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傲南 楊 義 張全保 張文東 毛翀赟 屠 俊 江 淦
(1安徽理工大學地球與環(huán)境學院,安徽淮南 232001;2江西潔地環(huán)境治理生態(tài)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鷹潭 335000;3江西省貴溪市濱江鎮(zhèn)人民政府,江西貴溪 335000;4鷹潭市余江區(qū)農業(yè)農村糧食局,江西鷹潭 335200;5鷹潭市貴溪生態(tài)環(huán)境局,江西鷹潭 335000)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yè)化進程加快,重金屬污染物通過各種途徑不斷輸入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嚴重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1-2]。水稻吸收過量鎘(Cd)不僅會影響其生長發(fā)育,減少產量,更會通過食物鏈把毒性強、半衰期長的Cd 傳遞到人體中,給人體健康帶來威脅[3-4]。據報道,我國當前土壤Cd 含量超標區(qū)域集中在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地區(qū)[5-6]。同時,稻米是我國居民的重要主食,我國居民平均每日大米攝入量高達214.19 g/人,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48 g/人)45%[5]。稻米的高污染風險以及居民高水平的稻米攝入量,決定了我國稻田Cd 污染防控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當前,關于水稻Cd 污染調控研究主要包括土壤pH 調控、選育鎘低積累水稻品種、水分管理等農藝調控措施,以及這些措施對稻田土壤中Cd 遷移轉化的機理及阻控水稻Cd 積累的效應[7-9]。Zhu 等[10]研究發(fā)現,施用石灰可以使土壤pH 升高0.5,同時使水稻籽粒Cd 含量降低35.3%。水分管理對Cd 的遷移富集影響很大,Huang 等[11]通過盆栽試驗,研究了不同生育期水分管理模式對水稻籽粒Cd 累積的影響,結果發(fā)現灌漿期淹水較常規(guī)灌溉措施可以使水稻糙米Cd 含量下降90%。以上研究中,施用生石灰作為稻田控Cd 最具性價比的措施被廣泛應用,灌漿期淹水也被發(fā)現是稻田水分管理中降Cd 效果更好、水資源更為節(jié)約的方式[6,12]。因此,探究生石灰鈍化和水稻灌漿期淹水聯合措施對實際稻田生產中的控Cd 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以某輕度Cd污染農田為例,研究灌漿期淹水、施用生石灰以及綜合處理措施對土壤中有效態(tài)Cd、離子交換態(tài)Cd和水稻各器官中Cd含量的影響,以期為Cd污染稻田的安全利用提供更多指導。
試驗地位于某水稻種植區(qū),選取污染稻田0~20 cm 表土,經自然風干,研磨過100 目篩,測得土壤pH 5.24,總Cd 含量為0.82 mg/kg,屬于輕度Cd 污染土壤;試驗水稻品種為五優(yōu)華占,采用的土壤鈍化劑為生石灰(CaO 含量70%)。
試驗設計水分管理方式為灌漿期淹水,鈍化劑選用生石灰,用量為3 000 kg/hm2。本研究為大田小區(qū)試驗,試驗設置4種處理:對照、淹水、鈍化、淹水+鈍化,每個處理重復3次,每個小區(qū)30 m2,共12個小區(qū),小區(qū)間田埂包裹塑料薄膜,每個小區(qū)保證單排單灌,以防小區(qū)間串水,影響試驗結果。各處理組栽培管理措施參考表1。
表1 標準處理具體規(guī)程及名稱
采集成熟期各區(qū)長勢均勻的水稻代表植株樣,用自來水和去離子水洗凈,再用剪刀將植株按根、莖、葉、谷粒分開,將谷粒樣品置于室外曬干后用糙米機細分為谷殼和糙米,其他部位樣品先在105 ℃烘箱中殺青30 min,再70 ℃烘干至恒重。將根、莖、葉、糙米粉碎后過100目篩,封袋保存。將采集相應的0~20 cm表層土壤,在室內自然風干,除去根系等雜物,置于研缽中研磨,分別過10目和100目尼龍篩后放入聚乙烯封口袋中保存。水稻根、莖、葉以及糙米植物樣品用HNO3-HClO4體系消解,土壤樣品采用HNO3-HF-HClO4體系消解,土壤樣品和植物樣品消解液及提取物中Cd的含量均用ICP-OES測定,土壤中有效態(tài)Cd 采用CaCl2試劑提取,離子交換態(tài)Cd 采用MgCl2試劑提取。土壤pH 測定:在室溫下,以土水比1∶2.5 配制土壤懸浮液,于恒溫振蕩器上振蕩1 h 后靜置30 min 用pH 儀測定。水稻產量測定:分別收獲試驗田小區(qū)水稻,將水稻脫粒后,自然風干,計重。
運用Microsoft Excel 2010、IMB SPSS 27.0 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運用Origin 2021 軟件對數據進行圖表處理。
不同處理下水稻產量由圖1可知,與對照相比,鈍化和淹水+鈍化處理組水稻產量均有增長,分別增長了2.79%和0.63%,而淹水處理組水稻產量有所下降,降低幅度為0.50%。各處理組水稻產量由高到低排列順序依次為鈍化、淹水+鈍化、對照、淹水,各處理組水稻產量雖有偏差,但均未達到顯著性水平(P>0.05),表明3 種調控處理措施對水稻產量的影響較小。
圖1 不同調控措施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分別對試驗基地水稻成熟期的土壤樣品進行分析,結果如圖2a 所示,與對照組CK 相比,大田試驗土壤pH 有不同幅度的升高,但差異不顯著。采用3 種調控措施后土壤pH提高了0.20~0.31。其中,淹水+鈍化處理降低土壤酸性的效果最好,土壤pH 達到了5.55,對耕地土壤pH的提高率約為6.05%;淹水處理和鈍化處理對改良耕地酸性土壤的效果相當,提高率分別為4.04%和4.48%。
圖2 不同調控措施對土壤pH、土壤有效態(tài)Cd和離子交換態(tài)Cd含量的影響
圖2b 為試驗稻田土壤樣品中有效態(tài)Cd 和離子交換態(tài)Cd 的含量示意圖,結果表明,灌漿期淹水處理、施加生石灰鈍化及綜合措施對土壤有效態(tài)Cd和離子交換態(tài)Cd含量有一定影響,較對照組都不同程度地降低有效態(tài)Cd和離子交換態(tài)Cd的含量。對于土壤有效態(tài)Cd 而言,3 種調控措施處理后含量均有小幅度下降,平均下降0.01~0.02 個單位,降幅約為7.69%~15.38%。
與稻田土壤有效態(tài)Cd相比,不同處理組間離子交換態(tài)Cd 含量的變化差異顯著(P<0.05),3 種調控措施較對照組相比離子交換態(tài)Cd 含量平均減少0.04~0.05 個單位,其中淹水+鈍化措施下離子交換態(tài)Cd 的鈍化效率最高,降鎘率達到13.51%,其次是淹水處理和鈍化處理,降Cd效果相當,約為10.81%。
由圖3 所示,在Cd 污染試驗田區(qū)內,水稻各部位重金屬Cd含量表現出根>莖>糙米>葉的規(guī)律。由圖3可知,3種調控措施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減少水稻根系以及莖鞘Cd含量。其中水稻根系Cd含量除淹水+鈍化處理外,其他兩種單一處理的降Cd 效果并不顯著,經過淹水或鈍化后水稻根系的Cd含量約在20.42~21.39 mg/kg,與對照組相比,降低范圍為0.37%~4.89%;淹水+鈍化處理后水稻根系Cd 含量約降低5.08個單位,降鎘率達23.66%。而對于水稻莖鞘,降Cd 效果排序為淹水+鈍化>淹水>鈍化>對照,Cd 含量降幅為0.63%~2.79%,且差異并不顯著,說明3種處理措施對水稻莖鞘Cd含量的影響較??;在水稻的3個試驗處理中,葉片和糙米Cd含量相比于對照處理降低效果顯著(P<0.05)。采用3種調控措施后,水稻葉片的Cd含量約在182.82~267.10 mg/kg,與對照組相比,降Cd 范圍為18.28%~44.06%,綜合處理的效果最好。對于水稻糙米而言,鈍化、淹水和淹水+鈍化處理分別使Cd 的含量降低21.46%、60.71%和70.36%。
圖3 不同調控措施對水稻Cd含量的影響
本研究中,淹水處理較對照處理的水稻產量略有下降,但并未產生顯著差異,這與前人研究結果類似[13]。事實上,水分管理會對水稻的生長產生影響,但是其產量是多方面綜合影響的結果,陳新紅等[14]研究發(fā)現,水稻結實期水分脅迫會通過影響葉片光合速率導致植株加快衰老,但同時也能促進植株物質轉運量的增加,因此會出現水分脅迫處理與非脅迫處理間產量差異不明顯的情況。而鈍化處理較對照的水稻產量則略有上升,但差異仍不顯著,這與婁飛等[15]研究結果一致。有研究認為[16],常規(guī)的土壤鈍化劑添加對土壤pH有升高作用,但對水稻產量并無顯著影響。綜合處理對水稻產量的影響與單一處理結果類似。由此可見,灌漿期淹水以及石灰鈍化可以保證水稻的產量。
3 種調控措施均使土壤pH 有所提升,其中鈍化處理的提升效果略優(yōu)于淹水處理,但提升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生石灰的添加量較小,又在土壤的緩沖體系作用下,使酸堿逐漸趨于平衡[17]。土壤中Cd的形態(tài)與其遷移轉化能力密切相關,3 個處理組的有效態(tài)Cd和離子交換態(tài)Cd含量相較于對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淹水、添加生石灰措施降低了Cd的活性。關于石灰降低Cd活性的機理,主要觀點是石灰所帶來的pH升高,導致土壤膠體表面負電荷增加以及鐵、錳羥基化合物的生成,增強了對Cd2+的吸附;游離態(tài)Cd2+向CdCO3、Cd(OH)2的轉化,降低Cd的遷移能力[17-20]。此外,還有研究認為生石灰的加入會提升土壤中的有效磷,進而有利于生成P-Cd沉淀物[21];通過增加土壤中的Ca2+,促進土壤中礦物表面膠體的形成,可以增強對Cd 的吸附[22];影響土壤中的鐵還原菌群落的豐度,進而降低Cd 的有效性[23]。眾多研究表明淹水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稻田土壤Cd 的活性,主要有以下2 個方面的原因:①淹水條件下土壤呈還原環(huán)境,高價硫會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還原成低價態(tài)的硫,還原產生的HS-、S2-等能與Cd 形成不溶的CdS 沉淀,這會大大降低土壤中游離Cd2+含量[24-26]。②淹水提高土壤pH 并且降低了土壤的Eh,一方面,土壤中的膠體負電荷增多以及土壤中鐵氧化物由結晶態(tài)向無定形態(tài)轉化,進一步增強了對Cd2+的吸附;另一方面,這能降低含Cd 礦物的溶解度,降低Cd的有效性[26-28]。
水稻各部位重金屬Cd含量表現出根>莖>糙米>葉的規(guī)律,這與張子葉等[29]的研究結果一致。添加生石灰以及淹水措施對水稻根系和莖鞘Cd 含量影響較小,而對葉和糙米的Cd 含量影響顯著,這與史磊等[30]研究結果相似。生石灰的添加可以減少水稻籽粒對Cd 的吸收,除了生石灰降低了土壤中Cd 的活性外,還與水稻Cd 吸收的增多,會抑制水稻根系吸收Cd向莖稈的轉運有關[31]。在水稻灌漿階段,木質部會運輸大量的Cd 到節(jié)部的韌皮部,使Cd 更容易被水稻籽粒吸收,該階段是調控Cd 的重要時期[11-12]。灌漿期淹水導致的Cd 由離子交換態(tài)轉化成更難被植物利用的有機結合態(tài)等形態(tài)是水稻籽粒Cd 降低的重要原因[27-28,32]。紀雄輝等[33]研究認為,淹水會導致土壤中生成大量的Fe2+、Mn2+,而水稻作為耐漬水植物,可以通過吸收氧使其根系處于氧化狀態(tài),從而在根表形成鐵、錳的(氫)氧化物膜,而膜的厚度會決定該膜是促進還是抑制水稻對Cd 的吸收。劉昭兵等[34]認為,水稻根系吸收Cd需要借助于Fe 的轉運蛋白,而淹水導致土壤中增多的Fe2+會與Fe轉運蛋白優(yōu)先結合,大大降低該蛋白與Cd的結合概率,從而降低水稻對Cd 的吸收。同時,淹水措施還會影響水稻內部相關基因的表達,抑制Cd向籽粒的運輸[26,35],進而導致籽粒Cd含量下降。
灌漿期淹水以及添加適量生石灰可以保證水稻產量,并且單一的淹水、添加生石灰處理以及綜合處理使耕地土壤pH 提高了0.20~0.31 個單位,而有效態(tài)Cd 和離子交換態(tài)Cd 的含量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水稻的根和莖中,實驗處理未對其Cd含量產生顯著影響,而在水稻的糙米和葉中,單一的淹水、添加生石灰處理以及綜合處理措施則顯著降低其Cd的含量,糙米Cd含量降幅為21.46%~70.36%。淹水降Cd 效果優(yōu)于添加生石灰,綜合處理措施降Cd效果優(yōu)于單一措施。通過對水稻進行灌漿期淹水并配合添加適量生石灰,可以有效降低土壤Cd的活性以及水稻糙米Cd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