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婕 黃妍 吳迪
【摘 要】探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實際作用,能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提供實證依據。通過對云南省昆明市某小學高年級106個小學生進行單盲實驗研究,采用實驗班、對照班前后測研究的實驗設計,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效果。結果發(fā)現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夠緩解小學生的對人焦慮情緒,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有效改善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關鍵詞】小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單盲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1-69-04
張婕 / 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從事心理健康與心理咨詢研究;黃妍 / 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從事小學教育研究;吳迪 / 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從事民族心理發(fā)展與教育研究(昆明 650000);*通訊作者,E-mail:zhangjie01@tsinghua.org.cn
【基金項目】2022年云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云南省中學生厭學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BFJC22009);2021年云南省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健康中國背景下應用心理學人才多方協(xié)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202176-21)
一、問題的提出
“據2020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個體約50%的心理問題出現在14歲前,即小學階段?!保?]有學者綜合分析了2000~2019年發(fā)表的關于小學生抑郁癥狀流行情況的相關文獻,發(fā)現“中國小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合并值為17.1%”[2]。小學生可能存在一些心理問題,如抑郁、焦慮和攻擊行為等。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fā)展階段,是自我意識、人格成長、個性形成的關鍵期。為保障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教育部也頒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科學指導和規(guī)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聚焦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進小學生智力與個性的和諧發(fā)展。目前針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論思辨性文章,有效的實證分析過程不足。采用規(guī)范設置的實證研究范式,能使研究結論具有科學性和客觀性,有利于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實。
單盲實驗即只有研究者了解分組情況,研究對象不知道自己是試驗組還是對照組。這樣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觀察和了解研究對象,避免出現暗示效應,使研究效果得到保障。教學實驗法中常采用單盲實驗方式保證教學實驗效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采用單盲實驗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實施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主的干預措施,探索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云南省昆明市某小學五年級某班為教學實驗班,共52人。采用統(tǒng)計方法在其他班級中篩選心理健康水平無顯著差異的一個班級為教學對照班,對照班共54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周步成編制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量表(mental health test,MHT)”[3],該量表共100個題目,分為8個維度,包括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將該量表的結果綜合起來,體現了學生的一般焦慮程度。將該量表中8個維度所得總分相加得出心理健康總分,心理健康總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研究中問卷的Cronbach α系數是0.894,問卷信效度良好。
(三)研究過程
前測在進行干預前,對所有被試使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量表(MHT)進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評估,統(tǒng)一施測,篩選出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同質性的兩個班,作為教學實驗班和教學對照班。
對實驗班被試(52人)進行干預的形式主要為開展以講授法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周一次,每次40分鐘,共開展8次。課程主題涉及合作、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情緒調節(jié)、友善、感恩、時間管理和意志品質。對對照班被試則不進行任何干預。
后測在干預結束后,使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量表(MHT)對教學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評估。
(四)數據分析
將收集到的數據錄入SPSS 26.0中進行描述性分析,對數據進行正態(tài)分布性檢驗,數據呈正態(tài)分布,故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對教學實驗班、教學對照班干預前,教學實驗班干預前后,教學對照班干預前后,教學實驗班、教學對照班干預后成員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進行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實驗班與對照班均衡性比較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始前,對教學實驗班和教學對照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前測數據進行同質性檢驗,研究結果表明,在教學實驗班和教學對照班的心理健康狀況量表上,各因子得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表1),即教學實驗班和教學對照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保持同一水平,前測結果顯示兩個班級具有同質性。
(二)教學實驗班前后測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對教學實驗班成員進行了8次心理健康教育后,對其前測、后測數據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教學實驗班學生在8個維度的后測得分上均低于前測得分,其中在對人焦慮的維度上,教學實驗班學生的后測得分(3.42±1.76)顯著低于前測得分(3.94±1.9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即教學實驗班學生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人焦慮的心態(tài)明顯得到緩解。說明在不排除時間等自然因素的情況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小學生是有效的,效果能夠緩解小學生的對人焦慮情緒。
(三)教學對照班前后測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為考查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對照班成員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發(fā)展狀況,在前測8周后對教學對照班學生進行后測,并將前測、后測統(tǒng)計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對照班學生前測、后測的心理健康狀況量表各因子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3)。數據表明,教學對照班學生前測、后測的心理健康狀況無顯著差異,保持同一水平。說明時間等自然因素并未顯著影響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干預后實驗班與對照班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結束后,對教學實驗班、教學對照班的后測數據進行分析可得,教學實驗班成員后測數據在各個維度的得分均低于對照班成員后測數據的得分,其中在對人焦慮維度上的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班后測的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說明在排除時間等自然因素的情況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小學生是有效的,體現在小學生對人焦慮水平降低上。
四、討論分析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學習焦慮明顯
對昆明市某小學開展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本研究中,小學生學習焦慮維度得分最高,究其原因,大體可分為外源性因素和內源性因素兩類。第一,外源性因素來自社會、學校、家庭,使學生產生升學競爭壓力,這是小學生焦慮情緒的促發(fā)劑。一方面,小學生面臨較大的學業(yè)負擔,教學過于強調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小學生普遍存在學習任務“超重”的現象。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fā)《關于印發(fā)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指出:“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教育質量觀和人才培養(yǎng)觀,切實減輕違背教育教學規(guī)律、有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過重學業(yè)負擔,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笨梢姡瑢W業(yè)負擔引發(fā)小學生心理問題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另一方面,父母的教育期望過大,促使小學生學習焦慮情緒明顯。第二,內源性因素也是小學生焦慮問題高發(fā)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小學生的成就動機、認知傾向、氣質類型和學習成敗的歸因分析等。小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與學習焦慮有一定關系,在高壓力的學習環(huán)境中,小學生更需要學習調節(jié)情緒、提升自信自尊、培養(yǎng)良好個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夠幫助小學生保持積極情緒
本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夠幫助小學生提高情緒調節(jié)能力,保持積極情緒??赡艿脑蛉缦拢旱谝唬睦斫】到逃n程強化了小學生情緒調節(jié)的自我效能感。情緒調節(jié)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具體表現類型之一,強調自我效能感應該與情緒調節(jié)存在密切關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設置活動專題,關注小學生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可以直接提升小學生情緒調節(jié)自我效能感。而情緒調節(jié)自我效能感是反映個體是否能有效管理自身情緒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能緩解緊張情緒,幫助小學生調節(jié)情緒。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加深了小學生對負面情緒的認知。由于小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及思想快速變化時期,加上缺乏社會生活的磨煉,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薄弱,在面對巨大事件時,缺乏恰當的適應能力,極易導致焦慮、抑郁、自卑、逆反等負面情緒的產生。“Gross提出,在情緒發(fā)生的整個過程中,個體進行情緒調節(jié)的策略很多,但最常用和有價值的降低情緒反應的策略有兩種,即認知重評(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達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認知重評即認知改變,改變對情緒事件的理解,改變對情緒事件個人意義的認識?!保?]本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關注小學生的認知重評能力。在情緒產生的早期,主要通過改變對情緒事件的理解、改變對情緒事件個人意義的認識來降低情緒反應且有可能阻止負面情緒的產生,減少個體的負面情緒體驗,幫助小學生了解負面情緒的表現、特點、產生的原因、危害等,幫助小學生提升負面情緒管理能力,同時調整自身內在認知,糾正不正確的認識。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學生提供了有力的社會支持。本研究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講授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來自同學、教師等各方面的支持。社會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個體壓力,在不同社會支持條件下,個體所采用的情緒調節(jié)策略也會存在差異。個體面對壓力的應對方式與其社會支持水平有密切聯系,情緒調節(jié)策略會受社會支持的影響。社會支持與認知的重新評價存在正相關、與情緒的表達抑制存在負相關。
(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小學生人際關系改善具有促進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促進小學生人際關系的改善。究其原因,或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供了大量人際互動的情境有關。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授學生提升人際關系的方法,并且在課程中的活動和討論能促進小學生的人際交往,發(fā)展學生的交往技能等。教學過程中還為學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成員可以從別人分享的相關體驗來學習他人的做法。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精心設計的活動情境,如海闊天空等活動,目的在于使小學生體會壓力和困境并學會應對,發(fā)展良好的心理彈性。心理彈性指的是個體面對壓力、逆境時,運用各種資源積極調試、修補,以良好適應困境的能力和過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營造良好氛圍,重視安全、溫暖、信任、支持的團體氛圍的營造,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保障,需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源頭管理、過程管理、結果管理和保障管理。本研究基于教學實驗法,采用單盲研究設計,對教學實驗班開展為期8周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對照班不進行干預。經標準量表前后測數據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本研究豐富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證效果,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循證教學。從研究結果上看,本研究體現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維度較為單一,未來的研究在教學實驗中尤其需要重視課程設計和課程實施環(huán)節(jié),以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黃瀟瀟,張亞利,俞國良.2010~2020中國內地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學進展,2022,30(5):954.
[2]劉福榮,吳夢凡,董一超,等.小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的meta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21,35(6):484.
[3]寧源,孔亞,溫茂霖,等.重慶市某4所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狀況MHT問卷調查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3,42(22):2642.
[4]王振宏,郭德?。瓽ross情緒調節(jié)過程與策略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3(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