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陽
(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京 210023)
北京冬奧會是體育慶典活動,“是我國重要歷史節(jié)點的重大標志性活動,是展現(xiàn)國家形象、促進國家發(fā)展、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機”[1]。其實,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利用體育慶典活動促發(fā)國民的認同感、展現(xiàn)新時代的國家形象已經成為我國國家建設中重要的目標。不過,在現(xiàn)代社會,媒介已經成為人們了解世界,進入社會的窗口。它利用強大的流播和敘事功能,組建了一個大型的媒介儀式,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全面了解北京冬奧會的各項賽事,這種儀式傳播具有社會凝聚的功能與價值,對建構國家認同和國家形象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借鑒意義[2]。進入21 世紀以來,利用諸如北京冬奧會、杭州亞運會、世俱杯等體育慶典提升國民的認同感、展現(xiàn)新時代國家形象已經成為國家建設中重要的抓手[3]。鑒于此,該文嘗試從媒介儀式的角度來解讀北京冬奧會對國家形象的建構,以拓寬現(xiàn)代體育研究視野,并探尋其建構經驗,為今后更好地建構國家形象提供參考。
媒介儀式的思想淵源來自于詹姆斯·凱瑞提出的傳播的儀式觀。凱瑞認為,傳播可以分為兩類,即傳播的傳遞觀和傳播的儀式觀。在傳遞觀中,人們用“把信息傳給他人”“傳送”“發(fā)送”等詞語理解傳播,傳播的目的是達到對距離和人的控制。不過,傳播的儀式觀則是從儀式的角度理解傳播。從本體論上講,儀式與傳播有著邏輯聯(lián)系,并且具有同一家族的特征。在古代,它們就具有同一性和共同的詞根,都與“分享”“參與”“聯(lián)合”“團體”及“擁有共同信仰”這一類詞有關,體現(xiàn)出傳播等同于儀式,儀式是傳播的實質[4]??梢哉f,傳播的儀式觀核心是把傳播當作一種儀式,其作用在于召喚,是將人們以團體或共同體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禮,是時間上對社會的維系,是共享信仰的表征[5]。
在凱瑞提出傳播的儀式觀之后,出現(xiàn)了媒介事件、儀式傳播以及媒介儀式等多種理論的演變。在研究中,雖然學者對其研究領域的稱謂有所不同,關注的點也不同,但實質上都是從儀式的視角對傳播現(xiàn)象進行研究,因此,都屬于媒介儀式的范疇。不過,明確提出媒介儀式概念的是庫爾德里,他認為,媒介儀式是圍繞關鍵的、與媒介相關的類別和邊界組織起來的形式化的行為,其表演表達了更廣義的與媒介有關的價值,或暗示著與這種價值的聯(lián)系[6]。在研究中,庫爾德里將視點聚焦在媒介權力與媒介控制的方面,致力于揭示媒介如何通過儀式來賦予自身正當?shù)臋嗔?。然而,在我國,很多學者在談及媒介儀式這個概念時,并不是運用庫爾德里的定義,而更多是將媒介儀式這個概念做了泛化處理??傮w而言,媒介儀式應該包括令人關注的儀式性事件或重大事件、媒介、參與者及其儀式感、象征性意義等部分。鑒于此,該研究認為,所謂媒介儀式是圍繞媒介實踐形成的一種儀式形態(tài),是由媒介組織者策劃,廣大受眾參與到大眾媒介呈現(xiàn)的某個具有儀式性的重要活動或某一重大事件中,最終形成一種表演性和象征性的實踐過程。
可以說,北京冬奧會通過大眾媒介的傳播,使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們,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分享同一聲音、同一畫面,共享認同與信仰,這好比一起參加一場彌撒儀式,形成了影響廣泛的媒介儀式。北京冬奧會媒介儀式包括依次相連的3個部分(見圖1):儀式性事件或重大事件現(xiàn)場、媒介和觀影現(xiàn)場。其一,北京冬奧會現(xiàn)場及相關活動組成了媒介事件。冬奧會是全球水平最高的、世界性的冬季運動競賽活動。它的比賽規(guī)模大,影響力強,是能夠引起世人駐足觀看的媒介事件,是媒介報道的現(xiàn)實與基礎。其二,媒介不僅僅是事件的搬運工,作為社交中心的接入點和權力中心,媒介具有對社會的建構作用,即媒介儀式是媒介為媒介上呈現(xiàn)的事物、人、場所等舉行的加冕儀式[7],而且在媒介收集加工事件時已經賦予其崇高的意義與價值,然后,把加工后的影像、文字等符號和意義,通過電視、報紙等媒介展現(xiàn)給不在場的受眾。其三,受眾通過媒介制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經由電視、網絡、報紙等媒介進行觀看,對媒介現(xiàn)實提供的北京冬奧會符號進行解碼,進而產生情感,達到心理上的接受或拒絕。
圖1 北京冬奧會媒介儀式模型
北京冬奧會媒介儀式既具有儀式的特征,又有媒介本體的特性,具體表現(xiàn)如下。第一,象征性與表演性。首先,任何一種儀式都具有象征性。北京冬奧會媒介儀式中蘊含著大量的符號,人們可以通過儀式的符號表象去領悟那些隱藏在儀式象征體系背后的價值與意義,比如對國家認同的建構。其次,媒介儀式具有表演性(見圖1),包括冬奧會現(xiàn)場的表演和媒介的表演。一方面,作為儀式性的慶典,北京冬奧會就是一場盛大的文化表演。這些都是通過運動員、演員,甚至是現(xiàn)場觀眾借助表演呈現(xiàn)出來的。另一方面,是媒介的表演。羅森布勒認為,媒介儀式的本質就是價值觀的傳播性表演,在此過程中,媒體更傾向于直白地昭示自己對慶典意義和價值的積極創(chuàng)造[8],它利用議程設置、視聽修辭、敘事等方式來增強表演的效果。第二,擬態(tài)性和公眾參與性。北京冬奧會媒介儀式不是真正的冬奧會現(xiàn)場,是通過媒體編輯、媒介傳輸而呈現(xiàn)的媒介現(xiàn)實。不過,正是由于媒介儀式的擬態(tài)性,才使大量不在場的受眾參與到儀式中。北京冬奧會媒介儀式跨越了地理邊界,把儀式空間擴展到媒介所能到達的任何地方,營造出一種天涯共此時的共同在場的儀式氛圍,使人們共同參與到儀式之中,共享信仰與認同。
國家形象是指國內外公眾通過媒介傳播,對一個國家的外在表現(xiàn)與內在品性所形成的總體印象和評價[9]。作為中國近年重大的主場外交活動,北京冬奧會將更為廣泛且深刻地向世界展現(xiàn)中國國家形象[10]。首先,北京冬奧會要讓眾人知曉,必須通過電視、網絡、廣播、報紙等媒介進行傳播,才能使在場的、不在場的觀眾處在同一神圣典禮中。其次,在這場媒介儀式的展演中,媒體通過宏大敘事和微觀敘事,并借由事件的象征性,展現(xiàn)其內涵意義,建立起了諸多的中國國家形象。
北京冬奧會是全球關注的體育賽事,也是我國在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目標基礎上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之時,開啟中國體育事業(yè)、凝聚向心力、建構國家形象的又一歷史時刻。在媒介的組織下,媒介儀式運用了宏大敘事的抽象審視、整體把握和統(tǒng)一規(guī)范的特點,借助國家、民族、社會甚至人類等概念,刻畫了新時代中國多元的大國形象。
2.1.1 自信的文明大國形象
北京冬奧會距離2008年北京奧運會過去了14年,兩屆奧運會不僅僅是舉辦季節(jié)的不同,也有更深意蘊的變化。2008 年北京奧運會舉辦之前,還有許多國家不了解中國,貧窮、落后是他們一直以來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因此,2008 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采用人海戰(zhàn)術和宏大的敘事手法,以時間線性為線索向世界解釋“我是誰”和“我的強大”。如今,經過14年的發(fā)展,中國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不需要向世界解釋“我是誰”了。這正如美國《紐約時報》在北京冬奧會后所言,“中國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證明自身的崛起”[11]。2022 年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上,大量運用高科技技術和人工智能手段,在平和、包容的理念下,講述新時代文明大國的故事,彰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傳承、發(fā)展及其現(xiàn)代意義,體現(xiàn)出國家的繁榮與文化自信。
2.1.2 社會主義大國形象
面對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挑戰(zhàn),大型體育賽事紛紛停擺,但中國抗疫成效非常顯著,而且,在黨和政府的關心與領導下,科研人員和建設者們團結一心,克服重重困難,保證了大會如期舉辦;在舉辦期間,運動員采用閉環(huán)式管理,有效遏制了新冠病毒的交叉感染;克服冰雪運動基礎薄弱的難題,堅持全項目建隊,很多項目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最終,中國實現(xiàn)了冬奧會歷史突破,以9 金4 銀2 銅的好成績位列金牌榜第3 名。奧委會主席巴赫認為,在疫情肆虐之際,北京2022年冬奧會取得了超出預期的巨大成功。這是一場“中國制造”“中國速度”“中國智慧”“中國科技”的完美結合??梢?,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是黨的領導,以及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勢的體現(xiàn)。而且,北京奧組委注重同國際奧委會保持開放的合作關系,尤其注重賽會遺產的轉化、眾多民生工程的落地,讓人民群眾共享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果,都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大國形象[12]。
2.1.3 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黨和國家的一件大事,是我們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通過不懈努力,中國成功實現(xiàn)了安全、精彩、簡約的辦賽目標。而且,通過實現(xiàn)3 億中國人上冰雪的申奧承諾,遵循《奧林匹克2020議程》和《主辦城市合同》的辦賽規(guī)約,宣傳和積極踐行“一起向未來”的共同發(fā)展口號,堅守中國向國際社會作出的堅持綠色低碳的承諾,積極參與全球環(huán)境治理等,秉承“可持續(xù)·向未來”的誠摯愿景,都充分展現(xiàn)了我國是一個誠實可信、維護國際法則、積極促進全球共同發(fā)展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2.1.4 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形象
人類命運共同體關注全人類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東方大國對全世界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人類美好未來”的向往與倡導。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和閉幕式上,利用宏大的藝術敘事,在唯美、祥和中講述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開幕式上,一個個書寫著參賽國家名字的小雪花匯聚在五環(huán)下,聯(lián)合組成了一個大雪花。這象征著擁有不同語言、樣貌和文明的各個國家組成了一個共同體。另外,在“五環(huán)破冰”環(huán)節(jié),奧運五環(huán)從凝結成冰的黃河中脫穎而出,意為世界各國打破隔閡、化解矛盾,在奧運五環(huán)的和平象征下相互理解,彼此團結走向未來。還有閉幕式上的《歡樂頌》、連接世界的中國結、《我和你》歌曲中的深情告白、空中出現(xiàn)的由焰火組成的“天下一家”的字樣,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觀下奧林匹克精神、辦賽理念和奧運愿景的中國解讀、中國詮釋和中國表達[13]。一直以來,謀求和諧發(fā)展是新時代中國一直強調和踐行的主題。北京冬奧會“一起向未來”的口號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主題的延續(xù)。2022 年,北京再次為奧林匹克精神寫下新的注腳,表達中國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fā)展的道路[14],關注人類共同發(fā)展的愿景。北京冬奧會媒介儀式通過唯美的宏大敘事,在視聽盛宴中述說著“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故事,也是中國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積極踐行。
魏偉等人提出:在掌握傳統(tǒng)的奧運宏大敘事的同時,需要兼顧富有人文主義色彩的中微觀敘事[15]。微觀敘事注重個體的、日常的和細微方面的述說。北京冬奧會媒介儀式中也運用了大量微觀敘事,它注重對普通人、小人物的呈現(xiàn)來對事件進行描述。比如開幕式上44名山里娃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頌》、參演開幕式的演員為1 365 名非專業(yè)的普通民眾等。這種普通個體或群體對冬奧會的介入與連接、共建與共享,實為中國之治和國家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一個縮影或隱喻,勾勒出國家關注人民生活和健康,以人為本的良好形象。
在申辦冬奧會之時,中國政府鄭重承諾將借力冬奧會帶動3億人參加冰雪運動。這是一場以人民為中心、大家共同參與,共建冰雪運動,共筑健康的體育事件,媒介也通過大量實時的報道呈現(xiàn)各地的冰雪運動。例如,《人民日報》對陜西的冰雪運動進行了報道。報道稱:西安市民楊小輝13年學會滑雪并愛上了這項運動。但那時陜西的雪場太少了,如今,陜西已有近40家滑雪場,開始滑雪的朋友也越來越多。楊小輝表示,現(xiàn)在生活方式變了,相約滑雪場讓人更快樂更健康,也成為一種時尚[16]。在類似的大量報道中,人們能看到各地的民眾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看到一家人、一群朋友、一對戀人在冰天雪地中跌倒、爬起、歡笑、飛舞,冰天雪地已經成為金山銀山,成為寶貴的健身和產業(yè)資源。
此外,共有1.8萬多名賽會志愿者和20余萬人次城市志愿者參與服務。他們分布在機場、酒店、賽場、飯店,他們的工作“像水一樣,填滿了整個冬奧工作的骨架,把每一件細微的工作做好,給眾多訪客提供便捷、高效和及時的服務”(志愿者張瑞的話)[17],也成為展現(xiàn)奧林匹克精神和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因此,北京冬奧會媒體也報道了部分志愿者。而閉幕式“向志愿者致敬”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出對普通群體的關注以及對他們辛勤付出的贊許與感謝。
此外,北京冬奧會的升旗儀式展現(xiàn)了人民性。在升旗儀式上,伴隨著一個兒童用小號吹響《我和我的祖國》樂曲,一面五星紅旗在一群少年兒童的手中緩緩展開,再由56 個民族的代表和各行各業(yè)的代表,把國旗手手相傳至升旗地點。它是“人民和國旗的近距離接觸,這種充滿了極致的不可分割的深情能直抵人心”。這場儀式是不知姓名的普通民眾的集體展演,表達出人民性、對國旗的尊重以及對國家的忠誠感??傊?,通過對眾多普通民眾的媒介敘事,體現(xiàn)出國家對人民的關注,樹立起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形象。
北京冬奧會媒介儀式是一次通過儀式,借助媒介的擬態(tài)環(huán)境、象征性、表演性以及不同的敘事方式,在閾限期內實現(xiàn)了國民精神上和國家意義上的再生。具體來看,儀式的時空把人們從日常生產勞作中分離出來,進入到以媒介為中心的、擬態(tài)的冬奧儀式場域。在儀式中,通過不同的敘事方式,塑造出自信的文明大國、社會主義大國、負責任大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諸多良好的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
如今,國內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家需要一種常態(tài)化、競爭性、儀式性和團體性的活動,來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事實上,現(xiàn)代體育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體育范疇,具有這種超世俗性的價值功能。進入21 世紀以來,人們可以利用充滿儀式性、團體性的體育賽事進行建構。媒體人需要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在大眾媒體傳播時合理利用宏觀敘事和微觀敘事相結合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主流價值觀的傳播與被接納,進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攜手眾多國家“一起向未來”,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事業(yè)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