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曉新
“穿井得一人”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中華書局2012年版),被選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寓言四則》中。講的是宋國有家姓丁的人,家里沒有水井,需到外面打水澆田,經(jīng)常要派一個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告訴別人說:“我家打井得到了一個人?!庇腥寺犃诉@話就傳出去說:“丁家打井打出了一個人?!本幼≡趪贾械娜硕荚谡務撨@件事,(還有人)向宋國國君報告了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家人問這件事,丁家人回答說:“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在井里挖出一個人啊。”聽到像這樣的傳聞,還不如沒聽到。1①高遲、郭玟君:《中考文言詩文考試篇目點擊》,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版,第79—80頁。
古時候,人們通過口頭或書面方式傳遞信息,信息的傳播速度及范圍非常有限。而今,網(wǎng)絡傳播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使一些無用甚至有害的信息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大肆散播。這些不實的言論蠶食人們的價值判斷,破壞政府的公信力,還擾亂社會秩序、損害公共利益。
《新華字典》(第12版)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謠”和“謠言”的解釋分別為“謠言,憑空捏造的話”“沒有事實根據(jù)的消息”。在日常生活中,謠言通常被視作虛假信息?!岸〖掖蚓虺隽艘粋€人”這一違背基本常識的信息,稍加辨別就能明確其真?zhèn)?,因此它屬于謠言的范疇。假如傳播“穿井得一人”者生活在現(xiàn)在,為了博人眼球或賺取流量,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媒體平臺四處宣揚該謠言,會因言獲罪嗎?
對傳播謠言者,我國法律對其有相應規(guī)定?!吨腥A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也就是說,如果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要依據(jù)《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規(guī)定給予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第二款也有規(guī)定:“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wǎng)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wǎng)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此外,為劃清通過信息網(wǎng)絡發(fā)表言論的法律邊界,懲治利用網(wǎng)絡散布謠言者,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wǎng)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guī)定,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在信息網(wǎng)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wǎng)絡上散布,起哄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guī)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根據(jù)我國法律,明知是謠言仍故意傳播者如果被認定為“故意擾亂公共秩序”,將受到行政處罰;如果被認定為“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將受到刑事處罰。
如果傳播“穿井得一人”者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為提高粉絲量或博取他人眼球,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仍然在信息網(wǎng)絡上散布,起哄鬧事,甚至到發(fā)生“穿井得一人”的地點打卡或直播,引起群眾圍觀聚集,引發(fā)群體性事件,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其行為將構成尋釁滋事罪。
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人為滿足獵奇心理或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轉(zhuǎn)發(fā)不知真?zhèn)蔚男〉老ⅲ部赡軙|碰到法律的底線。
在“穿井得一人”的故事中,宋國國君收到報告后,派人找到丁氏并向其了解事情的真相,使謠言不攻自破,提高了宋國政府的公信力。由此可見,面對謠言,一個高效而受公眾信賴的政府要及時調(diào)查,盡快公布調(diào)查結果以澄清事實真相,從而有效防止謠言擾亂公共秩序。
另外,作為社會一員,當我們遇到不確定來源的信息時,不要輕信也不要傳播,應仔細查證其來源后,運用常識或向官方渠道求證判斷其真?zhèn)巍H绨l(fā)現(xiàn)是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的謠言,要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當個人權益因他人造謠受到侵害時,也要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