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古人談讀書》這篇課文提到了這句話:“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币馑际遣灰韵虻匚?、學問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謙虛好學。而這句話,就出自我國的儒家經(jīng)典——《論語》。
不恥下問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p>
——選自《論語·公冶長》
【曰】說。
【何以】為什么。
【謂之】稱為,叫作。
【文】指孔文子的謚號,具有“勤學好問、博聞多見”的意思??孜淖樱觯▂ǔ),是春秋時期衛(wèi)國的大夫。
【也】語氣助詞。
【不恥】不以為羞恥或有失體面。
【是以】因此。
孔圉,是春秋時期衛(wèi)國的大夫。他聰明好學,即使身居高位,依然非常謙虛,常常向身邊的人學習。所以在他去世之后,衛(wèi)國的國君賜給他的謚號為“文”,人們都尊稱他為“孔文子”。
后來子貢聽說了這回事,便問自己的老師孔子:“衛(wèi)國國君為什么要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謚號呢?”孔子回答道:“因為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吧,所以魯國國君給他的謚號叫‘文’?!睂嶋H上,孔子自己就是一個善于學習、不恥下問的人。
孔子師項橐
小兒答曰:“昔聞圣人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從古昔今,只聞車避城,豈聞城避車?”夫子當時無言而對,逐乃車避城下道。
——選自《孔子項橐相問書》
【曰】說。
【昔聞】曾經(jīng)聽說。
【圣人】指品德高尚、有智慧的人。漢代以后,孔子也被歷代帝王推崇為“圣人”。
【言】說。
【人情】人之常情。指世間約定俗成的事理標準。
【豈】表示反問,相當于“哪”“難道”。
【夫子】指孔子。
【逐】驅(qū)趕。
【下道】小路。
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項橐(tuó)的孩子十分聰明。話說項橐七歲時,曾在路上用土堆了一座小城池,他坐在里面,怡然自樂。這時正好趕上孔子坐著馬車經(jīng)過。然而,項橐依舊穩(wěn)坐城中,居然沒有一絲慌亂,也沒有要避讓的意思。
于是,孔子好奇地問道:“小朋友,你為什么不躲避馬車???”
項橐認得孔子,便回答說:“我聽說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從古至今,只聽說過車子避讓城池的,哪有城池避讓車子的道理呢?”孔子一時被這孩子回得無話可說,只好驅(qū)趕著馬車,避開城池,取道一旁的小路。
后來,孔子還曾與項橐問答過好幾個問題,這個孩子對答如流、能言善辯,讓孔子十分佩服。于是,孔子便拜其為師?!绊楅移邭q而為孔子師”也成為一段佳話?!度纸?jīng)》里的“昔仲尼,師項橐”,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入周問禮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去】離開。
【謂】告訴。
【罔】同“網(wǎng)”,指用網(wǎng)捕捉。
【綸】釣魚用的絲線,指用線垂釣。
【矰】古人用以射鳥的箭,指用箭射。
【猶】如同。
【邪】語氣助詞,表示感嘆。
老子曾經(jīng)在周朝的守藏室擔任守藏室史,專門負責管理藏書??鬃勇犝f老子飽覽群書,學識淵博,通曉禮樂的起源,便帶著弟子南宮敬叔專門前往當時的都城洛陽拜訪。
老子見到孔子后,說道:“你提到的那些古人,大概骨頭都腐爛了,他們的言論卻流傳下來。君子生逢其時便能出仕,若生不逢時,或許只能顛沛流離了。我聽說精明的商人都深藏不露,而德高望重的君子卻大智若愚?!?/p>
老子的這些話初聽會讓人有些不明所以。其實,老子之所以說這些話,是因為孔子當時還比較年輕,老子早就看出來了:年輕的孔子內(nèi)心有些傲氣,而且欲望太強。所以,他接著又告誡孔子說:“你應該克服內(nèi)心的傲氣,拋開那些虛妄的欲望和念想,這些都無益于你的修養(yǎng)。我能告訴你的,也就這些罷了?!?/p>
孔子離開后,對老子十分崇拜,便對弟子們說:“我知道鳥兒能飛、魚兒能游、野獸能跑。能跑的可以用網(wǎng)捕,能游的可以用線釣,能飛的可以用箭射。至于龍我就不知如何相處了,它乘御風云而直上九天。我今日見到老子,他難道就是龍嗎?”老子的教誨對孔子影響很大,后來孔子為人處世總是抱著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
學無常師
衛(wèi)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選自《論語·子張》
【仲尼】即孔子??鬃?,字仲尼。
【焉】哪里。
【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
【墜】落。
【地】地面。
【識】知道。
【大】主要的、重要的。
【小】細枝末節(jié)。
有一回,衛(wèi)國的大夫公孫朝向孔子的學生子貢打聽道:“您的老師仲尼那么有學問,他的這些學問,都是從哪兒學到的呢?”
子貢說:“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國之道并沒有被埋沒,至今還留存人間呢。賢能的人掌握了其中重要的部分,而不賢的人只明白其中的細枝末節(jié)。所以,文武之道是無處不在的,夫子從哪兒不能學呢?而且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師呢?”所以,對于孔子來說,學無常師,他人若在某方面超越了自己,就能夠在某方面當自己的老師。
弟子不必不如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選自《師說》
【是故】因此。
【不必】不一定、無須。
【師】師父、老師。
【聞道】領(lǐng)會某種道理。
【術(shù)業(yè)】學術(shù)技藝、學業(yè)。
【專攻】專門研究。
【如是】如此、這么。
除項橐、老子這些人外,孔子曾經(jīng)跟隨學習過的老師還有很多,比如郯子、師襄、萇弘等。唐朝的文學家韓愈認為: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或許比不上孔子??煽鬃诱f:“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币馑际菐讉€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
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別人好的方面學習,看到別人的缺點,則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便加以改正。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就比學生賢能,只是聽到的道理各有早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