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最近,在不少城市,“地攤經濟”開始升溫。
在兩條馬路的十字路口,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冒出一個流動檔口,有賣小商品的,賣西瓜的,賣蔬菜的,炒河粉的,還有現做山東大餅和西北羊肉串的。攤主有老年人,有年輕小伙,也有穿著體面的青年女性。
這樣的場景讓人感慨,在互聯網火了這么多年后,線上流量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線下流量開始成為中小微商業(yè)(比如一個地攤)創(chuàng)業(yè)者關注的焦點。當然,經濟進入換檔期,基于就業(yè)等綜合原因,有關部門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松動,也是“地攤經濟”升溫的重要原因。
過去,我們經歷了什么都可以線上交易的時代,流量就是銷售額和利潤。但對中小微商業(yè)創(chuàng)業(yè)者來說,線上流量太貴了,很多人買不起,不是所有品牌都有底氣去找李佳琦帶貨。線下流量更加物美價廉,才真正適合他們。
線下流量的崛起,體現在方方面面,兩個商業(yè)新現象值得關注。
這段時間,一些城市商場的廣場上有了兒童小火車。塑料做的小火車大概有10節(jié)車廂,每節(jié)車廂兩個位置,小朋友可以免費去坐,不限次數。小火車在廣場上開來開去,速度很慢,基本上和成年人步行的速度一樣,安全基本沒問題。這一免費設施很有用,極大地解放了父母,一些原本并不熱鬧的商場,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家長。
這種方式并非個案。在某座一線城市,直線距離不到1000米的兩家商場,我都看到了這樣的小火車。而且,都在最近幾個月出現。顯然,這并不是巧合。
孩子,一直是線下流量爭奪戰(zhàn)的著力點。疫情前,少兒的課外補習班,基本上是國內商場和購物中心的必備。在一線和二線城市,甚至三四線和縣城,稍微有點商業(yè)頭腦的商場,在招商時一定會預留教培機構的檔口。
一般的布局是這樣的:較貴的檔口留給中高檔服裝、化妝品品牌,中等租金的檔口則留給餐飲和教培。在課外班的場地附近,還會配置健身房和美容中心,以便于家長在等待時間順道消費。但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動,健身房跑路的不少,課外班卻很多都留了下來。現在,課后補習班不被允許,那么很多人就開始做文體興趣班。它們的生存能力遠高于健身房。
美容中心的生存率也不錯。女性家長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必然是遠遠高于中年大叔的。
孩子是永恒的線下流量焦點,疫情前后都是如此。當線上流量越來越貴,并且流量的邊際產出越來越低,那么線下流量的密碼—孩子的重要性就會與日俱增。他們是最低成本,且最優(yōu)質的線下流量來源。
除了孩子,另一個現象是,社區(qū)的中型超市開始像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所謂中型,就是說它比大型超市小,卻比便利店大,經營日用品、蔬菜,還有生鮮。它們的面積大概在100-200平方米,不會太小,也不會太大。
為什么重點是中型?因為,這個規(guī)模最有利于降低單位線下流量的獲取成本,提高單位流量的產出。大型超商由于面積太大,租金太貴,流量獲取的成本太高。此外,由于受到網購的沖擊,流量的產出也越來越低,很多人只好關門大吉。
中型超市比便利店的物品更多,更齊全,吸引的人群規(guī)模也更加可觀。這兩年,很多這樣的超市都門庭若市,大媽們摩肩接踵。它們的流量獲取成本和流量產出都達到了一個最優(yōu)區(qū)間,使得它們可以在網購、僅存的大型超商和便利店三者的夾縫中,殺出一條血路。
流量是個永恒的命題。在我們的手機裝滿了APP的時代,線上流量的競爭早已經是紅海,不但流量獲取成本高,其產出也在邊際下降。相比而言,線下流量爭奪戰(zhàn)的時代才剛剛開啟。
在經濟換擋的時候,創(chuàng)業(yè)者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