及大量變更,也有反對聲音認為不應(yīng)過于草率,甚而認為有借改名煽動民粹之嫌。媒體普遍猜測,本月18—22日的議會特別會議,很可能正式推動從“印度”到“婆羅多”這一進程。
英語和印地語都是官方語言,BHARAT,不是英語音譯“巴拉特”,只應(yīng)稱作“婆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