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錫英 [玉林師范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筆者所在的高校剛剛經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師范二級專業(yè)認證,圍繞師范認證理念“產出導向,學生中心,持續(xù)改進”,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改革、改進工作。期間,筆者對所授的外國文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都有了較深入的思考。根據“產出導向”,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外國文學高支撐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要求的學科素養(yǎng),即掌握扎實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備中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體到課程,根據中學語文教學的需求,我們認為教學目標既要考慮外國文學基本知識,如外國文學發(fā)展脈絡、思潮流派特點、作家基本創(chuàng)作情況等,更要關注文本解讀的方法和能力的培養(yǎng)。文學課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學會文本細讀,才能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筆者的實踐是堅持直面文本的態(tài)度,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激發(fā)學生探索文本的興趣,通過任務的解決深入理解文本,提升文學素養(yǎng),獲得解讀文本的方法和能力。
要培養(yǎng)文本解讀能力就要直面文本。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教師或學生把這門課的學習限定于教材本身,沒有直面文本。這樣的教學,后果是很嚴重的,對文本沒有親密的接觸,無從真正開展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更無從開展學生與作家、文本之間的對話,方法和能力更無從培養(yǎng)。不正面接觸文本,學習便成了單純的記憶。馬工程外國文學史教材理想的使用方式,首先是將其作為“學習指南和參考書”①,它提供了外國文學發(fā)展的脈絡,它甄別和判斷了哪些是經典作家和經典作品,總結和評價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其次,應結合教材所甄別出來的經典作家作品進行文本細讀,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用教材演示的文本解讀的方法去深入思考,從而做到與作家作品、教材形成對話。都說“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萊特”,如果沒有真正直面文本,多少個學生都只是一個哈姆萊特。再次,文學史知識的理解,需要經由經典作品才能深入。如浪漫主義“強調感情的抒發(fā),偏重理想的追求,有很強的主觀性”的特點難道不是通過拜倫、雪萊等人的作品才能深入理解嗎?
直面文本,擁抱細節(jié)才能真正進入作品。教材對經典作家作品的介紹帶著編者自己的理解,雖也展示部分細節(jié),但細節(jié)是有限的。理想的教學應是學生自主閱讀或在教師引導下閱讀作品,課堂的教學才可能有對話產生。
文學終究是表現(xiàn)人的,文學中的人是要安放在細節(jié)中才有生命力,才會豐滿。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非常善于用細節(jié)去表現(xiàn)人物,很多讀者以為不經意的細節(jié)卻是大有價值的,在細節(jié)中生長起來的人物不會是干癟的。安娜坐的火車短暫??啃≌?,小說寫了小站的暴風雪,這暴風雪其實是安娜內心世界的外化,“這些天來直至剛才,她一再對自己說,弗龍斯基是那種隨處可見、千人一面的年輕人中的一個,她永遠也不該去想他。但是這會兒,在同他相遇的最初一瞬,一種喜悅和驕傲的心情就攫住了她”②。車門關上不久,安娜與沃倫斯基重逢,理智如風雪的冰冷,它與內心的熱切彼此交織,正是安娜不平靜的內心世界的表現(xiàn)?;疖囻傔M彼得堡車站,安娜心中的天秤最終選擇了家庭,“家、丈夫和兒子,快要來臨的日子和今后的一切瑣事立刻襲上她的心頭”③。但下火車后,安娜竟然感覺丈夫卡列寧的耳朵那么陌生、那么丑陋,在她的視角下,卡列寧的外貌、聲音、神態(tài)、步態(tài),一切都顯得那么矯揉造作、虛偽庸俗。這種潛意識的感受多少說明安娜對婚姻的不滿意、不甘心。這樣細節(jié)的表現(xiàn)力多強啊!
文學是對生活的模仿,生活是豐富的,由眾多細節(jié)構成的文學世界也應該是豐富的。細節(jié)才是文學作品的生命之水。在細節(jié)中建構你對作品的認識,在細節(jié)中理解作品,在細節(jié)中辨析各種關于作品的評論,用細節(jié)支撐你的觀點。
直面文本,體會文本的情感。文學是情感的載體,閱讀文學作品能拓展人們的情感世界,豐富人們的感受能力,領略人生的姹紫嫣紅和情感的千姿百態(tài)。
文學中對喜怒哀樂懼的感情皆有所表達,其中愛情是感情中最熱烈的,我們不妨以外國文學作品中的愛情為例談談如何直面文本,體會情感。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男女主人公是多么會用語言表達他們熾烈的愛情。朱麗葉說:“讓陰沉的暮夜趕快降臨。展開你密密的帷幕吧,成全戀愛的黑夜!”④羅密歐說:“朱麗葉所在的地方就是天堂?!雹菸覀兩踔聊芨惺艿秸Z言滾燙的溫度,多么熱烈,多么直接,這就是語言的魅力,是情感的魅力。《哈姆萊特》寫哈姆萊特和奧菲利亞的愛情則顯得撲朔迷離。哈姆萊特對奧菲利亞說:“到尼姑庵去吧!”⑥奧菲利亞死后,他跳到她的墓穴深情地說:“我愛奧菲利亞!四萬個兄弟的愛合起來也抵不過我對她的愛?!雹吖啡R特的語言前后矛盾,時而尖刻,時而熱切。但是當我們了解他是為了讓人相信自己是真瘋,不得不對奧菲利亞尖酸刻薄,以至于成功地讓波洛涅斯認為他是真的瘋了,當然這其中也有對情人被人利用的失望和沒有人站在他身旁和他一起戰(zhàn)斗的孤獨引發(fā)的病態(tài)情緒??缮屏?、單純的奧菲利亞又怎么能承受情人嘴里的如刀似箭的話呢?哈姆萊特雖然殘忍,但這又很符合他遭受重創(chuàng),自己幾乎孤身一人反抗強大的敵對力量而表現(xiàn)出的應激狀態(tài)。只有進入這些細節(jié),才能真正了解哈姆萊特對奧菲利亞的感情。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里讓人感動的愛情又是另一番樣子。阿克西妮亞和葛利高里第一次分手。阿克西妮亞飽受煎熬,為了忘掉葛利高里,她去找一個老奶奶幫忙讓她忘記葛利高里。老奶奶將她帶到頓河邊,用鹽和水,念著咒語,企圖洗去她對葛利高里的情欲之火。這件事情本身是多么荒唐,但這又是非常好的書寫感情的敘事,阿克西妮亞文化程度不高,她不能像朱麗葉那樣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濃烈的感情,但這種質樸的、接地氣的方式也很讓人震撼。這種情到深處恨不得忘情也是癡情一種,一種陌生化的手法,寫法上很別致很新穎。
作品的情感是靠細節(jié)表現(xiàn)的,靠細節(jié)支持的,唯有進入文本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情感,讀者與作品、與作者才真正進行有效的對話。
直面文本,學會思辨。外國文學作品有著濃厚的理性意識,充滿思辨精神,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只有直面文本,細讀文本,才有思辨的基礎。
在講授尤金·奧尼爾《瓊斯皇》時,筆者發(fā)現(xiàn)教材提到劇本受到榮格“集體無意識”影響的論述不是那么充分,便鼓勵同學們通過文本細讀,去思辨到底有沒有更好的與“集體無意識”相關的文本的論據。經過文本細讀,同學們發(fā)現(xiàn)劇本中有很多比教材提到的身體的外在變化更為體現(xiàn)集體無意識的材料,不自覺的非洲精神的契合才是更好的例子。這時同學們才真正認可奧尼爾《瓊斯皇》受到榮格“集體無意識的影響”這個結論。又如在講授19 世紀現(xiàn)實主義文學時,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中環(huán)境與人物的關系的理解是有點難度的,但如果直面文本,深入到文本中,如將《高老頭》中伏蓋公寓的餐廳和《紅與黑》中侯爵府邸的餐廳的細節(jié)展示出來,學生便能很好地思考不同作家怎么處理環(huán)境與人物的關系,辨析他們的共性與個性。
如果沒有直面文本,沒有深入文本,你對文本的認識都只是來自教材或教師的講授,你沒有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思辨便無從談起。但學會思考,學會辨析,然后形成自己的判斷是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
筆者認為外國文學史中關于“史”方面的知識,教師個人和學生能發(fā)揮的余地很小,這些知識的梳理是經過好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學生甚至連質疑的空間都很小。但是對經典作家作品,學生可以追求有個性的解讀,發(fā)展自己的解讀能力、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筆者對經典作家作品的教學往往采用布置閱讀任務的方法,以任務去驅動文本細讀的實施,以問題去引導同學們去細讀、發(fā)現(xiàn)、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學會捍衛(wèi)自己的觀點,并在小組和班級分享自己的觀點。
對本科生來說,他們尚未掌握較全面的文本細讀的方法,只是簡單地布置文本細讀,不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通過任務驅動,教師和學生以任務為契機,達到有效的溝通、合作、探討和多維互動,最終以解決問題的方式實現(xiàn)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任務一般以問題的形式出現(xiàn),但問題的設計是個難題。文本細讀的最終成果不是完成一本問題集。好的問題要能帶動整本書的閱讀理解,從細節(jié)深入理解主題、人物形象等。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互動是多維的,有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生師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知識和能力不斷地被建構和重構,最終形成自己的認識和提高能力。下面將結合上課內容以舉例子的方式分享外國文學課的任務驅動式教學。
卡夫卡《變形記》中的“異化”主題是小說理解的重點和難點,因此閱讀任務的設計要圍繞這個重點、難點去展開,但又不能直接從難以理解的“異化”開始。于是我設計了兩個問題逐步靠近“異化”這個難題:1.關注《變形記》中“門”的描寫,談談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2.請找一找小說中標志時間的詞語,談談你的發(fā)現(xiàn)。第一個問題,同學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格里高爾的房間有好幾個門,主人公的生活完全被周圍的人分割,他沒有自己的私密性,沒有屬于自己的自由空間。他生活在逼仄、壓抑的空間中,類似的空間還有火車車廂、旅館、公司的工作間。格里高爾變形的那天不能正常上班,家里的三個親人分別從三個門催促他起床。這個在家里沒有任何愉悅空間體驗的格里高爾是整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家里人敲門不是關心格里高爾,而是為了催促格里高爾去上班。格里高爾作為工具人的形象呼之欲出,對家人來說,他僅是賺錢養(yǎng)家的人。后來同學們又發(fā)現(xiàn),家人們發(fā)現(xiàn)格里高爾變形后,“門”就成了空間間隔,門分隔了空間,變形的格里高爾被家人嫌棄,妹妹粗暴地進出格里高爾的空間,但格里高爾一旦跨越門的界限,便遭到父親致命的身體打擊和妹妹的心靈打擊。同學們從“門”的細節(jié)出發(fā)讀到人與人關系的冷漠粗暴,這已經很接近“異化”的主題了。第二個問題中“標志時間的詞語”,也是小說的細節(jié)。通過閱讀,我們發(fā)現(xiàn)格里高爾從夢里醒來的時間并不確切,但一定不會早于五點,因為他已經來不及去趕五點的火車了,也不會遲于六點半,那是他自己第一次讀出的時間。六點三刻,母親一邊敲門,一邊用溫柔的聲音說話;父親則用拳頭敲門;妹妹一邊敲門一邊輕聲抱怨。七點時鬧鐘再次響起。七點十分,住房鈴聲大響,公司來人了。時間節(jié)奏很快。由此可見,格里高爾是被時間擠壓的現(xiàn)代人,在他那里,生命的神圣性消失了。他每天像標準化的機械一樣重復著,每天什么時間應該出現(xiàn)在什么地方,都是規(guī)定好的。對公司來說,他僅是帶來好業(yè)績的員工。兩個問題加起來,便能很好地理解為什么格里高爾是現(xiàn)代人“異化”的典型,他的存在對他的家人和他的公司來說都只是工具人的價值而已,他沒有享受到人間的溫情。
又比如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對哈姆萊特形象的理解是理解這部戲劇的關鍵,但如果任務直接從歸納人物形象特點出發(fā),反而會忽略很多東西,如哈姆萊特的處境、哈姆萊特面對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難度等,從而不能真正理解人物。因此,我先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分析第三幕第一場戲劇的主要沖突。同學們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第三幕第一場中最明顯的沖突是哈姆萊特與奧菲利亞的沖突,這是著墨較多的,但是只有開頭和結尾寫到的克勞狄斯卻不容忽視,因為哈姆萊特與奧菲利亞的見面無非是克勞狄斯試探哈姆萊特真意的工具。這一場的結尾以克勞狄斯“大人物的瘋狂是不能聽其自然的”結束,這直接引發(fā)了后來劇情中哈姆萊特繼續(xù)被克勞狄斯安排人去試探和被送往英國送死等事件??梢姡M管第三幕第一場中哈姆萊特與奧菲利亞的對話較多,但不能認定哈姆萊特和奧菲利亞的矛盾是這一場的主要矛盾。主要的沖突仍然是哈姆萊特與國王克勞狄斯的沖突,國王是他的復仇對象。戀人的沖突更說明哈姆萊特與國王之間的沖突力量懸殊。有些同學根據劇中的長段獨白(生存還是毀滅)判定這一場的主要矛盾是哈姆萊特與自我的沖突,即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而哈姆萊特的延宕表現(xiàn),也可以用性格來解釋。這樣說來,把最主要的矛盾沖突理解為哈姆萊特和內心自我的矛盾沖突也是可以說得通的。最終,以任務驅動的文本細讀課上,充滿著思辨,隨時產生語言與思想的交鋒,師生都感覺閱讀與思考是幸福的事情,當然這個過程中觀點的孕育也伴隨著苦惱。
外國文學課一般兼顧文學史和經典作品解讀,一般來說對“史”的內容的處理,大部分老師都相似,一方面是梳理、識記,另一方面是通過文本的解讀促進理解。但對經典作家作品的教學,可能教法就多種多樣了。文學課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更多發(fā)揮的余地在文本的教學上。學生反映,經過細讀的文本是令人難忘的,也許有些細節(jié)能一輩子都記住。這個過程同時也是方法學習的過程和能力形成的過程。
①聶珍釗主編:《外國文學史》(第二版)上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緒論第5頁。
②③〔俄〕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高惠群、石國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頁,第102頁。
④⑤⑥⑦〔英〕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全集》(第5卷),譯林出版社2016年版,第143頁,第147頁,第331頁,第3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