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冬昕 茂名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與傳媒系
由中共茂名市委宣傳部、中共化州市委宣傳部、茂名市文化傳媒集團聯合出品,作為茂名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以創(chuàng)新形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而策劃、組織、創(chuàng)作的首部革命題材大型原創(chuàng)音樂劇作品——《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于2021年6月24日晚在茂名石化職工文化中心正式首演。該劇以茂名地區(qū)紅色英雄人物李卡的革命斗爭事跡為核心,聚焦發(fā)生在茂名的南路革命的風風雨雨,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及強大的信仰的力量,從中更折射出中國共產黨為謀求人民解放與百姓幸福而作出的不懈努力與巨大貢獻。
《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是一部四幕音樂劇,包含序和尾聲。該劇的戲劇情節(jié)以李卡的革命事跡為主,以他的愛情故事為輔,配以多樣化的音樂、舞蹈等表現形式,獨特的影視視聽語言,優(yōu)美逼真的舞美空間,加上演員入木三分的表演,令整部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集歌、舞、劇為一體的音樂劇作品,結構安排富有邏輯性,內容精彩紛呈又飽含深意,在僅一個半小時的演出中藝術性地將李卡的形象真實地還原在舞臺上,讓觀眾對這位英雄人物的生平及精神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中國再次陷入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tǒng)治中,為了爭取民主、和平、自由,達到解放全中國的目的,這一時期曾涌現出許多的英雄人物,他們犧牲了自己的一切,最終換來新中國的誕生。而來自茂名的李卡,正是這眾多人民英雄中的一員。
李卡原名李均海,是廣東化州長岐雙牌村人。李卡自小熱愛學習,一心報國,早在中學時期,他便因反動派對宣傳抗日的師生進行殘酷迫害,而組織全校舉行反迫害師生的運動,后又常在報刊投稿宣傳抗日救國。進入大學后,李卡更是主動投身到學生運動中,并擔任廣州《建國日報》的記者,在報刊中使用筆名“李卡”對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口誅筆伐。同時,他又以強烈的個人情感在報刊中歌頌中國共產黨及黨所做的革命斗爭,并抒發(fā)自己愿為革命事業(yè)奮斗終身的強烈意愿。其后,因遭到國民黨反動派追捕而被迫返鄉(xiāng)的李卡并沒有因此放棄革命事業(yè),而是繼續(xù)宣傳革命,支持地下革命活動。在此期間,李卡又投身南路革命并在工作中加入了黨組織。
1949年1月,李卡不幸受傷被捕,被關押在芙蓉山監(jiān)獄的李卡每日遭受著國民黨反動派非人的嚴刑逼供。在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折磨下,李卡不但沒有泄露共產黨的任何情報,還堅持通過寫日記、寫信來抨擊國民黨的惡行和抒發(fā)他的愛國情懷以及對新中國成立的美好期盼。同年9月,李卡英勇就義,他犧牲在了“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他的事跡令人感動,發(fā)人深省。而他留下的遺書——《永遠跟著太陽走》展現了李卡的“樂觀主義和犧牲精神,是他一生致力于革命事業(yè)的真實寫照,也是一位共產黨人為理想獻出一切的大無畏精神和‘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不變的初心”,①讓人為之動容并深受教育。
李卡的一生可以說是一部為革命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成長史,每一個事跡都是他為新中國誕生作出的貢獻。但為了更好地突出李卡的革命斗爭事跡,音樂劇選取了“從‘抗戰(zhàn)勝利后,李卡在廣州發(fā)動學生演講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tǒng)治’切入,一直演到他‘犧牲在黎明前的最后黑暗之中’,藝術地再現了他光榮偉大的一生。”②四幕的劇情雖以李卡的事跡為主線貫穿全劇,卻沒有將人物過于神化,而是輔以愛情、親情、友情等支線情節(jié),讓李卡的人物形象更為飽滿,更加有血有肉,觀眾亦更容易與人物產生共鳴。
《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在劇情結構上采用的是典型的時間順序發(fā)展手法,依照角色的生平來安排各幕、場的劇情發(fā)展。序幕便是正在上大學的李卡因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章并在學校舉行集會揭露國民黨的黑暗統(tǒng)治而遭到敵人的追捕,從而被迫躲回化縣老家。在序幕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革命理想堅定,不畏強權的青年李卡,敵人丑惡的嘴臉與行徑和革命者堅定的言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下子便在觀眾心中樹立了李卡血氣方剛、年少有為的正面形象。
第一幕的劇情是李卡回到家鄉(xiāng)化縣后發(fā)生的事。這一幕分為兩場,第一場《投身風暴》講的是李卡找到了他的老師兼地下武工隊負責人劉玉階,準備積極投身到家鄉(xiāng)武裝斗爭去,重振廣東南路革命的聲勢;第二場《心中痛傷》則講述李卡家里為他安排了親事,要他與一位素未謀面的姑娘成婚。在第一幕劇情中,我們既看到李卡毅然決定投身革命的大義凜然,也看到了他與家人相處的熱鬧溫馨,同時更感受到了李卡不能與相愛之人結合,而是要順應家人意愿與另一位女子完婚時心中的痛苦與煎熬。這讓李卡的形象增添了不少的煙火氣,人物也更顯生動。
第二幕同樣為兩場結構,第一場《走出書齋》劇情為李卡被黨組織秘密安排到香港繼續(xù)完成學業(yè),但李卡認為他的青春和生命應該屬于戰(zhàn)場,他決定投筆從戎,回到前線;第二場《終于見面》講述的是李卡與互生情愫的徐云終于在渡口見面,兩人短暫相處并在內心互訴衷腸后,又投身到各自的革命任務之中。這一幕劇情在深入描繪李卡革命事跡的同時,又穿插了他的感情戲份,實際上是為后面李、徐二人注定的悲劇情節(jié)做了鋪墊,同時加深了“李卡”人物悲劇形象的刻畫。
第三幕僅有一場,這一場《突圍,突圍》劇情講述的是李卡到粵贛邊先遣支隊參加游擊戰(zhàn),并擔任曲南工委副書記和游擊隊長,在李卡的帶領下武工隊連打勝仗,但在一次戰(zhàn)斗中為掩護工委機關撤退,李卡不幸被俘。這一幕描繪的是李卡的有勇有謀及他與戰(zhàn)友深厚的情誼,也是其后悲慘遭遇的開端。
第四幕劇情講述的是李卡與戰(zhàn)友被俘后關押在芙蓉山監(jiān)獄發(fā)生的事情。該幕共分為三場,第一場《無邊黑暗》表現的是李卡在獄中遭到的非人待遇以及他所做的抗爭;第二場《往日時光》講述了李卡對往昔,對故人、友人、愛人的回憶,對未來的展望;第三場《等待黎明》是李卡的慷慨就義,他堅信革命必將勝利,他在獄中留下的日記、詩歌最終成為一代人的絕唱。至此,李卡的形象與事跡已無比鮮明,無須贅言。
最后的尾聲場景是一名少年人小豆子從就義者中浴血而起,用鏗鏘有力的聲音唱出“黎明一定會到來”,預示著革命者的前赴后繼,也表明了黑暗即將過去,新中國馬上便要成立,李卡的愿望終將實現。
從劇本的基本戲劇結構來看,《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利用南路革命作為敘事背景,編劇巧妙地為劇目設計了各種角色及相應的人物關系,運用點線面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完整的劇情體系。該劇又從人物的肢體語言與內心世界出發(fā),宣泄主角的家國情懷,頗具英雄氣概與浪漫色彩。一個半小時的演出,編劇和導演不是在枯燥地向觀眾陳述一段歷史,而是將李卡的故事、情感、經歷藝術加工后,通過或正面或側面的形式重現在舞臺之上,并一步步地去敲擊眾人的心弦,讓大眾更真切地體會到李卡的心路歷程和他的無私奉獻。《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劇本的成熟與劇情的高度提煉,是這部音樂劇得以成功的基礎。
音樂劇源于美國,屬于舶來品,自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后,大量音樂劇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逐漸向本土化發(fā)展。其中最為多見的是傳頌紅色故事或歌頌紅色英雄人物的民族音樂劇,如《閃閃的紅星》《紅梅花開》《九九艷陽天》等。音樂劇發(fā)展到現在,音樂劇創(chuàng)作者對于民族音樂劇、紅色音樂劇的構思與創(chuàng)作已形成完備的思維與體系,但如何在創(chuàng)作上既突出主題、讓人物形象豐滿,又使劇本不落俗套,仍然是音樂劇創(chuàng)作的一大挑戰(zhàn)。
李卡是茂名革命先烈的代表,音樂劇《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是茂名地區(qū)首次將李卡的事跡搬上舞臺,也是首次將紅色人物、故事與音樂劇結合的創(chuàng)新嘗試。為此,幕后主創(chuàng)團隊特意請來國內藝術大咖進行音樂劇的創(chuàng)作與編排?!坝缮钲诟鑴∥鑴≡涸洪L、國家一級編導劉興范擔任藝術總監(jiān),陳娜娜擔任導演,由廣州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院院長練行村、國家一級編劇李新華編劇和作詞,國內著名作曲家何琪創(chuàng)作音樂,并由陳娜娜、陳軼擔任執(zhí)行導演,陳軼、王哲擔任戲劇導演,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趙海擔任舞美設計總監(jiān)?!雹垩輪T方面則由國內一線音樂劇演員與本地文藝骨干共同出演。
紅色音樂劇的創(chuàng)作,“主要源于它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者及思想感情均能體現出紅色文化特征。”④《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在創(chuàng)作上從李卡的真實事跡出發(fā),為更真實地還原歷史、還原人物,主創(chuàng)團隊認真查閱、研究相關史料,多次深入實地走訪,同時在唱詞的譜寫中以李卡留世的真實詩詞作為創(chuàng)作元素,使得全劇的唱段能較為真實地還原歷史與李卡的內心世界。
《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全劇共包含21首曲目,大多曲目的創(chuàng)作遵循音樂劇歌曲的創(chuàng)作原則,即“集歌、舞、劇為一體的音樂劇,重劇本,重自然平易的發(fā)聲、親切隨和的歌唱、詞義曲情的誠摯動人?!雹菰搫〕浞诌\用音樂劇創(chuàng)作的特點,使音樂與戲劇呈現剛柔并濟的效果,戲劇上演員的精彩演出讓觀眾體會到英雄人物的革命熱情與鐵骨錚錚;音樂上則通過通感作用,讓多樣化的旋律帶領觀眾與人物共情,體會人物角色的愛恨情仇。特別是為了再現革命與戰(zhàn)爭的場景,劇中許多曲目的旋律激昂奮進,節(jié)奏緊湊,歌詞簡明易記,讓人可以隨著歌曲瞬間回到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體會主人公的處境與心情,十分具有感染力。
同時該劇作為地域化的藝術產物,在主題創(chuàng)作上更多地體現了民俗民情的一面,唱詞也減少了書面語言的表達與修辭技巧,采用更為直白、動聽的口語娓娓道來,場景方面則多結合劇情,貼近歷史,多展現地域特色。作曲家將廣東及茂名地區(qū)特色的民謠、曲藝、曲調等進行改編后融入歌曲之中,在音樂劇內構成新的唱段,讓觀眾既有熟悉感,又有新鮮感。特別是在一些曲目的表演上,編劇選用了農家采茶舞、粵西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跳花棚等形式來表現,使音樂劇表現形式多樣化之余,又極其“接地氣”。除了在音樂、舞蹈的表演上展現鮮明的地域風格外,在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與街市場景中嵌入的茂名地區(qū)方言恰到好處,舞臺道具中亦能見到不少如荔枝、龍眼等茂名特產。通過種種細節(jié),編劇、導演再一次強化了音樂劇的地方色彩。劇中不斷流淌的地域特色元素,讓人自然地品味到地道的茂名特色,這種不經意間流露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經音樂劇戲劇化與音樂化的重新加工,不僅更好地展現了茂名的文化特色,也著重體現了音樂劇的生活性與真實性。
戲劇與音樂的創(chuàng)作是一部音樂劇得以成功的基礎,但真正能鑒定一部音樂劇是否成功的關鍵,還要看它在舞臺上的表現,也就是要看主創(chuàng)團隊是否能夠在舞臺上配合無間,把音樂劇完美地呈現給觀眾。
音樂劇《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的舞臺表現簡潔明了、淳樸自然,沒有依賴過多的高科技手段或舞臺機關,僅依靠演員的表演、音樂的伴奏、光影的配合、布景的變換便形成戲劇的情感內在張力并充分體現革命性的主題特征。如在序中,通過演員在黑暗中向觀眾派發(fā)傳單并聲嘶力竭地呼喊“請支持我們的行動”及國民黨反動派到學堂搜捕李卡時眾人齊聲高呼“我是李卡”“我也是李卡”的表現,表達了學生運動所受的打壓及李卡與眾人堅定的革命信念。第一幕第二場里用了較多群演合唱與舞蹈的場景來表現李卡返鄉(xiāng)與成親的喜慶氛圍,既表現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也反襯了當時社會的越發(fā)黑暗。同時該場中《誰才是我的新郎》一曲由男、女主角及李卡的新娘進行三重對唱,悲慟、凄婉、矛盾、痛悔……包含著不同感情的三重歌聲響起,這是兩個女人心中痛苦的控訴和愛意的訴說,以及男人辜負了兩位女子的矛盾與懺悔。從這場三重唱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李卡作為一名普通人在情感上的糾葛。
后面的每一幕每一場,演員的表演及演唱,無不是為李卡的革命之路作鋪墊,也讓觀眾看到他越發(fā)堅定的革命精神與決心,李卡在獄中的表現和最后的就義則將整部音樂劇推向了高潮。
除卻戲劇與音樂外,音樂劇中的舞蹈也是舞臺表現的重要手段?!段以诤诎抵械却杳鳌穭∏殚g隙穿插了一定的敘事性舞蹈和抒情性舞蹈,這些舞蹈時而以伴舞的形式出現,時而是一出完整的表演,形散而神不散的演出方式串聯起幕與幕之間的關系,給人以歌斷戲斷情不斷的余韻,極大地豐富了舞臺的視覺效果和藝術情趣。如學生運動時的群舞剛勁有力、氣勢十足,大大增強了革命斗爭的奮進感與血性感;鄉(xiāng)間的農作舞輕柔曼妙,婀娜多姿,展現了鄉(xiāng)村農家的豐收與忙碌;祭祀時的儺舞詭譎復雜,具有濃厚的地域民俗風味;婚慶時的雜舞歡樂喜慶,訴說著淳樸熱鬧的鄉(xiāng)間市井之情;在李卡、徐云二人對唱間出現的群體伴舞婉轉柔和,凸顯兩人間的情愫暗生及國難當前愛在心頭口難開的無奈;最后獄中李卡與獄友們對抗敵人時的群舞更是剛烈勇猛,彰顯了革命志士們視死如歸、不懼犧牲的精神,讓人不自主地被帶入劇情,與他們一道同仇敵愾……諸如此類的例子在音樂劇中比比皆是,音樂、戲劇與舞蹈三者相映成趣,使音樂劇更加鮮活,達到敘事目的的同時又增加了藝術的體驗感。
事實上,《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中極具創(chuàng)意的舞美設計不僅是劇作鮮明的一大亮點,也是作品舞臺表現大獲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音樂劇的舞臺背景使用了水墨畫等手繪背景,服化道亦細致地進行歷史還原,使舞臺呈現古樸、自然之感,具有年代特征。該劇還運用全息投影技術緊密配合演員的表演,還利用了聲光電等現代舞臺技術,劇作簡化了一些情節(jié),讓舞臺上的劇情更具張力。如以文字投影的方式交代了歷史背景與社會環(huán)境;獨唱時追光燈對演員的聚光,突出人物的重要性;在渡口的場景中,透過全息投影與音效制造出水流嘩嘩的效果;戰(zhàn)場的場景則運用全景式燈光散射及全息光影,讓人感到子彈在身邊穿梭、炸彈在耳邊爆開的緊迫感;監(jiān)獄場景中黑暗的打燈與鬼哭狼嚎的音效制造了恐怖的環(huán)境氛圍。值得一提的是,同在監(jiān)獄場景中,導演又通過全息投影將革命志士在獄中發(fā)奮的宣言一一放出以此代替同臺合唱,象征著革命志士的信仰與不屈的信念。最后英雄就義的場景是較為常見的橙色聚光,既表明烈士的即將犧牲也是星星之火終會燎原的留白。多媒體技術和全息影像的應用在劇中塑造了情景和意象,帶給觀眾視聽的震撼和身臨其境的代入感,虛實結合的場景,有詩意般的優(yōu)美感也有歷史的厚重感,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官刺激。
總體來說,音樂劇《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的舞臺表現是由劇情、音樂、表演、舞美、服化道等多重因素環(huán)環(huán)相扣結合而成的,多種要素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讓觀眾可以根據表演去聯想、體會角色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深意,產生沉浸式的觀劇體驗,從而強調音樂劇的主題立意,達到紅色題材作品應有的感情效果與教育效果。
本次選擇李卡烈士的事跡進行紅色音樂劇創(chuàng)作是茂名多個部門經過多重考慮和再三斟酌后的結果,讓李卡作為茂名地區(qū)的紅色代表人物首先登上舞臺。據悉,為了創(chuàng)作和演出好茂名地區(qū)的第一部紅色音樂劇,主辦單位與主創(chuàng)團隊多次深入南路運動革命遺址和紀念場館采風,主創(chuàng)團隊開了36次研討會、修改了26次劇本,全體演員每天排演十多小時共排演了92天,這部音樂劇才得以與觀眾見面?!段以诤诎抵械却杳鳌繁憩F出了紅色題材音樂劇應有的厚重與大氣,戲劇結構完整,人物形象豐滿、生動,人物關系充滿戲劇張力,故事還原程度高,體現出主創(chuàng)團隊對歷史與人物的獨立思考,音樂極具感染力,不管是演出人員還是觀眾都深刻感到了李卡及革命先烈們堅定的革命意志與磅礴青春激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yǎng)的生動教材,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即要求我們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段以诤诎抵械却杳鳌肥且徊拷Y合了本土紅色資源與地方文化、立意深遠、唱作俱佳的紅色題材文藝精品,也是一部致敬歷史、致敬先烈,傳播紅色革命火種的優(yōu)秀作品,它起著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的作用,同時還督促著當代教育者與創(chuàng)作者思考如何使用更新穎、更有效的方式去對人民群眾進行黨史宣傳與黨史教育。
引文出處及注釋:
①劉俊.“天一亮,你就會看見太陽的微笑”[N].南方日報,2019-10-19(05).
②③震撼全場!革命題材大型音樂劇《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在茂名成功首演:https://www.sohu.com/a/474067123_533571.
④劉青.《八月桂花遍地開》中紅色歌劇文化傳播探究[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21(2):83.
⑤凌逾.淬跨界之火,鍛紅色名片——評音樂劇《血色三河》[J].中國文藝評論,2021(2):105.