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大家都熟悉一句話,明亡于崇禎,實亡于萬歷。而說到周朝,則滅亡從厲王始,由平王“大力推動”。
厲王因財政拮據(jù),與民爭利,把山澤納入王室財產范圍。那個時代很多老百姓都依賴山澤漁獵維持基本生存,此舉導致民怨沸騰,“國人”紛紛嘲諷批評王室。周厲王于是實施嚴厲的警察、間諜監(jiān)視制度,禁止人們發(fā)表意見,結果就產生了兩個著名的成語,一個是“道路以目”,另一個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國人”不堪其虐,集體暴動,厲王奔彘,老死他鄉(xiāng)?!皣恕笨芍^實踐了周朝開國時確立的民有造反權利的天命邏輯,但與后世造反不同,當時貴族血脈是具有天然合法性的,造反之后,不是“天子輪流做,今年到我家”,而是依然認可周朝國祚,扶立厲王之子周靜為王,是為宣王。宣王繼位,頗有中興氣象,但厲王這一折騰,已使王室權威一落千丈,再難回到文、武、周公確立的那種執(zhí)文明牛耳、掌道德權威的基礎設定中來了。
宣王之后,周朝就向著沒落和敗亡一路狂奔。幽王為博美人一笑,點燃驪山烽火,王畿一帶諸侯看到烽火,整備兵馬趕來勤王,結果卻發(fā)現(xiàn)被開了個國際玩笑,這就是東方式的“狼來了”的故事。
威嚴一掃,很多基礎設定就跟著崩潰。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周王是天下共主,但諸侯國政不歸周王管轄,諸侯國不繳納稅收,主要是對周王負有軍事義務。因此可以說,道德權威和軍事號令,是分封制基礎上周王手握的兩個至關重要的權柄,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但是,厲王毀掉了道德權威,而幽王則扔掉了軍事號令能力,這個天子的共主身份就成了一個空殼,沒有人再當回事。
周幽王被犬戎所殺,國都也被搶掠焚燒。幽王的兒子宜臼遷都到了原本的陪都洛陽,是為平王東遷。一亂一遷,便算作西周已亡,這與后世理解的亡國差異太大。但當時周王能直接控制的就是國都附近一小塊地方,豐鎬之地整塊都淪陷了,自然算作滅亡。遷到洛陽,四戰(zhàn)之地,喪失了山川屏障,周王室基本就只能淪為被諸侯玩弄于股掌之間的傀儡了。
平王本無開國功業(yè),后人所謂東周者,開國與亡國并生。
平王又犯了一個大錯,走之前把原來關中一帶河山險要之地,許諾給了勤王有功的秦襄公,但能從犬戎手上收復,就都拱手相送。秦襄公雄姿英發(fā),奮力收復,秦國強盛的地理基礎開始奠定,正如后來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的,“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一代一代秦國君主英雄輩出,善于學習,觀念開放昏君占比很小,步步強大,不斷擴張,最后亡周必秦。平王本無開國功業(yè),后人所謂東周者,開國與亡國并生。
秦襄公之子文公,假稱做了個夢,為了應夢要去郊天,就是祭祀天地。商周二朝,郊祭都是天子專利,余人不得僭越,這是禮樂之大防。文公率先“破防”,平王不能制止。魯惠公有樣學樣,也向平王請求郊祭,“平王不許”?!稏|周列國志》用文學化手法描述了惠公的反應,他說:“吾祖周公有大勛勞于王室,禮樂吾祖之所制作,子孫用之何傷?況天子不能禁秦,安能禁魯?”于是他也用王室的排場祭祀天地。
惠公非常扯淡,他的祖先周公創(chuàng)制禮樂,目的是維護王室權威,而他竟跟著外人摧毀王室權威。各國之中與王室最親的就是魯國,可曾想到唇亡齒寒之理?更糟糕的還在后面,平王為了取得鄭莊公信任,居然主動提出讓太子狐和公子忽互換為人質。
“交質分明同市賈,王綱從此遂陵夷。”自那以后,楚國更加堂而皇之僭越稱王,列國紛紛效仿,到后來無處不稱王,周王便發(fā)現(xiàn)“小丑竟是我自己”。西北方向那個秦國,勵精圖治,廣納賢能,等待著把這些王全部掃進歷史塵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