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 劉婉露 朱正日 王莉莉 姜 珊 劉淑梅 于雯涵 何 微
1.牡丹江醫(yī)學院附屬紅旗醫(yī)院腎臟內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醫(yī)學院附屬紅旗醫(yī)院護理部,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3.牡丹江醫(yī)學院附屬紅旗醫(yī)院消化內二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4.牡丹江醫(yī)學院護理學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5.牡丹江醫(yī)學院附屬紅旗醫(yī)院消毒供應中心,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臨床護理實習階段是護理實習生角色轉變的重要轉折點,也是臨床護理教學的重要階段,在實習階段,是護理實習生將理論知識轉化成實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護理實習生的臨床教學,不僅要注重培養(yǎng)其護理技能操作能力,更應該注重對其綜合能力進行培養(yǎng)。護理學的人文關懷是指在護理過程中,在為患者提供必要的護理服務基礎上,還要關注患者精神、文化乃至情感的需求[1]。護理實習生是臨床護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職業(yè)的特殊性,要求他們不僅要有過硬的護理技能,還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高尚的職業(yè)道德和人文素養(yǎng),其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確保臨床護理服務的質量至關重要。本研究將基于人文關懷為導向培養(yǎng)方法應用于護理實習生培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1 月至2022 年5 月牡丹江醫(yī)學院附屬紅旗醫(yī)院90 名護理實習生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 名。納入標準:①全日制護理專業(yè)學生;②無認知行為障礙,能主動參與和合作;③實習期8 個月以上者。排除標準:①自考與成人教育等非全日制護理專業(yè)學生;②因請假、病假、事假等原因不能參與者;③調查期間無法保證配合完成本研究者。觀察組男生6 名,女生39 名;年齡18 ~24 歲,平均(20.89±1.28)歲;在讀學歷:專升本7 人,本科38人;居住地:農村12 人,城鎮(zhèn)33 人;從事護理的意愿:愿意21 人,不愿意24 人。對照組男生7 人,女生38 人;年齡18 ~23 歲,平均(20.89±0.88)歲;在讀學歷:專升本6 人,本科39 人;居住地:農村13 人,城鎮(zhèn)32 人;從事護理的意愿:愿意22 人,不愿意23 人。兩組護理實習生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護理實習生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培訓方法,以教師教學為基礎,主要注重知識整合。即帶教教師按照教學大綱開展實習學習,通過理論講解、護理技能示范等方式進行帶教。觀察組采用基于人文關懷的培訓方法,具體培訓方法如下:①帶教教師參加人文關懷理論培訓。邀請牡丹江醫(yī)學院護理學院護理主講教師擔任授課教師,向帶教教師講解人文關懷理念及臨床應用等相關內容,在學習后,全體帶教教師書寫學習筆記和心得體會。開展帶教教師談心會議,相互交流學習心得。加強教育引導,營造人文關懷氛圍,使其將人文關懷融入精神與工作中。②建立基于人文關懷為導向的護理實習生培訓管理小組,由護理部主任、副主任、干事、護士長、帶教教師組成,明確以人文關懷為指導思想的培訓目的,制訂培訓計劃,落實培訓內容。③開展基于人文關懷為導向的多種培訓方法,如人文拓展、人文理論、人文實踐、人文記錄等多元化培訓方法,通過帶教教師的言傳身教,提高護理實習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和職業(yè)道德,指導護理實習生在日常臨床護理工作中落實人文關懷實踐,提高整體護理服務水平。兩組每月進行1 次培訓,持續(xù)時間6 個月。
1.3.1 理論、技能考核成績 采用同一試卷進行理論考核,題型有填空、判斷、選擇和簡答題,由護理部進行閱卷評分,滿分為100 分;技能考核由護理部統(tǒng)一抽取一項考試內容,滿分為100 分。
1.3.2 護理實習生綜合能力評價 采用自行設計的護理實習生綜合能力評價量表。量表包含臨床溝通能力、評判性思維和人文關懷能力3 個維度。每個維度包含8 ~16 個項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1 ~5 分”分別是“非常不好、不好、一般、好、非常好”。分數越高,說明綜合能力越強。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86。
1.3.3 護理實習生教學滿意度 采用自行設計的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包括護理實習生的學習興趣(3 ~12 分)、自主學習能力(3 ~12 分)、解決問題能力(3 ~12 分)、理論與臨床密切結合的能力(3~12分),及對授課方式、授課素質的評價(3~12分)。共15 個條目,從“不滿意”到“非常滿意”分別計分為1 ~4 分,總分為15 ~60 分。總分45 ~60 分表示非常滿意;30 ~44 分表示比較滿意;15 ~29 分表示不滿意。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84。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實習生理論、技能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實習生理論和技能考核成績比較(分,)
表1 兩組護理實習生理論和技能考核成績比較(分,)
?
觀察組護理實習生臨床溝通能力、評判性思維和人文關懷能力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實習生臨床溝通能力、評判性思維和人文關懷能力比較(分,)
表2 兩組護理實習生臨床溝通能力、評判性思維和人文關懷能力比較(分,)
?
觀察組護理實習生教學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實習生教學滿意度比較[n(%)]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實習生理論、技能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究其原因,在實習前期,學生們只經過學校四年制的本科學習,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實踐學習,對疾病基礎理論知識以及護理知識并不扎實,由于上學期間,技能操作考核都是模擬人,而不是真正的患者,其技能操作水平也有待提高,經過基于人文關懷為導向的培養(yǎng),使護理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更加融合,理論和技能考核成績提高。因此,通過基于人文關懷為導向的培養(yǎng),可以提高護理實習生理論、技能考核成績。
本研究結果顯示,以人文關懷為導向的培訓能提高護理實習生的綜合能力,即溝通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和人文關懷能力,觀察組護理實習生的臨床溝通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水平高于對照組(P< 0.05)。溝通能力是一個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2-6]。溝通能力的提高可能與定期舉辦護理實習生研討會有關。他們經常以研討會的形式讓每個人都很容易溝通,有助于提高護理實習生語言表達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可能是因為臨床實踐有助于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形成。進入臨床實踐后,學生要和帶教教師一起對患者負責,按照護理程序收集患者資料,評估患者情況,并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與判斷,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對患者的問題作出決策[7-10],有助于提高其評判性思維能力[11-16]。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水平顯著提高(P< 0.05)。本研究重視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選擇優(yōu)秀的帶教教師,進行人文關懷知識講座,提高其對人文關懷的認識,通過帶教教師言傳身教,為護理實習生樹立良好的榜樣,讓護理實習生體會到人文關懷的真諦,自覺地在臨床實習中實踐,提高了護理實習生的人文關懷能力。
本研究結果表明,以人文關懷為導向的培訓可以提高護理實習生教學滿意度,觀察組護理實習生教學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提示通過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方案與實施計劃,能提高護理實習生人文關懷理念,通過臨床教師的言傳身教,使護理實習生自覺行動,能夠臨床工作中處處為患者著想,深入患者內心,滿足患者的需求,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護理實習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通過帶著問題的方式參與臨床實踐,更容易激發(fā)護理實習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主動地去查找資料、學習知識,解決臨床實習過程遇到的問題,通過這種主動求知、解決臨床問題的方式,使得護理實習生對知識點更易掌握和牢記,護理實習生教學滿意度也逐步提高。
綜上所述,通過基于人文關懷為導向的培訓方法,可以提高護理實習生的人文關懷能力、綜合能力和教學滿意度。臨床護理教育者應加強對護理實習生的人文關懷教育,積極探索和制訂相應的培養(yǎng)策略,豐富培養(yǎng)模式,提升整體護理的護理服務水平,切實踐行“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